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通用5篇)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篇1
心理學研究表明:愉悅的情緒對學習有著明顯的優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學習的興趣,給大腦帶來明晰的狀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讓語文課堂輕松點不僅能消除學生的疲勞,集中學生的精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給學生一種和諧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愉悅美。
人們都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課的開頭非常重要。在課堂導語的設計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投石激浪”,往往瞬間就可勃發學生熱情,引人入勝。精妙的導語能夠調節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五彩繽紛的語文課堂。
在執教《天游峰的掃路人》這課時,開篇就布設疑陣:同學們去過武夷山嗎?哪里有一處景色極秀麗的地方……(板書;天游峰)今天老師帶同學們包攬天游峰的美麗風光。不過在一路的游覽中,我們還要和作者一起去認識一位可敬的老人——天游峰的掃路人。(板書:掃路人)而且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將會與這位老人成為朋友的。巧設懸念,為學生進一步體驗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個鋪墊作用,它強烈的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審美教學活動。
一節成功的閱讀課,瑯瑯的書聲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稱誦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侯傳達出來。”這告訴我們誦讀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相通。只有真正做到與作者同歡娛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語同己出。
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重視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生與課文之間架起感情的橋梁。在指導《天游峰的掃路人》課文的朗讀時根據文章抒發的情感引導學生。情感低沉、纏綿柔緩采用個別讀,體會到節奏的陰柔美。激昂、熱烈的文字,采取集體誦讀,體會節奏的奔放美。。這樣緊緊抓住情感這條線,讀出掃路老人的精神之美。
學生在抑揚頓挫、高低起伏中,領會了文章的思想內涵,表達技巧,同時又體會到課文的情感美,享受到節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所描寫的景物融為一體所達到的一種藝術。《天游峰的掃路人》課文的第7小節寫了游人攀登天游峰的不易及掃路老人打掃天游峰的艱辛。這時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物,結合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學習了語言文字后,出示天游峰的插圖,讓學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當時作者的內心,從而更加突出掃路老人豁達開朗的性格特征。讓學生深入作者所描寫的意境之中,在這個過程中,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為徑,以作者描繪的景物為緯,讓想象的翅膀任意飛翔。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充當一個主持人的角色。問題的設計不僅關系到教學內容的落實,更關系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個性的發展。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根據課題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學習課文內容,自主合作解決一些主要問題,如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至于“他是哪里人”、“他就一個人嗎”、 “他的工資收入有多少”等等,則放到課外,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學習語文,增長知識。
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理解,不僅是他們對課文內容的不同感悟,也是他們不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我們要充分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為他們創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其中,在討論“老人累不累”、“環境美不美”與“三十年后是否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他們說出各自不同的感受,發表不同的觀點。例如,一個學生說:三十年后,我們能喝到老人的這杯濃茶。因為老人豁達開朗,加上天天堅持鍛煉,他的身體非常健康,再說,現在我們國家的百歲老人也越來越多。另一個學生說:我認為喝不到。因為老人生活艱苦,加上他本來就瘦,可能營養不良,況且七十歲了,還要干這么重的體力活,他能吃得消嗎?
