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頭上的標簽 課文
李比希是德國化學家。還在上小學的時候,他就立志做一名化學家。因為從小心里就有一團理想之火,所以他學習非常自覺。他十九歲完成學業,并得到了博士學位;二十三歲就做了化學教授。李比希曾經試著把海藻燒成灰,用熱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氣,這樣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發現,在剩余的殘渣底部,沉淀著一層褐色的液體,收集起這些液體,會聞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復做這個實驗,都得到了同樣的結果。這種液體是什么呢?
李比希想,這些液體是通了氯氣后得到的,說明氯氣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學反應,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著這些液體的瓶子上貼了一個標簽,上面寫著“氯化碘”。
幾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論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著呼吸,細細地閱讀,讀完懊悔莫及。原來,論文的作者,法國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樣的實驗,也發現了那種褐色的液體。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沒有中止實驗,他繼續深入研究這褐色的液體有什么樣的性質,與當時已經發現的元素有什么異同。最后,他判斷,這是一種還未發現的新元素。波拉德為它起名“鹽水”。波拉德把自己的發現通知了巴黎科學院,科學院把這個新元素改名為“溴”。《海藻中的新元素》就是關于溴的論文。
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張“氯化碘”的標簽從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來,裝在鏡框里,掛在床頭,不但自己天天看,還經常讓朋友們看。后來,他在自傳中寫道:“從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實驗作根據,我再也不憑空地自造理論了。”
從此,李比希更認真、更嚴謹地從事研究工作。有一次,他到一家化工廠考察。當時工廠正在生產名叫“柏林藍”的繪畫顏料。工人們把溶液倒入大鐵鍋,然后一邊加熱,一邊用鐵棒攪拌,發出很大的響聲。李比希看到工人們攪拌非常吃力,就問工人:“為什么要這樣用力呢?”一位王長告訴他:“攪拌的響聲越大,柏林藍的質量就越高。”
李比希沒有放過這個問題,他反復思考:攪拌的聲音和顏料的質量有什么關系呢?回去以后,他就動手實驗,最后查出了原因。他寫信告訴那家工廠:“用鐵棒在鐵鍋里攪拌,發出響聲,實際上是使鐵棒和鐵鍋摩擦,磨下一些鐵屑,鐵屑與溶液化合,提高了柏林藍的質量。如果能在溶液中加入一些含鐵的物質,不必用力磨蹭鐵鍋,也會提高柏林藍的質量。”
那家工廠按照李比希的話去做,果然提高了顏料的質量,還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李比希接受教訓后,善于在異常現象中發現問題,又能通過實驗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所以成為化學史上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