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到底為什么──《為人民服務》教學反思(精選7篇)
人活著到底為什么──《為人民服務》教學反思 篇1
人活著到底為什么──《為人民服務》教學反思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 魏蘭英
《為人民服務》是一篇議論文,是毛澤東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衛團舉行的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演講。這個講演著重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學習這篇議論文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讓小學生初步接觸議論文,感受議論文的表達方式,為初中學習議論文打下一點兒基礎;二是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要結合檢查預習,首先了解學習這篇課文的意義。在交流預習資料后,教師可小結:讀罷這篇文章,或許有人不理解,為什么毛澤東會給一個普普通通的戰士開追悼會?其實當我們真正走進張思德的生活就會明白毛澤東的用意。張思德是革命隊伍中普通一員,在部隊打過仗,負過傷;在大生產運動中紡過線,燒過炭;從戰士到班長,再從班長到戰士,一切從人民利益和黨的需要出發,他的犧牲就是由于1944年9月5日中午時分,在挖窯即將成功時窯洞突然塌方,此時的他奮力把開窯口的戰友推出洞去,自己則被埋在窯里,犧牲時年僅29歲。他這種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高貴品質十分可貴。因此在他犧牲后的第三天,中央直屬機關在延安鳳凰山腳棗園操場上為他舉行了約千人的追悼會,毛主席親筆書寫“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借以緬懷為人民利益犧牲的張思德。
由于本課內容與學生所處的時代較遠,可讓他們在預習時不僅找資料,也可以讓爺爺、奶奶介紹一下,尤其是這是文革期間人們熟知、會背的“老三篇”之一,由長輩講一講效果會事半功倍。
再就是鼓勵學生多找出幾個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著重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即:固,本來。或,有的。于,表示比較。句意是: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有的比泰山還重,有的比鴻毛還輕。
最后引導學生聯系時代背景來理解:抗日戰爭時期,為解救中國人民于危難之中,犧牲在所難免,這樣的死是死得其所,在和平時期,卻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為人民服務與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不矛盾,從而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人活著到底為什么──《為人民服務》教學反思 篇2
一轉眼,從教近十年了,公開課也做了不少。對于公開課,我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種新理念的嘗試,一種理想的追求,一種藝術的雕刻……是陽春白雪,是冰山雪蓮,是孔雀展屏。然而,當教研員讓我在“區際交流 和諧共進”沈河、和平語文學科教學研討會上執教《為人民服務》一課時,我著實感到困惑了。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上所作的講演。這篇講演著重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可以說這是一篇典范的演講詞。可是我一直在想:這篇課文學生能喜歡嗎?教材為什么要選這篇課文?時隔六十多年,文章的核心思想學生是否完全接受?況且,本文的第四、五兩段似乎與前面幾段論述的不是一個問題,分析起來有一定難度。這樣一篇課文,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我們究竟應該教給學生什么?
經過對教材、學生等反復的思考與沉淀,我把這堂課的教學設計為一節演講課:讓學生感知演講詞針對性、啟發性、感染性的三個特點,從而能夠進行簡短的即興演講。針對教學目標,我預設了這樣的教學過程:通過分析演講詞的結構、語言,緊緊抓住嚴密、準確、有表現力這幾個詞語來體會演講詞的特點,從而掌握演講的基本技巧。
在上課過程中,學生們熱情的反應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想,這更多應該源于他們對于演講這一的喜愛,這篇課文完全成為學生們學習演講詞的一個載體,因此,他們樂于朗讀、品味、分析、總結,并把學到的知識在即興演講中加以運用。
回顧這一節課,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讓語文課語文味兒十足
總以為只有古典詩歌教學過程中意境的渲染能夠讓語文課語文味十足,其實不然,語文應是聽說讀寫的結合,要讓一堂課更具有語文氣息,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美,還應該進行扎扎實實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二)讓語文課“實用”起來
語文課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鑒賞的能力、表達的能力、交流的能力……面臨現代社會中交際越來越重要的現實,讓語文“實用”起來。
(三)讓學生思維動起來
有時候,一些課堂熱熱鬧鬧,師生和諧愉快,可是教學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學生并沒有認真深入的思考,因此語文能力提高比較緩慢;我們應該選擇恰當的教學切入點,讓學生的思維真正的動起來。
(四)讓課堂環節靈活、高效
我們學習、領悟課改的新理念,我們更關注這些新理念的落實,關注新課改的實踐,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也遭遇了一些困惑與尷尬。忽視語文教學特點而過分追求新形式,會讓我們的課堂走入誤區。如何讓課堂環節靈活、高效,帶給學生健康的、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語文課,我們究竟應該帶給學生什么?應該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
公開課是一種磨練,更是一種收獲。
人活著到底為什么──《為人民服務》教學反思 篇3
《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中的課文。此文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央警備團舉行的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講演。全文論述了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文章圍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中心,分作五層進行了論述。
這種無故事情節、無華麗詞句的說理性文章,對小學生來說是“無趣”的,可我在教學時卻感受到了語文教學的無窮樂趣。下面是學生理解課文“開追悼會的目的”的片斷記錄。
文章內容:
今后我們的隊伍里,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求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師:同學們讀讀這段文章,想想從中你能讀懂什么?體會到什么?
