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孟子》兩章(精選15篇)

《孟子》兩章

發布時間:2023-08-05

《孟子》兩章(精選15篇)

《孟子》兩章 篇1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

  【三維目標導航】

  1、知識與能力:

  ⑴讀準字音,劃準節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誦讀技巧。

 、票嫖鲆呻y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匯。

 、钦w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绕纷x關鍵詞句,深層挖掘作品內蘊,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啥喾N形式朗讀,體會孟子散文論辯特色。

 、识嘟嵌荣p讀課文,了解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和生動、形象、精辟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⑴反復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匯,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蘊,在讀中鑒賞語言的精辟,在讀中質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

  ⑵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作眉批,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疑難。

 、菑娬{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創設互動互學的教學情景。

 、纫龑W生鏈接生活,拓展思維,從縱深角度擴展學生閱讀空間。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抛寣W生認識我國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們對我國及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⑵通過對作品的閱讀探究,引導學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啟迪學生明了“人才是在艱難的環境中磨煉出來的”道理,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亲寣W生通過對作品的傾心解讀,成為情感頤養的過程,成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沙場點兵】

  1、搜集孟子及相關背景資料。

  2、注意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看課下注釋積累一下。

  3、搜集孟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盡信書不如無書”;“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等。

  4、積累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與事例。如:“苦難對于一個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而對于庸人卻是一個萬丈深淵”;“把腳抬高,絆腳石就成了墊腳石”;“順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教學設想】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設“質疑──探疑──解疑”的教學情景,通過“誦讀──積累──感悟──拓展”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自主理解與思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于讀準節奏、讀出氣勢、疏通文意、理解主旨。

  難點:在于兩篇短論的論證結構的把握。

  【教學方法】以讀為核心,自主思考、合作研討、集體探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資料篩選。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安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習側重點〗

  1、讀準字音和節奏,熟讀成誦,讀出氣勢;

  2、歸類積累文言語匯,把握大意;

  3、熟讀精思,理解主旨。

  〖方法錦囊〗

  教:引導、點撥、對話、指導。

  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課堂在線〗

  一、導入

  師生對話:指幾名學生向同學介紹你了解的孟子,師作補充:孟子一生滿腹經綸,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露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他曾經周游列國宣傳他的仁政主張,但在稱雄爭霸的戰國時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沒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貴君輕”思想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張,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體現他思想主張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多媒體展示學習側重點

  師作介紹,簡介孟子散文的特色,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三、朗讀訓練

  1、齊讀,鼓勵學生團結一心,讀出氣勢。

  2、師根據齊讀出現的問題作朗讀指導,指出停頓的重點地方以及易錯讀音,邊范讀邊指導。

  3、小組或團隊試朗讀,群體競讀,個體讀,齊讀。

  四、自學研討與交流

  要求:

  1、自主讀,發現問題,作眉批。

  2、小組合作研討,組長做好分工,要求分工協作積累文言語匯,在此基礎上初步理解文意。

  師生交流:

  1、各小組將在合作學習中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其他小組嘗試解決,師作評價。

  2、各小組分別展示小組學習成果。

  3、師呈現重點問題,檢測學習成效(此為彈性設計,可根據學生提出問題靈活取舍)。

  五、研讀課文,探究思路

  小組探究:研讀2、3段,看看戰例中攻守雙方的條件及結果,進而找出文章的論點與結論。

  師生交流,明確論證結構。

  六、展讀課文,飛揚神思

  師生對話:誰能從歷史上或現實中舉個借助“天時”取得作戰勝利的例子?

  誰能從歷史上或現實中舉個憑借“地利”優勢的例子?

  依靠“人和”占盡先機的例子不勝枚舉,請你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

  七、師作小結,重申主旨,作業布置

  隨著閱讀的深入,思維的縱深,你會發現很多問題,質疑反思,收獲無窮,愿這種習慣伴你學習的每一天!請同學們課下繼續誦讀這一章,并預習下一章。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安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學習側重點〗

  1、讀準字音和節奏,熟讀成誦,讀出氣勢。

  2、歸類積累文言語匯,把握大意。

  3、熟讀精思,理解主旨,挖掘深意。

  〖方法錦囊〗

  教:引導、點撥、對話、指導

  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課堂在線〗

  一、導入新課

  聯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指出孟子的思想并未在諸侯之間得以推行,可是執著的孟子并沒有氣餒,他走上了著書立說的道路,在修身養性、治國安民、教育學習、交友處世、孝親敬老等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是他人生經歷的一部分。

  二、自學導引

  1、明確學習重點。

  2、師范讀,把握讀音與節奏。

  3、小組根據重點提示進行合作學習。

  4、學習成果展示(師檢測與生主動展示結合,重點進行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進一步體會孟子散文特色)。

  三、探究學習活動

  1、精彩故事再現:

  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成長故事。

  由六名學生講故事,故事內容: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思考討論:

  思考:請你用一句話總結他們的經歷,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思考:孟子在談到艱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為,連舉六名在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物,是否重復,為什么?

 、殴餐攸c:出身低微,飽經磨難,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氣勢和說服力。

 、茝墓诺浇瘢ú煌瑫r代,不同國家人)多方面舉例,內涵豐富,說服力強。

  啟發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過渡到第二、三段的學習,了解孟子的人才成長觀。

  人才成長的主客觀條件在這兩段是怎樣體現的?通過譯讀的方式把握。

  3、小組合作探究全文思路:

  本文側重論述的觀點是什么?請理清其論證思路。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系,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四、熟讀精思

  齊聲誦讀中間兩段,思考:

  1、你一定知道很多“逆境出人才”的例子,說出來讓大家分享吧!

  指導學生暢所欲言,豐富積累。

  2、論證“死于安樂”只用一句話,卻是大量亡國事實的高度概括,請你用所學歷史知識解讀一下好嗎?

  齊誦這句話,引導學生回顧中國古代史解讀。

  五、多媒體出示下列積累訓練

  讀完本文,我不由得想起這些名句:

  寶劍鋒從磨礪出

  ,從來紈绔少偉男。

  ,逸豫可以亡身。

  自由誦讀名言警句。發出倡議:讓我們積累更多名言警句吧!

  六、質疑反思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此為彈性設計,可依時間靈活處理,也可引導學生課外繼續探究。

  七、課外練筆

  古人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還說“多難興才”,請結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內容和觀點,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對這些話的理解,以“面對困難”為話題寫一則隨感。

  〖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怎樣預設才會使課堂卓有成效?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學生從文言文的微言大義里面得到屬于自己的東西?我在設計本課時力求讓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于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走進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熱情。同時盡最大可能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與展示學習成效的平臺,讓學生習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設計與教學中有可取之處,也有遺憾。

  反思一:多方搜集資料,篩選信息,與學生平等對話。教師只有善于為學生搭建腳手架,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才會相得益彰。預設的空間越廣闊,課堂生成就會越精彩。教師也就會做到游刃有余了。

  反思二: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批注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整節課以各種形式的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在閱讀中縱深拓展,注重了思維訓練。

  反思三:《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學習有如下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立足課內,分類積累文言語匯,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開拓閱讀視野,注重相關名句的積累。設計意圖為培養文言語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相信只要堅持,這個目的會達到的。第二項的操作可以靈活處理。

  反思四:要做到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成效,合作學習有時間保證,師生交流有思維碰撞,學生的誦讀與積累達到預定目標,這兩節課的課堂容量還是大了些。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的緊迫,我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不夠流暢,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

《孟子》兩章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2.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背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      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籍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2.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六、總結升華

  教師提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系現實,古為今用,賦予經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發言,寫一篇讀后感。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請走進《孟子•告子下》的選段中去尋找答案。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提示學生把握句中的停頓及重音。

  (1)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點詞重讀)

  3.學生大聲讀課文。

  三,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小組討論交流,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第一板塊:文言知識

  (1)讀準下面的字。

 、兕爱  ②傅說  ③膠鬲  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僭嫫渌荒

  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3)翻譯句子。

 、俟侍鞂⒔荡笕斡谑侨艘病嫫渌荒。

 、谌撕氵^……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廴雱t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第二板塊: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2)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塊:才華展示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學生課堂競賽成果展示:

  關于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才華展示:

  (1)相關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

  3.學生齊背課文。

  四、總結升華   

  提問: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五、課堂小結

  《(孟子)兩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于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這些特點對于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叭跛,只取一瓢飲”,希望大家悉心體會,思有所悟,學有所獲。