總之,語文教學是多方面因素有機的統一。語文課堂教學根據不同的內容,用不同形式來感染學生,讓課堂輕松一點,使學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在輕松的環境中成長。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篇2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蘇教版第十冊的一篇課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的形象。因此,我在備課時想到要引導學生從具體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中,體會天游峰的掃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
在教學中,我試圖抓住課文對掃路老人的外貌描寫和三次對話描寫來貫穿全文,讓學生從這些描寫中來朗讀品位,體會人物的特點和精神。因此設計了一個大問題,即“你從這段文字中對老人有什么印象”。通過這個問題串起全文,引導逐步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內在精神。同時我也注意到了課文對天游峰的又險又高的文字描寫,設計了相應的環節讓學生讀中體會。
但是由于經驗尚淺,對自己所設計的種種問題想放又不敢放,因此造成了對學生自主性的局限,使自己的主導性過強。同時,對于文章中峰與人的關系沒有能夠將鉆研教材時的處理實施貫徹,造成了文本上的分裂。是一個遺憾。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相信,隨著自己的努力和大家對我的幫助,我會不斷的前進,使自己教學中的遺憾越來越少!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1.由于敘事性閱讀教材,更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相機滲透寫作知識,就要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學生便能在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使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在教學時,我引領學生弄懂人物的外貌描寫如何有選擇地進行;揣摩文章明明寫了掃路人,作者為什么又花了那么多的筆墨寫了天游峰的景色呢?讓學生在內容與寫作方法都有所得。
2.學生感悟、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便是與文本潛心對話的過程。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讀書,自主感悟,進行個性化的表達和朗讀。在指導課文的朗讀時我緊緊抓住情感這條線,設計了默讀,自讀,聽讀,指名讀,齊讀,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品,從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天游峰的掃路人》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贊美。在上課之前,我認真認真查找資料,反復修改自己的設計,盡管這樣,講完課后我覺得還是有許多的遺憾。其實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才能更有利于改進自己的教學。
一.認真研讀文本,上好課的前提。
在上課之前,我反復地讀教材,因為只有真正地走進文本,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徜徉在文字的字里行間。在多次朗讀課文后,我覺得文章很簡單,一是突出了峰的高和險,二是對掃路人的描寫。作者通過對掃路人的言、行、貌的描述,告訴我們這是一位勤勞、樸實又樂觀豁達的老人,通過老人樸實的語言,告訴我們人生的哲理,表達自己對老人尊敬和贊美之意。讓這位掃路人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甚至影響他的一生,這才是文章的“內核”和“靈魂”。讀懂了文本后,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
首先我直接導入,然后讓學生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思考:“天游峰到底是什么樣的山峰?”讓學生溫故而知新,是一種不錯的想法,但授完課后我認為,作為高年段的學生,從概括內容入手,讓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更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所以我認為在課伊始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回顧更合適一些。
然后,默讀課文3——11自然段,邊讀邊品味人物特點,就是一個層次的跨越。體會“武夷山第一險峰的險峻”的教學也尤為重要,我在前一課時已經完成,本堂課只是讓學生通過抓住文中“像一根銀絲”、“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等詞句邊朗讀,邊想象一根銀絲在云霧中飄飄悠悠的險。回顧天游峰高而險的特點。最后練習朗讀,讀出巍峨險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為后面理解老人掃山路的艱辛作好鋪墊。
“我”與掃路人的對話描寫特別細致,表現了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性格,這是教學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走進對文本的研讀,認真自讀課文,思考,“你讀出了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這一主導性問題,讓學生畫出有關語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寫上批注,讓學生從課文描述的語句中去尋找事實依據。從天游峰的險峻中體會老人上山掃九百多級、下山掃九百多級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等語句來體會老人掃山路是十分艱辛的。接著,我進一步引導,“既然掃山路是一件很艱難、很辛苦的事,那老人為什么說不累呢?”再次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語言:“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等語句,朗讀感悟老人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老人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并且讓學生討論“人生70古來稀,30年后,還能看到老人嗎?”學生在熱烈地討論中進一步又一次體會出老人的樂觀、自信,勤勞,是長壽的秘訣,學習老人豁達的人生態度。
二.品讀文本,感受人物品質,讓課堂更精彩
在這節課的主要環節的設計上,我就采用了板塊式,“峰、人、情”,既干凈利落,又避免了支解課文。在學生研讀人的特點時,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把自己的體會寫出來,并讓學生說出理由,學生不但寫的好,有的寫“樸實,健康”,有的寫“自信、樂觀”,有的寫“有精神、愛生活。”哪怕是一點,也是學生自己的收獲,而不是教師的灌輸,這一點是學來的。理解是閱讀的靈魂,讀好則是閱讀的歸宿。一節成功的閱讀課,瑯瑯的書聲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稱誦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侯傳達出來。”這告訴我們誦讀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相通。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重視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生與課文之間架起感情的橋梁。在指導《天游峰的掃路人》課文的朗讀時根據文章抒發的情感引導學生。情感低沉、纏綿柔緩采用個別讀,體會到節奏的陰柔美。激昂、熱烈的文字,采取集體誦讀,體會節奏的奔放美。這樣緊緊抓住情感這條線,讀出掃路老人的精神之美。并且讓學生自己評價,讀的好,評的好,學生在抑揚頓挫、高低起伏中,領會了文章的思想內涵,表達技巧,同時又體會到課文的情感美,享受到節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讀寫結合,與老人近距離對話,讓語文課堂“課終而意未了”
