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
創設情境 激情導讀——教《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有感
今天,上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第二課時。整堂課上下來感覺比較順暢,我和學生的狀態都不錯。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對于第二自然段“師生送別”這一場面處理得比較成功。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用一句話來說說主要寫了什么?接著讓學生把這一自然段的意思用四個字來概括(師生送別)。而后,讓學生再讀課文,說說文中的哪些場景最讓你感動?(后來,考慮到班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作了些調整)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不同的情境。
在教學“詠唱送別曲”時,我引導學生運用角色體驗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別人群中的一員,你會對肖邦說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遠在他鄉,___________。”的句式。
在教學“贈送銀杯”時,我順手拿起了教室里的一次性塑料水杯,將學生帶入表演情境。在角色朗讀中感悟埃斯內爾的良苦用心和濃濃的師生情誼。
在教學“離開華沙”時,我用引讀的方式將學生帶入情境,“面對老師、同學深情的歌聲,肖邦(感動得點了點頭);面對老師埃斯內爾盛滿祖國泥土的銀杯這一特殊的禮物,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眼眶);而在告別祖國首都時,肖邦也只是(回頭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自始至終,肖邦始終沒說一句話。他真的無話可說嗎?假如你就是此時的肖邦,你想說些什么呢?請把心里想說的話寫下來。”
而這堂課的主要不足在于:我的教學語言還需更精練些,如有些過渡語,顯得比較繁瑣;有些問題沒有多大價值,如在埃斯內爾贈送銀杯時,我讓學生說說,“如果沒看課文,你覺得這銀杯里可能會裝些什么?”學生回答倒是挺豐富的,但實際想來,還不如把這點時間節省下來,用于感情朗讀,讀出埃斯內爾的真情囑托和良苦用心。
在今后的教學中,當在以上這兩方面多下工夫,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實際有效。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洋溢著濃濃愛國情誼的敘事性文章,這是一篇典型的愛國主義鮮活教材。文章講述了波蘭被歐洲列強瓜分后,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仍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還請求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自己的祖國,從而表達了他對祖國的強烈的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既是肖邦彌留之際靈魂深處的吶喊,更是肖邦愛國情懷極至的表現。但學生們會突然肯定、認同這樣的言語這樣的情感嗎?于是,我試圖給他們創設一種情境:
我打開多媒體,點擊了肖邦的一首曲子。激情的音樂漸漸響徹整個教室,我也在這激情四溢的音樂聲中向學生娓娓道來:“一則寓言中說,有一只叫做弗雷德里克的田鼠收集了陽光、顏色和單詞,使大家在寒冬感到了溫暖,看到了春景,聽到了故事,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實。在人間,也有一個叫弗雷德里克的人。我想他在隆冬之前還會收藏另一樣東西,那就是音樂。
這個人其實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肖邦。在他生命短短的39年間,音樂是他的主要伙伴,即使在他臨死時也有他的《葬禮進行曲》陪伴。可以說他的演奏,他的音樂能夠感染每一個人,包括他自己。“音樂是我的生命,”肖邦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多少年來,他一直用生命去創作,用生命去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