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精選4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篇1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人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軍收復,延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徹底平息。當時詩人杜甫正攜著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這一勝利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郁頓挫、含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對于古詩教學,理解詩意是重點,感悟詩情是難點。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杜甫是個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課堂上第一個環節讓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介紹杜甫或背誦杜甫的詩,對杜甫有初步的認識。在學習第二句詩句“初聞涕淚滿衣裳”時,我引導學生聯系《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比較一下這兩個“淚”的不同,從而知道這是一種喜悅的淚、悲喜交集的淚、喜極而泣的淚。在交流“卻看妻子愁何在”這一句時,我還是引導學生同《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進行對比理解:從此以后,不必妻離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顛沛流離、遠走他鄉,可以家人團聚,盡享安詳的生活。在讀到“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下洛陽”的時候,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了解從劍外到洛陽的千里迢迢,想象詩人的思緒。再用李白的一句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來體會詩人的歸心似箭——故鄉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陽就在眼前。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學生通過查閱杜甫的資料,了解了他生活年代的情況,以及所寫的愛國詩篇;通過自讀自悟,看到了一個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縱酒的杜甫,歸心似箭的杜甫。收復失地的喜訊讓詩人多年的沉郁一掃而光,噴薄而出,寫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詩。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之情。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杜甫,唐代著名詩人,世人稱之為“詩圣”,所寫詩歌被稱為“詩史”。學生對杜甫不陌生,搜集了很多有關杜甫的資料。在學生匯報交流的基礎上,我進行補充,杜甫向來憂國憂民,顛沛流離,一生可堪“凄苦”二字,他寫的詩也多是伴隨著愁云慘霧,像著名的“三吏”“三別”,讀來令人不勝唏噓,這當然與他生活的背景有很大關系,“安史之亂”帶給唐朝的變化是不言而喻的,這也導致了這位愛國詩人筆下多寫的是反映社會的凄涼現實和百姓的慘淡生活。《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在異鄉漂泊八年后得之可以回到家鄉時,可以體會詩人心情之喜悅,這樣一來學生就很容易抓住“喜欲狂”這一全詩的“眼睛”,來體會作者“生平難得的快樂”。
當學生已經讀通讀透詩歌,也感悟到這首詩處處流露出喜悅的情感之后,我鼓勵學生針對詩中的重點詞“喜欲狂”質疑,杜甫為什么喜欲狂?從哪些地方看出他喜欲狂?這兩個問題具有統領性,為這節課的學習指明了方向。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學習的效率就會更高。另外,這首詩其實并不難,所以這節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當然,教師的引導也必不可少。因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難免碰壁,教師在關鍵處一點,學生或豁然開朗,如詩中,“青春”“妻子”“白日”等幾個詞古今意義不同,學生不易理解,需要教師的點撥。學生自學加上教師的適時點撥,我相信這樣的學與教的方式是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的。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教材第15課的一首古詩,共四句八行。它主要表達了詩人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以后“喜欲狂”的心情和愛國情懷。經過五年多的語文學習,孩子們學習古詩都有了比較豐富的經驗。拿到一首古詩,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知詩人、解題意;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會朗讀,能背誦。以往教學《古詩兩首》,我都會把兩首古詩放在一起,讓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的學習方法,進行比較學習,效果是很理想的。當學生進入六年級,是不是還是老一套呢?回顧教學過程,體驗教學情感,感受頗多,現總結如下:
1、將“讀”貫穿全文。
語文教學強調以讀為主,讀中體會,讀中感悟。在本堂課中,有學生初讀,學習生字詞;再讀古詩理解詩意;三讀古詩,體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和思想感情;品讀古詩,練習背誦。每一次的讀都有新的目標,更高的要求。
2、實行教師角色的轉換,構建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我始終與學生平等對話,親切交談,構建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愿說、想說、充分說。
3、把時間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的主體參與。
