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碗少年》教學設計以及教后反思(通用6篇)
《頂碗少年》教學設計以及教后反思 篇1
【教材簡析】
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于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文章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的過程,緊緊圍繞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主要抓住“少年、觀眾、碗”具體描寫,突出表現了雜技表演的緊張程度。
本文教學要點,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二是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三是能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l【重點難點】
1、重點:結合“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拚搏”這句話,從描寫少年三次表演“失敗-失敗-成功”的三大意象(少年神態、碗、觀眾反應)來品讀了解。
2、難點:從少年的表演過程體會文章的主旨。
l【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語文課堂呈現兩個特點,一是平時課堂討論發言熱烈,但是在公開課場合卻噤若寒蟬,需要花大力氣引導,激其興趣。二是喜歡朗讀課文的人比較多,但是朗讀水平不高。
l教學過程簡說:
一、課前讀書匯報:
請一名學生進行課前讀書匯報,以預設的“林肯不畏失敗”的故事引入本文教學。
【目的: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行心理鋪墊,為突破文章的難點做準備。】
二、檢查預習:
課前,老師已經布置大家預習《頂碗少年》這篇課文,所以首先進行預習檢查。
【ppt出示兩個預習檢查題,一是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二是部分關鍵詞語的認讀。】
【目的:喚醒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以便迅速地披文入義;詞語的認讀也是下一步朗讀課文的需要,尤其是“驚心動魄”一詞,是把握全文核心的關鍵和切入點,需要由此引入。】
二、將“驚心動魄”一詞放在文中“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個中心句去理解。
教學步驟:初步理解“驚心動魄”是什么意思、它在文中的位置,請學生讀這句話,并就這個句子質疑,然后帶著提出的疑問瀏覽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找到句子的答案后,再一次品讀這句話。
【目的:從“驚心動魄”這個詞引發對全文重點內容的思考。】
三、組織學生仔細讀一讀描寫這三次表演的段落,尤其要將少年的動作、神態、碗的狀況和觀眾的反應的句子劃出來。 【ppt表格出示】
教學步驟:先組織研讀每一次表演的經過,然后再整體地讀第二至六自然段。讀完每一次表演的部分,
以及全部段落讀完后,要引導學生回讀“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從一次次的分析中,讀出不同的味兒。
【目的: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點,主要要通過學生的反復閱讀,特別是研讀少年的動作、神態、碗的狀
態和觀眾的反應的句子,來感悟表演的高難度和表演現場的緊張氣氛。而這些環節,就是為了體現少年的頑強拼搏的精神。】
四、引導學生討論:少年連續兩次失誤,他內心已經沒有多少信心,非常灰心了,這個時侯,是誰給了他鼓勵和信心呢?
1、學生指讀第四段有關白發老人的段落。
2、這位白發老人究竟低聲說了句什么話,使之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使得少年“鎮靜下來”?情景思考:
【ppt出示: 他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后撫摸著少年的肩胛,輕輕搖了搖,嘴里低聲說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鎮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
【目的:引導學生進行深一層次的領悟,體會到另一層意思:在人生中,寬容和鼓勵也很重要。】
五、追問:少年終于表演成功,難道僅僅是因為老人的一句話嗎?還有什么促使他重新燃起希望之火,開始第三次表演?組織學生討論:點出主旨,這個環節可以眾說紛紜了。
【目的:這是很關鍵的部分,少年的成功和信心,不僅來自老者的鼓勵,其實更要緊的是內因:他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六、引導探究,這次表演對作者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請將首位兩段連起來讀一讀。
【ppt出示首位兩段。重點放在“激動”、“碎裂聲”】
【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進一步突破中心,少年的成功只是個案,作者等人得到啟迪才是一個普遍化的道理。】
七、拓展:少年的表演能否真正算得上成功?(討論,辯論)
【目的:考慮到到此為止,還有部分學生并不很明白少年的精神,所以,故意進一步將矛盾激化,讓學生在“成功”與“不成功”的辯論中進一步明白道理。】
八、結課:以林肯的故事和頂碗少年的啟示結尾。
