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玉蘭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廣玉蘭教學反思 篇1
《廣玉蘭》是一篇優美的散文,特別喜歡對廣玉蘭一樹姿態的描寫這一段,覺得非常值得學生去學習和積累。因此也將這一段作為了一個教學的重點。教學這一段,主要還是通過抓重點詞,品讀語言,指導學生品味作者精致、生動的語言,通過多種方法來品讀關鍵詞語。如“數世同堂”“生生不息”“迫不及待”“終年不敗”“生氣和活潑”等詞語,先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的意思,再去討論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情感。最終歸結到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上。
但是,這么一段看似清楚而簡單的文字,如果沒有仔細去推敲,學生還是會有許多模糊的地方。比如“數世同堂”指的是什么?“生生不息”又是從哪里表現出來的?這些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學生回答起來總是模模糊糊,說不清道不明!一直說,到了高段,教一篇課文應該從整篇著手,視野要開闊。誠然,這是對的,可是這只是一個大方向,大方向把握了,未必課堂就真的充實了。細節決定成敗,我們的教學也是一樣的。看到篇,也要看到點。看到點,還應該吃透它,即使不一定要在課堂上完全呈現出來,但作為老師,自己心中必須要有數。
廣玉蘭教學反思 篇2
重視字詞的教學。高年級的生字教學,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但在課堂上一定要認真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從音、形、義多角度全面考查,扎實訓練。檢查的方式要有變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六年級學生應該關注文章的某些寫作技藝,在潛移默化中學會運用。但單純的講解會削弱文本的人文情感,使學生感到枯燥。因此,本文的構段修辭的妙處我也采用了較為隱蔽的方式滲透。如問學生從“迫不及待”中體會到什么,學生會說到感受到了花兒的香氣,師追問本句話有沒有說到花?沒有!但卻通過小蜜蜂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香,這就是“側面烘托”。還有“總分總”構段,擬人,比喻,數據等,讓學生明白,文章的美是離不開巧妙的寫作手法的。
廣玉蘭教學反思 篇3
《廣玉蘭》是蘇教版語文第十二冊第六組中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散文,描寫了廣玉蘭的香幽、色美、形秀,以及葉片滲透出來的無比旺盛的生命力,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情。此文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尤其對廣玉蘭花、葉的描寫細致而且形象。為了讓六年級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知曉“廣玉蘭開花香飄溢”,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努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層次朗讀,以讀促悟朗讀一向是學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廣玉蘭花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需要通過朗讀來感受。因此,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多種朗讀方式,有瀏覽,默讀,自由朗讀,配樂讀,指名讀,男女生讀,齊讀等。除了朗讀形式多樣,我還讓學生帶著不同的要求去讀,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發現美、表達美。通過朗讀讓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之美的同時,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讓學生充盈的心泉在畫面下詩意蕩漾,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訓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
二、抓重點詞,品讀語言在指導學生品味作者精致、生動的語言上,我主要采取了抓重點詞的方式,通過多種方法來品讀關鍵詞語。我覺得這些詞語還是抓得挺準的,學生在句中讀好這些詞,那對句段的理解是不成問題了。如在學生對“數世同堂”“生生不息”“玉琢冰雕”“迫不及待”“終年不敗”“生氣和活潑”等詞語的理解上運用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圖片展示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教師在對學生恰到好處的評價和引導中,使得學生對廣玉蘭花和葉的理解就加深了,朗讀便水到渠成地達到了深情并茂的境界,真正引導學生走進了文本。