文章有兩處描寫了掃路人的外貌,學生認真讀后,我就問學生“為什么兩處寫人物的外貌?不能在一起寫出來嗎?”我以為這個問題會把大家難住,沒有想到一位女生回答的很是精彩,“第一次是站字遠處觀察,第二次是和老人交談后,進距離觀察。所以不一樣。”然后讓學生把自己想對老人說的話,寫下來。讀寫結合,讓學生在閱讀課中真正是學有所獲,學有所用。最后讓學生帶著對老人深深的敬意再次齊讀課題,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天游峰的掃路人》。
當然,缺點和不足還是很多的,我會不斷學習,不斷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爭取更大進步!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篇3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以前曾聽同事上過,文章用細膩的筆觸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贊美之情。著手教學時,我就有意引導學生從外貌、神態、動作、語言幾方面展開學習,再通過朗讀促進對文章的感悟品味,達到比較好的效果。當然,理解與朗讀是分不開的,它們相輔相成的,必須有機結合。本課中,我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外貌,如“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詞語來感悟老人的勤勞、樸實、健康、和善等,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再來朗讀,老人的形象在學生心中就變得豐滿了。天游峰共“九百多級”、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級”,對于這數字,通過與同學們上四層樓梯相比較,從而體會天游峰的高、險、陡,對于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來說這是一份很累的工作,從而為體會老人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做好鋪墊。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處于一種驚嘆、激動的氛圍中,深深地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這樣,學生探究的熱情就變得高漲,和文本對話的興趣就高了。
教學反思:
從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細節描寫來體會老人樂觀自信、豁達開朗的性格,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走進文本,認真自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寫上批注。然后抓住老人的外貌描寫,朗讀感受到這是一位身體硬朗、和善可親的老人。引導學生通過老人樸素的話語感悟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接著,我進一步引導,“既然掃山路是一件很艱難、很辛苦的事,那老人為什么說不累呢?”再次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語言:“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等語句,朗讀感悟老人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老人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最后,聯系課文最后一句“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來理解體會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達的人生態度。指導學生用自信、爽朗的語氣朗讀課文最后一段,再次體會老人熱愛生活、豁達自信的性格特點,表達對老人的敬意和贊美。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這一次在區里上的展示的課,對 “為寫而讀”課題來說,我只是踏出了一小步,但對于我個人來說,卻是邁出了一大步。這是一次不同于以往的教學模式,我的課堂教學的目標直指“寫作,教給學生寫的方法”,要求課文要理解,理解課文的同時要感悟文中寫的方法,并得以運用。
一開始,我的教學設計目標重在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僅在感悟之中滲透文中寫的“巧”與“妙”,王老師聽完試教后提出“要簡化課堂內容,一課一得,太多重點反而顯得沒有重點”。我重新思考,重新整裝,我把教學重點改設定為感悟人物的外貌和語言描寫以及學習寫人物的外貌。經過學校試教,學校的領導與同事都對我提供了寶貴的意見,我再次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課堂中如何吸引學生關注人物的外貌描寫,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體現搭梯的作用,真正教給學生寫外貌的方法,使后來學生進行外貌練寫能水到渠成。此后,我不斷與王老師交流、思考、實踐,連坐車都琢磨著好點子,逐漸理清思路:在課前談話時就以有趣的人物外貌描寫吸引學生的眼球,先讓學生意識到成功的外貌描寫能使人物形象突出;課文學習過程中引領學生體會人物外貌的描寫能體現人物的身份與性格特點這一寫作方法;在練筆寫外貌前,先以一組夸張的人物外貌提起學生興趣,并讓他們領悟到要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進行外貌描寫。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寫作成果展示他們都能捕捉住了人物的突出特征進行外貌描寫,反映出了人物特點。
此次課堂教學目標雖能達到,但我覺得還是留下了很多遺憾:(一)教師臨場應變能力還需多歷練,如:課前談話時學生表現出來活躍度不高,這時教師就不該繼續照本宣科,應當機調整策略,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進入課文學習,可惜當時的我有了發現卻沒有策略;板書課題時因時間過長有了冷場,此時可以對學生進行指導書寫以避免冷場;在學生展示習作時我邀請了作文中的“主人公”上臺讓大家認識,忽略了這些學生有被嘲笑的可能,即使后來的我意識到趕緊對一位小男孩進行了安慰夸獎,但是內疚依然存于我心,因為這樣的尷尬完全可以避免——無需請他們上臺,我重重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寫下:課堂時間多緊張也別忘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二)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還需更新。課一結束,王老師對我說了一句話“你要改變傳統的一問一答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導的痕跡過重,如何給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悅、自主的學習氛圍,這是我今后得繼續思考的問題。
