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神農(nóng)氏 課文
但是,神農(nóng)氏的子孫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袁隆平認為,經(jīng)典理論沒有實驗根據(jù),因為他自己就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過一株天然的雜交水稻。
在反復研究的基礎(chǔ)上,袁隆平展開了科學想象的翅膀,希望大面積培育出雜交水稻。袁隆平要走自己的路,用事實來回答人們的疑問。
三
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在理論論證和研究的基礎(chǔ)上,邁出了雜交水稻實驗的第一步:尋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
這時,水稻揚花了,馥郁的稻香沁人心脾,袁隆平的心沉浸在無邊無際的稻海之中。他卷起褲腿,腳踩污泥,頭頂烈日,手持放大鏡,像大海撈針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尋找。灼人的陽光曬黑了他的皮膚;小刀似的稻葉刮得他臉上、手上、腿上發(fā)癢發(fā)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地透過稻葉,滴進水中。他找啊,找啊!
第一天,沒找到。
第二天,沒找到。
第三天,還是沒找到。
十多天過去了,雄性不育植株無影無蹤。連續(xù)十幾天烈日的烤曬,袁隆平的皮膚更黑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六年過去了。袁隆平跑遍了半個中國。最后,他帶著科研小組來到了天涯海角——海南島的南江農(nóng)場。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助手李必湖在一條雜草叢生的水溝里,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株雄蕊花粉敗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和助手們跳進水溝,小心翼翼地把稻株連根帶泥挖了出來。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把這株稻子取名為“野敗”。國際上叫它“wa”。袁隆平,終于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四
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十多個春秋里,袁隆平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熬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經(jīng)受了一次又一次打擊。“十年動亂”幾乎斷送了他的全部試驗成果。
那是一個陰沉沉的黃昏,所有搞試驗的壇壇缽缽都被砸爛。稻苗與濕泥、污水攪拌成一團。面對著這種慘狀,他痛哭流涕:完了,完了,徹底完了……
夜色深沉,萬籟俱寂。袁隆平痛苦不堪,躺在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無法入睡!昂V!篤!篤!”突然有人敲門。
袁隆平連鞋都來不及穿,趕快開門。進來的是他的助手李必湖和尹華奇。
“你們半夜來找我,有什么事嗎?”袁隆平驚問。
李必湖說:“老師,我們知道要出事,事先藏了四缽稻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