學生:我體會開追悼的目的是“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學生:通過自學這一段,我讀懂了:毛主席能公平地待人。他認為人沒有高低之分,不管是誰,只要他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我們都要給他開追悼會。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所以我們就要為他開追悼會。
學生:我也認為開追悼會是為了歌頌那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寄托我們的哀思。
學生:我體會到了開追悼會既可以安慰死者的家屬,又號召大家都來學習他的精神。
學生:我從文中讀出“毛主席是個極其聰明的人”。為什么這樣說呢?當時的革命勢力并不強大,毛主席就用為死者開追悼會的方式讓人民都團結起來,這樣一來,革命力量就會慢慢增強,一舉殲滅敵人,解放解放全中國。 ……
【教學反思】
《為人民服務》是一篇講演稿。講演,是一種強調闡明觀點和宣傳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論說方式。《為人民服務》這篇講演稿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要讓學生反復讀課文,在朗讀和默讀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老師應該從“深文淺教”中教會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實踐,證明了這節課的安排是合理的,學生學到了知識,老師教的輕松,收到了實效。從學生的發言中可看出,他們對此理解還比較透徹。我班的學生為何對文章能作出如此透徹的理解呢?簡單地說,他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
長期以來,我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滲透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行了“讀──想──談──”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探討。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研究,教師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能力了解功課時,教師才去調兵遣將幫助他。這種模式營造了讓學生主動地獲得學習的成功,同時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發展也得到了提高。他們可以大膽地去發現、去想、去說。課堂上,同學們常常會因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每個人都會說出自己不同的見解。教師及時給予表揚,讓學生能感受到成功。學生只有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才能從一次成功走向更多次成功,不斷的成功,不斷的滿足,不斷的激勵,導致不斷的努力。這樣一來,同學們愿學習了,也逐漸會學習了,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才有《為人民服務》教學中的上述片斷。
人活著到底為什么──《為人民服務》教學反思 篇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
2.體會作者圍繞中心論點逐層論述的思路。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二、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2.了解課文中論述的各個層次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中心論點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cai課件、收集有關資料、自制空白小卡片。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2、復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讀議課文第一自然段,了解黨的根本宗旨。
教學過程:(略)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舊引新,課件導入。
導語:(略)
出示配音課件:
(1)周總理一夜工作圖。(2)清潔工夜掃大街圖。(3)吳天祥熱心助貧圖。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過渡:(略)
1.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思考他圍繞為人民服務這個主要意思講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2.教師巡回輔導。
三、分層探究,合作交流。
(一)學生自讀自悟,說、讀、議結合。
1、學法提示:默讀課文,批畫出你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并試著憑借自己的力量去理解它。
2、學生自讀自悟。
3、匯報自學所得,說、讀、議結合。
(二)小組合作探究,說、讀、議結合。
過渡:(略)
1、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回輔導)
2、交流學習所得,說、讀、議結合。
(三)班級合作學習,說、讀、議結合。
過渡:(略)
1、小組間相互質疑問難。
2、全班合作探究、交流所得,說、讀、議結合。
作答重難點: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a指名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是通過哪些重點詞句體會的?
b出示課件,指名判斷:哪些人的死比泰山還重,哪些人的死比鴻毛還輕?
c結合課前搜集的材料,指名舉例說說哪些人的死比泰山還重,哪些人的死比鴻毛還輕?