當寫下這幾段文字,我發現:反思能使人進步,能讓人客觀認識自己,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使自己前進的步伐走得更踏實。謝謝王老師的“緊箍咒”!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篇4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天游峰的掃路人》這堂課通過學習姐妹的教學設計,分享了教材的分析——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贊美。課文語言優美,描寫細膩,特別是對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十分細致。因此在教學課文時,要注重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材料,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注意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并舉。
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合上學期的教研活動,我對教案再作一次調整。教學本課,我設計了這樣的流程。首先談話揭題,讓學生交流之際敬佩之人。接著由“敬佩”引出課題,引出作者對掃路人說的話“30年后,我還來看您。”練讀之后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用,找出令作者欽佩的理由。學生分別從天游峰的險,游客的表現,掃路人的言語等方面進行闡述,開放個性的解讀使學生有更多機會與文本直接接觸,較為順暢地達到預定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相機扣住三次對天游峰的描寫,揣摩作者的表達方式——具體數據、形象比喻、側面烘托。在這個過程中設計了三次有層次地揣摩人物形象的寫詞練習,最后扣住“一直伴我回到住地”,引發學生進行想象:這一路上,作者可能在想寫什么?由此讓學生將課堂所學進行內化與積淀。
縱觀課堂教學,感覺學生學得較為投入,課堂安排也較為充實。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天游峰的掃路人》,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贊美。課文語言優美,描寫細膩,特別是對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十分細致。
首先談話揭題,讓學生知道本文寫的是天游峰的掃路人。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想想“你認識了一位怎樣的老人?”通過學生質疑討論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默讀課文,梳理課文層次,并指導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武夷山第一險峰的險峻”的教學也尤為重要,我先讓學生讀讀這一段,用筆畫出有關語句。引導學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銀絲”、“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等詞句邊朗讀,邊想象一根銀絲在云霧中飄飄悠悠的險。最后練習朗讀,讀出巍峨險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為后面理解老人掃山路的艱辛作好鋪墊。
“我”與掃路人的對話描寫特別細致,表現了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性格,這是教學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走進對文本的研讀,認真自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寫上批注,引導學生通過老人樸素的話語感悟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寫老人語言的相關段落。主要圍繞“想想老人掃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掃山路真的很輕松嗎?”這些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從課文描述的語句中去尋找事實依據。從天游峰的險峻中體會老人上山掃九百多級、下山掃九百多級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等語句來體會老人掃山路是十分艱辛的。接著,我進一步引導,“既然掃山路是一件很艱難、很辛苦的事,那老人為什么說不累呢?”再次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語言:“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等語句,朗讀感悟老人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老人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最后,聯系課文最后一句 “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來理解體會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達的人生態度。指導學生用自信、爽朗的語氣朗讀課文最后一段,再次體會老人熱愛生活、豁達自信的性格特點,表達對老人的敬意和贊美。
另外,對老人外貌的描寫,從 “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詞語中朗讀感受到這是一位身體健朗、和善可親的老人。
我始終以“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人?為什么?”為主線展開學習,通過讀讀、畫畫、議議,讓學生各抒己見,當學生感受不到位時,我適時點撥;當學生理解出現偏差時,我順勢引導,從而正確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篇5
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掃路人》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第十二冊中的一篇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通過游人與掃路人的深刻的對比描寫,以及對掃路人的外貌、語言、神態的生動描寫,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贊賞。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朗讀體會一些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從具體的語言材料的朗讀品味中體會天游峰的掃路人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品味老人的樂觀的生活態度,感悟生活,培養學生樂觀自信的生活態度。
教學難點:品味文中老人話語中所蘊涵的人生哲理。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天游峰圖片及文章中描寫老人神態、語言的句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質疑激趣。
1、多媒體顯示天游峰圖片,引導學生復述它的“險”。
2、引導質疑:就是這樣一座險峰,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每天一級一級掃上山,再一級一級掃下山,清掃著一千八百多級臺階。同學們,如果你們是前來天游峰采訪的小記者,老師就是這位掃路人,你們想問我什么呢?