三、運用媒體,創設情景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會在課堂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基于此,本課我選用廣玉蘭花開的四種形態的圖片,以及雪中的廣玉蘭樹,讓學生充分感悟文字內涵的同時進行欣賞,加深印象,拓展其想象空間。另外,再配上了柔美的音樂,讓學生仿佛在廣玉蘭的叢林中悠然信步,又仿佛能聞到那幽幽的香氣,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走進文本的心靈深處。再如:在學習完第二自然段——花瓣以后再配樂進行廣玉蘭圖片的欣賞,圖畫、音樂、文章構成了一個豐富的感知體系,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感官去充分接觸幽香、純潔和生命力旺盛的廣玉蘭。此時,學生沉醉在廣玉蘭的高雅潔凈之中,他們這種特殊的感受是無法用其他教學方法帶來的。作者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感受欣賞這一切,傳遞著這樣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正確的價值觀與積極的人生態度。”媒體的運用,使學生明白,我們周圍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四、指導背誦,注重練筆背誦是內化文章的精彩內容的有效方式。但許多學生對于背誦課文總感到頭痛,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作者運用語言的規律。而本課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讓學生明白這一小節按總——分——總的結構進行描寫,重點內容花開的四種形態。學生在練習背誦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形態的基礎上根據提示試背,難點就突破了,學生當堂背出了就不在少數了。課堂最后,讓學生結合文本的內容進行練筆,來贊一贊這廣玉蘭,再一次深入理解了文本的語言和內涵,同時也是學生從理解到運用的過程。
廣玉蘭教學反思 篇4
《廣玉蘭》第一課時教后反思
今天學習《廣玉蘭》這篇課文,感覺課前預讀課文是基礎,決定把詞語的理解放到解讀課文的過程中。在初讀課文時,引導學生分節了解廣玉蘭的特點,認識到作者陳荒煤先生把文章處理得干凈利落。
我把這節課的第二個任務確定為:讀第1、2、4、5自然段,進一步體會廣玉蘭迷人的魅力。
讀第1自然段,我引導學生扣住“幽香”一詞,比較“幽香”與“清香”、“濃香”,感受幽香;接著,我和學生一起品味“蕩漾”一詞,思考:能不能把“蕩漾”這個詞換成“飄”呢?大家感覺,“飄”是隨風而來,“蕩漾”則是像水紋一樣一波一波地散發出來。
讀第2自然段,學生先讀一讀課文,琢磨琢磨:陳先生把廣玉蘭花的色彩和質感寫清楚了嗎?學生感覺:沒有。我說:那這兒用了怎樣的寫法呢?是矛盾的。這樣的寫法在哪兒出現過呢?老舍先生寫過一篇文章《貓》,當中就有這樣的句子:我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 ,說它 吧,它又 ;說它 吧,它又 。結合貓的生活習性,大家進行了補充。我說,老舍先生這樣寫他們家的貓,其實就表達了他對貓的無比喜愛之情。之后,我再引導學生回頭讀,程瑩瑩感悟出:這廣玉蘭的美是無與倫比的。葉康說,陳荒煤先生覺得廣玉蘭的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李欣越說,陳先生感覺廣玉蘭美到了極致,他給大家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說,對呀,這樣的寫法妙就妙在這里,以后我們也可以這樣寫。
讀第4自然段,我抓住中心詞,讓學生們讀課文,體會其中的這一番情趣。我這樣對孩子們說,要體會“情趣”,還是要聯系上下文。只有進入到這樣的情境中,想象到如此這般的景象,深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才能夠讀出自己的感覺來。你比如說,最后一句,我們可以聯想怎樣的景象,來感受這樣的情趣?我和孩子們一起朗誦起楊萬里的名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原來情趣還在“紅花還要綠葉配”中!讀第5自然段,主要學習其中把其它樹與廣玉蘭進行對比的寫法。
心“沉下去”,情“顯出來”,非常高明的點撥引導!
《廣玉蘭》第二課時教后反思
在回顧了上一節課的學習內容后,我引領學生進入本節課的兩個環節:
一是欣賞廣玉蘭的四種形態,背誦第3自然段。
學生讀課文,感知這一自然段是“總——分——總”的結構。
以往不少老師喜歡問學生:“你最喜歡廣玉蘭花的哪一種形態?”我在讀課文的時候,突然意識到,陳荒煤先生應該是對這四種形態都喜歡。我把自己的這個想法告訴學生,接著引導:那么作家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的呢?