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教師不要包辦代替。在教學中,我總是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要求學生自讀自悟,促進學生的主體參與。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他們爭先恐后,踴躍發言,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
4、尊重學生體驗,注重個性化的理解。
尊重學生體驗,注重個性化的理解,體現在對古詩意思的理解和抓重點詞句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以教師的標準答案為權威。
5、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將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和愛國的思想感情體會得淋漓盡致。
6、新舊知識的對比與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同樣的思想感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用“喜”烘托詩人的愛國情懷,《春望》以“悲”反襯詩人的愛國情懷。正是因為拓展了杜甫的寫實作品,學生看到了杜甫生活的那個時代凄慘、痛苦的社會現實。所以當“劍外忽傳收薊北”,杜甫才會情感噴涌而出,出現“喜欲狂”的狀態。走入了詩人的內心,才能真正深入體會詩情。
7、課件內容豐富,播放適時,為課堂教學發揮了應有的輔助作用。
我自認為這堂課成功之處不少,但也有不夠完美的地方,有待改進和提高。
1、在課件制作上要更精良,不能讓課件控制教學流程。如:“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地圖的出現要能靈活變換。
2、語文教學要注重聽、說、讀、寫的訓練。本堂課中,如果能讓學生仿照所學的古詩寫一直四句,表達自己的情感就好了。
3、現在的學生接收信息的面廣、量大,知識的陳舊與匱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了,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僅有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一池水,而且是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我們必須加強自我修養,深化文學知識,提高語文內蘊,加強理論學習,指導教學實踐,努力提升教學品位。
我想,今后的教學中,可以圍繞原文的主題,給學生拓展一些東西,既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又能更加深刻的體會文章內涵。同時也要注意,課堂上的拓展應該是“精品”,不要冗長拖沓、喧賓奪主。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后就可以把“拓展”放到課后,讓學生的延伸性學習真正做到有主題、有選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篇2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課程標準》對于詩歌教學提出了這樣的目標:“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在華東三省六市小語協作交流活動中,我聽了江蘇鎮江丹陽市教研室邵云霞老師執教的《清平樂 村居》,雖然課中也存在一些瑕疵,總的來說,這節課對于詩歌教學應該說是一種引領:詩歌到底應該怎么教。結合我教的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課《古詩兩首》談一下個人的粗淺認識。
新課程倡導終身學習的理念。如果學生沒有掌握學習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道路上必然要走一些彎路。詩歌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所蘊藏的豐富內含,不是一句兩句話所能說透的,既然這樣,我們何不按課標的要求,讓學生去“想象”、“體會”呢?前段時間剛巧上《古詩兩首》時趕上參加“華東三省六市小學語文協作交流活動”,沒有及時完成,隨后,我布置學生按導學單完成預習任務。今天,在課堂上我首先帶領學生再一次閱讀了“資源共享”部分,引導他們談感受,學生分別從杜甫的知識淵博,有政治抱負,詩歌寄托了對人民的同情;陸游是現存詩最多的詩人;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幾個方面來談,從而讓學生對詩人對詩的創作背景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接著,就是檢查學生詩歌閱讀情況,這時,班上的一個學生的朗讀出乎我的預料,《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他競然對“涕”、“欲”、“何”、“縱”的讀音都沒有讀準,怎么辦?我停下來了,如果讀這一關都不能過,我還怎么進行后面的教學呢,即使這只是個別現象。我不斷地進行范讀,讓學生跟著讀,學生自己練讀,再讓學生在班上展示。沒有了字詞上的閱讀障礙,把握詩的大體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當我進行“學貴有疑”這一環節時,有位同學提到這樣的一個問題:“詩人為什么要寫巴峽、巫峽、襄陽、洛陽?”于是我就抓住這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詩人在戰亂中背井離鄉,現在終于可以回到故鄉了,那么從“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可以看出詩人怎樣的心情?經過討論,學生一致認為,這是詩人設計好的回鄉路線,而這個路線時時刻刻在詩人的腦海中,而今,叛亂已被平定,一個“穿”一個“向”足以表明詩人多年來一直的思鄉情緒。而這種思鄉心情之切是源于詩人對國家收復失地的喜悅與興奮。
