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的!方虒W案例
教學片斷(一)
師:是啊,嚴冬臘月,天寒地凍,煙臺的海卻如此雄偉壯觀,怎能不讓人激動?誰愿意聲情并茂地朗讀一下?(出示投影,指名朗讀)
生讀“小山似的涌浪像千萬頭暴怒的獅子,從北邊的天際前赴后繼、鍥而不舍地撲向堤岸,濺起數丈高的浪花,發出雷鳴般的轟響,有時竟把岸邊數百斤的石凳掀到十幾米遠的馬路中央。”
師:讀得真好!能告訴大家你為什么能讀得這么有感情?
生:(學生想了想)在朗讀時,我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想象那驚濤拍岸的情景,并特別注意哪些描寫海浪洶涌的重點詞語。
師:說得真好,要想把文章的感情讀出來,既要一邊讀一邊想,又要注意聲音的抑揚頓挫,特別是要讀好關鍵詞。咱們都來試試,好不好?(學生答的很干脆,很響亮)
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很有氣勢)
師:在讀的過程中,你認為哪個字最能表現出海浪洶涌、氣勢磅礴?(舉手的學生很多,挑了一個猶豫不決的學生回答)
生:我認為“涌”字最能反映。(聲音很輕,低著頭)
生:老師,我認為“撲”字最能表現出海浪的洶涌,而“涌”字并不能。
師:為什么?
生:我感覺“撲”很有氣勢,而“涌”字只能讓人感到海浪不斷向前翻滾。
師:你講得很有道理,能給“撲”字找個近義詞嗎?
生:“撲”的近義詞是“拍”。
師:那么,這里能把“撲”字換成“拍”字嗎?
生:能,因為它們是近義詞。(這時有很多不同意見的學生舉手)
生:不能!(底下有很多學生附和)
師:為什么?
生:我感覺“拍”沒有“撲”那么有氣勢。
師:讓我們來請教一下“不說話的老師”,看看它是怎么說的。
(學生查字典,比較“撲”和“拍”的意思。)
生:“拍”的意思是用手掌或輕薄的東西輕輕地打;“撲”的意思是身體猛力向前沖,伏在人或物體上。
師:說得不錯,你能給大家表演一下嗎?
(學生表演“拍”:老師輕輕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示意我坐下。“撲”:守門員飛身躍起,穩穩地撲住了飛馳而來的足球,好險。 )
師:同學們看懂了嗎?“拍”和“撲”雖然是近義詞,但有很大的區別。它們最大的差別是什么?
生:“拍”沒有“撲”的力度大。(有學生舉手補充)
生:“拍”也沒有“撲”的速度快。
師:對,“拍”和“撲”力度不同,速度也不相同。那么,這里的“撲”能換成“拍”嗎?
生:不能。▽W生不約而同回答)
師:能結合課文談談你們的認識嗎?
生:“拍”不能形象地表現出海浪巨大的力量,因為最后一小句“有時竟把岸邊數百斤的石凳掀到馬路中央。”告訴我們海浪的力量非常大。
生:不能換。因為前面寫的是“小山似的涌浪”,說明浪很高,只有用“撲”字才能形象地表現出那種“凌空下擊”的“磅礴氣勢”。
生:只有用“撲”字才能表現海浪像怒獅一樣兇猛。突出海浪速度快、力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