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雜記》教學反思
《山中雜記》教學反思
最早讀冰心的文章是在小學時學的《寄小讀者》,她非常愛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她崇尚“愛的哲學”。
《山中雜記》這組散文是1923年,冰心在美留學期間所作,課本選編了其中的第十篇。文中主要描寫了許多可愛的動物和昆蟲的生活情景,表現出了作者對動物的關愛、尊重、平等、欣賞的情感態度,這正是她早期作品中所體現的博愛精神。
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對動物的愛。先讓學生通讀全文,找出作者描寫了哪些小動物?學生總結出:馬、小狗、小貓、小鳥、小蟲等動物。再讓學生依據作者所描寫的內容,給文章劃分段落,并說說自己發現了什么?學生劃分完后,一目了然的認識到描寫小鳥的部分用的段落最多,其它的均為略寫。讓學生在小組內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小動物,看看作者在這些小動物身上找到了那些樂趣,從哪些詞句能看出作者喜歡他們。學生自學討論完后,繼續采用小組比拼的形式,談自己的體會感悟。
其實文章看似內容比較散亂,但圍繞表達的主題是一致的。因此在學生在學習時,思路相對也就比較清晰,教學中也沒有遇到較難處理的問題。通過學習學生體會到了“為了使動物愛你,你就要先愛它”。在隨后的口語交際“說說我喜愛的小動物”,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升華。
《山中雜記》教學反思
《山中雜記》一課,是一篇內涵豐富,情理兼喻的散文。我在品讀文章時,恨不得把所有自己感悟到的,一絲不落的全教給學生。從教學一開始,我就不肯放過每一個段落,總要“指點幾句”,就連應該引讀而過的第一至第四段自然,我也句斟字酌的指導學生朗讀,在非重點段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教學時間。結果,我帶著學生繞了許多彎子,“繞了好久”才“繞”到重點段,剛品讀完重點段,課也近結束,教學任務沒有很好的完成。
我懂得一定要抓重點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但本課中重點詞語抓得過于細碎,減慢了教學節奏。
引導學生品讀課文重點段鳥時,只需抓住其中一兩個詞語,幫助學生合理展開聯想即可,我卻“詞詞死摳”,在品讀重點段時,先后抓了“弱不禁風、倚枕傾聽、心魂俱靜”等多處,使文章的品讀十分瑣碎,一個一個詞語的“抓細”,使教學“慢騰騰的”,反而使真正的重點“快樂”很不突出,更減慢了教學速度,重點不突出,沒有引起學生的共鳴,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抓好重點段教學,在教學中切實分清哪里是重點段,要精講;哪里要引導學生略讀過去。品讀重點詞語,只抓一兩個重點詞語,抓實、抓牢,“以一點帶一段”,使教學重點凸顯出來。要學會一些抓重點段、重點句、重點詞語的方法。
今天我上了《山中雜記》這篇課文。
《山中雜記》是一篇內涵豐富,語言優美的散文。要想讓學生深刻體會文章,只憑單純的理解和教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學中我牢牢抓住“讀”這一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學重點落在讀、悟上,讓學生讀中學,學中悟,悟中思,讀出作者的樂與趣,體會作者的博愛思想,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整堂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朗讀的熱情,使學生與作者、作品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