最后,圍繞“喜”字,學生進一步從“漫卷”、“放歌”、“縱酒”等詞去體會詩人的愛國熱情。另外,在練筆上,我讓學生圍繞詩人聽說官軍收復河南河北這一喜訊的表現,如詩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詩人的家人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展開想象說一說寫一寫,從而將自己對詩的意境的理解進行內化。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生的學習需要廣闊的智力背景作支撐,否則學生的課堂表現只能是寸步難行、“呆若木雞”。課堂“死氣沉沉”,我們就常常埋怨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不佳,不善思考,其實問題主要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背景,沒有體諒到學生的學習困難,我們常常是“一廂情愿”做著自以為是的工作,其實我們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我們的教學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生”出發,這是一條最根本的教學原則。
暑假剛過,考慮到學生可能已經很久沒有接觸古詩了,早讀課上,領著學生復習《好書伴我成長》上的幾首古詩,主要是“邊塞詩”,有《涼州詞》(王之渙、王翰)《出塞》(王昌齡),還有林升的《題臨安邸》、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邊讀邊隨機提一些問題,感到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存在不少的困難,尤其對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很膚淺。最后引導學生讀抄在黑板上的《春望》,學生雖然一開始感到比較為難,但是經過討論與點撥,對詩歌的大意以及時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上的復習大概化了半個小時,學生對這些古詩的理解與體會不可能達到完全理想的境界,但是,課后我想,如果沒有這半小時,今天的這堂課,也許是“不堪入目”的。
本課的主要環節有:
一、導入。請學生說說早讀課上讀古詩的整體感受。學生的發言是令人滿意的,他們不但能理解詩歌的大意,而且也能讀懂詩人的內心。比如有一位學生就說,這些詩歌的作者都希望不要有戰爭,希望老百姓能過上一種和平的生活。這個環節化了兩三分鐘,我從學生的表現中感受到他們對學習新課的期待與信心。
二、初讀。這首詩的生字不多,在指名學生讀的過程中,強調或糾正“涕”、“襄”等字的讀音,尤其反復強調“妻子”的“子”讀作第三聲,而非輕聲。字詞的教學即使在六年級也是一項基本的目標,不可放松。
三、解題。學生對題目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存在多少障礙,難點是對“河南河北”的理解同今天的“河南(省)河北(省)”的區別。在理解題目的過程中,相機請學生介紹詩歌的背景:“安史之亂”和作者:“詩圣”杜甫。
四、會意。理解了題意,了解了背景與作者后,請學生再讀詩歌,邊讀邊思考詩歌的意思。學生讀后,好像不敢舉手,便請學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詞句。先有學生提出“白日放歌須縱酒”和“青春作伴好還鄉”,關鍵是“放歌”、“縱酒”、“青春”等詞語。許多學生也都查過工具書(課課通之類),所以,很快便掃除了理解上的障礙。接著又有學生提出“劍外忽傳收薊北”不理解。這句話有兩個地名“劍外”和“薊北”。有學生查了資料,知道“劍外”就是好“劍門關以南”,而“薊北”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區。我對學生說在解釋古詩句的時候,地名也可不解釋(即“直譯”),這樣學生理解這句話應該沒問題了。
五、悟情。理解了第一句詩后,我沒有讓學生繼續質疑,而是話鋒一轉,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收復“薊北”的消息,來得這樣突然,此時詩人杜甫的心情如何?何以見得?學生抓住“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須縱酒”等詩句,體會到詩人“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心情。在學生說到“涕淚滿衣裳”時,我這樣追問:高興的時候可以歡笑、放歌、縱酒,可是杜甫為什么會流淚呢?學生有了《春望》這首詩的閱讀基礎,所以也不難理解:長期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終于可以回家了,興奮、激動的心情難以抑制,喜極而泣。在交流“卻看妻子愁何在”這一句時,我還是引導學生同《春望》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進行對比理解:居無定所的杜甫看著自己的妻兒是憂心忡忡;而聽到唐朝的軍隊收復失地,一家人又可以返回家鄉,安居樂業了,憂愁與煩惱就煙消云散了。在這堂課接近尾聲的時候,有學生談到了對“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下洛陽”的理解,我明顯感到學生的理解有誤,便直接指出:這兩句是杜甫想象回鄉的行程——(作者想)立即從巴峽穿越巫峽,順流而下,然后從襄陽登陸直到洛陽。杜甫的家鄉就在洛陽以北,從這兩句可見作者的“歸心似箭”。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因為有了《春望》等詩歌的閱讀基礎以及歷史背景、作者生平資料的支撐,所以雖然一開始學生對理解詩歌的內容好像有些困難,但是經過相互之間的合作討論及教師的點撥引導,一切都迎刃而解。特別是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時,我不時地引導學生把本首詩歌的學習同《春望》相鏈接,學生對詩人感情悲喜轉變理解真切,詩人的喜怒哀樂仿佛彌散在課堂之中。我感受到自身的神采飛揚,以及學生閃爍的目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蘇教版語文教材的編排很有規律,基本上每一學期要安排兩次古詩的教學,一次在第一單元,另一次在最后一單元。第四課《古詩兩首》,一首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另一首是陸游的《示兒》。這兩位都是著名的愛國詩人,然而這兩首詩的情感基調卻是截然相反。《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詩,詩中處處透著喜;而《示兒》卻是陸游病重離世之際留下的遺言,詩中字字含著淚。在教學中,我發現這兩首詩的詩意其實并不特別難理解,然而對于古詩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是遠遠不夠的,重點必須體悟作者所含的情。而每一首詩的創作與詩人的生平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了解了古詩的創作背景,才能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與之產生共鳴。
