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愛
教學目的:通過預習課文掌握本課生字和新詞。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贊揚小男孩的信心與毅力和母親的深情與偉大,體會結尾的寫法。教學重點: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贊揚小男孩的信心與毅力和母親的深情與偉大。
教學難點:體會結尾的寫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課文
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將棵文讀的正確流利。
檢查預習,指名讀書,評議。
二、理解課文
默讀課文,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默讀課文后匯報)
畫一畫描寫男孩的動作、母親的神態(tài)和語言的句子你體會到了什么?
劃批匯報
指導朗讀
你覺得課文的結尾好不好,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三、作業(yè):寫出你讀課文的想法。
課后反思:愛,有許多種,有的是顯而易見的,但更深的愛是眼睛看不見的,只有用心靈體會,去感受,只有用心才能看得見。《看不見的愛》中的“愛”屬于后者。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雖然沒有驚天動地、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但是文中淡淡的情節(jié)、淡淡的語句,凝聚的是濃得化不開的,非同尋常的母愛。如何理解課題中的“看不見”,如何感受母親非同尋常的愛,是需要我引導細細體會的,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文中的母親在孩子打彈丸的過程中始終重復著一個動作——輕輕地遞石子,在于作者的交談時始終是“平靜地說”、“安詳?shù)匦Α薄T谀赣H“輕輕地遞石子”中,蘊含的是母親對孩子的希望、鼓勵、支持、信任……在母親“平靜地說”和“安詳?shù)匦Α敝校N含的是母親對孩子的寬容、理解……這是一位有著博大胸懷的母親,她的愛蘊涵在安詳?shù)奈⑿铮惶N涵在輕輕的動作里;蘊涵在平靜的話語里。這愛是多么的深沉而了不起。考慮到學生體會這沒有直接表露的愛會有些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對母親的神態(tài)、動作的理解,通過作者各種情感的襯托、各種形式的朗讀、設身處地地想象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來引導學生體驗、理解、感悟偉大的母愛,使學生的情感沿著這些詞語鋪設的心路一步步走進一位母親博大的情感世界,以那位母親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作為體會中心的抓手,先引導學生理解,進而朗讀、感悟,從中體會這份執(zhí)著、堅韌的母愛。
“愛”是此文的主旋律,可文中體現(xiàn)母親對孩子,孩子對母親的愛是隱性的,把學生帶到愛的情境中去體會愛容易做到,然而學生的理解體驗是不同的,讓學生把體會到的愛表達出來,抒發(fā)出來,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兩條線——神態(tài)和動作,抓住媽媽對盲童說的三句話,鼓勵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想象文字表達的內(nèi)涵,仔細品讀,并反復朗讀。組織學生對“安詳”、“微笑”等詞語進行理解以及一次次的品讀,運用循序漸進的朗讀指導來引導體悟母親對男孩那股激情涌動的不同尋常的愛。通過朗讀指導,深入理解課文。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 而《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必須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來構建新的語文教育體系”。在語文教學中,所謂的“感悟”,最主要的渠道有兩條:一是聽老師講解而懂;二是通過自己的閱讀而懂。從讀懂和聽懂來看,讀懂優(yōu)于聽懂。但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注重了朗讀感悟,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而相應的說話練習、寫的練習缺乏了,那學生的學習技巧就會削弱。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正確處理好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在朗讀感悟中加強讀寫的訓練。在本課的教學中,其實在讓學生充分體驗母親對孩子的愛的時候,當學生找出語言 “別的孩子都這么玩”,“我告訴他總會打中”,“關鍵是做了沒有”;神態(tài)是微笑、安詳;動作是撿、遞之后,我完全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母親在陪伴孩子打彈弓的過程中,她是怎樣的,請用“她始終……始終……”說一說母親在陪伴孩子打彈弓的過程中,她是怎么做的。并在結尾加上寫話:續(xù)寫課文:身后傳來瓶子的碎裂聲。此時此刻,我……進行規(guī)范的說話、寫話訓練,那么這堂課的情感目標就達成了,語文的技能訓練也扎實了。
所以說,這既是這節(jié)課給我的提示,也是以后教學要注意的地方,今后我應在感悟體驗的時候,注意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技能,提高課堂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