師生帶著這樣的目的,一起品讀課文。對“剛剛綻放”的廣玉蘭,學生體會到“幾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中的“蜜蜂”恐怕就是作者,這正與我課前細讀課文時的感受不謀而合。我又引學生回憶《草原》一文,學生心領神會:“連駿馬和大牛有時候也靜立不動……”我說,作家正是把自己的感情擴展到了“蜜蜂”上。在欣賞盛開著的玉蘭花時,也一點兒小問題,這是成人與兒童不同之處,我們都習慣地認為,大家都喜歡嬰兒,特別喜歡看到嬰兒純真的笑容。但是,不少同學卻不這樣認為,平時從日記里也可以看得出,他們對嬰兒有些討厭,因為嬰兒老是哭,而且難侍候。我這樣引導,我們平常的笑會有不同的意思,而嬰兒的笑卻是沒有任何目的,流露出來的全是快樂,看到他們的笑,有哪個人會不被感染呢?品讀已經凋謝的廣玉蘭,學生圈畫出了“依然挺立”,我再引導他們體會“孕育”一詞,作者為什么會用這樣一個詞呢?先結合上文來思考,再引導學生讀一讀,想一想:當你的媽媽挺著大肚子,其中就孕育著一個小生命,你會有怎樣的感覺?經過交流,學生明白了,作者用這個詞,是為了表達對廣玉蘭的敬意。然后,大家齊讀最后一句,聯系上文、聯系社會生活理解“數世同堂”和“生生不息”這兩個詞。
最后,我引導學生根據板書來背誦課文,不少同學在課前有所準備的情況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把第3自然段背出來了。
二是仿寫這篇課文。
課前,我自己仿照課文寫好了《陽臺上的月季》一文,布置學生們寫好了自己觀察過的一種花。
課上,我先讀了自己寫的“下水文”,接著引導學生根據我的指點,運用學到的方法來修改自己的仿寫草稿。之后,再讓學生來讀一讀,孩子們有寫桃花的,有寫荷花的,有寫桂花的,有寫油菜花的。寫荷花和桂花只能靠回憶。而桃花和油菜花開得正盛,不少同學真的是在仿寫。這樣也好,至少他們在有意識地逐漸地把文中的詞句和寫法運用到自己的文章里。
廣玉蘭教學反思 篇5
今天下午將要學習《廣玉蘭》一課,課前我布置了預習。正好學校里有幾株廣玉蘭,花開得正盛,于是我布置了觀察的任務。當然,為了防止學生過激的行為,我規定了只能觀察,不能采摘的要求。對于觀察我還作了具體的指導,具體到了花、枝、葉……上課了,當學到“廣玉蘭的葉背是鐵銹色的絨毛”一句時。吳光澤突然舉手,說:“老師,廣玉蘭的葉背不是鐵銹色的絨毛,你瞧……”他舉起了撿來的葉子,把背面展示給大家看。這一看可不得了,全班都笑起來了。原來,他用小刀把葉背的絨毛全刮去了,只留下了青綠色的葉背和清晰的葉脈。顯然,這是一個惡作劇。我在短暫地停頓了幾秒鐘后,馬上走到他的面前,舉起了他的這枚葉子,笑著說:“你能說說為什么會這樣嗎?”他很得意又有些膽怯地說“我——用刀刮了。”我微笑著說道:“是啊,同學們,大家拿出你們找來的葉子,看一看,與課文的描寫一樣嗎?用手摸一摸,再用鼻子嗅一嗅,再把課文中描寫葉子的這句話讀好。”接著我對吳光澤說:“如果老師請你給這段描寫葉子的文字再加上幾句,你能做到嗎?大家能做到嗎?”這就成了我們班這節課后的作業。
結果出現了這樣一些描寫:
我用手輕輕摸著這些絨毛,真細膩啊,好像是葉子給自己穿著的保暖衣……
我用刀刮去了這些鐵銹色的絨毛,發現葉背是嫩綠嫩綠的,淺淺的綠色,大概這才是葉子的肉吧……
葉子的表面像包著一層蠟,光亮光亮的,葉背上卻是鐵銹色的絨毛,一位同學把絨毛刮去了,連葉子的血管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我想葉子會很疼吧,那可是他的外衣啊……
廣玉蘭教學反思 篇6
《廣玉蘭》這篇散文,文筆優美,描寫了廣玉蘭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情。課文分為三段:第一自然段寫晚上作者散步時被廣玉蘭的幽香所吸引,第二至五自然段為第二段,寫廣玉蘭花瓣的色澤、質感,花開時的各種形態以及葉片的獨特,第六自然段為第三段,總結全文,點明作者喜愛廣玉蘭的原因。課文的第二段為教學的重點。課文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六年級學生的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從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我們研發組確定了以下知識、能力、情感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8個生字,綠線內的2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作者為什么愛上了廣玉蘭。
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優美語句。
情感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設計中,組織學生開展自主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們對讀的形式設計是多樣的,范讀、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分組讀等。在精讀感悟過程中,我們主張將書本知識內化,進而要求學生背誦,給廣玉蘭起名字,誦讀廣玉蘭小詩等,引導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整個設計我們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廣玉蘭教學反思 篇7
本篇課文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這是一篇散文,文筆優美,描寫了廣玉蘭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表達了作都對廣玉蘭的喜愛之情。本課重難點是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廣玉蘭花瓣的色澤、質感、花開時的各種行態以及葉片的特點,體會廣玉蘭花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這些都要通過朗讀讓學生來感受。