在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前,我先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有個文人來到長安,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可是由于奸臣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他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他終于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可就在那一年,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了,此時他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親。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即位的肅宗。可途中卻被叛軍所俘,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整整八年后,他突然聽到一個消息,唐朝官軍戰勝了叛軍。講完這個故事后,我問:“同學們,如果你就是這個人,有過這樣的經歷,聽到這樣消息,心情會如何呢?”有了具體的內容作支撐,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情境,體會了詩作的情感基調。“那么這個人是誰呢?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緊接著又由此問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杜甫、了解杜甫。“這首詩,就是他游離家鄉多年,歷經了千辛萬苦,終于聽說家鄉被收復,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喜,慷慨而作。”
詩文總有眼,本詩的詩眼緣自一個字“喜”,找到詩眼,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去找,去品,哪些地方能表現出這個“喜”字,首聯除了交代喜的原因外,還看出了初聽喜訊的真實心情。滿衣裳讓我們看到了杜甫內心的真情流露,那是喜極而泣的表現。“初聞”從“初”中,我們能洞察出杜甫盼收復的由來已久的心情與急切之情,試想,剛聽到收復這一消息,也不去考證其真實與否便喜極而泣,這便是杜甫壓抑內心情意的一種真實反應。詩文不光從自身,而且關注身邊的反映,留心“妻子愁何在”,自己更是“漫巻詩書”還大聲唱著歌大口喝著酒,這反常的表現正是“喜欲狂”的最佳寫照。然后,乘著大好春光把家還,豈不快哉!尾聯,連設想的路線都安排好了。可想回家對他來說是夢牽魂繞,期待已久。這兩句除隊看出急切的心情外,那種高興的勁不言而喻,恰似李白的“輕舟已過萬重山”。
學生知道了這首詩背后的故事,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走進了詩人的內心,得到詩人的真實情感,學得很有滋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篇3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作者寓居在梓州時,聽到唐朝軍隊平定了叛亂。這個天大的喜訊時候欣喜若狂,于是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七律詩。作者“喜”是因為祖國重新得到統一,這種喜之情包含著杜甫濃濃的愛國之情。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杜甫是個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課堂上第一個環節讓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介紹杜甫或背誦杜甫的詩,對杜甫有初步的認識。在學習第二句詩句“初聞涕淚滿衣裳”時,我問學生此時的詩人流出什么樣的眼淚,學生說高興的淚,還有呢,為了了解時代背景及詩人更深處的情感,就讓學生相機學習杜甫的一篇名作《春望》。教師補充當時的寫作背景:杜甫被叛軍抓到長安城滿目荒涼的景象,詩人為這樣的時局感傷的見花落淚,聽到鳥聲都感到心驚肉跳。然后讓學生自由讀詩,談體會。問:詩人對花落淚,落的是什么淚?(傷心的、痛苦的、悲傷的、憤怒的淚)。學生就體會到詩人落淚不僅僅是與親人分開,孤身一人,更是因為國家破碎,愛國的情懷表露無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中:“初聞涕淚滿衣裳”。詩人也流淚了,但這次流的是高興的、激動的淚水。應該說此時的杜甫是悲喜交集。兩首詩中都寫了詩人流淚,一悲一喜,但無論是悲是喜都關情——濃濃的愛國之情。讓學生體會到,杜甫的偉大,是因為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有民這條主線。
教學這首詩時,我還聯系《示兒》這首詩來教學,兩首詩區別在于,一是“喜”,一是“悲”。教學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圍繞“喜”字展開,詩人為何而喜?讓學生找找詩人“喜欲狂”的表現,抓住“即從”“穿”“直下”“向”等詞體會詩人的“歸心似箭”;《示兒》可圍繞“悲”字展開教學,詩人因何而悲?從哪些詞句中讓你感受到詩人的悲傷?兩首詩有著諸多的不同,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內心無比強烈的愛國之情。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通過寫詩人聽到失地收復的喜訊后極度的喜悅和急切還鄉的心情來體現——喜之狂。《示兒》則通過詩人臨終前的牽掛——“但悲不見九州同”來表達——悲之切。一喜一悲,都是因為他們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
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
1、對情感朗讀的引導雖有層次,但沒有很好的拓展開。
2、課堂上的發言機會不夠民主,許多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沒有或是較少有發言的機會。
3、學生朗誦古詩的情感不到位,這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教學反思
師:是呀,在連續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中,詩人飽經流離和凌辱之苦,所以當他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勝利消息時,他的心情會怎樣?