【ppt出示: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窮水盡的絕境里,再搏一下,也許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再搏一下,一定會迎來溫暖的春天!】
l教后反思:
在設計本文教學時,最初有兩條思路,一是上述的思路,二是在開篇即拋出“表演是不是成功、精彩”的問題,然后趁著激化的矛盾,圍繞“成功”、“不成功”兩大矛盾讀文尋句進行分析。
按理說,第二個思路會比較精彩,容易產生高潮。但是本班學生在有老師聽課的時侯,不太愿意表現自己,所以我擔心這一預想的矛盾如果激化不起來,就容易出現問題。故而從“穩妥”的角度考慮,選擇了第一個思路,僅把第二個思路的矛盾討論作為補充拓展。
從上課來看,做的比較好的是:
第一,從林肯的故事切入,抓住了“多次失敗”、“最終成功”的對比,通過這種對比,讓學生形成了基本的情感態度。
第二,從復習詞語入手,抓住“驚心動魄”以及相應的“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句話進入課文,應該說抓住了主要問題披文入義,基本達到了由點到面,點面結合,而且思路比較清晰的目的。
第三,設身處地,讓學生進入情境。教學中不只一次讓學生換位,換成少年本身、觀眾和老人,從不同的角度體會當時的情境,有利于加深對主題的感悟。
從以上三點來看,基本上體現了本次教研活動“高效”的目的。
欠缺的是:
第一,中間對少年三次表演的有關句子的品讀落實不夠,對學生預想不夠,有些匆促。
第二,重點和難點突破不夠。
《頂碗少年》評課稿
劉愛民
今天,聆聽了陳老師執教的《頂碗少年》,受益匪淺。這堂語文閱讀課,陳老師的整個教學思路是“以讀代悟,以悟促讀,讀悟結合”,在讀讀悟悟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中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強調了師生對話的互動,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了新課程理念下,閱讀教學中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重視了學生的感悟、體驗、理解和評價等綜合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了學生在學語文,在用語文。現結合本文內容談談自己膚淺的認識。
1、整體把握,抓主線
這篇文章主要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的過程,緊緊圍繞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1)抓住少年表演時的動作、神情進行描寫,表現頂碗表演動作的高難度;(2)具體描寫了觀眾觀看表演時的反應,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對“碗”進行描寫,不僅體現了表演的難度之大,還烘托了表演的緊張氣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觀眾、碗”具體描寫,突出表現了雜技表演的緊張程度。因此,陳老師的教學首先是抓住了文章的主線,以此來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環節中老師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文章的主線很清晰、明朗。陳老師沿主線引、沿主線導、學生很自然地沿主線學,沿主線思,沿主線悟。達到學有目標,學有重點。如導言中教師讓一位學生講述林肯的生平,以此來引導學生明白課文中要講的道理也和課前的故事所蘊含的道理一樣。然后從生字詞的認讀、理解中導出文章的重點句也是文章的主線“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老師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而自由讀文,解決問題。學生匯報時,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圍繞“為什么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一中心進行。這樣設計,既找準了切入點,又適當地進行了變序教學,有利于突破重難點。從而讓學生理解了“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既是作者看了表演發出的感嘆,也是文章的題眼所在。表達了作者對頂碗少年不畏艱難、不怕挫折、承受壓力、敢于拼搏的贊嘆。
2、抓好字眼,重感悟
在這個環節上,教師設計了一個表格,這個表格抓住了文中的重要字眼“少年”“碗”“觀眾”,學生在填寫表格的過程中進一步感悟少年不放棄希望,不怕失敗、敢于挑戰的精神。同時,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老師不失時機的進行朗讀指導,加以點撥。實實在在讓學生在“讀中思、思中悟”,最后出示一到擴展填空,進一步讓學生在填空時理解少年為什么能取得成功。
總之,從教學設計和教學細節上看出陳教師的教風樸實,不設花架子,語文功底扎實,潛心研究文本。正像崔巒老師說的“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扎實,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實”,達到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