  六.置作業

  1.兩篇短文中,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你的理由。

  2.寫一篇瀆后感。淡談在物質生活日益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兩章 篇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步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兩章 篇4

  18  《孟子》兩章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ㄒ唬┱w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論,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此闡發引申,層層深入,最后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章由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歸納出自己的觀點: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苦甚至痛苦的磨煉。其次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過磨煉的益處,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斗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進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二)學法引導

  1、加強朗讀訓練,就本文而言,不僅要學生讀準字音,斷對句子,還應對文中的排比句進行反復誦讀,以體會排比句在議論文中的作用。

  2、正確辨析課文中疑難字、詞、句的意義,加深對通假字、古今異義現象的認識,學習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  

  3、找文章關鍵句(中心句),提高整體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觀點。

  4、 兩篇短文在寫作方法上有許多共同點,可采用比較閱讀法閱讀。     

 。ㄈ⿲徝黎b賞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本是戰國時期討論戰爭勝負問題時提出的觀點,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因而也適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仍然是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準則。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一切違背該法則的行為必將以失敗告終。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也常被用來勉勵人們要居安思危,增強民族憂患意識。這一條條古訓無不閃爍著世世代代中國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奮進的美的光芒。

 。ㄋ模┲攸c難點突破

  1、兩文分別闡明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你對作者的觀點有什么看法?

  [析]設計此題,首先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觀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談談自己的看法,既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知識的能力。

  [參考答案]:

  《孟子•公孫丑》  主要闡明了孟子認為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孟子•告子》主要闡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人才觀?捶ǎ裕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析]本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餓了解,概括提煉要點信息的能力。

  [參考答案] 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為“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三者中,作者認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條件,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開頭一節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它們對論證本文的論點起什么作用?

  [析]設計此題,既有利于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也便于深入理解本章作者在選材、構思上的特點。

  [參考答案] 第一節列舉了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六個人的事例。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顯貴,經歷過艱苦環境磨練的杰出歷史人物,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煉的道理。這六個人的典型事例,為本文要論證的論點提供了典型的事實論據。       

  4、比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兩則短論,在論證方面的異同。

  [析]此題意在通過比較,理清兩則短文的邏輯層次,進一步加深對兩篇短論在寫法放的特點的理解。

  [參考答案]:

  (1)相同點:兩篇短論都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方法。第一則以戰爭中的事例作為例證,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類推出治國的道理;第二則從個人事例說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這個觀點后,轉到統治者治國上,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不同點:兩則短文提出論點的方式不盡相同。第一則短文的論點在文章中間部分點明,然后對論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和闡述;第二則短文在文章結尾處揭示出論點,不再對論點進行解說。

  在論證結構上,第一則采用了總起——分承——最后總結的結構方式,第二則采用的是先分后總的結構方式。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張!渡趹n患,死于安樂》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人才觀。

  2、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米粟(   ) 親戚畔(   )之  傅說(   ) 法家拂(   )士     

  3、用“/”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慮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則無法家拂士

  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古義:              今義:                    

  6、請摘錄一個逆境磨煉人才的典型事例。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習題。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舉:被舉用,被選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慮,而后作 作:發作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國外。

  2、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 國恒亡                b.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河曲智叟亡以應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c.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d. 國恒亡

  安能辨我是雄雌            則有去國懷鄉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長才干,必須先經受艱苦磨煉。

  b.本文在論述造就人才問題時,強調了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兩個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闡述的思路上,先從國家再說到個人,這樣使文章論述層次顯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生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對此,請聯系歷史或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作簡要分析。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文言選段,完成習題。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zǐ指責)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因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ㄟx自錢大昕《潛研堂文集》)

  1.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然試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作者的觀點。

  3.請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填寫下面方框。

  4.你怎樣看待“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的行為?

  三、資料下載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于子思(孔子之孫)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師,也是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強調“民貴君輕”、省刑薄賦,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其目的雖在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但在當時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提出“性善”論,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但也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主張社會分工,卻由此導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論點。他的哲學體系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斷言“萬物皆備于我”,對后來宋代儒學影響很深。

  孟子為了實現他的政治主張,曾游說齊、魏、滕、宋等國。當時各國諸侯正以攻伐爭霸為賢,視孟子的“行仁政”學說為,脫離實際,因而不予采納。孟子退而講學著述,其言行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現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兩個或三個字作為篇名。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成為儒家學者初學必讀的書籍。

  《孟子》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著。其文氣勢磅礴,感情洋溢,邏輯嚴密,又長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的發展影響很大。

  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孟子•公孫丑》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告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

  2、sù   pàn   yuè   bì

  3、(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4、c

  5、護城河   水池、池塘

  6、略

  能力提高

  1、c 2、b3、(1)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2)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

  4、c5、略

  開放探究

  1.這樣嘗試著和別人換一下位置,平心靜氣地揣度它,我果真沒有一點過失嗎?或:如果設身處地,平心靜氣地揣度它,我難道沒有一點過失嗎?

  2.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颍褐螌W要嚴謹,不要自以為是。

  3.指出現象→講述道理 或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4.示例:①這種行為不妥當。對古書沒有認真分析研究,不要妄加評論和否定。

 、趯@種行為不能簡單肯定或否定。讀古書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圻@種行為有可取之處。“盡信書不如無書”,要敢于質疑,大膽質疑。

《孟子》兩章 篇5

  18、《孟子》兩章

  授課時間:             主設計人:             授課人: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學習過程: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請走進《孟子·告子下》的選段中去尋找答案。

  二、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1、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提示學生。

  2、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并完成下列問題

  (1)讀準下面的字。①畎畝      ②傅說     ③膠鬲    ④行拂    

  ⑤法家拂士   

 。2)把握句中的停頓及重音

 、偎/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②……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ㄒ唬    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注意下列詞語的解釋。

  (1)發      畎畝       舉        版筑          舉于士       市

 。2)故    任   于  是  也    苦   勞    餓   空乏  拂   亂      動心忍性    曾益

  (3)恒過   困于心    衡于慮    作    征于色   發于聲   而后喻

  入    法家拂士   出   敵國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2.小組討論交流,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    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廴雱t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4、翻譯句子。

 、俟侍鞂⒔荡笕斡谑侨艘病嫫渌荒。

 、谌撕氵^……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苋缓笾趹n患而死于安樂也。

  (二)課文研讀 (根據學案小組合作完成課文的閱讀)

  1、(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2)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 拓展研讀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四、教師點撥《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五、檢測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所以動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舜發于畎畝之中(      )管夷吾舉于士(      )

  百里奚舉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過(      )

  2、翻譯句子:

 。1)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2)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本文作者認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課文詞語回答) 

  8、開篇列舉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

  9、孟子在選文第①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告訴人們:                          。請寫出與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答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說明人只有經過艱苦的磨煉,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經受磨煉的益處,最后得出“生于憂患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才華展示:

  (1)相關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

  (2)相關的事例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白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實寫照。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于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慢慢適應,最后竟被煮死了。這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寫照。

  暢銷一時的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也在詮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較閱讀,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煉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后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

  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

  3、拂通弼,輔弼衡通橫,梗塞,不順曾能增,增加

  4、使……堅韌 、奮起,有所作為 、 被舉用,被選拔、  在外面,指國外、

  給 、 動詞,使他受到貧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譯

 。1)(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3)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

 。4)    3)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必將導致滅亡。

  6、b

  7、法家拂士    敵國外患

  8、這六個人出身都卑微。(種田、筑墻、販賣魚鹽、犯人、隱居者、奴隸),他們都是經過艱苦的磨練,顯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來都被統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

  9、人要成大器,就必須經受磨練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10、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無惟一答案。針對其中一個觀點或兩個觀點結合起來談,言之成理均可。

  《孟子》兩章練習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練習

  一、文學常識填空:

  1、孟子,名      。     時期        學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記錄              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  篇。南宋朱熹將《孟子》、      、        、       并稱為“四書”。

  二、解釋一詞多義:

  道:1、會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

  3、伐無道,誅暴秦(   )

  固: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池非不深也(     )

  國: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2、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

  三、解釋加點詞:

  1、環而攻之而不勝(     )(     )2、夫環而攻之(     )

  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堅利也(     )

  5、委而去之(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     )

  四、翻譯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4、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問題:

  天時不如地利 ……戰必勝矣。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2、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是                   。

