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教“清詞”
豁然于簡約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在為時一周的時間里,我調整教案,一周后,在浙大華家池校區禮堂,又執教了此課,于是有了“浙大版”李清照詞。與“義烏版”比較,“浙大版”的李清照詞“削枝斬葉”,“刪繁就簡”,回歸簡約。
1、變線型設計為板塊設計。
“義烏版”的清詞,主抓一個“醉”字切入,用的是演繹法,從詞中去逐層感受“美酒”、“美景”、“美麗的意外”帶給詞人的深深的醉意。屬線型設計。“浙大版”的李清照詞,主抓“讀胖”“讀瘦”兩個板塊,簡化目標、簡易內容、簡單流程設計。在“讀胖”一環節,讓學生根據詞語聯想畫面,“日暮溪亭”“藕花深處”“一灘鷗鷺”,在這些詞語的引領下,學生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那畫面有聲有色、有人有景、有靜有動、,充滿了無窮的生機與魅力,每個孩子言說的是他自己心中的風景,那風景,已不純粹是客觀的、物化的,而是主觀與客觀融合的結果。這一板塊設計,試圖喚醒學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詞: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嘴誦、用腦想象、用心靈感受,打開身體所有通道接收詞的信息,進入詞境,使學生學詞的過程成為愉悅身心的過程。“喚醒身體的教育學意味”,強調身體性參與。這也是體驗學習,這種體驗使學習進入了生命領域。“讀瘦”一環節,引導學生讀出詞眼,學生對詞眼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暮、興、醉、驚、記。在找到詞眼后,再讓學生聯系詞的內容說理由,在詞的語言環境中,學生再一次細品這些詞眼,感受到了這些字的與眾不同。這是多元解讀后的曼妙生成。最后,老師用邏輯的力量把它們聯系在了一起:因為看日“暮”美景,所以“興”盡忘歸,沉“醉”其中;因為沉醉,所以“驚”起一灘鷗鷺。這美麗的意外永久地“記”在腦中,揮之不去,便把它寫成文字記錄了下來。“讀胖”重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一種感性閱讀;“讀瘦”培養的是學生對語言的概括能力。屬理性閱讀。
2、變拓“意”為拓“言”
“浙大版”改拓展《聲聲慢》為另一首《如夢令》,讓學生感受《如夢令》這種詞牌的語言特點,學生通過比照閱讀,驚喜地發現《如夢令》這種詞牌字數相同、句式一樣、韻律相同的特點,而把對作者的身世介紹全部隱去。直入語言本體,變“拓意”為“拓言”,雖然課堂“情味”淡了,但“語味”濃了。
在今日的教壇,老師們的觀課口味越來越重,就像今天有很多人愛吃“麻辣燙”一樣。從“義烏版”到“浙大版”的調整,在對課“削枝斬葉”、刪繁就簡的過程中,我對自己的課境追求也在悄然變化:淡淡清詞淡淡吟,讓我的課“綠葉”(實實在在,回歸孩子的需要,回歸語文的本體。)再繁茂些,“紅花”(架空的情感渲染)再稀少些。“綠”,雖然沒有“紅”的絢麗奪目,但它養眼,怡心,是生命的顏色。“綠肥紅瘦”,何嘗不是一種致高的語文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