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災害》教學設計之二
教學目標1.了解由于生態失衡造成災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增強環保和生態意識。
2.學會生字,掌握“千里迢迢”等詞語。
3.學習并運用科普文的閱讀方法,能抓住知識要點,了解實例,明白道理,知道語言特色。
重點與難點:
重點:學會科普說明文的學習方法,明白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難點:增強學生的環保與生態意識。
教學準備: 收集當地環保和生態保護狀況正反兩面的事例。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初步理解25個詞語。
2.了解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
(二)教學過程
1.回顧導入。
《冬眠》學后,知道學習科普說明文有哪兩個基本要求?一般該怎樣閱讀?
(自學生字詞——抓知識要點——悟課文寫法。)
揭題《意想不到的災害》,繼續按這樣的順序學習課文。
2.自學質疑。
(1)學習生字詞。
(2)通讀全文,邊讀邊想。
課文寫了哪些災害?為什么稱這些“災害”是意想不到的?
劃出不懂的問題。
(3)指名讀課文,檢查初知理解,質疑問難。
隨機交流字詞:字音:肴、迢、泌、濫、畜牧
字形:蟾、濫、蔗
詞義可結合課文理解。
3.默讀分段。
出示句子:
本來對人類有益的螃蟹和蟾蜍,為什么會成災呢?生物學家告訴我們,不論什么動物,它們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須和周圍的生態環境保持平衡。
這是什么句子?在課文中起什么作用?
獨立分段,全班統一。
說說段落大意。
4.鞏固作業。
作業本上第2題。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用舉例、擺數字的方法說明道理的寫法。
2.懂得生態平衡的意義,增強環保與生態平衡意識。
(二)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聽寫字詞。
2、閱讀課文。
。1)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課文用哪些事實來說明這個道理?
。2)閱讀填表:
時間 地點 造成損失 災害原因
1980 西班牙 產稻區26000公頃稻田 被蟹破壞
中東地區
浙江紹興
一千多年前
幾十年前
1983年2月
教師光指導學生填1980年西班牙的蟹災,然后讓學生獨立閱讀填寫,“災害原因”欄暫不填。
學生填表結束,四人議論,全班交流評議。
(3)體會用詞的準確。
。4)默讀思考:為什么平常對人類有益的東西也會變成災害?這些竟想不到的災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默讀劃找——全班交流——填寫“災害原因”欄。
。5)讀書歸納。第二段講了一個什么道理?
“不論什么動物”指哪些動物?為什么要保持平衡?什么叫制約因素?
(6)訓練說話:用“如果……就……;一旦”說說食物、天敵、疾病等對動物的制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