②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a指名說說你是怎么理解的?是通過哪些重點詞理解的?
b出示課件,幫其理解。
……
四、回歸整體,明確內涵。
1.小結過渡。(略)
2.思想升華,滲透教育。(略)
3.學生談感受。
4.學生互贈卡片。
總結:(略)
附:板書設計
完全徹底(根本宗旨)
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正確對待生死)
(主要意思)堅持好的,改正錯的(正確對待批評)
提高勇氣,團結互助(正確對待困難、同志)
人活著到底為什么──《為人民服務》教學反思 篇5
下面是《為人民服務》教學反思范文,歡迎參考!
《為人民服務》教學反思(一)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央警備團舉行的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講演。全文闡述了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文章圍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中心,進行了兩個方面的論述。
學生對課文的背景了解過少,而且這是學生初次接觸議論文,文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更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對學生來說,是無趣的,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只有激發學生“我想學”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是起引導的作用,與其枯燥地講解,不如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研讀。
于是,我確定的目標是讓學生有明確目的地讀書!那么學完這課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背誦課文!這是一篇議論文,學生必須理解了課文內容才能輕松背課文。
早自習的時候我讓學生預習課文,讓學生嘗試背誦。上課的時候,我問學生:“你們會背了嗎?”孩子們面面相覷,面露難色。然后我說:“同學們,別緊張也別害怕,為什么這課不能容易地背誦出來呢?因為這課同學們還沒理解。這是老師的問題,不是你們的過失。在今天的兩堂課里,我將引導你們理解課文內容,并保證只要你們認真聽講,努力思考,兩堂課下來,個個都能流利地背誦課文!”
這時,孩子們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了!
《為人民服務》的教學反思(二)
教學中我主要圍繞課后的問題展開了教學,學生能回答的問題讓孩子們回答。比如“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這幾句話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首先要讓學生懂得這幾句話分別說的是什么意思,其次還要讓學生知道句與句之間是怎么樣連起來的。教學的時候,我先讓學生一句一句地讀,自己領悟每句話說的是什么意思。這個問題對學生來說并不難。我把每句話的意思都簡要板書在黑板上。句與句之間是如何連起來的對學生來說就難了。于是我讓學生看看板書,說說從每句話的意思中看出了什么?聰明的學生馬上說了,感覺一句比一句深入,說得具體明白!于是我抓住學生說的越來越深這句話,告訴學生,一句比一句深,句與句之間就是遞進的關系,每個句子之間就是這樣連起來的!這樣,學生就理解了“遞進”。接著,我讓學生再次小聲朗讀這四個句子,還有沒有什么疑問。最后,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再讀四句話,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背出來。短短的幾分鐘內,人人過關!
這課的教學,我感覺的用的是“剝筍”的方法,一層一層剝開,讓學生見證驚喜見證奇跡。兩堂課的教學,學生并沒有生出厭倦的情緒。
備課不僅僅重要的是了解學情,充分了解學生,預測學生!
《為人民服務》的教學反思(三)
一轉眼,從教近五年了,公開課也做了不少。對于公開課,我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種新理念的嘗試,一種理想的追求,一種藝術的雕刻……是陽春白雪,是冰山雪蓮,是孔雀展屏。然而,當教研員讓我在“區際交流 和諧共進”沈河、和平語文學科教學研討會上執教《為人民服務》一課時,我著實感到困惑了。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上所作的講演。這篇講演著重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可以說這是一篇典范的演講詞。可是我一直在想:這篇課文學生能喜歡嗎?教材為什么要選這篇課文?時隔六十多年,文章的核心思想學生是否完全接受?況且,本文的第四、五兩段似乎與前面幾段論述的不是一個問題,分析起來有一定難度。這樣一篇課文,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我們究竟應該教給學生什么?