  4、現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義,請結合你的生活,談談對“道”的理解。

  5、請寫出一句與“人和”有關的名言警句: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練習

  舜發于畎畝之中…… 而死于安樂 也。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人才觀。

  2、給下面的加點字注音。

  畎畝(。「嫡f(。∧z鬲(。》曳魇浚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入則無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慮                 。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所以動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舜發于畎畝之中(      )管夷吾舉于士(      )

  百里奚舉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過(      )

  5、翻譯句子:

 。1)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國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應            

  b.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c.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國恒亡   則有去國懷鄉

  7、本文作者認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課文詞語回答) 

  8、開篇列舉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

  9、孟子在選文第①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告訴人們:           。請寫出與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強調了“逆境能成才;現在有人認為“順境也能成才”。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請舉例談談。

  一、

  1、軻  戰國  儒家

  2、孟子及其弟子  《大學》、《論語》、《中庸》

  二、解釋一詞多義:

  道:道路  仁政  道義

  固:鞏固  固執,頑固

  池:池塘  護城河

  國:國防  國都

  三、解釋加點詞:

  1、圍攻  表轉折  2、發語詞  3、這  4、泛指武器裝備5、委:放棄;去:離開

  6、限制  憑借7、震懾  8、少  “畔”同“叛”,意義:背叛。

  四、翻譯下面句子:

  1、所以說,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

  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3、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內外親屬(兄弟骨肉)

  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五、回答問題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   “天下順之”

  3、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4、(1)、以國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國家間和平共處、互不侵犯;

 。2)、以國家內部而言,“道”指愛民,為老百姓著想;

  (3)、以個人而言,“道”指與人為善,仁義道德。

  5、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家和萬事興。  兄弟同心金不換,妯娌同心家不散。

  眾人拾柴火焰高   團結就是力量  人心齊,泰山移。

  1、《孟子·告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

  3、拂通弼,輔弼衡通橫,梗塞,不順曾能增,增加

  4、使……堅韌 、奮起,有所作為 、 被舉用,被選拔、  在外面,指國外、

  給 、 動詞,使他受到貧困之苦、指被任用6、b

  7、法家拂士    敵國外患

  8、這六個人出身都卑微。(種田、筑墻、販賣魚鹽、犯人、隱居者、奴隸),他們都是經過艱苦的磨練,顯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來都被統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

  9、人要成大器,就必須經受磨練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10、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無惟一答案。針對其中一個觀點或兩個觀點結合起來談,言之成理均可。

  21.曹劌論戰 

  授課時間                   主設計人                   授課人 

  學習目標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借助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1、作者及出處: 

  本文選自     ,題目是后加的。      傳說是春秋時期     所作,是根據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2、了解歷史背景 

  二、朗讀課文注意字音與停頓

  1、重點字注音: 

  劌   謀   間   帛   轍   竭   靡       

  2、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三、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一)    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注意下列詞語的解釋

  1、重點詞解釋: 

 。1)師    肉食者    間    鄙      何以戰  安  弗   專     徧      犧牲   加    信    孚        福         獄   雖  察     情     忠之屬也     可以 

  (2)公與之乘     鼓      敗績       馳    轍    登軾

 。3)既克     故    一鼓作氣             再       彼竭我盈    故克之     測    伏      靡 

  2、重點句子翻譯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何以戰?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    研讀課文

  1、1段 研讀問題(小組合作完成問題)

 、賾馉幍臅r間、國家? 

 、诒憩F戰爭性質的句子? 

 、矍f公的態度?

 、軇フ堃姷脑? 

 、葸@一舉動表現了曹劌的什么品質? 

  ⑥劌分析戰前準備“何以戰”是通過與莊公的幾次對話完成的?

 、邉シ穸耸裁醋鞣?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樣肯定的? 

 、鄰倪@一點可以看出在戰前準備上,曹劌重視的是什么?

  ⑨這又反映了曹劌的什么戰略思想?

 、獗憩F莊公“鄙”的句子是什么? 

  2、第2段 

  ①劌與莊公二人的表現分別是什么?表現出各自的什么特點? 

 、隗w現劌指揮正確的句子?“本段表現了劌的什么能力

  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段介紹了戰爭的哪兩個過程?

  3、第3段 ①表現莊公“鄙” 的句子?

 、    一“未可”為何? 齊人三鼓后為何“可矣”?

 、    二“未可”為何? 

  ④    后為何又“可矣”? 

  ⑤    總結有利于反攻和追擊的最佳時機是什么? 

 、    從本段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么? 

  四、點撥

  五、檢測 

  1、填空《曹劌論戰》中曹劌認為可以一戰的條件是:      具體來說指的是       。文中敘述了開始反攻的時機是 開始追擊的時機是  。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古今義: 

 。1)    又何間焉 古義:         今義: 

 。2)    肉食者鄙 古義:         今義: 

  (3)    犧牲玉帛 古義:         今義: 

 。4)    小大之獄 古義:         今義: 

  3、翻譯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

  閱讀課文第一段回答下列問題  

  4、“十年春,齊師伐我”除了交待戰爭發生的時間外,還指出了   和    ,其中的“我”是指       

  5、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屬也”所評價的內容是什么? 

  (2)曹劌請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為兩層,并寫出層意。 

  一層 。 

  二層 。 

  5、從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教后反思:

  總結復習課 

  一、 重點句式及詞語: 

  1、判斷句式: 

  ①忠之屬也。 ②夫戰,勇氣也。 ③夫大國,難測也。 

  2、古今異義的實詞: 古 今 間:  參與 隔開,不連接 

  犧牲:   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為正義事業而舍棄生命 

  獄:  案件    監獄 

  可以:  兩個詞,意為“可以憑借”         一個詞,表示可能或許可 

  三、 重點句翻譯: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何以戰?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8、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一、    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本文是《左傳》中的名篇,主要的記敘方式是“記言”,這是《左傳》記敘某些歷時不長,規模不大的戰爭時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過人物的談論,總結戰爭的經驗教訓,闡述軍事斗爭的策略,本文就是這一類文章的代表作。全文以齊魯長勺之戰為主線,以曹劌為主,莊公為賓,記敘了曹劌戰前、戰中、戰后的有關戰爭的言論,闡明弱國在對抗強國的戰爭中應采取的戰略戰術原則,即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以逸待勞,把握時機、后發制人等,表現他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 

 。ǘ⿲徝黎b賞 

  周密嚴緊的構思美 

  本文的篇幅極其短小,卻將復雜的長勺之戰這一事件,介紹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這主要得力于作者對文章結構的精心安排。課文以長勺之戰的經過(戰前魯國的準備——戰斗過程——戰后總結)為線索,各部分間又注意了巧妙的過渡和照應,使文章結構十分嚴緊、周密。如第一、二兩部分用“請戰”和“從戰”過渡和銜接,第三部分用“既克,公問其故”承上啟下,顯得十分自然。前后照應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戰”和“可以一戰”相照應;第二部分中兩個“未可”和下文兩個“可矣”照應;第三部分中“轍亂”“旗靡”與上部分的“下視其轍”“登軾而望”相照應等,上系下連,嚴緊周密。 

 。ㄈ┲攸c難點突破 

  1、結合課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現在哪里?曹劌的“遠謀”表現在哪里?縱觀全文,弱小的魯國能戰勝強大的齊國原因有哪些? 

  [參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現在: 

 。1)戰前準備階段,魯莊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戰勝的希望于身邊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戰斗中,“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充分暴露了魯莊公未察敵情,貿然進軍,不懂軍事。(3)戰后,“既克,公問其故”,戰勝了還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劌的“遠謀”表現在:(1)戰前三問。說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有遠見。(2)戰中能掌握將士心理,能觀察敵情,把握戰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弱小的魯國能戰勝強大的齊國原因有:(1)戰前準備充分。取信于民,這是保證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這是“人和”因素。(2)選擇了有利的地點。長勺在魯國,魯國是反侵略戰爭,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時機,待“彼竭我盈”之時,后發制人。抓住了恰當的追擊時機,詳察敵情,確證無埋伏時,乘勝追擊,大獲全勝。是“天時”因素。總之,魯國取勝的原因,在于天時、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本文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 

  討論并歸納:運用對比手法是,把魯莊公的“鄙”與曹劌的“遠謀”進行多次對比(見上一題答案)。借助對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與軍事上的卓越才能。 

  3、本文詳寫了什么,略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安排? 