(小小建議:1、可否以小組為單位,把表格印發下來,讓學生邊討論表填寫重點的詞語,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學習寫法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對文章的重點字眼的理解更加到位。而且我個人認為對這幾次表演的描寫的分析要有輕重、詳略之分。重點應該引導學生分析少年的成功離不開兩點因素:自身的努力和功底;老者適時地鼓勵。從而使學生對課文最后一節的理解有所突破;2、進一步指導朗讀,學生讀書的拖腔比較嚴重;3、能否變說體會為寫體會呢?4、缺少了一點板書。)
《頂碗少年》教學設計以及教后反思 篇2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在板書的設計上的思考
原板書:
觀眾驚呆了、吹口哨―――――――喧嘩、大喊――爆發掌聲
頂碗少年失敗微笑、不失風度再失敗呆呆地、不知所措成功(啟迪)
(老者幫助)―鎮靜
新板書:頂碗少年
失敗――――――再失敗――――――成功
啟迪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原板書可以看出我的教學過程是圍繞表演從失敗到成功這一過程中觀眾的反應和少年的表現兩條線索展看的,在這一過程中還包括著老者為了使少年鎮靜下來,從新投入表演對少年的幫助,看似很完整,其實卻擾亂了學生的思路,使學生不能更好的去體會少年在兩次失敗后的表現,有些喧賓奪主。再者看來,情感目標沒有在板書中予以體現。
而新板書就一目了然,緊抓課文重點,更好的體現了少年又失敗到成功的這一過程,對于情感目標的體現很清楚。
通過兩個板書的對比給我的啟示是板書必須要圍繞教學重難點展開,必須要簡單明了,非重點不要在板書上呈現。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頂碗少年》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雖然有些不知所措,但最終還是鎮定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于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內心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教此文時,我首先把開頭和結尾兩個自然段撇開,通過閱讀弄清故事梗概,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然后指導學生通過閱讀去體會頂碗少年鍥而不舍、勇敢頑強的精神,最后領悟作者看表演時受到的啟示,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時應有的信心和勇氣,能結合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文章難點在于引導學生體會頂碗少年鍥而不舍、勇敢頑強的精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觀眾的反應和少年的反應來讓學生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后,在觀眾的巨大壓力下堅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設計了兩條線來幫助學生理解:因為觀眾的反應只是為了能更好地襯托少年,所以,我以三次表演時少年的反應為主線,以觀眾的反應為副線。文中分三次對他的表演進行了描寫,尤其是第一次演出時,對他的精彩表演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從他完成的一系列動作我們不難體會到表演雜技時的艱難困苦,沒有堅強的意志,沒有鍥而不舍、勇敢頑強的精神,是絕對做不到的。為了幫助學生走進文本,我讓學生結合平常所看到的雜技表演節目想象少年表演時的情景,體會頂碗少年表演雜技時的不易。兩次表演之后以及第三次表演之前都寫了少年和觀眾的反應,考慮到人物心理通常由動作、神態表現出來,于是,在體會少年三次表演時的心理變化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表神態和動作的詞語去想象少年在臺上以及觀眾在臺下的情景,特別是第二次失敗以后,面對觀眾的叫囂,我讓學生們想象:如果你是他,你會怎樣面對這種情況呢?因為給學生創設了情境,所以學生很能體會少年當時的心情,有的說愧對觀眾,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有的說真想一走了之,有的說還是鼓起勇氣再來一次……不過,不管少年有什么想法,他都挺過來了。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個老人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覷的,當文章閱讀到那里時,我讓學生猜測那個老人的身份,想象那個老人對少年說了一句什么話。學生們的猜測、想象合情合理,我為學生的聰敏而欣喜不已。他們抓住“從后臺走到燈光下”猜測那可能是他的師傅,從他的表情、動作推斷他一定是說了一句鼓勵的話。因此,當音樂第三次奏響,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不再像前次那樣“急忙”晃動腦袋保持平衡,而是“輕輕”抖了一下腦袋,一個“急忙”一個“輕輕”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兩個詞語把少年不同的心理表現得細致入微,在閱讀時我也引導學生進行了細細的品味。
當頂碗少年在學生們心目中的形象一步步豐滿,最后,再讓學生讀首尾兩個自然段,體會頂碗少年給作者的啟示,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結合實際談談自己面對困難或挫折時的表現以及日后應持有的態度,也讓學生集會到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要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教完此文,回頭想想,覺得在教學時可能因為太側重于讓學生去想象,結果減少了對文本的朗讀感悟。以后,我還要不斷地學習,經常觀看名師教學錄相,提升自己
