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案例(精選3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案例 篇1
【片段】
師:杜甫為什么會“喜欲狂”呢?
生:因為他在劍外忽然聽到了官軍收復薊北的消息。
師:為什么他聽到官軍收復薊北的消息會“喜欲狂”呢?課前老師曾布置大家搜集“安史之亂”的資料,請大家談談你讀了資料之后的感受。
生:“安史之亂”讓人民流離失所。
生:“安史之亂”使國家分崩離析。
師:同學們,杜甫在亂軍橫行、生靈涂炭的戰亂中度過了7年。7年,2500多天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著早日結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鄉。盼呀盼呀,他盼得頭發都白了。那一天,他突然聽到官軍收復了河南河北的勝利喜訊——(學生齊讀古詩)
師:現在,你對這首詩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呢?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杜甫回想這7年來的種種艱辛,不禁悲從中來,所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生:這也是喜悅的淚。一切苦難終于像惡夢一樣過去了,他終于可以重返故鄉了,他喜極而泣。
生:當杜甫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時候,是悲喜交集,百感交加。
師:他是怎樣“狂”的呢?
生:他“漫卷讀書”,胡亂地將書籍和詩稿一卷,再也無心伏案讀書了。
生:我想補充一點。杜甫曾經寫過“讀書破萬卷”,一個這么愛讀書的人現在竟無心讀書了,這是多么反常的舉動呀!從他這種反常的表現中,我感覺到了詩人的“喜欲狂”。
生:從杜甫的“放歌”、“縱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我通過查資料了解到,當時杜甫已經52歲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既盡情歌唱,又開懷暢飲,真是“喜欲狂”呀!
生:杜甫還想象了具體的還鄉路線: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覺得自己仿佛已經很快地乘船從巴峽出發,穿越巫峽,馬上便到了襄陽,旋即又奔向洛陽。
生:我還從“青春作伴好還鄉”中感覺到了詩人的“喜欲狂”。旅途有宜人的景色,又可以那么快、那么順暢地返回故鄉,想到這里,杜甫又怎能不“喜欲狂”呢?
師:公元763年的那一個春天,應該是杜甫一生中最難忘、最溫暖的一個春天。在這個春天,杜甫聽到了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在這個春天,杜甫即將結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鄉。(師范讀全詩)
師:讓我們試著把這種“喜欲狂”的感受通過我們的朗讀表達出來。
(學生反復練習,指名朗讀時讀得入情入境,讀出了詩歌的韻味)
【思考】
學生的朗讀必須經歷一個從“讀進去”再到“讀出來”的過程。“讀進去”就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就是把自己對文本的感受、理解通過恰當的語氣、語調轉化為有聲的朗讀。學生只有真正體會到作者的強烈情感,其情感之弦與作品發生和諧共振時,感情朗讀才能更有效。
常常聽到有教師在課堂上說:“我們要讀出自己的感情”,“要帶著悲傷的語氣讀”,“要帶著激奮的感情讀”……而學生要么讀得很平淡,要么裝模作樣、無病呻吟,令人大失所望。因為感情是在體驗中、感染中、共鳴中自然生發的,不是靠外在的指令產生的。如果學生不能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不能深入地體會作品、作者的情感,他們就難以真正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讀中。
片斷中,由于學生在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再加上教者的恰當引導,因此他們對詩句的理解比較深刻,對詩人情感的體驗比較到位,朗讀時自然入情入境,讀出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那么,在課堂教學如何提高感情朗讀的有效性呢?筆者以為,首先應該聯系學生的生活積累,激活學生的知識儲備,使他們對言語對象進行積極主動的感受體悟,產生共鳴。就《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來說,由于學生對離杜甫生活的年代久遠,光靠逐字理解,他們是很難體會詩情的。為此,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搜集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如“安史之亂”的經過,詩人在戰亂中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歷等等);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重點句讀讀、議議品品,挖掘文本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還可以通過示范朗讀和配樂誦讀等手段以情激情。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朗讀時才能入情入境,真正做到“情動而辭發”。
總之,在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時,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與作者、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通過變換角色、示范朗讀等手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受其情。當學生真正情動于衷時,感情朗讀自然到水到渠成了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案例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涕、巫、洛”三個生字,正確理解詩中的詞語,詩句的含義,體會古今部分詞義的不同。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練習背誦這首詩
3、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語、詩句的意思;以及作者喜欲狂的原因、表現
【教學難點】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引發學生的共鳴
【教具準備】杜甫的 生平資料、錄音機、磁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目前為止,同學們學了不少詩歌,也認識不少詩人吧?不知道那么還記不記得被稱為“詩圣”的是哪位詩人?(一到學生說出“杜甫”。注意學生的發音,適時糾正。)同時哪個朝代的?你們記得他的那些詩歌?
