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語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理解生命與正義、真理的關系及生命的價值。
3.搜集孟子名言并背誦。
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理解生命與正義、真理的關系及生命的價值。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
1.導入: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臧克家寫的一首詩《有的人》嗎?(生:記得)在這首詩歌當中有這樣一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的確,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這兩類人,為人民做出貢獻的,人民永遠記住了他。那同學們能不能舉一些例子說明一下。(生:黃繼光、雷鋒、任長霞、沈浩……) 今天,老師帶同學走進孟子,看看孟子如何教我們做人的,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子語錄》。(板書課題)
2.釋題
3.作者簡介: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一書,提出“仁政”思想。
二.出示學習目標:(課件出示)
學生齊讀目標,把握目標內容。
三.初讀文章,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文章。學生勾、畫、圈、點。
2.學生集體朗讀文章,要求讀通讀準。
3.自學文章,小組之間交流、探討文章內容。
4.匯報。通過剛才的自學,說說你們的收獲好嗎?誰能合起來說說文章的內容?
四.交流探討,理解真意
你如何理解孟子的觀點?請你舉出歷史上有名的“舍生取義”的例子。(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做評價。)
五.提高升華
1.課件出示孟子名言,學生朗讀并摘抄。
2.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六.作業
課堂作業:
1.孟子這段話在寫法上的特點是:以什么設喻,表達了什么樣的觀點?
2.成語“舍生取義”是什么意思?
課后作業:
1.背誦并默寫《孟子語錄》以及孟子名言。
2.完成《配套練習》的《孟子語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