因此,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多種朗讀方式,有自由朗讀,齊讀,配樂齊讀,指名讀,男女生讀,默讀,瀏覽等,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訓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
在這節課中,我力圖以“美”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通過整體感知美品詞讀句感悟美,再讀體會語言美;總結拓展體驗美等環節,運用欣賞廣玉蘭的圖片與對照課文的語言相結合的方法,在學生自主感悟語言的基礎上,受到美的熏陶,并力爭把課文讀美。 第三自然段是這節課的重點,我主要采用“出示句子——圈劃詞語——圖片欣賞——感情朗讀”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種花的形態,享受到美的體驗。
基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欠缺,在日常的教學中,我也時時滲透寫作方法的教學,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會運用。但單純的講解會削弱文本的人文情感,使學生感到枯燥。因此,本文的構段修辭的妙處我也采用了較為隱蔽的方式滲透。如問學生從“迫不及待”中體會到什么,學生會說到感受到了花兒的香氣,師追問本句話有沒有說到花?沒有!但卻通過小蜜蜂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香,這就是“側面烘托”。還有“總分總”構段,擬人,比喻等,讓學生明白,文章的美是離不開巧妙的寫作手法的。
廣玉蘭教學反思 篇8
廣玉蘭教學反思
一、充分展現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過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上述教學片斷之中,我努力為學生營造一份個性化的閱讀氛圍,給予學生自主的解讀時空,讓學生“各取所愛”地選擇文字與畫面進行品讀欣賞。課堂上,學生們的閱讀興致很高,產生了強烈的自主閱讀內驅力,從而動態生成了許多精彩的個性化閱讀觀點。含羞待放的,剛剛綻放的,完全盛開的,已經凋謝的這些不同形態的廣玉蘭花,在不同學生的審美情感世界里,各有其惹人喜愛的一面。閱讀對話中,張揚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價值取向,讓學生率性而讀,率性而說,在學生彼此個性化閱讀對話的基礎上,來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文本解讀的“同化”與“順應”,正是因為在上述教片斷之中,我注重充分展現學生個性化閱讀的過程,才使得這段閱讀對話顯得是如此的多元與立體。
二、適時給予文本核心價值觀的點撥
個性化閱讀為學生們展開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廣玉蘭花的畫卷,由于學生們的審美情感價值取向往往更側重于含羞待放的,剛剛綻放的,完全盛開的廣玉蘭花,容易忽略已經凋謝的,而這一姿態的廣玉蘭花中所蘊含著的旺盛生命力,恰恰是本文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在上述教學片斷之中,我在充分聽取了學生們個性化的閱讀對話之后,適時地給予文本核心價值的點撥——“大家對廣玉蘭的花是各有所好。那么,有人喜歡凋謝了的廣玉蘭花嗎?”這一點撥既注意到尊重學生上面的種種個性化的解讀,又注意到引導學生全面地審視廣玉蘭的花,從而對廣玉蘭花的不同姿態做出全方位的評判。我在此時的點撥,目的不是要學生把廣玉蘭的外表美和內在美對立起來,非要爭個高下,而是通過點撥,看到廣玉蘭花的另一面,看到花中蘊含的旺盛生命力。
三、以簡馭繁,把“讀”字進行到底
閱讀教學中,“讀”的地位應該是至高無上的。閱讀教學既是以“讀”為出發點,同時又是以“讀”為落腳點,一個“讀”字貫穿著閱讀過程的始終。教師若是深悟“讀”的真諦,在閱讀教學中能以簡馭繁,把“讀”字進行到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述教學片斷之中,我緊扣一個“讀”字,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之中,走進廣玉蘭花的不同姿態之中,來欣賞畫面,品味語言。一是引導學生在自讀中,整體感知廣玉蘭花的不同形態。這里的“讀”是粗放的,概括的,為接下來的精讀感悟奠定基礎。二是引導學生在聽讀中,品味語言,展開想象,建構畫面,注入感情。這里的“讀”是精細的,深入的,讀與聽、讀與悟、讀與說、讀與想象、讀與畫面、讀與情感交織在一起,“讀”編織了一條文本解讀的大網。三是引導學生熟讀成誦,內化積累。這里的“讀”是內化的,熟練的,通過讀把文本中的語言轉換成自己的語言,貯存在自己的語言庫中。
《廣玉蘭》教學反思
2013年4月9日,由于外校老師來聽課,我進行了一堂公開教學活動。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我們貫徹的主要理念是“一切以學生為主,一切為了學生”,采用我校全新的“134問題導學教學模式”。這是一節全新的以學生為主的課,這是一節展示課,這是一節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的課。這節課中,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展示環節:1.廣玉蘭的色彩美;2.廣玉蘭的形態美;3.介紹你喜歡的一種花,寫出它的特點。通過學生合作探究,依次展示上面三個問題,真正把握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優點是:
1.學生課前準備非常充分。這是展示好的基礎。
2.在展示過程中,學生們的講解非常令人滿意,朗讀、關鍵詞、重點的把握非常到位。出乎我的意料。所以我們要敢于放手,相信學生。
3.時間的把握恰到好處,圓滿完成了預計的教學任務。
4.教師的點撥指導非常及時、準確、到位。
存在的不足之處是:
教師對學生提出的最后一個問題(數世同堂運用不恰當)沒有及時解決;或委婉地靈活處理。這一點是我覺得不滿意的地方。
第12冊第18課《廣玉蘭》教學反思
《廣玉蘭》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陳荒煤用了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廣玉蘭花的香幽、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者認為有以下幾點較為成功。
1.巧解詞語
理解“凋落”、“皎潔”兩個詞語的時候,分別讓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他們的反義詞或是同義詞。這是理解詞語的好辦法。
在理解“玉琢冰雕”給人怎樣的質感時,教師出示了寶石和霧凇的圖片,通過對以前學過的知識的勾連,通過圖片幫助學生回憶、感受雕琢成的玉器和晶瑩剔透的霧凇給人怎樣的質感,從而形象地感受這個詞語的意思。
學生理解“數世同堂”這個詞語本意并不是難事,但這個詞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不是很容易。于是教師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詞語的意思,并引出一個小故事來加深理解。繼而再說說這個詞語在課文中是指什么?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在這里是指這些各種形態的花在同一株樹中共同存在。
理解“生生不息”的時候,讓學生結合愚公移山的故事,教師相機出示古文中的文字進行拓展,這又是理解詞語的一種好辦法。
理解詞語是語文學習的一項基本技能,通過這樣的學習不僅教給學生這幾個詞語的意思,更是教會了他們理解詞語的方法。另外,語文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如果脫離了生活去學習語文,語文課肯定是枯燥乏味、黯淡蒼白的。只有建起文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緊密相連的橋梁和紐帶,語文課堂才會充滿生命的光彩。這樣的教學將抽象的詞語化為具體可感知的事物,促進理解、加深印象,學生的閱讀質量得以提升。
2.扎實閱讀
在設計教學思路時,我們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個性化的閱讀氛圍。第一課時中一遍又一遍地閱讀課文,每讀一遍都能有明確的目的,都能有所得。課堂上,學生們有較高的閱讀興趣,生成了許多精彩的個性化閱讀體會;在不同學生的情感世界里,這些含羞待放的;剛剛綻放的;盛開著的;已經凋謝的廣玉蘭花,各有其令人著迷的一面;在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上,扎實了他們的語文基礎。
3.巧用媒體
為了不削弱文字本身的魅力,在教學的一開始,就播放一系列廣玉蘭的圖片,配上悠揚的音樂,讓學生感到自己已化為一個個賞花人,仿佛就站在那廣玉蘭樹下,聞著那淡淡的幽香,欣賞著這潔凈、高雅的廣玉蘭花。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愛上這廣玉蘭花。
我們的課堂可以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材特點,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把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活動引入課堂,將課堂教學活動化,使學生在一種寬松活潑的教學環境中,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自主學習。
廣玉蘭教學反思 篇9
《廣玉蘭》是蘇教版語文第十二冊第六組中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散文,描寫了廣玉蘭的香幽、色美、形秀,以及葉片滲透出來的無比旺盛的生命力,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情。此文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尤其對廣玉蘭花、葉的描寫細致而且形象。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努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層次朗讀,以讀促悟朗讀一向是學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廣玉蘭花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需要通過朗讀來感受。因此,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多種朗讀方式,有瀏覽,默讀,自由朗讀,配樂讀,指名讀,男女生讀,齊讀等。除了朗讀形式多樣,我還讓學生帶著不同的要求去讀,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發現美、表達美。通過朗讀讓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之美的同時,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讓學生充盈的心泉在畫面下詩意蕩漾,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訓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