  參考答案] 本文緊扣“論戰”來寫,以曹劌為中心,詳細描寫了曹劌在戰前、戰中、戰后的言論。如第一段中與魯莊公的三問三答,詳細具體地表現他“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論戰勝的原因,把他的作戰必須依靠士氣、抓準時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略思想表現了出來。這兩段文字,充分地表現了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對于無助于表現“論戰”的事,如戰爭的起因、戰斗的狀況、戰后的處理等,略寫或不寫。這樣剪裁,敘事清楚,詳略得當,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诒憩F戰爭性質的句子?“齊師伐我”(即對魯國來說是正義之戰) ③莊公的態度?“公將戰” ④劌請見的原因? 直接原因-“齊師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⑤這一舉動表現了曹劌的什么品質?愛國 ⑥劌分析戰前準備“何以戰”是通過與莊公的幾次對話完成的?三次 ⑦劌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樣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斷獄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戰前準備上,曹劌重視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這又反映了曹劌的什么戰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現莊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將戰”,“衣食所安”“犧牲玉帛”“公將馳之” 第2段 ①劌與莊公二人的表現分別是什么?表現出各自的什么特點? 

  劌:“未可”,“可矣”,等待時機,觀察時機――善于抓住有利戰機 

  公:“將鼓之”,“將馳之”――盲目指揮,“鄙” 

 、隗w現劌指揮正確的句子?“齊師敗績”,“遂逐齊師” ③本段表現了劌的什么能力?決斷能力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段介紹了戰爭的哪兩個過程?反攻和追擊 

  第3段 ①表現莊公“鄙” 的句子?“公問其故” ②一“未可”為何?“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 ③齊人三鼓后為何“可矣”?“夫戰,勇氣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為何?“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⑤后為何又“可矣”?“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⑥總結有利于反攻和追擊的最佳時機是什么? 反攻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追擊時機——其“轍亂旗靡”之時 ⑦從本段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么? 注重觀察敵情,注重士氣,注意抓住有利戰機。 

  24.《詩經》兩首  關睢 蒹葭

  時間          主設計人               授課人 

  課前準備

  一、生字識記

  雎(  ) 窈(   ) 窕(    ) 

  參:1.(   ):參差,參錯。 2.(   ):①進見,謁見。如:參拜。②封建時代指彈劾。如:參劾。3.(   ):人參。如:參須。

  差:1.(   ): 如:差數。 2.(   ) 如:差得遠。  3.(   ): 公差。4.(   ): 寤(   ) 寐(   ) 芼(   ) 蒹(   ) 葭(   )溯(   )  晞(   )  湄(   ) 

  躋(   ) 涘(   ) 沚(   )  顥(   ) 貂(   ) 

  二、詞語識記

  關關雎鳩:                    關關: 洲:           窈窕淑女: 

  淑女:             君子好逑:                君子:             逑:          參差:          。流:              思服:     。服,    。悠:         。反:          。輾:        。側:         。友:        。

  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        。伊人:     。溯徊從之:               。從:       。溯洄:           。阻:        。游:   ,      。宛:     。凄凄:    。采采:             。

  已:               右:                        。沚:        

  三、預習導學

  1.《關雎》中開篇寫“關關雎鳩”的目的是什么?

  2.《關雎》、《蒹葭》都選自于                  。

  四、課堂跟講

  一、背記知識隨堂筆記

  1.              ,君子好逑。

  2.              ,道阻且長。

  二、整體把握板書設計

  (二)段落層次

  第一節:                                             

  第二節:                                             。

  第三節:                                               。

  第四節:                                                   

  《蒹葭》

  第一節:                                         。

  第二節:                                       。

  第三節:                                     

 。ㄈ⿲懽魈攸c

  1.《關雎》,用起興的手法,語言簡練而純樸。如開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誦起來瑯瑯上口,易于流傳。

  2.《蒹葭》,用起興的手法,反復詠唱,適宜流傳。語句樸實,易于理解,適宜口耳相傳。如“道阻且長”、“道阻且右”。

 。ㄒ唬┲仉y點句子

  1.“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非常生動形象地表現出男子對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難眠的樣子。

  2.“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表現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歷盡艱險,同時也表現了求而不得的苦悶之情。

 。ǘ┒温湓忈

  1.對《關雎》第二節的詮釋

  本節由采摘荇菜起興,由“寤寐求之”,寫出了對“窈窕淑女”的愛慕之情!板弧笔侵感阎,“寐”是指睡著,合起來,“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著、睡著都要追求她。

  五、當堂練習

  1.原文填空。

 。1)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

 。2)           ,白露為霜。             ,在水一方。

  2.解釋加粗詞語。

 。1)君子好逑                       (2)宛在水中沚              

  一、生字識記

  雎(jū): 窈(yǎo)窕(tiǎo)

  參:1.(cēn):參差,參錯。本文取此義。2.(cān):①進見,謁見。如:參拜。②封建時代指彈劾。如:參劾。3.(shēn):人參。如:參須。

  差:1.(chā):①減法運算中,一個數減去另一個數所得的數。如:差數。②稍微,較。如:天氣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遠。②錯誤。如:說差了。③缺欠。如:差點兒。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級,等次。“參差”為合成詞,“長短不齊”的意思。本文取此義。

  寤(wù)寐(mèi):睡。芼(mào)蒹(jiān)葭(jiā)溯(sù)。晞(xī)。湄(méi)躋(jī)涘(sì)沚(zhǐ)顥(hào)貂(diāo)

  二、詞語識記關關雎鳩:雎鳩鳥在彼此和鳴。關關:雌雄二鳥相互應和的叫聲。洲:水中的陸地。窈窕淑女:美麗善良的姑娘。淑女:賢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君子: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逑:配偶。

  參差:長短不齊。流:尋求,擇取。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臥。輾:轉動。側:側身而臥。友:親愛。蒼蒼:茂盛的樣子。白露為霜:白色的露水結成了霜。所謂:所說的。伊人:那人。溯徊從之:沿著河道走向上游去尋找她。從: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險阻,難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凄凄:茂盛的樣子。采采:茂盛鮮明的樣子。已:止,這里意思是“干,變干!庇遥合蛴夜諒潱@里是(道路)彎曲的意思。沚:水中小塊陸地。

  古文今譯(譯文)雎鳩鳥關關地叫著,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麗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長短不齊,左邊找右邊找。姑娘美麗又善良,從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從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綿綿不斷,翻來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長短不齊,左邊采右邊采。姑娘美麗又可愛,彈奏琴瑟來親近她。荇菜長短不齊,左邊挑右邊揀。姑娘美麗又可愛,敲鐘擊鼓讓她快樂。

 。ㄗg文)蘆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結成霜。心上的人兒,她在河水那一方。逆著河水去找她,河水彎曲道路長。沿著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河中蘆葦一片片,露水珠兒沒有干。心上的人兒,在河岸邊。逆著河水去找她,道路難走地勢高。順著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邊。

  河中蘆葦真茂盛,蘆葦上露水沒有干。心上的人兒,就在河岸邊。逆著流水去找她,道路難走又彎曲。順著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陸地上。

  (一)重難點句子

  1.“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非常生動形象地表現出男子對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難眠的樣子。

  2.“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表現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歷盡艱險,同時也表現了求而不得的苦悶之情。

 。ǘ┒温湓忈

  1.對《關雎》第二節的詮釋

  本節由采摘荇菜起興,由“寤寐求之”,寫出了對“窈窕淑女”的愛慕之情!板弧笔侵感阎,“寐”是指睡著,合起來,“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著、睡著都要追求她。

《孟子》兩章 篇6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教學目標:

  1) 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恒過、作、征、喻、恒的含義。

  2) 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 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

  1) 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恒過、作、征、喻、恒的含義。

  2) 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 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 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二、資料簡介: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 學生齊讀課文。

  3、 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投影顯示:

  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畎畝(    )   傅說(     )    膠鬲(     )行拂(    )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1)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 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 小組交流,討論,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 學生講解課文大意。

  4) 師生共同補充。

  五、布置作業:

  1) 抄寫解釋2遍、課文1遍。

  2) 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名句2句和事例1個。

  第二教時

  一、檢查復習: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僭嫫渌荒

 、诶в谛,衡于慮,而后作

 、廴雱t無法家拂士

 、芩詣有娜绦

  2)背誦課文。

  二、分析課文內容:

  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 這篇文章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三、內容拓展: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

  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四、比較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把握

  《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煉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后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

  五、談談學習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六、布置作業:

  寫一篇讀后感。談談在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課內語段練習:

  1、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字義:

 。1)曾益其所不能           同                                     

  (2)衡于慮                 同                                     

  (3)無法家拂士             同                                     

  2、仔細閱讀本文,找出課文中運用排比修辭手法的句子,說說這種修辭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一開頭為什么要先列舉出古代圣君賢相的事例?這樣寫有什么表達作用?