經過對教材、學生等反復的思考與沉淀,我把這堂課的教學設計為一節演講課:讓學生感知演講詞針對性、啟發性、感染性的三個特點,從而能夠進行簡短的即興演講。針對教學目標,我預設了這樣的教學過程:通過分析演講詞的結構、語言,緊緊抓住嚴密、準確、有表現力這幾個詞語來體會演講詞的特點,從而掌握演講的基本技巧。
在上課過程中,學生們熱情的反應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想,這更多應該源于他們對于演講這一的喜愛,這篇課文完全成為學生們學習演講詞的一個載體,因此,他們樂于朗讀、品味、分析、總結,并把學到的知識在即興演講中加以運用。
回顧這一節課,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讓語文課語文味兒十足
總以為只有古典詩歌教學過程中意境的渲染能夠讓語文課語文味十足,其實不然,語文應是聽說讀寫的結合,要讓一堂課更具有語文氣息,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美,還應該進行扎扎實實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二)讓語文課“實用”起來
語文課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鑒賞的能力、表達的能力、交流的能力……面臨現代社會中交際越來越重要的現實,讓語文“實用”起來。
(三)讓學生思維動起來
有時候,一些課堂熱熱鬧鬧,師生和諧愉快,可是教學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學生并沒有認真深入的思考,因此語文能力提高比較緩慢;我們應該選擇恰當的教學切入點,讓學生的思維真正的動起來。
(四)讓課堂環節靈活、高效
我們學習、領悟課改的新理念,我們更關注這些新理念的落實,關注新課改的實踐,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也遭遇了一些困惑與尷尬。忽視語文教學特點而過分追求新形式,會讓我們的課堂走入誤區。如何讓課堂環節靈活、高效,帶給學生健康的、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語文課,我們究竟應該帶給學生什么?應該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
人活著到底為什么──《為人民服務》教學反思 篇6
《為人民服務》的教學反思
(泉州市培新小學 吳瓊瑜)
一轉眼,從教近十年了,公開課也做了不少。對于公開課,我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種新理念的嘗試,一種理想的追求,一種藝術的雕刻……是陽春白雪,是冰山雪蓮,是孔雀展屏。然而,當教研員讓我在“區際交流 和諧共進”沈河、和平語文學科教學研討會上執教《為人民服務》一課時,我著實感到困惑了。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上所作的講演。這篇講演著重論述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可以說這是一篇典范的演講詞。可是我一直在想:這篇課文學生能喜歡嗎?教材為什么要選這篇課文?時隔六十多年,文章的核心思想學生是否完全接受?況且,本文的第四、五兩段似乎與前面幾段論述的不是一個問題,分析起來有一定難度。這樣一篇課文,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我們究竟應該教給學生什么?
經過對教材、學生等反復的思考與沉淀,我把這堂課的教學設計為一節演講課:讓學生感知演講詞針對性、啟發性、感染性的三個特點,從而能夠進行簡短的即興演講。針對教學目標,我預設了這樣的教學過程:通過分析演講詞的結構、語言,緊緊抓住嚴密、準確、有表現力這幾個詞語來體會演講詞的特點,從而掌握演講的基本技巧。
在上課過程中,學生們熱情的反應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想,這更多應該源于他們對于演講這一的喜愛,這篇課文完全成為學生們學習演講詞的一個載體,因此,他們樂于朗讀、品味、分析、總結,并把學到的知識在即興演講中加以運用。
回顧這一節課,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讓語文課語文味兒十足
總以為只有古典詩歌教學過程中意境的渲染能夠讓語文課語文味十足,其實不然,語文應是聽說讀寫的結合,要讓一堂課更具有語文氣息,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美,還應該進行扎扎實實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二)讓語文課“實用”起來
語文課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鑒賞的能力、表達的能力、交流的能力……面臨現代社會中交際越來越重要的現實,讓語文“實用”起來。
(三)讓學生思維動起來
有時候,一些課堂熱熱鬧鬧,師生和諧愉快,可是教學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學生并沒有認真深入的思考,因此語文能力提高比較緩慢;我們應該選擇恰當的教學切入點,讓學生的思維真正的動起來。
(四)讓課堂環節靈活、高效
我們學習、領悟課改的新理念,我們更關注這些新理念的落實,關注新課改的實踐,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也遭遇了一些困惑與尷尬。忽視語文教學特點而過分追求新形式,會讓我們的課堂走入誤區。如何讓課堂環節靈活、高效,帶給學生健康的、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語文課,我們究竟應該帶給學生什么?應該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
公開課是一種磨練,更是一種收獲。
《為人民服務》教學反思
《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中的第4課。此文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央警備團舉行的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講演。全文闡述了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文章圍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中心,分層進行了論述。這種無故事情節、無華麗辭藻的文章,對小學生來說是“無趣”的,可我在教學時卻感受到了語文教學的無窮樂趣。
教學片段:“開追悼會的目的”的記錄。
文章引用:今后我們的隊伍里,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求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師:同學們讀讀這段文章,想想從中你能讀懂什么?體會到什么?
