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牛郎織女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整個故事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能講這個故事。。
3、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為之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能講故事,感受民間故事中所蘊含的美好情感。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1、提問:喜歡過節嗎?喜歡哪些節日呢?
2、老師:“對了!那同學們又清不清楚每個民間節日所不同的習俗呢?下面老師就來考考你們,看誰做得又快又準!”。
3、出示,請同學們為它們連線
七夕節 五月初五 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 正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 七月初七 賞月吃月餅
元宵節 九月初九 拜月乞針線
中秋節 八月十五 看燈吃湯圓
4、“現在同學們知道了,每個民間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為什么會不一樣呢?這可跟他們產生的緣由有密切的關系哦,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們之中的一個:七夕節的由來。”
二、人物認識:
1、出示課文中的插圖,讓同學們觀察,圖中有哪些人物?
2、初步介紹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織女。
三、介紹文體:
《牛郎織女》是民間故事。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是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性格,語言口語化,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課文: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邊讀邊做記號。
2、自主學習:課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相識前 相識中、相識后)
五、學習前兩部分
1、再讀課文,思考:
牛郎是怎樣的孩子?牛郎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他是怎樣和織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2、請同學們圍繞著自己不理解或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學。
小組內交流。
全班匯報。
4、分析探究:老師與同學共同分析課文找出上述問題的答案。
答案允許多樣化,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
七、課文小結: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現在有哪一位同學能為大家講講牛郎和織女他們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2、同學們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織女后來的生活怎樣了呢?
3、學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4、學生質疑。
二、自學課文,體會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