  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                   !狈g成現代漢語是:

  ,                                     。

  答案:

  1、(1)曾同增   增加

 。2)衡同橫   堵塞

 。3)拂同弼   輔佐

  2、文中一開頭列舉六人的事例和“人恒過”至“而后喻”都是排比句。這些排比句不僅將事實和道理說得很充分,而且使語句氣勢磅礴,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3、文中一開頭列舉六人的事例,意在以事實來證明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必定先經受一番艱難困苦的磨礪。這些事實直接為中心論點服務。

  4、“生與憂患,死與安樂” 憂患能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能使人萎靡死亡。

  課外語段練習: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南朝宋】劉義慶

  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琊時種柳,皆以十圍?辉唬骸澳惊q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一、翻譯:

  1) 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2) 桓公最后為什么泫然流淚?

  3) 寫出珍惜光陰的古代名句3——4個。

  4) 寫出出自本文的名句。

  答案:

  1、 感慨地說:“樹尚且如此,人又怎么忍受得了歲月的消磨呢?”

  2、 桓公由樹的長大,聯想到歲月如流水,傷感人生如夢,世事蹉跎。

  3、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意思對即可)

  4、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孟子》兩章 篇7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劃準節奏,揣摩文言文誦讀技巧。

  2、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

  3、通過對作品的閱讀探究,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文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關于人才造就的觀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2、搶記和作者有關的文體常識。 (課件孟子圖片和旁解)

  (作者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稱為“亞圣”,。文章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課文選自《孟子》, 它是孟子及其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游說言論的記錄,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他主張“仁政”、“民貴君輕”。)

  4、解題(1)

  (憂患能激人奮進,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會讓人委靡死亡)

  四、闖關

  第一關 朗誦

  1、先掃除字音障礙,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畎(quan )畝 傅說(yue ) 膠鬲( ge )

  孫叔敖( ao ) 拂亂( fu ) 曾 益(zeng)

  拂士( bi ) 舜 (shun) 百里奚( xi )

  2、感情朗讀

 。1)教師范讀,請同學們拿出筆,勾畫出文章的節奏,重音

 。ㄕn件出示標節奏的段落)

 。2)請同學們對照課件上的節奏,重音,醞釀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大聲朗讀。然后我請個別同學朗讀。

  (3)全班齊讀。

  第二關 理解文意

  1、這關我們的任務是第一,二段,請同學們默讀課文一,二段,對照課下,找出不懂或者你認為比較重要的字詞,男女生互相發問。

  老師把幾個重點字詞整理出來了。(出示課件)

  發:起,被任用。 舉:推舉,被起用。

  士:獄官 市:市場

  任:擔子,責任。 勞:使......勞累

  餓:使......饑餓) 空乏:使.... 窮困缺乏

  動:使......驚動心 忍:使.......堅韌

  行拂亂:使......受到阻撓 曾:通“增”,增加

  2、譯這兩段(中國語言具有含蓄美,許多意思和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大家翻譯市,不求十分準確,只求大致理解)

  第三關 探究內容

  分組齊讀課文第一、二段。分組討論,探究下列問題:

  1、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2、作者舉例想說明什么?有什么作用?

  3、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4、作者認為要成就人才要經歷那些磨難?作者從哪幾個方面進行闡述這些?

  請學生代表發言,師生共同補充。

  第四關 (與作者對話)

  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現在有人認為“順境也能出人才”,對此,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的看法(能舉例最好),

  五、總結

  我們回顧一下這節課的內容。

  六、延伸作業:

  收集有關孟子或人才造就的名言警句

  板書:

  2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題解:憂患能激人奮進,使人生存發展,

  安逸享樂會讓人委靡死亡。

  1、 列舉6個歷史人物的實例。

  2、 闡述經受的磨難。

《孟子》兩章 篇8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人,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仁政'說,主張以'仁政'來統一天下。孟子還主張'性善'論。

  首先通讀課文一遍,掃清文字障礙,了解文章內容。

  一、字

  1、讀準字的音

  寡(。》颍ā。∮颍ā。∑荩ā。∷冢ā。

  2、通假字

  親戚畔之   畔:pàn 叛,背叛

  二、解詞

  人和   和: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   域:限制。

  固國   固:使……鞏固。

  失道   道:天道,失道就是違背道義。

  學習本文

  1、本文的論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間的關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戰就會取得勝利。

  3、本篇主要是談戰爭呢,還是談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談政治,是借戰爭談政治。孟子借談戰爭的取勝條件以闡明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這樣才能“多助”,眾人才會歸順,而“天下順之”,“戰必勝矣”,國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論證方面的特點是什么?

  本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采取“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別設例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快速通讀課文,掌握生字生詞,理解大概內容。

  一、字

  1、讀準字的音

  畎畝(。「嫡f(。∧z鬲(。】辗Γā。

  2、通假字

  法家拂士   拂:bì 弼,輔弼。

  衡于慮    衡:héng 橫,梗塞,指不順。

  二、解詞

  所以動心忍性   忍:使……堅韌。

  而后作      作:奮起,有所作為。

  學習本文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本文第一段為什么要列舉一系列歷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從反面論證了這一點?

  列舉一系列歷史人物是為了說明逆境(困境)對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選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廣之治理國家更應如此。“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一句是從反面論證了這一點。

  3、從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話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

  論述了人常常處在困境,才能不斷奮發;國家常常沒有憂患,則往往會遭至滅亡。即精神上的潰滅必然會導致物質上的滅亡。在論證方法上則運用正反論證,一反一正,為推斷出中心論點打下基礎。

  5、比較《孟子二章》在論證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中心論點置于開頭,先用概括性很強的事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論,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渡趹n患,死于安樂》將中心論點置于最后,先論證“生于憂患”后論證“死于安樂”。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論證“死于安樂”,只有“入則無法家拂士……國恒亡”一句,這是歷史上大量亡國事實的高度概括。

  《孟子》二章測試

  1.朗讀時停頓不當的一項是(   )

  a.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b.必先/苦其/心志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d.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而”字的意義、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委而去之

  b.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何苦而不平

  c.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而山不加增

  d.環而攻之而不勝  面山而居

  3.句中紅色的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多助之至      到了極點

  b.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c.所以動心忍性    堅韌

  d.人則無法家拂士   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

  4.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a.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b.行拂亂其所為——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c.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得到的益處。

  d.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患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5.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極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難以攻破,所以說:“天時不如地利”。

  b.文章接著用守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這樣雙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強調守城條件之有利。

  c.從守城一方的失利我們可以推斷:攻城一方盡管沒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因此無堅不摧。

  d.文章在論證“人和”對戰爭的重要性后,又順勢推論出“人和”在治理整個國家中的作用。

  參考答案

  1、d

  解析: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d

  解析:a.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但是)  委而去之(然后,表示承接關系)

  b.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但是,轉折關系)  何苦而不平(并列關系)

  c.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然后,承接關系),而山不加增(但是,轉折關系)

  d.環而攻之而不勝  面山而居(表示修飾關系)

  3、c

  解析:c.所以動心忍性  使……堅韌

  4、c

  解析:c.曾益其所不能——不斷增長他的才干。

  5、a

  解析: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叭镏恰笔窃谡f城池之小,包圍起來攻打但卻不能取勝,所以說:“天時不如地利”。

  自測題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文中“拂士”的“拂”讀音是_______;紅色的兩個字中,“過”意思是________,“衡”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讀了第二段后,請你聯系歷史或現實舉出一個這樣的事例(不能舉文中事例),或寫出與此相關的兩則名言警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閱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答案為:bì   犯過失   同“橫”,梗塞、不順。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以翻譯為:(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3)選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此題為開放性試題,所舉事例或名言警句與文中第二段內容含義相符即可。

  24.(2001年,安徽)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解釋下列紅色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俦锓遣粓岳病   ”篲_____________

 、谟蛎癫灰苑饨纭  ∮颍篲_____________

 、酃阎粒H戚畔之  畔: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紅色“之”的意思和用法,與其他三個不同的是(   )

  a、永州之野產異蛇    b、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c、環而攻之而不勝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翻譯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在軍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樣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文中語句填空。

  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

  【考點】:閱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考查對課文中重要實詞含義的理解。答案為:①兵器②限制③通“叛”,背叛。