2、今天我們講學習他的一首與以往風格不大一樣的詩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二、學習新知
1、文體介紹
這首詩是絕句還是律詩?它的特點是什么?
七律。一首八句,每句七個字。格律較嚴,二、四、六、八句要押韻,三四兩句、五六兩句要對偶。
2、初讀詩歌,檢查預習
齊讀、分組讀、個別讀
重點提醒(“妻子、涕、卷”的讀音,“薊、卷、即、襄”的字形
3、請學生上講臺當小老師,為全班同學解詩題(教師適時解說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題目的意思是?(聞、官軍的意思分別是?)
4、理解新詞
劍外、忽傳、薊北、初聞、涕淚、卻看、妻子、漫卷、狂、欲、放歌、縱、青春、即
5、理解詩句
(1)首聯: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a解釋句意
b積累詞語:聽到喜訊為何還“涕淚滿衣裳”?可以用哪個成語來形容?(喜極而泣)
(2)頷聯: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a解釋句意
b看插圖,通過人物的表情、動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c想象:詩人離開家鄉這幾年,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學生討論)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詩人興奮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補充:作者興奮的原因不僅僅是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收戰亂之苦
(3)頷聯:白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a解釋句意
b即和便都是表示什么的詞語?詩人在此處用有什么目的?
c李白有一句詩和這句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哪一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讀全詩,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5、總結全詩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播放錄音磁帶,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練習背誦
三、課外延伸
生活中,有沒有讓人高興得流淚的事?(提示:奧運健兒領獎時,見到闊別多年的親友)他們都有什么特點?(在圓滿前付出常人想不到的艱辛)現在詩人再也不用過顛沛流離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故鄉了,能不高興?不流淚嗎?讓學生帶著感情背誦這首詩
四、小結
對于每一個愛國的人來說,都應該把杜甫作為我們學習楷模
五、布置作業
1、抄生字
2、背誦這首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案例 篇3
教材說明: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語教材第十二冊第十五課《古詩兩首》中杜甫所寫的一首詩。此詩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盡情抒發了失地被收復后作者的喜悅心情,表達了作者對國對民深沉熾熱的愛。
教學目的要求:
1、理解詩句含義,體會古今部分詞義的不同。
2、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全詩。
3、分工合作,自學自悟。
4、進入情境,體會情感。
教學重難點:
時代久遠,讓學生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具準備:
幻燈、錄音、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師:同學們,一千兩百年以前,一位偉大詩人,因為高興到了極點而流下了眼淚,他叫杜甫,認識嗎?
2、請生介紹查找的有關杜甫的資料。
3、師:同學們,查找資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師將給大家帶來一個驚喜,想知道是什么驚喜嗎?
今天,我把杜甫給請來了!
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請他的到來!(生鼓掌!)