生:詩人會很高興。
生:詩人會很愉快。
生:詩人會很興奮。
……
師:大家的發言圍繞一個字,“喜”。(板書:喜)
師: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并想一下哪些詩句表達了詩人的喜悅?
(生讀詩思考。)
師:誰愿意說?
生:我從“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知道了詩人非常高興,因為他聽到收薊北的消息時,眼淚把衣裳都沾濕了。
師:你能再讀讀這一句嗎?
生: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師:你感受到了詩人的喜悅。
生:我從“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知道了詩人非常高興,因為他聽在大聲唱歌,開懷暢飲。
師:是呀,大聲唱歌,開懷暢飲,慶祝勝利,那是一幅怎樣的場景?
生:那是一幅喜慶、熱鬧的場景,不光是詩人,人們都在慶祝勝利。
師:此時此刻只有一個心思忙著什么?
生:想要趕快回到家鄉去。
師:對,“青春作伴好還鄉“。誰愿意讀這句?
生: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師:我們一起讀,好嗎?
(生齊讀這一句。)
生:我從“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知道了詩人非常高興,因為他家里人臉上的憂愁都沒有了。
師:你能想象當家人聽到失地被收復的消息時的情景嗎?
生:家里人臉上的憂愁一掃而光,非常高興,激動的東西都來不及慢慢收拾,胡亂的收拾書籍還有其他東西。
師:是呀,愁消哀散,狂喜不已。“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師:誰還愿意讀這一句?
生: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
生:我從“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知道了詩人的心情非常急,他想快點回家去。
師:真是歸心似箭,身在巴峽,心已回到了家鄉洛陽,“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師:誰愿意讀這一句?
生: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
師:我們一起體會了詩人的喜悅之情,讓我們再來讀全詩,再次感受詩人的喜悅,好嗎?
(指名讀,齊讀。)
反思:我在詩歌教學中試圖作一些大膽的嘗試,精細地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比較重視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閱讀、體驗中去領悟詩的意境和情趣。
課前,我讓學生寫了一個片段練習,將自己聽到喜訊時的情景描寫出來。上課伊始,我讓學生交流所寫片段,以寫促讀,為讀杜甫這首詩作了一個情感上的鋪墊,學生自己去寫,自己去體驗,以達到和杜甫情感的連通,產生情感共鳴。對杜甫詩歌的閱讀也難以起到輔助作用,學生讀了杜甫的詩歌以后,我又讓學生把自己的詩歌和杜甫的詩進行比較分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學生寫的和杜甫寫的沒有可比性,杜甫是在在流落中聽到河南河北被官軍收復的勝利喜訊,極度興奮中寫下這首"生平第一快詩"的,有感而發。學生是教師為教學所需要而應命的應景之作,缺乏真情實感。最后我讓學生把杜甫的詩歌改為白話詩,由于教師也給了一個模式,什么的消息一傳來,我不禁怎樣多想怎樣多想怎樣,怎樣的游子啊,你怎樣,學生改寫效果比較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反思 篇4
一、揭題,知背景。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兩首的第一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板書詩題)齊讀詩題。
2、題目是什么意思呢?重點提示“聞”是聽到的意思。
3、這首詩是誰寫的呢?(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
二、初讀,讀通順
1、欣賞配樂范讀。
2、師:大家喜歡這首詩嗎?我們一起大聲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生字。這句詩能讀準嗎?“卻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三、再讀,明詩意。
1、看來同學們已經把詩讀通了,那怎樣才能把它讀懂呢?你們有沒有好的辦法?(熟讀法、結合注釋法、查資料、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悟、結合插圖等方法。)
小結:看來過去的學習大家已經積累了許多好辦法,今天我們就來運用這些方法來學習這首詩。把你讀明白的和小組同學交流,不明白的標記出來,在小組里討論解決。最后請2號同學把同學們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歸納起來,等會兒我們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讀懂的地方?