 。2)答案為c項。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之”用法的掌握,a、b、d三項中“之”的用法都是助詞,可以譯為“的”;c項中的“之”是代詞,代上文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可以譯為: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4)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答案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關鍵要選取恰當的原句來回答問題。答案為:得道;天下順之。

  作者簡介

  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當時,各大國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統治者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現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的作用;提出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強烈反對不義戰爭,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孟子向往著歷史上堯舜的功績,他到處游說,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并把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統治者發“仁心”上,力圖維護原始的井田制度,從而使天下歸順,達到成就王業,“黎民不饑不寒”的目的。這些都反映著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對于恢復經濟,發展生產,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記錄他的言論、活動的《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7篇,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孟子》兩章 篇9

  [教材分析]:

  《(孟子)兩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確,突出強調“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具體地說,就是闡明戰爭的勝敗主要取決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于統治者是否“得道”。從戰爭談起,最終歸結到如何治國平天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說明人只有經過艱苦的磨煉,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經受磨煉的益處,最后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論。由造就人才類推到治國的道理,顯得水到渠成。

  教學兩篇短文,應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全面認識《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學習文言文,重在古今對讀,賦予經典作品以新的內涵,體現文化傳承的特點;诖耍處煈龑W生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1.誦讀法2.討論點撥法3.比較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品味語言: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背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籍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教師依據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2.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六、總結升華:

  教師提示,“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系現實,古為今用,賦予經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

  生1:我覺得“人和”就是拉幫結派,君不見,人世間,團團成伙好辦事。

  生2: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果招致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這一主張,強調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特定階段中的遠見卓識。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這就使他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時代的局限性。

  生4:我覺得,戰爭勝負取決于戰爭的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戰爭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嗎?

  生5:強權只能橫行一時,絕不可能橫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發展到今天,雖然歐美發達國家相對來說仍然處于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為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會成為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

  生6:在當今社會,什么是合乎“道義”的?什么是不合乎“道義”的呢?

  教師明確,也許可以這樣回答;第一,合乎國家與國家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第二,有利于維護和平共處,這是鑒于20世紀的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維護和平,避免戰爭,對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暗玫蓝嘀,失道寡助”這一中國儒家的思想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受到我們的重視。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發言,寫一篇讀后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生自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幫助學生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延伸拓展、總結升華:比較閱讀,把握《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請走進《孟子?告子下》的選段中去尋找答案。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提示學生把握句中的停頓及重音。

  (1)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學生大聲讀課文。

  三、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小組討論交流,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全班分為兩組,展開課堂競賽,每道題單數題一組回答,雙數題二組回答。

  (1)讀準下面的字。①畎畝②傅說③膠鬲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僭嫫渌荒堍诶в谛,衡于慮,而后作③入則無法家拂士④所以動心忍性

  (3)一詞多義。

  舜發于畎畝之中

  行拂亂其所為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偃雱t無法家拂士

  ②死于安樂

 、蹏阃鏊兰磁e大名耳

 、芩窗l于畎畝之中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萁裢鲆嗨,舉大計亦死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薨l于聲扶蘇以數諫故

  (4)翻譯句子。

 、俟侍鞂⒔荡笕斡谑侨艘病嫫渌荒。

  ②人恒過……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廴雱t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第二板塊: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2)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塊:才華展示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學生課堂競賽成果展示:

  關于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2)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才華展示:

  (1)相關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

  (2)相關的事例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白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實寫照。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于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慢慢適應,最后竟被煮死了。這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寫照。

  暢銷一時的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也在詮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4.教師綜合評判,分出優勝組,全班鼓掌祝賀。

  5.學生齊背課文。

  四、總結升華:

  提問: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學生討論及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較閱讀,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煉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后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

  六、課堂小結:

  《(孟子)兩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于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這些特點對于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叭跛В蝗∫黄帮嫛保M蠹蚁ば捏w會,思有所悟,學有所獲。

  七、布置作業:

  1.兩篇短文中,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你的理由。

  2.寫一篇瀆后感。淡談在物質生活日益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兩章 篇10

  設計思想:本文語言簡練,句式長短相繼,讀起來瑯瑯上口,適合誦讀教學。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風,然后披文入理,這樣文與理協,理解、識記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布置預習:通過各種渠道,查閱有關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課時安排:本文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戰國七雄”導入  對戰國中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介紹,由“諸子百家”導入  對孟子及《孟子》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三、再讀課文,注意停頓和輕重音。

  四、齊讀課文,讀完后教師進行糾偏和誦讀指導。

  五、散讀課文,結合課下注解以及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六、思考討論: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教師對于學生討論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看法: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有關戰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論點,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條很重要的戰略戰術原則。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內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戰爭方面的內容,但作者的態度不是鼓吹戰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那戰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論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明確:層進式論證。

  八、整理字詞及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由六名學生講故事。

  故事內容: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討論:從這些故事中總結共同的規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啟發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

  三、初讀第二段,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四、學生串講第二段,教師訂正后提問:“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明確: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學習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系,談“內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六、比較兩篇文章的論證方式。(見“擴展資料”部分)

  七、討論:聯系現實生活,談談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樹立什么樣的憂患意識。教師總結討論情況。

  八、整理字詞和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孟子》兩章 篇11

  一、作者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先秦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稱,被尊為“亞圣”。

  政治主張:施行仁政。基本內容是:“制民之產”、“省刑罰,薄稅斂”。理論根據包括兩個方面:政治理論是民本論,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與民同樂”,這也是他認為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哲學理論是性善論,他認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是“仁”、“義”、 “禮”、“智”的四端,由此闡述了施行仁政的可能性。

  散文特點:具有論說文的特征,富有氣勢而筆鋒犀利。

  二、《孟子》簡介

  《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F存七篇:《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計261章,約3.5萬字。內容主要是記錄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論爭。

  《孟子》在漢代開始受到重視,最早的注本是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十四卷。韓愈及宋代理學家將之發揚光大,朱熹把《孟子》列為“四書”之一,并撰寫了《孟子集注》。較為詳備的注本是清代焦循的《孟子正義》。

  三、寫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的戰國中期。當時,七個大國的諸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君貴民輕,人民生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孟子·滕文公下》一文就深刻地揭露了這種“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不平等的悲慘現實。面對這種情況,孟子對不義戰爭提出了質疑,主張以“仁政”一統天下,在當時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本文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

  四、課文參考譯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星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五、有關名家評論

  清代人李耆卿在《文章精義》中對《天時不如地利》的評論:“《孟子·公孫丑下》首章起句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分3段。第1段說天時不如地利,第2段說地利不如人和,第3段專說人和,而歸之得道者多助。一節高似一節,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

  今人馮其庸在《歷代文選》中對《天時不如地利》的評論:“孟子一貫主張行仁政,反對當時統治階級為了爭城奪地而進行的不義戰爭,在這一節文章里,他認為在戰爭中,得天時之利不及得地利之利,得地利之利則又不及得人和之利,孟子這里所說的‘人和’是指人心所向,也即是內部的團結。同時,孟子又認為只有得道(指行‘仁政’)的人才能得到這種‘人和’,所以他認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一定會得到勝利,失道者一定要失敗。孟子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很卓越的,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積極意義!

  今人李炳英在《孟子文選》中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評論:“此章說明有作為的人物的成就是艱苦奮斗的過程,是沒有安閑平順的道路可走的。人們要能正視矛盾,經受折磨,奮勇前進,不在任何困難和失敗下低頭,經得起考驗,才能煉就擔當 ‘大任’的力量和本領。而艱苦的客觀環境,正是培養和增長這種精神的有利條件。如果避免矛盾,畏難敬安,任運流轉,那就會墮落腐化,自取滅亡。所以說: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在人如此,作為一個‘國’來說,也是從艱苦奮斗中成長起來的!

  六、孟母三遷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躃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蹦巳ィ崾,近于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于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彼炀佑诖恕

  譯文: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本驮谶@里定居下來了。

  評點:(孟母是一個善于教子的母親,“孟母三遷”、“孟母對織”的教子故事幾乎家喻曉除此之外,《韓詩外傳》還記載了他教育孟子認識自己的過失,自責自律的故事。)

《孟子》兩章 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2.學習文章中用于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

  3.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得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4.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句,學習文章中用于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

  2.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得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難點

  1.了解孟子雄辯的文風。

  2.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得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前充分預習,查閱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自學、點撥、閱讀、寫作相結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W習《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說一個有趣的實驗: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里加溫,文火煮,青蛙死了;把一只青蛙扔進沸鍋里,青蛙一躍跳出了沸鍋,青蛙活了。這個實驗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下面我們到孟子的文章中去找一找答案。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聽課文錄音(注意節奏、字音)。

  2.學生自由讀、齊讀課文,教師隨時點撥。

  教師強調某些句子的節奏和作用。

  如:“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議論,增強了論辯的氣勢。

  三、細讀課文,疏通文義。

  四、精讀課文,理清思路。

  1.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么問題?