二、抓重點詞,品讀語言在指導學生品味作者精致、生動的語言上,我主要采取了抓重點詞的方式,通過多種方法來品讀關鍵詞語。我覺得這些詞語還是抓得挺準的,學生在句中讀好這些詞,那對句段的理解是不成問題了。如在學生對“數世同堂”“生生不息”“迫不及待”“終年不敗”“生氣和活潑”等詞語的理解上運用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圖片展示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教師在對學生恰到好處的評價和引導中,使得學生對廣玉蘭花和葉的理解就加深了,朗讀便水到渠成地達到了深情并茂的境界,真正引導學生走進了文本。
三、運用媒體,創設情景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會在課堂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基于此,本課我選用廣玉蘭花開的四種形態的圖片,讓學生充分感悟文字內涵的同時進行欣賞,加深印象,拓展其想象空間。另外,再配上了柔美的音樂,讓學生仿佛在廣玉蘭的叢林中悠然信步,又仿佛能聞到那幽幽的香氣,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走進文本的心靈深處。
四、指導背誦,注重練筆背誦是內化文章的精彩內容的有效方式。但許多學生對于背誦課文總感到頭痛,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作者運用語言的規律。而本課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讓學生明白這一小節按總——分——總的結構進行描寫,重點內容花開的四種形態。學生在練習背誦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形態的基礎上根據提示試背,難點就突破了,學生當堂背出了就不在少數了。課堂最后,讓學生結合文本的內容進行練筆,來贊一贊這廣玉蘭,再一次深入理解了文本的語言和內涵,同時也是學生從理解到運用的過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總的感覺各個教學環節完成得還可以。但有些細節地方處理的不好,未能靜下心來聽學生的發言,還有就是,我的教學停在了文本的賞析上,我覺得本課應該巧妙的滲透寫作手法以此來指引學生小練筆的寫作。否則感覺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求就顯的低了些。
廣玉蘭教學反思 篇10
《廣玉蘭》教學反思
《廣玉蘭》是一篇狀物的散文,它描寫了廣玉蘭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花的喜愛之情。此文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尤其對廣玉蘭花、葉的描寫細致而且形象。
本課重難點是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廣玉蘭花瓣的色澤、質感、花開時的各種行態以及葉片的特點,體會廣玉蘭花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的運用很美,教學僅僅是體會廣玉蘭的美,那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想辦法在學生自學交流的基礎上,通過學習,讓學生抓住課文中的詞語和句子體會文章的內涵。
“言為心聲”,作者的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是他對廣玉蘭的贊美和喜愛。為了讓能學生對廣玉蘭花開的各種形態有更為直觀的印象,僅僅靠課文的描述是遠遠不夠的。由此,我讓學生上網去查找關于玉蘭花的圖片和相關資料,使學生對玉蘭花有所了解,上課也就輕松多了。
根據教學內容我設計了多種朗讀方式,有自由朗讀,齊讀,指名讀,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默讀等方法,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訓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隨后再讓學生帶著不同的要求去讀,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通過朗讀讓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之美的同時,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讓學生充盈的心泉在畫面下詩意蕩漾,逐步深入而有效地訓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的方式理解“冰清玉潔”“玉琢冰雕”“潔凈高雅”“數世同堂”“生生不息”等詞語的意思,然后我抓住:作者兩次說“無法用語言文字準確形容”,你讀了這段文字后你有怎樣的感覺呢?學生們一下子陷入沉思,我隨即接下來說:“其實在文章中作者已經用生動形象的文字描寫出了花瓣的色彩與質感,讀來如見其色,如見其質。”隨后我先范讀,再讓學生跟著朗讀,接著再讓他們把自己的感情帶入文中讀,彰顯自己的特點,使教學達到了高潮,從大多數學生的朗讀中能感覺到他們在用心讀,用心體會美。真正體會“無法用語言文字準確形容”廣玉蘭花的感覺。