(2)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
(3)誰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
過渡:看來,同學們運用自己的方法把詩意弄明白了。(板書:明詩意)
3、你們認為詩中哪個詞語最能表示詩人當時的心情?(板書:喜欲狂)
四、細讀,悟詩情。
(一)從哪里看出“喜欲狂”?
過渡:詩人欣喜若狂呀!從哪里能體會到詩人的這種喜欲狂的心情呢?請同學們讀讀詩,細細的品味一下。
1、學生自由體會。
2、集體交流。
a、“涕淚滿衣裳”(喜極而泣、悲喜交集。指導朗讀。)
b、“卻看妻子、漫卷詩書”(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愛書如命的他居然也隨手狂亂的卷起詩書與大家共享快樂。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導朗讀。)
c、“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放”字和“縱”字體會到詩人喜欲狂的心情。52歲的詩人,既不適合放歌,也不適合縱酒,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當詩人想到,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做伴還鄉、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峽畫面,想象最后兩句的情境
大家看,從巴峽到巫峽,周圍高山險峻,路途艱難。而出巫峽到襄陽,從襄陽的洛陽又是何等的長途跋涉。在這里詩人卻這樣說,你怎么理解?(歸心似箭、喜欲狂)
3、過渡:通過同學們剛才的體會,詩人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怎樣把你體會的情感讀出來?(自由有感情朗讀)
4、指名讀。
(二)為什么會“喜極而泣”
1、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怎么會如此的喜欲狂?這“喜極而泣”的“涕淚”里到底包含著什么?請同學們試著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去理解。
2、學生談理解。
3、詩人這樣欣喜若狂僅僅是因為個人嗎?(板書:愛國)
4、這其中也包包含著濃濃的愛國之情呀!看課件,齊讀。
小結:看來同學們真的領悟到詩人的強烈的情感了。(板書:悟詩情)
五、古詩拓展
1、老師這里有一首反映當時在國家危難之時,詩人的著名詩作,同學們想學一學嗎?
2、出示《春望》。
3、用課上總結的學習方法來學習。
4、交流學習體會。
六、總結
作為愛國詩人,杜甫還寫下了許許多多的壯麗的詩篇。就請同學們課下再積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會有更多的理解和收獲。
七、作業
學了這首詩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畫一畫,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寫一寫……選擇一項或幾項完成。
附:板書設計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詩意 喜欲狂 愛國
悟詩情 教學反思:在教學這首詩時,學生在前一天預習了整首詩,我認為他們對全詩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 “妻子”的音義、“涕淚”的古今異義,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學習,學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時候,能差不多說到位,我就沒再去“嘮叨”。可課后,經提醒我知道我錯了,學古詩不能滿足于僅僅理解詩的意思,更不能滿足于僅僅把詩句中逐字意思簡單串聯。比如“初聞涕淚滿衣裳”學生說剛剛聽到就激動得淚水沾濕了衣服。可是單單聽這句話,是別扭的,是什么讓詩人情緒如此反常?脫離了對杜甫曾經“悲”的感悟,擺脫了當時的情境,這樣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學生走進情境,就不會就字論字,簡單地把單個字的意思聯起來說說了事。他們頭腦里會出現:杜甫一聽到這個好消息,高興得手足無措,萬分激動,不由任淚水沾濕了衣服!
學古詩,學語言,學表達,作為師者,我應該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他們在頭腦中想像畫面,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走進畫面讓學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積淀表達詩歌的意思。這樣的課堂才是詩意的,才是有“語文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