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案例反思
案例: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第二自然段教學:
師:指一位同學讀課文,思考:為什么而感動?
生:我為師生之間親密關系所感動。
生:我為他們共同的愛國情懷所感動。
生:我為他們的送別場面所感動。
師:請你們帶著自己的感受自由地再次朗讀課文。
生:一個個投入地忘情地讀文。
師: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對話:“即使你遠在他鄉,__________。”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會心心相印,就像中國大詩人蘇軾所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要把祖國忘記。”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會時時刻刻想著你。”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會擁有同一片藍天。”
生:“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是情同手足的兄弟。”
師: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里又會想些什么呢?請你補充: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心想。”
然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生:祖國,再見了!請您見證您的兒子吧!
生:母親,無論我走到哪里,我都不會忘記您的。
生:我生是波蘭的人,死是波蘭的鬼。
生:我一定會讓祖國以我為榮的。
生:總有一天,我會驕傲地再次踏上這片土地的。
師:在這分別之際,老師為何送肖邦一杯泥土呢?
生:為了讓他永遠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
生:讓他時時不忘祖國的危難處境。
生:為他的音樂創作帶來靈感。
反思:
一、讀——情感體驗的前奏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標準》對閱讀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遵循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抒發了音樂家肖邦濃濃的愛國情懷。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情感表達最強烈的一段,在設計這一段教學時,我以讀為手段,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醞釀情感,以此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為學生下一步的說奠定基礎。
二、說——情感體驗的生成
《語文標準》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如果我們在閱讀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情感,閱讀的功能就減少了許多,如果沒有受到情感熏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留下深刻印象。當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對肖邦的愛國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通過補充文中的空白處,從而讓學生深刻體驗肖邦以及他的老師、同學們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同學們在語言訓練中,走進人物的世界、走進人物的內心,去充分體驗他們的內心感受,再把這種感受送到文中,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有了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才會醞釀出豐富的情感,才會真正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想——情感體驗的升華
新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當學生在為肖邦的愛國情懷所感動之時,心中又一個疑慮也隨之出現:既然祖國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肖邦為何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而“遠走高飛呢?為了讓學生體會“離國”的真正用意,我又設計了一個想象說話訓練。當肖邦接過老師送給自己的特殊禮物,再次回首遙望祖國的領土時,心中感慨萬千,他會想什么呢?這一問題的拋出,學生的思維立刻被激活了,他們馬上會結合課文的前后內容,時代背景去思考,去感悟,從中體驗肖邦那忠貞不渝的愛國熱情,感受那非同尋常的愛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