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長教學設計
遇險 千鈞一發(fā) 鎮(zhèn)定自若
船長 自救 忠于職守 巍然屹立
(英雄)
犧牲 以身殉職 舍己救人
【教學反思】:
自主質疑,品中悟理
小學語文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fā)想象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學科。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了語文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語文學習和實踐,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親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閱讀中激發(fā)他們的智慧與潛能,從而提高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次教學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們沉浸在那一個個難忘的鏡頭中,然后一問,二問,三問船長,在心與心的交流中,船長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變得更加清晰、深刻。在學生細細品讀了船長的命令,對船長的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①明明船上有61人,為什么船長只說“必須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他為什么會把自己給忘了,他真的把自己給忘了嗎?②船長的職責是拯救船上的所有的人,但他為什么又下達開槍的命令?③ 船長為什么不選擇逃生呢?他完全有獲救的可能啊?問題提出后,學生再次研讀課文,終于感受到:在輪船即將沉沒時,哈爾威船長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面對死亡的威脅,他最終做出了以身殉職的選擇。至此,船長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刻在學生的心中。
這樣的處理不僅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積極性,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決定了教學開放化的程度,為學生在課程中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自主探究,讀中悟情
語文不是無情物,它本身就棲居著浪漫和詩意。作者情意的表達就隱匿于語言文字的深處。因此語文教學要讓情感流淌,讓課堂充滿著濃濃的人文情懷。語文學習不能流離于語言文字的品析之外,在理性的探究過程中,我們要抓住文中的重點詞、關鍵句,反復讀、慢慢嚼、細細品、深深悟,讓理性的語言伴隨著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學生的精神世界中。
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抓住“斷后”,體會出船長把危險留給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給乘客的高尚品質;抓住“吼”字,體會出船長在危急關頭的沉著果斷、舍己為人……
當然,要想讓學生體會到文章中濃濃的情,除了通過關鍵詞句的理解來感悟外,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也是非常重要的。于永正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教學就是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這多種方式聯(lián)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朗讀的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與流利的朗讀易檢測也易指導,而有感情的朗讀指導則難度教大。怎樣算是有感情的朗讀?我認為,要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融合讀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入吾之心”。倘若說“正確”、“流利”的讀是“練”出來的,那么,有感情的讀則是“悟”出來的,它更側重于學生自我的思、悟、品。在這節(jié)課上,借助朗讀,讓學生肆意宣泄自己的情感,真正體現(xiàn)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讀中求懂,讀中悟情。讀貫穿教學始終,在學生反復誦讀中,讀出形——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所描繪的形象,讀出神——讀出語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因讀而掀起了情感的波瀾。這對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他們的情操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