《頂碗少年》教學設計以及教后反思 篇3
學習目標:
1.借助詞典,聯系上下文,理解“座無虛席、驚羨、歉疚、驚心動魄、陶醉”等詞語。
2.理解課文的內容。
3.體會文章蘊含的哲理,懂得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要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4.學習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的內容。
教學難點:體會文章蘊含的哲理,懂得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要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介紹作者:趙麗宏。
3.指生自讀閱讀提示,指導學生根據閱讀提示提出問題,明確學習要求。
二、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自己喜歡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
2、檢查自學生字詞的情況。
三、品讀課文,明白道理。
1、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充分自主讀書,獨立思考。
2、學生找到“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句后,教師引導體會為什么一次雜技表演成為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少年在與誰搏斗?這場搏斗何以驚心動魄?
3、分組學習:學生進行自學后同學互相交流,教師及時參與學生討論,給予指導,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4、教師在學生充分交流、辯論的基礎上,適時引導。
四、感情朗讀,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1.在學生找到課文中描寫少年神情、動作的句子,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體會少年兩次失誤后的心理活動。
2.指導學生朗讀描寫少年神情、動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動。
3.拓展延伸。
(1)、表演結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記者,你會怎樣采訪這位頂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問題呢?
(2)、你的生活、學習中有沒有遇到過困難和失敗,你是怎么做的?學習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啟示?
板書:
人生感悟:偶遇之事終生難忘
雜技表演 (1)失敗——不失風度重新開始 失敗
(驚心動魄) (2)失敗——不知所措 鎮靜再來 ︱
(3)成功——努力拼搏驚心動魄 成功
抒發感嘆:每每想起總有微微激動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頂碗少年》是一篇略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自主獨立地讀書,把握課文的梗概,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感悟出“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課前我布置了學生進行了預習,通過自己動手,利用工具書,結合課文學習生字,了解生詞的意思,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教學時我從課文前的“連接語”引入新課,讓學生從“作者看了一場雜技表演所受到的啟迪”提出自己想了解的問題,發現問題,讓學生學會提問,引發學習的興趣。檢查了生字詞的預習情況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發現的問題讀課文,通過自讀理解、學生討論合作解決問題、師生互相交流等形式,解決相關問題,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及寫作特點,感悟出“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但在教學時時間安排較緊,學生還未有時間來交流學習的收獲。
《頂碗少年》教學設計以及教后反思 篇4
《頂碗少年》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文章為我們介紹了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于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特別大。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養尊處優,環境過于優越。很多孩子不知道失敗的滋味,不知道挫折的滋味。因此,極少有孩子能正確面對人生中的不確定。而我們這個社會是個多變的社會,有著人們無法預料的太多的意外。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如何能面對著人生中的變數呢?
