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學設計方案(精選12篇)
《有的人》教學設計方案 篇1
賈存君
課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談話導入 :六年的小學生活,讓我們從書本上認識了許多人格上偉大的人。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一個人嗎?(學生評價)這些偉大的人,都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我很喜歡這首詩,讓我們共同分享。
初讀:你想給這首詩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嗎?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 (檢查,評價)
再讀: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必須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挑戰(zhàn)朗讀,啟發(fā)個性化理解,適時點撥:誰敢跟我比賽朗讀?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讀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現(xiàn)在就比對你們不公平。給你時間,試著理解,不動筆墨不讀書,把你的見解寫在書邊的空白處。(學生自讀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適時點撥:1 《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zhàn),為人民勤懇工作。2“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3討論:這首詩寫了拿幾種人?魯迅屬于哪種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提煉板書: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的活,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再做準備,比賽朗讀。
評價賞析,引導創(chuàng)作:你認為作者哪兒寫得好,值得你學習。試創(chuàng)作一句或一小節(jié)。 (交流展示)。
贈送詩歌:
某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己隱匿,
我們的愛戴使你放射光輝。
你把發(fā)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
可是愛之神發(fā)現(xiàn)了你
《有的人》教學設計方案 篇2
一、指導思想及設計理念
詩歌是一種美,而美的傳遞方式應該是熏染而不是解析。糾纏于字里行間,為了一個詞語,一句話的意思談論不休,會導致詩歌意境的破碎。詩歌是藝術,藝術的文字就離不開誦讀、欣賞和適度的品悟。學生對詩歌親近的欲望應該是在這樣的誦讀欣賞中激發(fā)的。所以我對本詩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多讀,從多讀中悟詩情、悟詩意,悟寫法;然后再讀寫結合,大膽創(chuàng)造,寫一寫詩歌,學以致用,充分體現(xiàn)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
二、學習任務分析與教材內容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課標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最后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走近魯迅”。有四篇課文,分別是《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位于本單元的結尾,是著名詩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參加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紀念活動時所作。全詩對比強烈、形象鮮明、語言樸素、節(jié)奏明快,有著很強烈的情感傾向和濃濃的時代色彩。
本課的學習是在學生對魯迅先生有了一定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本課要讓學生能感情朗讀詩歌,培養(yǎng)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體會對比手法,并真切感受到做人的真諦,能試著以仿寫詩歌的形式去表達出來。
三、學習情況分析與學生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接觸過詩歌,而且通過自學第六組《輕扣詩歌的大門》的綜合性學習,對于詩的格式形式已有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已積累了六年級的語文素養(yǎng)和學習經(jīng)驗,對于詩歌的內容不難把握。
四、教法、學法分析
1.從入題開始,讓學生走進歷史去了解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從而促進理解課文內容。
2、多層次的指導學生去讀詩;分句讀,分段讀、對照讀等靈活多樣的朗讀手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 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及寫作特點。
4、讀寫結合,提升情感認識。
五、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能感情朗讀,體會該詩強烈鮮明的愛憎之情,
②.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并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③、體會詩歌語言的精煉,理解詩句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①.多角度多層次的朗讀,在讀中悟詩情,悟詩義,悟寫法;
②.讀寫結合,深入升華情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②在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美的情操,明白“為人民服務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教學重點:
1. 指導學生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2、采取多中對比朗讀的形式,讓學生熟讀成誦。
3、仿照詩歌形式,采用對比手法寫一首對人生看法的詩歌。
(三)教學難點:
1. 指導學生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
2. 仿照詩歌形式,采用對比手法寫一首對人生看法的詩歌。
(四)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思想及突破策略:
“重點”主要通過學生的朗讀、思考、討論解決,對于“難點”,在學習時教師應用適當方法的引導與適當?shù)狞c撥。如對照,適當拓展知識等方法。
六、教學環(huán)境(媒體)與資源
多媒體課件與課文錄音視頻
七、教學過程流程圖(可選)
㈠導入新課,了解背景→㈡指導朗讀,初識文本
→㈢自由朗讀,初步感知→㈣探究發(fā)現(xiàn),走進文本→㈤體會寫法,深挖主題
→㈥拓展認識,深化情感→㈦仿寫詩歌,成就理想
八、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計劃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備注
㈠、導入新課,了解背景
5分鐘
①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帶給大家一句名言,“其實地上并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知道這是誰寫的嗎?(魯迅)
②對于魯迅,你了解的都有哪些呢?
