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的整合教學設計
整個過程,呈非線形結構,流程均為動態生成。我們則可按照如下幾塊問題展開研究。
研究一
a麋鹿在3000年前在長江中下游就有,為何在漢朝銷聲匿跡,在1885年又在北京發現。時隔這么多年,還有奇跡的出現。而我們大家都喜歡的恐龍為何卻沒有奇跡般的出現呢?(生活習性、地球運動等方面研究,涉及歷史文化、地理知識的拓展)
研究二: 姜子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封神榜寫了個怎樣的故事?通過研究了解姜子牙的人物特點以及文學藝術,對中國的文化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同時還可以了解到其他更具有神秘色彩的動物與故事。
研究三:中國還有哪些麋鹿保護區,這些麋鹿生活得怎樣?我們全社會該怎樣來保護這些麋鹿,以及珍稀動物。再次激發學生的保護動物的意識,民族自豪感。
研究四: 貝福特是怎樣飼養這些動物的?他為什么把這些動物養得這么好?進行人文思想教育,感悟保護之重要。
研究五:中國還有哪些珍稀動物,他們生活怎樣?深化“動物——人類的朋友。”之強烈意識。
匯報形式多樣化,或ppt,或電子作文,或自由創作,或完成教師提供的研究報告,或小論文,呈現出白花竟艷的勢頭。
在研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決定研究的方式、研究成果的表達與展示形式,教師主要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實行全程跟蹤指導,根據不同階段,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問題進行個別化指導,宏觀地把握學生的研究進度、深度,不斷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解脫困境,為了使學生持久地比較專注于他研究的領域,我們的評價堅持激勵與發展的原則,并貫穿學習的全過程,采取自評、互評等多種方式,多給學生揚長性的評價,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激發學生持續探究的興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組學習中,個體成員要互相配合,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共享信息與資源,共同承擔學習責任,榮辱與共,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高級認識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形成,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廣闊而豐富的空間。
4.評價總結,再次深入展開研究,周而復始。
我們可以對學生的產生的新問題再次展開研究,讓我們的研究再次深入。從而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做到研究不止,追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