  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

  2.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煉,最終都大有作為。

  3.作者舉例想說明什么道理?

  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煉,只有經過磨煉才能有所作為。

  4.第2自然段作者論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結論?

  經受磨煉的好處。個人成才的主觀條件(征于色,發于聲)和客觀條件(思想、生活、行為)。從國家存亡的反面來論述受磨礪的好處(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得出的結論句是“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五、悟讀課文,寫作延伸。

  1.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樣的人才觀?怎么理解這一人才觀?

  他認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煉造就。優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蝕人的健康肌體,使人喪失成功的上進心;而艱苦的環境,坎坷的道路,卻能磨煉人的意志,增長人的上進心。美國劇作家帕特里克說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說明逆境的優越性。

  2.文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煉。請同學們落筆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ㄔ谶@一環節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認識,用一些實例驗證本文所說的觀點,也可以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后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開創了新中國的歷史;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3.請你寫出一些和本文闡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六、熟讀課文,達到背誦。

  七、課堂小結。

  1.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文章的第2自然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個人成才與國家存亡的道理。

  2.這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就是標題,也是結論。

  3.文章運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法和道理論證法。

  八、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歸納整理本課的字詞,了解作者的觀點、主張,并進一步熟背課文。

  2.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并結合社會現實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感悟。

  3.課外閱讀《孟子》的其他文章,體會孟子的雄辯文風。

  第二課時

 。▽W習《魚我所欲也》)

  一、導入新課。

  從《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中我們領略了孟子文章語言的犀利,他的文章論辯性極強,設喻舉例皆從身邊事入手。他就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某人因手指彎曲不如別人,四處求醫,由此引出下面的論述:

  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請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識,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⒖迹菏种福◤澢┎蝗鐒e人,便知道討厭它,思想不如別人,卻不知道討厭它,這就是所謂的不明事理。)

  善于運用比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遏~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字音障礙。

  2.請3名學生朗讀課文的3個自然段,然后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板書本課中的生字、通假字,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課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畫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畫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三、分步品味。

  1.質疑與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文章的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才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么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呢?

  人要時刻保有“本心”,在生和義面臨抉擇的時候,要做到舍生而取義。(如果學生接受起來有困難,也可以在分析完課文之后再落實。)

  關于《魚我所欲也》的論點,歷來對“舍生取義”和“保有本心”這兩種觀點爭論不休,其實這兩個觀點并不矛盾。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做到舍生取義;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貪利忘義的事來。另外,對本文的結構進行一番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在第1自然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并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這個論點。但在實際生活中,確實存在著見利忘義的人,這是孟子所不能否認的,必須對這種情況作出解釋,于是有了第2、3自然段講的有的人“失其本心”,這是對中心論點的補充說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辨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并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但在闡述過程中,孟子仍然強調了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他連說幾句“鄉為身死而不受”,如今卻為了“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之,意謂那些人本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只是后來為了自己的私利,喪失了他們的本性。因此從課文整體上看,“人應該保有舍生取義的本心”是本文論述的中心。

  2.齊讀課文。

  3.讀后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

 。ㄖ攸c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和“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的意義。)

  4.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1自然段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后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兩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本心”就是能夠做到“舍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ㄔ趯W生質疑時,教師可適當拓展孟子的“性善說”。《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氨拘摹辈豢尚∫,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狀態。)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這也就是保有“本心”。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理解掌握書下注釋中的字詞。

  第三課時

 。▽W習《魚我所欲也》)

  一、復習檢測。

  1.抽查朗讀情況。

  2.檢查對字詞的理解。或者由學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文章,體會文義。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后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為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1)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和道理論證(第1自然段)、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第2自然段)。

  (2)作者的寫作意圖:贊頌時刻保有“本心”的人,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的做法。

  3.齊讀課文。

  三、課堂練習。

  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系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以上材料供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ㄒ龑W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的《談骨氣》。

《孟子》兩章 篇13

  語文新課程資源網——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的資源倉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譯文)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后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鮮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兩樣東西不能一齊得到,(只好)放棄鮮魚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義不能夠同時得到,(只好)犧牲生命來保住正義。生命本是我喜歡的,(可我)喜歡的東西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厭惡的,(可我)厭惡的東西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所以(遇到)災禍也不躲避呀。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沒有比死亡更厲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開禍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種不義的手段就可以茍全生命,有的人卻不肯采用?磕撤N不義的門道就可以避免禍患,有的人卻不肯去干。這樣看來,喜歡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有這種精神,不過有道德的人能夠最終不喪失掉罷了。

  一碗米飯,一盅肉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餓死。(可是)惡聲惡氣地遞給人家,(就是)過路的(餓漢)都不會接受;踩踏過才給人家,討飯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對優厚的俸祿卻不區別是否符合禮義就接受它。那優厚的俸祿對于我有什么好處呢?(只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我嗎?過去寧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自己卻去做這種事:這種不符合禮義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本性。

《孟子》兩章 篇14

  富貴不能淫教案

  【教學目標】

  1.熟讀文本,背誦精彩片段。

  2.小組互助學習,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

  3.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經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小組互助學習,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

  2.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經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檢測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順為正者

  (4)富貴不能淫

  2.文學常識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時期________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記錄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將《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稱為“四書”。

  [答案]

  1.(1)真正,確實。(2)教導、訓誨。(3)準則,標準。(4)惑亂,迷惑。

  2.(1)軻子輿戰國儒家亞圣(2)論語大學中庸

  二、學習新課

  1.導入新課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說出這種鏗鏘誓言的人即繼承并發揚孔子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孟子的學說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導意義。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張,“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觀,至今仍放射著智慧的光芒。今天,讓我們走近孟子,共同學習被稱為“四書”之一的《孟子》。

  2.理解課文

  (1)根據注釋,疏通文章,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2)熟讀課文,說說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確:作者以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開篇,然后批駁了此觀點,最后得出自己的結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再讀文章,解決以下問題。

 、僬埡喴治鼍按盒哪恐械拇笳煞蛐蜗。

  明確: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位高權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者。

  ②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確:“妾婦之道”表現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利面前毫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是內心對仁義禮的堅守,正如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勖献臃穸ň按旱睦碛墒鞘裁?

  明確: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能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3.總結全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獲。

  三、布置作業

  完成下面的閱讀練習。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妾婦之道

  (2)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3)居天下之廣居

  (4)無違夫子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與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悍吏之來吾鄉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用“/”劃出下面句子中的朗讀停頓。(限兩處)

  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4.翻譯下列句子。

  (1)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列舉3個你心目中的“大丈夫”。

  [答案]

  1.(1)準則、原則。(2)這,這樣的人。(3)居住。(4)違背。

  2.[解析]A例句和A項中“之”的用法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B項,“之”為動詞,到;C項,“之”為代詞,指曹劌;D項,“之”為助詞,的。

  3.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4.(1)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2)金錢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或擾亂心意),貧窮卑賤不能使其改變(道德修養),威逼利誘不能使其屈服。這樣(的人)才叫作大丈夫。

  5.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文天祥、朱自清、項羽等。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

  【教學目標】

  1.準確翻譯和背誦全文。

  2.品味孟子的論辯藝術,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課前預習】

  1.根據課下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掃除文字障礙。

  2.查找資料,進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能用普通話準確而流暢地朗讀課文。

  2.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全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國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最終還是重蹈了吳王的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朗讀課文

  正音釋義:

  畎(quǎn)畝: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輔佐君王的賢士。

  三、讀出節奏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四、理解詞義

  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圈點勾畫出應該重點理解的詞語,然后學生之間自由討論,共同解決。

  借助課文注釋,查閱工具書,自主解釋文中不理解的詞語。

  (1)常見實詞

  ①傅說舉于版筑之間:任用、選拔;搗土用的杵。

  ②孫叔敖舉于士:獄官。

  (2)常用虛詞

 、偎窗l于畎畝之中:從。

 、诙笞鳎罕沓薪。

 、凵趹n患而死于安樂也:表并列。

 、苷饔谏涸凇

  (3)一詞多義

  發:舜發于畎畝之中(起,被任用)

  發于聲(表現)

