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課文評點〗
魯迅(1881-1936),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生于浙江紹興。1918年5月,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接著陸續發表了《孔乙已》《藥》《祝福》等,為我國現代小說創作奠定了基礎。1921年12月發表著名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一座豐碑。在兒童文學評論、理論研究、翻譯介紹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全部著作,充實了世界文學寶庫,被譽為世界文壇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本文是魯迅的侄女周曄寫的一篇紀念文章。文章所記的幾個片斷,都是日常生活小事,卻很生動地反映了魯迅高尚人格的若干側面。由于是以小孩的口吻敘述的,更給人以樸實、親切之感。“伯父”是侄女對魯迅的親切稱呼,“先生”則是對魯迅的崇敬與愛戴,因此,題目就充分表達了作者對魯迅的無比熱愛與敬仰之情。
〖閱讀欣賞〗
寫紀念性的文章,可以從大處著眼,概括被紀念者一生的事跡的主要方面,使人獲得整體性的概括的印像;也可以從小處落筆,結合個人的感受來寫,使人因小見大,這篇文章就屬于以小寫大。這種寫法比較容易寫具體、生動、親切,給人的印像也會更深刻。第一部分具體寫送花圈、挽聯的人多,說明魯迅受萬眾敬仰愛戴;談《水滸傳》體現了對下一代的關心愛護;笑談“碰壁”表現他不顧個人安危頑強斗爭的精神;救助車夫,關心女傭,反映魯迅對勞苦大眾深深的愛。幾件事又都充分體現了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質。
文章的結構活潑而又嚴謹。從外在的敘事線索看,文章從魯迅逝世,萬眾哀悼這件事寫起,然后回憶魯迅生前的幾個生活片斷,最后寫到魯迅逝世后一個普通女傭工對他的贊美,大體上是按近期——遠期——近期的時間安排的,而且首尾呼應;從內在的思想感情線索看,是按自身——身邊——身外(他人)的體驗來反映“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個中心上。“為別人”即文中提到的作者及下一代少年兒童、車夫、女傭及勞苦大眾;“為自己想得少”,即為揭露社會黑暗,抨擊反動派的罪惡,同情救助勞動人民,不怕“碰壁”“一點也不在乎”自己的病,也正因為這樣,他才會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五個片斷,看似并無緊密聯系,實際結構相當完整,并非東拉西扯。
文章語言樸實、描寫細膩,如“以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樣。”“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墻壁當然比鼻子硬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等都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心理來敘述,給人真實、親切感強。又如“伯父摸著胡子,笑了笑說”“伯父轉過頭來,微笑著問我。他嘴里嚼著,嘴唇上的胡子跟著一動一動的”以及救助車夫的一系列動作和之后的動作、神情都很細膩地刻畫出魯迅先生慈愛幽默和戰斗不息的性格。
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質。
2.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3.學習本課生字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