③同學們,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已經(jīng)72年了,72年的時間,歲月的風塵并沒有把這個名字掩埋在歷史深處,相反,他的名字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奪目。魯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獨特的魅力讓他得到了這么多人這么持久的愛戴呢?從《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一面》這兩篇文章中同學們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節(jié)課,我們再走進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參加完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紀念活動以后,揮筆寫下的經(jīng)典詩篇《有的人》(板書)。
④介紹時代景,
出示課件(1949年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當時,全國各地人民第一次公開隆重地開展了各種紀念活動,現(xiàn)代著名詩人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人民的紀念活動,瞻仰了魯迅故居,“對著這遺跡,想念魯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寫就了一首詩。此詩自發(fā)表以來,一直受到讀者喜愛,廣為流傳。)
學生齊讀。
自由談一談自己對魯迅的了解。
指名讀背景介紹
為新授課作鋪墊
二、初識文本、指導朗讀。
10分鐘
(一)聽一聽:看視頻,聽課文錄音,談體會。
1.看視頻聽朗讀錄音
聽完錄音,你覺得朗讀的那個人,朗讀得怎么樣? 你從中聽出了什么?
(二)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
1、教師強調:詩歌重朗讀,要讀出節(jié)奏、重音、語氣語調、情感等。
2、思考:
⑴、作者在詩中以鮮明的態(tài)度寫出了哪兩種人?找出文中的詩句,用——畫出來。
⑵ 、詩人對這兩種人各作了怎樣的描述?請找出相應的詩句,用~~~~~~標示出來。
3、根據(jù)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讀出作者對兩種人的愛與憎。
4、指名學生朗讀(可讀自己喜歡的章節(jié))同學們評議
(三)再讀詩歌
調整順序讓學生分兩組對比讀,并想想從中讀出了什么?
朗讀要求:
①將每節(jié)詩的前兩句連起來讀
②將每節(jié)詩的后兩句連起來讀
③分男女聲部,分別交替朗讀每節(jié)詩的前兩句和后兩句
學生評價朗讀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讀的技巧。
學生初讀,在文中劃出相關句子,
然后設計朗讀、自由朗讀
學生邊讀邊想
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朗讀
由聽到讀,由模仿到自主,由順讀再到重新組合詩序讀。
讓學生通過一遍遍的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以及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通過自讀自悟,發(fā)現(xiàn)詩歌本身的內容和寫作特點,
三、探究發(fā)現(xiàn),走進文本。
5分鐘
小組合作議一議。
1. 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可以說說詩歌的思想內涵,詩歌的內容,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也可以評點詩人的煉字藝術,還可以談談你認為難以理解的詩句等等。
2、教師引導,深入內容:
①同學們對兩類人物已有了自己鮮明的認識,請我們用一些詞語送給這兩種人;
②人們對這兩種人又是什么態(tài)度呢?也請同學們用詞語來概括(請各小組就某一方面將自己要送的詞語板書在黑板上)
學生討論、合作、交流。比如,全詩按總分的結構來寫,及對比、對照、反復的寫作方法
積極主動地用詞語表達出來
學生概括、補充
在品讀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領略詩歌的魅力。
提升對主題的認識
四、體會寫法:深挖主題
6分鐘
1、同學們請看,這首詩的題目是:有的人。在題目下面還有一個副標題,為什么?根據(jù)你對詩句的理解,把對應的成語用直線連接起來:
①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jīng)死了。
②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③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
①我為人人,鞠躬盡瘁。
②雖生猶死,行尸走肉
③雖死猶生,
永垂不朽。
2、作者這樣對比來寫有什么目的?
學生回答完畢之后共同連線。
指名回答老師的問題
鞏固理解詩文的內涵,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所要表達的情感
五、拓展認識,深華情感
4分鐘
①、談一談
在歷史或現(xiàn)實中,既有流芳百世的英雄,也有遺臭萬年的奸臣,你能聯(lián)系具體人物來談談自己的感想嗎?
