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玉蘭教學反思
《廣玉蘭》第一課時教后反思
今天學習《廣玉蘭》這篇課文,感覺課前預讀課文是基礎,決定把詞語的理解放到解讀課文的過程中。在初讀課文時,引導學生分節了解廣玉蘭的特點,認識到作者陳荒煤先生把文章處理得干凈利落。
我把這節課的第二個任務確定為:讀第1、2、4、5自然段,進一步體會廣玉蘭迷人的魅力。
讀第1自然段,我引導學生扣住“幽香”一詞,比較“幽香”與“清香”、“濃香”,感受幽香;接著,我和學生一起品味“蕩漾”一詞,思考:能不能把“蕩漾”這個詞換成“飄”呢?大家感覺,“飄”是隨風而來,“蕩漾”則是像水紋一樣一波一波地散發出來。
讀第2自然段,學生先讀一讀課文,琢磨琢磨:陳先生把廣玉蘭花的色彩和質感寫清楚了嗎?學生感覺:沒有。我說:那這兒用了怎樣的寫法呢?是矛盾的。這樣的寫法在哪兒出現過呢?老舍先生寫過一篇文章《貓》,當中就有這樣的句子:我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 ,說它 吧,它又 ;說它 吧,它又 。結合貓的生活習性,大家進行了補充。我說,老舍先生這樣寫他們家的貓,其實就表達了他對貓的無比喜愛之情。之后,我再引導學生回頭讀,程瑩瑩感悟出:這廣玉蘭的美是無與倫比的。葉康說,陳荒煤先生覺得廣玉蘭的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李欣越說,陳先生感覺廣玉蘭美到了極致,他給大家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說,對呀,這樣的寫法妙就妙在這里,以后我們也可以這樣寫。
讀第4自然段,我抓住中心詞,讓學生們讀課文,體會其中的這一番情趣。我這樣對孩子們說,要體會“情趣”,還是要聯系上下文。只有進入到這樣的情境中,想象到如此這般的景象,深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才能夠讀出自己的感覺來。你比如說,最后一句,我們可以聯想怎樣的景象,來感受這樣的情趣?我和孩子們一起朗誦起楊萬里的名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原來情趣還在“紅花還要綠葉配”中!讀第5自然段,主要學習其中把其它樹與廣玉蘭進行對比的寫法。
心“沉下去”,情“顯出來”,非常高明的點撥引導!
《廣玉蘭》第二課時教后反思
在回顧了上一節課的學習內容后,我引領學生進入本節課的兩個環節:
一是欣賞廣玉蘭的四種形態,背誦第3自然段。
學生讀課文,感知這一自然段是“總——分——總”的結構。
以往不少老師喜歡問學生:“你最喜歡廣玉蘭花的哪一種形態?”我在讀課文的時候,突然意識到,陳荒煤先生應該是對這四種形態都喜歡。我把自己的這個想法告訴學生,接著引導:那么作家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