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孟子》兩章
18 《孟子》兩章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論,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此闡發引申,層層深入,最后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章由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歸納出自己的觀點: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苦甚至痛苦的磨煉。其次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過磨煉的益處,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斗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進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二)學法引導
1、加強朗讀訓練,就本文而言,不僅要學生讀準字音,斷對句子,還應對文中的排比句進行反復誦讀,以體會排比句在議論文中的作用。
2、正確辨析課文中疑難字、詞、句的意義,加深對通假字、古今異義現象的認識,學習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
3、找文章關鍵句(中心句),提高整體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觀點。
4、 兩篇短文在寫作方法上有許多共同點,可采用比較閱讀法閱讀。
(三)審美鑒賞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本是戰國時期討論戰爭勝負問題時提出的觀點,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因而也適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仍然是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準則。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一切違背該法則的行為必將以失敗告終。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也常被用來勉勵人們要居安思危,增強民族憂患意識。這一條條古訓無不閃爍著世世代代中國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奮進的美的光芒。
(四)重點難點突破
1、兩文分別闡明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你對作者的觀點有什么看法?
[析]設計此題,首先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觀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談談自己的看法,既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知識的能力。
[參考答案]:
《孟子•公孫丑》 主要闡明了孟子認為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孟子•告子》主要闡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人才觀。看法(略)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