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孟子》兩章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作者的觀點。
3.請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填寫下面方框。
4.你怎樣看待“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的行為?
三、資料下載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于子思(孔子之孫)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師,也是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強調“民貴君輕”、省刑薄賦,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其目的雖在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但在當時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提出“性善”論,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但也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主張社會分工,卻由此導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論點。他的哲學體系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斷言“萬物皆備于我”,對后來宋代儒學影響很深。
孟子為了實現他的政治主張,曾游說齊、魏、滕、宋等國。當時各國諸侯正以攻伐爭霸為賢,視孟子的“行仁政”學說為,脫離實際,因而不予采納。孟子退而講學著述,其言行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現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兩個或三個字作為篇名。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成為儒家學者初學必讀的書籍。
《孟子》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著。其文氣勢磅礴,感情洋溢,邏輯嚴密,又長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的發展影響很大。
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孟子•公孫丑》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告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關于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
2、sù pàn yuè b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