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我愛的中國》教學設計
說明了執教者注意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心中裝著學生”,注意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能力得到訓練。教學內容的設計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重點,即理解“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這句話的三次出現。教師精心設計了教法,采用讀、議結合的方法。在讀的過程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讀。
本教案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我這樣不負責任地離開了中國,真是一個罪人”定為教學的難點之一是正確的,并安排了如下的問題由淺入深地理解:你認為“我”是不是不負責任?是不是罪人?為什么?既然“我”不是不負責任的,不是罪人,“我”為什么還這樣說呢?最后教師進行小結。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從整個教案來看,教師的教學思路清晰,每一環節的教學意圖明確,聯系緊密。這是取得教學成功的重要保證。在教案中還可以看到教師重視詞語的比較,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而且突出了語文課的特點。板書設計精當。
教學要求:
1.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理解課文內容,深入體會“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一句三次出現,分別表述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學會本課生字;培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能背誦課文第5至第9自然段。
教學重點:
深入體會“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一句三次出現時分別表述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深入體會“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币痪淙纬霈F時分別表述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我這樣不負責任地離開中國,真是一個罪人。
教學準備:
學生:
1、查閱關于作者鄭振鐸的相關資料。
2、了解中國20年代的時代背景。
教師:提供《再別康橋》短文,課外閱讀。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初步感受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自學生字。
3、給課文劃分段落,并講讀第一段。
教學過程:
一、初讀感知:
1、自選方式讀課文5分鐘。
要求:在讀通課文、讀準字音的基礎上想一想,讀了這篇課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請學生談感受,并把帶給自己這種感受的句段讀給大家聽。(也應該落實一下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3、讀讀課題:
你有什么話想說?
4、請學生談談對作者鄭振鐸和中國20年代時代背景的認識。
假如學生談不出或不全,教師補充簡介時代背景:這篇課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叫鄭振鐸。文章寫于1927年,距離現在已經69年了。當時的中國,正遭受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國民黨反動派不但不與帝國主義進行斗爭,反而互相勾結,大肆屠殺革命者,我們的祖國處于苦難之中,處于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這時的鄭振鐸是一個熱血的愛國青年,就在他離開祖國的時候,寫下了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別了,我愛的中國》。
5、帶著新的思想再讀課文5分鐘,看看有什么新的認識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