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就設計了教學難點是接受失敗,走向成功。
因為是閱讀課文,我把更多的時間交給了孩子們。在弄清了課文的生字新詞以及主要內容后就把時間完全交給了孩子們。讓孩子們圍繞“這是一場怎么樣的表演?你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出來的?這僅僅是一場表演嗎?你認為是什么?為什么?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這些問題讓學生自學并展開討論。
學生的態度很積極,在第二堂課的時候我和孩子們進行了交流。其中第四個問題孩子們討論的結果讓我很是吃驚。
“我認為這不是一場表演。而是一場拼搏,因為這是頂碗少年自己和自己的拼搏,自己和碗的拼搏,他終于戰勝了自己,戰勝了碗!”
“我認為這是一場較量。是頂碗少年自己和失敗的較量,他終于在較量中獲勝!”
“我認為這是一場心理戰斗。頂碗少年打敗了害怕失敗的心理,打敗自己的懦弱。他終于戰勝了自己 ,獲得了表演的成功。”
“我認為這是一堂課,頂碗少年在這堂課里告訴我們如何面對失敗,如何接受失敗,如何走向成功。”
“我認為這是奇跡。因為小小年紀的頂碗少年能在那么短的時間內化失敗為力量,對我們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是我,早就掩面而逃了。而他居然能讓奇跡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因此我認為這簡直是一個奇跡。” 盡管我沒有看孩子們所寫的收獲,但是我認為已經足夠了。孩子們已經達到了本課的教學要求。
《頂碗少年》教學設計以及教后反思 篇5
《頂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文章為我們介紹了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歷經兩次失敗,最終在一位老者的鼓勵以及少年自身的堅定意志下獲得成功。結合本單元的主題“感悟生活,獲得人生啟示”,這篇課文的教學要讓學生自主獨立地讀書,把握課文的梗概,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感悟出“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以前我總不敢放手,只用一節課上完一篇課文,哪怕是略讀課文,因為從各個教參里告訴我們要教會學生的內容太多了,總是難以取舍。不過今天的課卻引起了我的思考。何謂略讀課文教學?不就是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嗎?今天的這節課讓我看到曙光了。在本文教學中,由于文章較長,我從“說說你對頂碗少年的印象”入手,讓學生對人物有初步的感受。在這個環節里,其實學生也已經能夠找到相關少年失敗后堅毅表現的句子來說明人物形象的了,這對進一步領悟文章蘊含的人生道理有很大的幫助。然而,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悟這個少年最終獲得的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我設計了讓學生去了解“這是一場怎樣的雜技表演?”。這個環節讓學生從文章多處找到相關的句子來品析這場表演的“驚心動魄和超高難度”。為了引導學生突破教學重點,我通過讓學生對比在表演兩次失敗后觀眾的反應和少年的表現來讓學生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后,在觀眾的巨大壓力下永不放棄的精神。當時我設計了兩條線來幫助學生理解。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后觀眾的反應,另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后少年的表現。通過閱讀課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后獲得成功的。通過讀分析領悟作者看表演時受到的啟示;感悟“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能結合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引導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領悟做人道理。
這節課上也存在著不少遺憾:比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到位。我在教學時過于重視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培養,而忽視了朗讀的指導。學生每每分析后都是自讀感悟,朗讀方式單一不說,也不能了解學生的朗讀是否體現了少年的精神,學生讀的面比較少。如果每位學生分析后,都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讀一讀,學生在匯報朗讀時如果沒有讀到位,可以讓他們先說體會,如果理解到位后再去讀,或者可以讓讀到位的同學范讀,他學讀。在體會少年在失敗后的反應時教師可以先讀出觀眾的反映,再讓學生跟讀少年的反應,進行師生對讀。課文的最后一段是烘托感情的段落也可以讓學生齊讀,等等,總之要通過多種形式來練習學生的朗讀。如果這樣,我想可能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入一些。
《頂碗少年》教學設計以及教后反思 篇6
學習目標:
1.借助詞典,聯系上下文,理解“座無虛席、驚羨、歉疚、驚心動魄、陶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體會文章蘊含的哲理,懂得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要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教學重點:抓住課文對頂碗少年的動作、神態的描寫,了解少年是怎樣從失敗到獲得成功的。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中耐人尋味的語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演示文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雜技表演嗎?談談你的感受。
是的,雜技是一項很復雜的表演,有時一個節目經過幾年的訓練,可以說是臺上3分鐘,臺下十年功。但是你想過沒有,當一個雜技演員在表演時兩次出現了失誤,他還有信心表演下去嗎?今天我們就來讀讀頂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許你會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來。(板題:頂碗少年)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介紹作者:趙麗宏,1951出生,著名的詩人、散文家,上海人。發現和表現社會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趙麗宏散文創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摯細膩,文風清麗典雅,被譽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詩”。代表作有《三峽船夫曲》、《雨中》、《學步》、《雨中的鴿子》等。
二、檢查預習。
1、認讀詞語,理解詞語。
優雅 驚羨 頹喪 迷惘 座無虛席 不知所措
2、分段朗讀課文。
思考:文章主要講了什么事?分成幾部分進行描寫的?