②、補充相關歷史名人名言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范仲淹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
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知道的兩類人物
學生齊讀
拓展加強學生對人生價值意義的認識
六、仿寫詩歌,成就理想
10分鐘
引導:你在日常生活中曾有過對人生的思考嗎?請聯(lián)系生活感受,仿照本詩的對比寫法,寫一寫你對人生的看法或是對讀了本詩后的感想。
學生動筆寫作
讀寫結合,體驗人生的價值
九、板書設計
20* 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人
死了,活著;活著,死了;
死的是軀體,不死的是精神
十、教學反思
讀與寫結合,讓詩“活”起來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第20課《有的人》教學反思
反思一下小學現(xiàn)代詩歌教學的狀況,應該說,現(xiàn)代詩歌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盲區(qū)。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編排對現(xiàn)代詩歌的淡化是一個重要因素。翻閱小學語文課本,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事實:3—6年級的現(xiàn)代詩歌幾乎都是二類課文,是主張讓學生自己讀一讀,積累積累就可以的。這種淡化導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細思考它的教法,大部分教師都是以會讀和理解意思為目的實施教學的。我以為,這樣的教學不是真正的詩歌教學。反思自己這一課的教學,我認為本課的教學,是重在讓學生去讀詩,從讀中去悟,去想,去拓展,然后再讀寫結合,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寫作方法的掌握和運用。
首先,指導學生有層次地誦讀。課堂對于學生的讀是這樣安排的:由聽到讀,由模仿到自主,由順讀再到重新組合詩序讀。每次讀的要求也不一樣:首先安排教學中從讀正確到讀出節(jié)奏,再到有表情朗讀,每一遍都目的明確,最后到讓學生通過一遍遍的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以及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其次,引領學生欣賞品味。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fā)現(xiàn)詩歌本身的寫作特點,比如,全詩按總分的結構來寫,及對比、對照、反復的寫作方法在全詩中也極為突出,也正是這些獨特寫作方法的運用,使詩歌所表現(xiàn)的愛恨情仇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給讀者帶來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讀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領略詩歌的魅力。
接著,帶領學生走進去再想開來。課堂上,通過兩次揭示副標題,讓學生在詩中尋找魯迅的影子,進而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具有魯迅精神的人。再拓展回顧到歷史上流傳千古的人或是遺臭萬年的人,更一步加深對這兩種人物的認識,提升孩子們的人生價值觀。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紀念魯迅先生上,而是建構起一個立體的、飽滿的、更具張力的認知。
最后,仿寫詩歌,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讓全詩所頌揚和批判的行為跨越時空和今天的生活對接,輕輕地在學生心中畫出一道是非對錯的分界線。
總之,在教學中,我盡量讓這首詩歌變得柔軟,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感性,少一些教化,多一些欣賞。盡量用老師釋放的詩情去召喚學生的詩情,從而讓詩“活”起來,然后動口、動手,說一說,寫一寫,這樣不但激發(fā)學生愛詩歌、學寫詩歌的熱情,而且會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播下親近詩歌的種子。
《有的人》教學設計方案 篇3
基礎訓練
一、基礎知識及訓練
1.填空:
①本課的副標題是________,用副標題的作用是________
②本課中最能體現(xiàn)魯迅精神的詩句有________
③對比、反復是這首詩突出的寫作特點。第一小節(jié)突出了兩種對立的人,用________與________對比,詞語反復如:________;句子反復如:________
④“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用兩個短語恰當表示“刻”“爛”在詩中的意思。刻:________,爛:________
2.這首詩從哪些方面把兩種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對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斷下面三句詩的修辭手法,正確的一項是
①(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
②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③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 ]
a.對比、反復;比喻;擬人
b.對比、夸張;引用;夸張
c.對比、反復;引用;比喻
d.對比、排比;引用;比喻
4.對下列詩句停頓/重音、括號內感情處理錯誤的一項是
[ ]
a.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嘲諷)
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贊頌)
c.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熱情贊頌)
d.群眾把他/抬得/很高,很高。(崇敬、贊揚)
5.第四節(jié)中“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
[ ]
a.因為這種人特別自私,為自己的利益而活著,所以別人就不能活。
b.因為這種人侵害別人的利益,所以別人就不能活。
c.因為這種人為滿足個人的窮奢極侈,欺壓剝削別人,侵害別人利益,別人就不能好好活著。
d.因為他是人民的敵人,所以別人就不能活。
6.詩第三節(jié)中“不朽”的引號在句里起什么作用
[ ]
a.表示假設和引用
b.表示特定稱謂和引用
c.表示反語和否定
d.表示著重和強調
參考答案
基礎訓練
1.①“——紀念魯迅有感”,補充寫作的內容和原因。②“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③生;死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④刻:永遠銘記 爛:短暫消失。(根據(jù)文意引申) 2.(略) 3.c 4.d 5.c 6.c
《有的人》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有的人》教學反思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jié),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并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教學之前我有些疑慮,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最后我決定通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jié)都用對比寫,每一節(jié)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這些人怎么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于是,我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我在朗讀指導中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jié)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jié)第一句和第五小節(jié)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lián)系。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讀到“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會聯(lián)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鏈接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啟發(fā)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lián)想到什么?(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一元錢給他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xiàn)。牽著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xiàn)不夠。教學過程中對小環(huán)節(jié)與細節(jié)的時間缺乏基本的預設,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由于時間設計的失誤,寫的訓練也就沒有時間給予落實。另外,教師主導下師生單向互動的時間過多,沒有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動。這也影響了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一些學生陪著學習的狀態(tài)因此而產生。