3、談話引入:是呀,老人累嗎?他為什么不退休?這位可敬的老人給了我們一個謎。本節課就讓我們走近老人,憑自己的力量解開這些謎。
二、小組合作,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1、快速閱讀課文4—12自然段,畫出描寫掃路人神態和語言的句子。(神態用“ . ”標,語言用“——”畫;先獨立畫,然后同桌交流)
2、四人小組合作交流。
朗讀所畫的描寫老人的神態、語言的句子,完成下列作業:
1)邊讀邊聯系上下文,并能大膽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人?為什么?
2)試著將你從所畫的句子中體會到的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3、全班交流
1)談話:你們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人呢?為什么?
(各組代表用自己的話匯報,如感受不同,同學之間互相補充。)
2)通過讀、評、議、演理解文章重點句。
①“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說得輕輕松松,自在悠閑。
②老人搖搖頭,伸出了七個指頭,然后悠然地說:“按說,我早該退休了,但我實在離不開這里,喝的是雪花家的水,吃的是自己種的大米和青菜,還有花鳥作伴。我能舍得嗎?”
(抓住“不累、好山好水、輕輕松松、自在悠閑、悠然、早該、實在、舍不得”等詞及反問句,引導學生讀、評,讀出怡然自得的語氣,體會掃路人對大山的一片深情及掃路人樂觀、不斷攀登的精神。
③“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說罷,老人朗聲大笑。
a、辯論:30年后,眼前的這位可敬的老人能請作者喝茶嗎?
b、有感情朗讀。
c、結合課文第11自然段,分角色表演。
d、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
(引導學生質疑后聯系上下文體會該句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分角色朗讀。
四、總結全文
(師和著樂曲,生全體起立,閉上眼睛、合攏雙手)同學們,雖然30年后這位可敬的掃路人不一定能與作者相聚,但還是讓我們一起為他能成為一位百歲老人而祝福祈禱吧!因為正是這位普通的掃路人,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是如此美好,如此充滿了希望,再苦再累的日子,我們也要笑著過!
五、課外延伸
30年后,如果老人健在,作者再一次來天游峰拜訪老人,那將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呢?請展開想象,寫一個片斷。
教學反思:
《天游峰的掃路人》,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刻畫了一位質樸而充滿自信的老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的贊美。課文語言優美,描寫細膩,特別是對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十分細致。
首先談話揭題,讓學生知道本文寫的是天游峰的掃路人。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想想“你認識了一位怎樣的老人?”通過學生質疑討論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默讀課文,梳理課文層次,并指導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武夷山第一險峰的險峻”的教學也尤為重要,我先讓學生讀讀這一段,用筆畫出有關語句。引導學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銀絲”、“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等詞句邊朗讀,邊想象一根銀絲在云霧中飄飄悠悠的險。最后練習朗讀,讀出巍峨險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為后面理解老人掃山路的艱辛作好鋪墊。
“我”與掃路人的對話描寫特別細致,表現了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性格,這是教學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走進對文本的研讀,認真自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寫上批注,引導學生通過老人樸素的話語感悟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寫老人語言的相關段落。主要圍繞“想想老人掃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掃山路真的很輕松嗎?”這些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從課文描述的語句中去尋找事實依據。從天游峰的險峻中體會老人上山掃九百多級、下山掃九百多級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等語句來體會老人掃山路是十分艱辛的。接著,我進一步引導,“既然掃山路是一件很艱難、很辛苦的事,那老人為什么說不累呢?”再次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語言:“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等語句,朗讀感悟老人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老人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最后,聯系課文最后一句 “這充滿自信、豁達開朗的笑聲,一直伴隨我回到住地。”來理解體會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達的人生態度。指導學生用自信、爽朗的語氣朗讀課文最后一段,再次體會老人熱愛生活、豁達自信的性格特點,表達對老人的敬意和贊美。
另外,對老人外貌的描寫,從 “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詞語中朗讀感受到這是一位身體健朗、和善可親的老人。
始終以“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人?為什么?”為主線展開學習,通過讀讀、畫畫、議議,讓學生各抒己見,當學生感受不到位時,我適時點撥;當學生理解出現偏差時,我順勢引導,從而正確處理好主體與主導的關系,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