  拂:行拂亂其所為(違背)

  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輔佐)

  (4)詞類活用

  ①勞其筋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陴I其體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

  ③空乏其身(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貧困)

 、芩詣有娜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震撼)

 、菟詣有娜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忍)

  ⑥行拂亂其所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擾亂)

  五、疏通全文

  先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說說課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間可以互相合作,一個同學朗讀原文,另一個同學翻譯意思,這樣,逐句說一遍。之后,我們請出一組同桌在全班讀一讀,說一說。注意下列要求:

  讀:讀準字音,流暢自然,節奏合理。

  說:意思明確,條理清晰,語言通順。

  組織學生說課文大意:

  第一段:舜本來在歷山耕田,后來被堯起用,成為堯的繼承人。傅說本來在傅巖替人筑墻,后被殷王武丁任用為相。膠鬲本來以販賣魚鹽為生,后受到周文王的舉薦,做了紂王的大臣。管夷吾被囚禁在監獄里,得到鮑叔牙的推薦,被齊桓公任用為相。孫叔敖在海濱隱居,被楚莊王任用為相。百里奚身為奴隸,被秦穆公贖回來用為大夫。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責任給這個人的時候,必定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在他做事的時候,又使他的所作所為受到阻撓,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本來所欠缺的能力。

  第二段: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知道改過。內心困苦,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的威脅和外來的憂患,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招致滅亡。由此可知,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誦讀課文

  請同學們再聽一遍課文的錄音,聽完后,根據感受反復誦讀課文。

  七、背誦全文

  反復朗讀直至能背課文,要求準確、熟練。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論辯藝術。

  2.客觀評價,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理解了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并在這個基礎上翻譯了全文,還朗讀并背誦了全文。這節課,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了解本文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議論的,并從中去品味、欣賞孟子文章的風格。

  二、理清思路

  1.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列舉了六個人物: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他們雖然出身卑微,歷經了苦難的磨煉,但都被提拔任用,有了一番作為。列舉六位名人的事例,為論點提供充足的事實依據,使文章富有氣勢,增強說服力。

  2.第一段要說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笆侨恕敝肝恼麻_頭所列舉的六個人及與之相類似的其他人或能擔負重任、有所作為的人。作者認為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須經受苦難的磨煉。這一段中有振聾發聵的名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幾句話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煉,并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干。以后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3.第二段論證的是什么?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

  明確:論證了經受磨煉的益處。是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的。正面:個人作為——人處困境才能奮發有為。反面:治理國家——國無憂患易遭滅亡。

  4.文章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是全文的總結,揭示了中心論點。

  三、梳理全文

  1.這篇短文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這篇短文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羅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等等。

  2.簡述作者的論證思路。

  明確:第一段首先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并作出了成績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煉的,為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之后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生活、行為等方面受一番艱苦磨煉的道理。第二段論述了人處于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最后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探討交流

  1.你認為孟子這篇文章的思想對我們仍有什么可貴的啟發意義?

  明確:孟子文中所說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在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2.以“我心目中的孟子”為話題來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樣的人。

  明確:孟子本人是個講大義、有氣節的人。他履行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則,從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表明了他的處世態度。

  孟子是個仁義之人!叭收笔撬簧恍傅淖非蟆S腥柿x,相關者都會受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受益!傲x”作為一種道德規范,約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體、民眾的大利。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民同樂”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個心懷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宏愿偉志。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展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辯論家。他義正詞嚴,直言不諱,敢于抨擊統治者,展示了一個無私無畏的辯論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

  五、遷移延伸

  請同學們聯系現實生活,聯系實際,談談對艱苦奮斗、憂患意識的認識,搜集鼓勵人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全班交流,并積累在摘抄本上。

  作者介紹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子典范。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

《孟子》兩章 篇15

  學習目標:

  1.通過各種閱讀方式積累文言詞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熟讀成誦,增強文言語感;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懂得要正確面對逆境。

  一、 導入

  孟子名軻,戰國時人,政治家、思想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稱為亞圣。主張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歸之”,主張以民為本,曾說“民為貴,社稷輕之,君為輕”。曾游說各國,但主張不被采納,退而與弟子們閉門著書,成《孟子》一書。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名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二、 熟讀課文

  (一) 學生通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二) 全體朗讀,正音。

  (三) 給學生時間自由朗讀,要求讀準確,讀通暢。學生散讀。

  (四) 全體朗讀,教師指出失誤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師范讀(做到“零失誤”),請學生找茬;再給學生自由朗讀時間,鼓勵他們也像老師一樣做到“零失誤”。

  (五) 請學生自告奮勇舉手在全班面前朗讀,盡力做到讀準確,讀通暢。其他學生認真聽,數數朗讀失誤。采用“破紀錄”的方法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如:第一位學生朗讀中出現四個失誤,第二位同學就要努力將失誤控制在四個以下,以此類推,直至零失誤。)

  三、學生自讀理解

  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讀,理解課文,適當做筆記,疑問處可與同桌探討,不能解決的做好記號。教師巡視,給予適當引導(如查閱工具書,選擇義項等方面)。

  四、 布置作業

  (一) 朗讀課文,盡力做到“零失誤”;

  (二) 抄寫課文一遍。

《孟子》兩章(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九年級下冊語文《孟子》兩章教案(精選12篇)

    學習目標:1.通過各種閱讀方式積累文言詞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2.熟讀成誦,增強文言語感;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懂得要正確面對逆境。...

  •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孟子》兩章(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后,教師精要講解的方法學習。...

  •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通用3篇)

    【教學目的】1、學習兩篇短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及條理清晰、環環相扣的論說語言特色。2、了解并掌握課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學習課文中的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

  • 義教語文九下教學用書:《孟子》兩章(精選12篇)

    課文研討一、整體把握這兩章都是短小的議論文。作者抓住論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語言作扼要的論證,觀點鮮明突出,讀后發人深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

  •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通用17篇)

    18 《孟子》兩章從容說課《(孟子)兩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孟子》兩章(通用12篇)

    《孟子》兩章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 九年級下冊語文《孟子》兩章教案(精選14篇)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結合朗讀;2、指導督促學生做好字句解釋的筆記)(一)請學生說句子大意,間以師生質疑、釋疑,指導學生根據上下文選擇詞典中的義項。借助注釋、學生的閱讀積累及教師的講解了解六個人物的故事。...

  • 義教語文九下教學用書:《孟子》兩章(精選16篇)

    課文研討一、整體把握這兩章都是短小的議論文。作者抓住論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語言作扼要的論證,觀點鮮明突出,讀后發人深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

  •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1、學習兩篇短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及條理清晰、環環相扣的論說語言特色。2、了解并掌握課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學習課文中的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

  • 義教語文九下教學用書:《孟子》兩章

    課文研討一、整體把握這兩章都是短小的議論文。作者抓住論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語言作扼要的論證,觀點鮮明突出,讀后發人深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

  •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3

    ◎課 題◎ 26 孟子二章 ( 天柱縣高釀中學 楊勝乾)◎學習目標◎ 1、掃清字詞障礙,熟讀課文。 2、大致把握課文內容,理解積累哲理、抒情名句。 3、盡可能積累和理解文言詞匯!蚪虒W重點◎ 1、熟讀課文,力求理解背誦。...

  • 《孟子》兩章教學設計

    18 《孟子》兩章從容說課 《(孟子)兩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 《孟子》兩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精選13篇)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標: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 《孟子》兩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 2.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后逐層論證的寫法。 3.初步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 《孟子》兩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精選15篇)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標: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国一级a毛片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馆v视影院 | 久人久人久人久久久久人 | 综合久久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 | 久操新在线 | 98涩涩国产露脸精品国产网 | 欧美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高清 | 久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 四虎成人www成人影视网址 | 欧美日韩大片在线观看 | 免费一级一片 | 可以直接看的无码AV | 狼人青草久久网伊人 | 久久综合色鬼综合色 | 成人乱淫av日日摸夜夜 | 性色av一二三天美传媒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A片 | ririai886国产在线观看 |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狠狠爱免费视频 | 性人久久网av | 女女女女擦bbb毛片 粉嫩一区二区 |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忧物 |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七区 | 一卡二卡久久 |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 | 亚洲免费一级片 | 成年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精品一区 | 好男人WWW社区视频在线资源 | 五十路熟妇强烈无码 | 免费观看美女用震蛋喷水的视频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观看黑料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伊伊综合在线视频无码 | 91i在线| 青青草娱乐视频 |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 | 亚?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