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與《浪淘沙》賞析
據張華《博物志》記載,漢武帝指令張騫窮溯河源,張騫乘槎而去,經月至一處,見城郭如官府,室內有一女織布,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后還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織女二星座。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上下聯的開合關系。第一聯由上而下,順黃河奔流之勢著墨;第二聯以“直上”為轉折,把人們的視線從“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順視中拉回,從地下引到天上,從現實世界進入神話世界━━黃河連銀漢,乘槎溯河源。全詩節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氣。
名句賞析——“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家,寄托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是一種樸實無華直白的美。
另附拓展閱讀的兩篇古詩文賞析: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
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斬,
直為斬樓蘭。
題解:
《塞下曲》出于漢樂府《出塞》、《入塞》等曲,是唐代新樂府題,歌辭內容多寫邊塞軍旅生活。李白寫了六首《塞下曲》,第一首尤佳。
內容大要:
此詩寫邊塞的苦寒,五月仍然未見柳色。「曉戰」二句寫戰斗之艱苦,對仗工穩而自然。
這是首五言詩。本詩從“天山雪”開始點明塞下嚴寒。前兩句從大處起筆,描寫了典型的邊塞環境,交代了地點、時間。五月份,內地已是夏季,而塞外依然是皚皚白雪,未見鮮花開放,籠罩著一片寒氣。仲夏五月尚無花,其他季節寒如之何,即可想見。此二句是舉輕而見重,語淡意深。從“無花”緊啟下句“無柳”。“笛中”句,看起來寫塞外聞笛,實為話中有音,即在說眼前無柳可折。綠柳只能在“笛中聞”。“無花”又無柳,也即“春色未曾看”,此四句意脈緊連,一氣貫通。
五六句緊緊承前意,描寫大環境下軍旅的戰斗與生活。并刻畫人物,表現戰斗緊張與生活之艱辛,同時詩中又透露出樂觀情調。作者選取最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概括性極強,且富有啟發性,引起讀者更多的想象。古代行軍與作戰擊鼓鳴金,以整齊步伐,指揮進退。寫金與鼓烘托緊張氣氛和嚴明軍紀。只選“曉戰”來寫,整日行軍俱在不言中。一“曉”和一“宵”概括性極高。句式對仗整齊,嚴整*形式與嚴肅內容配合,增強了表達效果,抒發了愛國激qing。
末二句是轉合。用“愿”字來轉,用“直為”來合,點睛結句。雄快有力的結尾與前六句的起承反面烘托出的是結尾點破題旨,寫身經百戰的將士的誓言:“直為樓蘭”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這反映了詩人以身許國、英氣逼人的壯志。
黃鶴樓
崔 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簡介: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年進士及第,曾出使河東節度使軍幕,天寶時歷任太仆寺丞、司勛員外郎等職。足跡遍及江南塞北,詩歌內容廣闊,風格多樣。或寫兒女之情,幾近輕薄;或狀戎旅之苦,風骨凜然,詩名早著,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