第一部分:(1—6) 寫頂碗少年不怕兩次失敗,第三次終于穩住了頭頂的那一疊瓷碗,贏得了所有觀眾的熱烈掌聲。
第二部分:(7、8) 寫那位頂碗少年給“我”的啟迪。
三、學習第一部分。
1.頂碗少年是怎樣不怕失敗最終獲得成功的?他為什么能這樣做?
出示:
默讀,并批畫,找出頂碗少年三次頂碗的動作,少年的神態變化以及場內觀眾情緒的變化的語句,加以體會。
2.交流。結合觀眾們的表現,想像他當時的心理活動。
(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這時一位老者上臺向少年說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鎮定下來,老者可能對他說了些什么呢?頂碗少年聽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寫下來。
出示:
他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后撫摸著少年的肩胛,輕輕要喊了一下,嘴里低聲說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鎮靜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
4.交流討論,思考。
5.第三次表演開始了,如果你是場下觀眾,你的心情是怎樣的?會怎么想?
四、學習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我想,他現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雜技藝術家了。”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
(一是:“我”認為他是一個強者,他在人生和藝術之路上不會頹喪、退卻;二是:“當我迷惘、消沉,覺得前途渺茫的時候,那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打碎的聲音便會突然在我耳畔響起。”是少年在挫折與失敗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勵“我”前進。)
2.齊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在讀了全文后,你對這課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樣理解,能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嗎?
出示: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窮水盡的絕境里,再搏一下,也許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再搏一下,一定會迎來溫暖的春天——這就是那位頂碗少年給我的啟迪。
(1)齊讀。
(2)結合生活實際談談體會。
人生會有許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不要喪失信心,不要退卻。要看到光明,要以極大的韌性去戰勝困難,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五、學習寫法。
1.讀完這篇文章后,能夠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畫下來。(4次)
3.有沒有讓你有重復的感覺呢?為什么?
(這是一種“反復”的寫法,它不是簡單的重復,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義)
4.你還能在課文中找出類似的例子嗎?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課外閱讀:《三峽船夫曲》、《雨中》、《學步》、《雨中的鴿子》等。
板書設計:
19 頂碗少年
鎮定、自信 緊張、喪失勇氣 鎮靜、自信、充滿勇氣
失敗 再失敗 成功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頂碗少年》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文章為我們介紹了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于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我在教學中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閱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后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
為了引導學生突破教學重點,我通過讓學生對比在表演兩次失敗后觀眾的反應和少年的表現來讓學生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后,在觀眾的巨大壓力下永不放棄的精神。當時我設計了兩條線來幫助學生理解。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后觀眾的反應,另一條是抓兩次失敗后少年的表現。通過閱讀課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后獲得成功的。通過讀分析領悟作者看表演時受到的啟示;感悟“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能結合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引導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領悟做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