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渡,爭渡,”“知否?知否?”
“爭渡,爭渡,”“知否?知否?”
——特級教師盛新鳳執教李清照詞《如夢令》的特色
許漢
經典宋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并不多見;而選學李清照詞,更是少之又少。她的詞風格獨特,悲凄纏綿,她的“酒”,她的“愁”,以現代的理念、時代的情感去解讀,實在難覓知音,對小學生來說更難以品味。得知盛新鳳老師執教李清照詞,對她的探索精神確實心存敬佩。
盛老師對李清照詞情有獨鐘,讀本科時曾撰寫的論文竟是《李清照酒意象初探》,難怪她對這難題竟然有勇氣迎刃而上。她先后在浙江義烏和杭州兩次執教《如夢令》,執教后的反思說明她經歷了一個大徹大悟的過程。用《如夢令》的經典語句“爭渡,爭渡,”“知否?知否?”來比喻也頗為貼切。前者是指在目前有些教師對語文教改感到迷惘,“不知歸路”,急于尋找出路的困境;后者是指教學的自我反思,在語文教學中也要悟出一點“綠肥紅瘦”的道理。盛老師正是由此悟出“淡淡清詞淡淡吟”,對當前語文教學要作“濃”與“淡”,“肥”與“瘦”的辨證關系的哲理思考。
一、選材獨特,嘗試走近李清照
詞的教學,尤其是李清照詞,最易引起爭議的是深淺難易,情感熏陶的把握。盛老師經過對李清照詞的一番斟酌篩選,首選這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老師的用意非常明確,小學生初學宋詞,首先是有趣易懂。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于理解;詞的畫面豐富多彩,有靜有動,學生易于想象;詞的語言精煉優雅,學生易于鑒賞。這樣選材就為教學設計定下基調:充分運用想象,感受如詩如畫的美——美景,美酒,美麗的意外,美麗的生活。從教學實錄看,教師確實教得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學生學得興致盎然,各有所得。
為加大經典詩詞的閱讀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原有教材基礎上適當補充擴展是十分必要的。但這并不是盲目地以多取勝,而是把經典的代表性和學生的可讀性融合一起,精挑細選,優化組合。
盛教師在教材處理上,還帶出另一首《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教師把兩首詞對照教學,且看如下片斷:
師:盛老師把兩首詞一塊兒,你發現這兩首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字數一模一樣,都是33個字。
生:我發現它們同行的每個字都是對應的。
師:句式一樣的,是嗎?
生:題目一樣,作者也一樣。
師:題目你還記得叫什么?就是咱們說的?(生齊說:“詞牌名”。)你還發現什么了?
生:我發現格式都一樣。
生:最后一個韻母都是“u”
生:都寫到了醉。
師:哪一句?
生:“濃睡不消殘酒”
師:李清照的詞中還有很多也寫到喝酒了,有興趣可找出來讀一讀。
師:同學們發現的就是《如夢令》這種詞牌名的詞的特點。字數、句式和韻律。這首詞咱們以后還有機會細細地品味。
師:古代的詞譜成曲可進行演唱,你們想不想聽一聽《如夢令》這首詞譜成曲子后,唱出來是什么感覺的?(放音樂)
一篇帶多篇,幾乎是教古詩詞作為拓展延伸的共同做法。有的是同一主題,不同詩人的對比(如《送別組詩》);有的是同一詩人,不同風格的對比(如《認識李白》);有的是同一詞牌,不同作者的對比(如不同作者的《長相思》。這樣教材的優化組合收到相互引證,相得益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