4、出示杜甫肖像
①師:目光深邃幽遠,胡須濃密有致,飽受生活的艱辛和磨難。忽然,傳來喜迅,朝廷的軍隊收復了薊北,如春雷炸響,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詩人郁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②板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③指生讀
④師:同學們,讓我們把勝利的消息告訴前來聽課的所有的老師吧!(學大聲齊讀)
二、分工合作,自學古詩
1、導語:讓我們一起走進杜甫的詩中!
2、出示小黑板(詩全文),請一生讀。
3、詢問學生學習古詩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組自學古詩,每組安排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
5、學生匯報。
6、師幫助重點理解以下詞:
涕淚妻子青春放歌縱酒漫卷
并體會加橫線詞,古今含義的不同。
7、知識講解:
巴峽、巫峽在四川,襄陽在湖南、洛陽在河南,跨越了三個省,詩人卻覺得非常輕松地回到自己的家鄉,可以看出?(引生說杜甫心情很高興。)李白的一句詩和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哪一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8、生讀詩,并把意思連貫說一說。
9、用一個詞表示杜甫當時的心情。教師送詞并板書:喜極而泣。
三、悟境讀書
1、導語:杜甫不是愛哭的人,但在寫這首詩之前,他也曾流過淚,你看!
2、出示掛圖(戰馬、鐵蹄、國破山河),播放音樂加以配合入境。師: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敵人的鐵蹄之下?
3、導語:此時此刻,深入正在抒發著自己關心國家國心民生的壯闊胸懷!
4、幻燈出示杜甫《春望》,請生配樂朗讀。
5、師渲染氣氛:本是百花盛開的春天,杜甫卻對著花兒流淚,聽到鳥的鳴叫也感到揪心,你們說,他流的是什么樣的淚?(悲傷、憤怒)
6、師:現在朝廷的軍隊收復失地了,你們開心嗎?你會用什么方式表達自己喜悅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淚、寫詩……)
7、請生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再請生評價。
8、全班配樂讀詩(一人一句);教師參與其中示范朗讀;生齊讀。
9、杜甫的家鄉在哪?(洛陽)
師介紹洛陽并幻燈出示司馬光《洛陽看花》,讓學生感受洛陽之美。
10、導語:洛陽美嗎?想不想到洛陽走一趟?請生讀最后一句,請小組讀最后一句(評:到了巫峽),請大組讀最后一句(評:到了襄陽),請全班讀最后一句(評:洛陽到了!)
11、導語:同學們,洛陽真美,你們看見了嗎?
12、讓學生做動作(踮起腳看),并發出嘖嘖的贊嘆聲。
13、請一生上講臺說看見了什么,并作指導。
14、請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陽美景用兩三句話寫下來。
15、學生讀自己描寫洛陽美景的句子。
16、導語:杜甫曾寫過:“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鄉啊!更何況,洛陽如此之美,也難怪杜甫聽到勝利的消息會高興的流下淚來。
17、再次齊讀全詩。
四、延伸發散
1、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讓人高興得流淚的事?(提示:奧運健兒領獎時,臺灣同胞大陸同胞團圓時)
2、引導說出共同點。
3、導語: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當五星紅旗在奧運賽場冉冉升起的時候,運動員所有的辛勞都得到了肯定,他流淚了。
臺灣同胞和大陸的兄弟姐妹分散了幾十年,日日盼,夜夜盼,終于歡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淚水。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在圓滿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或者是煎熬。想一想,這里,杜甫也高興得流淚了,在朝廷軍隊收復失地之前,杜甫過著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呢?
4、生:討論回答。
5、導語:同學們,現在杜甫再也不要過這種滇沛流離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了,他能不高興嗎?他能不流淚嗎?
6、讓學生帶著充分的情感背誦這首詩。
7、再看一眼杜甫,想對他說些什么?
8、生說話訓練。
9、小結:
對于每個愛好文學的人來說,對于每一個愛好歷史的人來說,對于每一個愛國的人來說,杜甫應該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偶像!
讓我們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達我們對杜甫最崇高的敬意!(生鼓掌)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