學生:我體會開追悼的目的是“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師:說得很不錯,有哪位同學再來說一說?
學生:通過學習這一段,我讀懂了:毛主席能平等待人。他認為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管是誰,只要他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我們都要給他開追悼會。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所以我們就要為他開追悼會。
師:你的想法很獨特,老師都佩服你了。
學生:我也認為開追悼會是為了歌頌那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寄托我們的哀思。
師:你特別愛動腦筋,這句話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大家禁不住為你喝彩。
學生:我體會到了開追悼會既可以安慰死者的家屬,又號召大家都來學習他的精神。
師:你的表達很清楚,大家一聽就懂……
學生:我從文中讀出“毛主席是個極其聰明的人”。為什么這樣說呢?當時的革命勢力并不強大,毛主席就用為死者開追悼會的方式讓人民都團結起來,這樣一來,革命力量就會慢慢增強,一舉殲滅敵人,解放解放全中國。
……
教學反思:《為人民服務》是一篇講演稿。講演,是一種強調闡明觀點和宣傳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論說方式。《為人民服務》這篇講演稿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要讓學生反復讀課文,在朗讀和默讀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教師應該從“深文淺教”中教會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實踐,證明了這節課的安排是合理的,學生學到了知識,老師教的輕松,收到了實效。從學生的發言中可看出,他們對此理解還是比較透徹的。學生為何對文章能作出如此透徹的理解呢?簡單地說,他們已經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
長期以來,我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滲透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行了“讀---想---談”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探討。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研究,教師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能力了解功課時,教師才去調兵遣將幫助他。這種模式營造了讓學生主動地獲得學習的成功,同時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發展也得到了提高。他們可以大膽地去發現、去想、去說。
《為人民服務》的教學反思 來自第一范文網。
人活著到底為什么──《為人民服務》教學反思 篇7
《為人民服務》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中央警備團舉行的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的演講。也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第一次接觸到的夾敘夾議的文章。學生領悟起來比較困難。特別是中下生,讓他們明白:本文圍繞“為人民服務”這個論點從五個方面去論述什么是“為人民服務”,這種逐層深化,條理清晰,突出主題的寫作特點,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
另外,從文章“為人民服務”這一內容想開去,學生可以通過名人故事,身邊事跡去感悟什么行為叫“為人民服務”,但從學生學完本課寫出來的讀后感中,明顯的感受到學生所理解到的“為人民服務”比較抽象,比較縹緲。如果你再進一步問他,結合你的實際情況,你打算怎樣做?大部分學生要么搖頭,要么回答“不知道”。是呀,對于“以我獨尊”的現代獨生子女來說,理解“為人民服務”遠比在實際行動中做出來的“為人民服務”容易多了!
《為人民服務》教學反思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主席在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上所昨的講演。
課文從五個方面闡述了為人民服務的道理。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的結構相似,都是先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或引用古人的佳句或舉例說明來進一步闡述這個觀點,使我們對生死、批評有了正確的理解。教學時,我采用扶放結合的方法,先引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讓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中的重點,我注意引導學生分層理解逐步學習,第一步給此段分層,并概括層意,第二步抓重點詞句,領悟道理,由于教學時我立足于綜合運用小學階段的基本功,從題入手,理清脈絡,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導行,使比較難理解而又比較枯的論文變得易學,有趣。
《為人民服務》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演講辭,文章論點鮮明,論述縝密,層層深入,是對學生進行良好革命人生觀教育的良好教材。但由于文章內容背景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為遙遠,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難度。課前我注意引導學生收集整理與文章寫作背景相關的信息資料,以便學生更好理解課文。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主席在張思德同志的追悼會上所昨的講演,它從五個方面闡述了為人民服務的道理。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的結構相似,都是先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或引用古人的佳句或舉例說明來進一步闡述這個觀點,使我們對生死、批評有了正確的理解。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讓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的重點,我注意引導學生分層理解,逐步學習,抓重點詞句,領悟道理。由于教學中我注重從題入手,理清脈絡,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導行,使比較難理解而又比較枯的論文變得易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