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重點段落,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興趣依舊濃厚,我讓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朗讀、去體會、去感悟,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廣玉蘭的形態及喜歡的原因說出來,隨即讓學生轉換角色,把自己當作廣玉蘭向自己的同桌介紹自己的形態,使學生在無意中把課文中的語句熟記在心,讓學生在情境中輕松地把課文背誦出來。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常常滲透寫作方法的教學,在本課中,作者采用了“側面烘托” “總分總”構段,擬人,比喻等手法,讓學生明白,文章的美是離不開巧妙的寫作手法的,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會運用寫作方法。
備課時我還關注到了課后的習題,要求學生背誦課文的段落,所以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找到作者運用語言的規律,讓學生按花開姿態的順序來學習,學完之后讓其找到規律,然后讓學生根據提示試背,難點就突破了,學生當堂背出了就不難了。
在教學這節課時,我努力創設和諧、融洽課堂氛圍,使學生輕松自如地學習,達到有效課堂。
《廣玉蘭》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這是一篇散文,文筆優美,描寫了廣玉蘭花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情。課文的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
作者以優美的文筆,細致地描寫了廣玉蘭花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的喜愛之情。課文的第3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作者按照花開的時間順序,描寫了廣玉蘭花開放時的各種形態。
教學片段:
1、認真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用心思考剛才的問題。
2.“數世同堂”是幾代人住在一起。對于一株廣玉蘭來說,這里的“幾代”是指什么?(板書:含羞待放、剛剛綻放、盛開著的、開過的)
小結:這就是廣玉蘭的不同形態。
3.在同一棵樹上,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同形態?
(板書:“有早有遲”、“各種形態”)
4.中間的2——6句具體地描繪了花開的各種形態,好好讀讀課文,你最喜愛哪種形態的,說說喜歡的原因。
5.學生匯報,相機出示不同形態廣玉蘭的圖片,指導品味語言文字,有感情地朗讀,用心感受這旺盛的生命力。
6.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說——(引讀)。形成板書:(見后面)
能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嗎?生交流
(出示圖:各種形態的花)你看,這些在不同時間開放的不同形態的花朵,多像一個大家族里的幾代人生活在一起,其樂融融,美滿幸福呀!讓我們一起將這株美麗、充滿生機的廣玉蘭深深地印在腦海里吧!齊讀第三自然段。
7、對照板書總結:扣住關鍵的提示性詞句引讀:在這個自然段中,作者先總的概括了——,接著2—6句近距離描繪了花的各種美好姿態——。最后一句和開頭一句正好互相照應,寫遠觀廣玉蘭而產生的奇妙聯想:遠遠看上去——
8.讓我們用朗讀再次展現玉蘭花的美。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本設計中,組織學生開展自主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該段教學過程之中,我以簡馭繁,以“美”為主線,著力凸顯一個“讀”字,通過讓學生欣賞廣玉蘭的圖片,然后對照課文的語言文字,在學生自主感悟語言的基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力爭把課文讀美。(即欣賞美圖——品讀美文——拓展表現)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該段中的第2至6句,在讀中品味語言,感悟想象廣玉蘭花兒的四種不同姿態——含羞待放的、剛剛綻放的、完全盛開的、已經開過的,并將優美的語言熟讀成誦、內化積淀下來。
當然在這一環節中我也有處理不當的地方,生怕學生不會說,很多都是教師自己牽著學生走的,如對作者在描寫花的形態所運用的一些寫作方法,修辭手法的教學,沒能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缺少探究,不能信任學生,不能讓學生充分大膽地去說,如作者描寫含羞待放的花苞時,我發現學生不能體會作者這樣描寫的生動性,于是變換了種“含苞待放”的說法讓學生去比較,如果教師事先讓學生從修辭寫法這一角度去考慮的話效果肯定會很好。
背誦是內化文章的精彩內容的有效方式。但許多學生對于背誦課文總感到頭痛,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作者運用語言的規律。而本課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讓學生按花開姿態的順序來背誦,讓其找到規律,然后讓學生根據提示試背,難點就突破了,可惜的是時間安排不是很好,未能完成。
還有就是,我的教學停在了文本的賞析上,經過領導的指點,我覺得本課應該巧妙的滲透寫作手法以此來指引學生小練筆的寫作。否則感覺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求就顯得低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