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我最好的老師》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進一步學習通過具體的事例說明道理的寫作方法。正確讀記“編造、破綻、強調、教訓、駁倒、論證、權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饒有趣味”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聯系生活實際、抓住重點語句及人物的描寫方法來感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到一個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懷疑能力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學習通過具體的事例說明道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體會到一個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懷疑能力的重要性。
教學設計:
一、啟情導入:
1、板書“最好的老師”,說一說,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應該是怎樣的?(認真負責,知識面廣,嚴格要求,關心學生……)
2、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好老師的標準,作者心目中的最好老師又是怎么樣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看看我最好的老師是什么樣的?齊讀課題“我最好的老師”。
二、研讀感悟:
1、默讀課文,邊讀課文邊思考:課文從哪些方面寫出了懷特森老師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
2、小組交流。
3、課堂交流。
(1)一次測驗,我們按照課堂筆記回答的每一道題,都被畫上了紅,我們都得了零分;
(2)老師講課的信息都是錯誤的,我們做的課堂筆記也是錯誤的信息;
(3)課堂上傳看的貓猬獸的頭蓋骨也只是普通的貓的顱骨;
(4)希望我們多去發現問題,大膽提出來;
(5)科學課對于我們來說就成了一種“冒險”;
……
4、討論: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么想?
5、感情朗讀這些重點句子,體會懷特森老師的教學思想。
6、再讀課文,邊讀邊想:懷特森老師有個性,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除了給我們帶來驚訝,帶來不可思議之外,對學生會有什么好處呢?
7、學生可能的回答會有:(1)使我們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常會在課后花好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去思考和論證”;(2)使我們“逐漸增長了見識,也逐漸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3)使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8、感情朗讀這些句子,體會文章表達的感情。
9、根據學生的回答,可以結合這個單元的學習,隨機組織學生討論:如何去接近真理?為什么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從中讓學生體會到懷特森老師的良苦用心。
10、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重點句子,“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
11、教師小結:科學需要懷疑,需要“冒險”,需要挑戰,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擁有善于發現、探求真知的能力。
三、練習
1、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一讀。
2、指導學生閱讀《新閱讀》中的相關文章,并做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