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渡,爭渡,”“知否?知否?”
盛老師卻選教同一詞人、同一詞牌的組合確有獨特之處,通過運用比較教學法,學生對詞人、詞牌加深了理解。特別是學生體會到兩首詞都寫到了“醉”(“濃醉不消殘酒”,“沉醉不知歸路”),李清照詞的風格有了些初步認識。當然,如果再比較兩首詞不同之處:時間、地點、景物、人物的不同;語言精妙處的不同(“爭渡,爭渡,”,是心態、動態的描寫;“知否?知否?”是人物語言的寫照)會更能品出詞的味道。
教材處理的另一特點是: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前一首作精讀,細嚼慢咽;后一首作略讀,點到即止。這樣安排教學容量恰到好處,學生亦易于消化理解。
二、讀詩想畫,從畫面中理解詩意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賞析經典詩詞的訣竅,也是教學經典詩詞的妙法。啟發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讓學生在腦海中呈現詩中畫面,從而理解詩意,感悟詩情,已成為詩詞教學一個重要規律。
盛老師把讀詩想畫,運用得既充分,又獨特。在教學設計中有一個“‘胖’讀全詞,想象畫面”的板塊,傾注濃筆艷墨,舍得花大力氣。畫面的想象先部分,后整體:分別想象“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三個畫面,再連貫、整體想象為“一幅流動的畫”。所謂“胖”讀全詞,就是把深厚、凝重的詞意,通過想象成為生動、豐富的畫面,化言為畫、化虛為實。這也是教師把文本讀“厚”化解為學生讀“薄”,教學深入淺出的很好做法。
且看畫面想象的教學片斷:
畫面1:溪亭日暮
師:咱們先來讀讀第一句和第二句“溪亭日暮”,讓你想起怎樣的畫面來了?
生:我想起小溪邊有座亭子,詩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日落。
生:我看到一個亭子,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著天,天空披上了一層紅紅的晚霞,一條小徑通向遠方。
師:哦,你還看到了一條小徑。落日余輝,晚霞籠罩天空的情景。你們到過嗎?怎么美?誰來描繪給大伙聽聽啊。
生:天邊都是紅顏色的,一輪火紅火紅的太陽掛在天上……(學生覺得詞窮。)
師:盛老師,幫助你一下,你們看啊(媒體播放黃昏情景,配樂)
“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輝當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們想起這樣的詩句來‘一道殘陽撲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讓我們把這種美通過朗讀傳遞出來。
這樣讀詩想畫的特色是緊扣詞中語言想象畫面,在想象畫面過程中理解語言。教師對畫面的生動描述,深情的示范誦讀更把學生帶進畫面,入境悟情。尤其是把誦讀、說話訓練融入畫面想象之中,學生對畫面的理解借助誦讀、說話表達出來。
在想象畫面過程中,教師重視學生語言的積累,語言的訓練。如“藕花深處”的畫面,教師是這樣啟發學生說的:
生:“藕花深處”。我的理解是有好多好多的荷花,一大片。
師:你想起怎樣的句子來了?咱們學過荷花吧,把優美的句子吟誦一、兩句給大伙聽聽。
生:這荷花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開了,有的在微風中輕輕舞動著。
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生: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