《有的人》教學反思
《有的人》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所以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 “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全詩共七節(jié)。全詩熱情歌頌了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無情的鞭撻了反動統(tǒng)治者。詩歌在表達上的突出之點,是運用對比和反復的手法。
我安排一個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我的目標是希望能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作者對兩種人的不同感情,最后還能學習這首詩歌的對比手法,再寫一節(jié)(2句)。課前布置了預習和搜集相關資料。
上完課,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首先,老師們所肯定的優(yōu)點原本是我所追求達到的效果,但還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孩子們比較緊張,在自主發(fā)現(xiàn)的環(huán)節(jié),其實自主性還沒有充分體現(xiàn)出來,孩子們?yōu)槭裁淳o張,其實可能是我自己不夠放松導致的,也有可能是讀的還不夠,不夠熟,所以還沒有達到水到渠成的地步,有點操之過急。
第二,設計的是非常流暢的過程,沒有給可能突發(fā)的事情預設時間,所以時間緊,知道按原計劃完不成的情況下,就做了一些舍棄,造成某些銜接的不夠自然。一是開頭導入對課題讀法的兩次糾正,二是對毛澤東評價魯迅的話的重復讀和指導,三是指名串讀課文時的指導超出了預計。這反應我備學生一塊做得還不夠。但同時我也想,真實的課堂才應該是我所追求的,所以沒有能銜接自然,就反應出我的應變能力還需要鍛煉,對課的設計應該有多個方案。
經(jīng)過思考,我對教案進行再次修改。不貪多、貪全,求實,砍掉寫的一塊,將讀進行到底。讀出層次,讀出個性,讀出味道。
《有的人》教學反思
這首詩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雖然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地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它指的是什么人?這些人怎么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lián)系。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讀到“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會聯(lián)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鏈接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啟發(fā)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lián)想到什么?(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一元錢給他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jié)都用對比寫,每一節(jié)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讀指導中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jié)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jié)第一句和第五小節(jié)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最后,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輻射魯迅精神,讓學生學習魯迅,像他一樣關愛他人,熱愛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并呼吁學生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樂意為社會作貢獻。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xiàn)。牽著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xiàn)不夠。我應該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運用學習講讀課文的方法獨立閱讀,理解文章,我再適當引導,讓學生體會、感悟課文,從而提升認識,升華情感,喚醒學生主體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
《有的人》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2.學習對比寫法。
3.了解詩中的議論,認識詩歌哲理性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難點】對比寫法,詩中議論的作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指導:
1.摘錄臧克家《關于短詩〈右肘人〉》:
在舊社會里,我們看慣了這樣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鄉(xiāng)紳,殘害壓迫人民,壞事做 絕,罪孽深重,卻妄想“流芳百世”,到處豎起“澤被鄉(xiāng)梓”“德高望重”一類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為萬古不朽的“偉人”。
《有的人》寫于……抒發(fā)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
2.看“學習重點”“預習提示”,明確學習本課的重點及內容。
3.讀課文(定條件的由男女生結合,兩人一組,每節(jié)詩由男讀1—2行,女讀3—4行,用 磁帶錄上音待評)
(二)課堂教學(以讀帶講)
l.導入 新課(可借鑒吳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為《革命烈士詩抄》題詞“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書課題,配樂,范讀全文(放錄音磁帶或教師朗讀。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抽讀課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師對朗讀速度、節(jié)奏、語調的諷刺與贊頌,情感的愛與憎予以指導)
4.預習檢測
(l)放兩組錄音作業(yè) ,第一盤放1—4節(jié),第二盤放—一7節(jié),同學評。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后,為____,懷著的情感而寫的。 (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對魯迅先生崇敬)
b.題目不直接寫作“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課題更含蓄,便于對比突出主題,將魯迅精神加以提煉、引伸,讓讀者獲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詩句填空。“有的人”在詩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歡一種人。魯迅 屬于____一種人。 (最佳選擇是第二節(jié)中的2、4行。)
d.“紀念魯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詩中表達感慨用的表達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議論)
e.通篇采用手法,褒貶鮮明,但重在____。作者從魯迅生前____,故后____這兩點來表現(xiàn) 他的偉大。 (對比,贊頌,為人民奮斗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人民熱烈紀念他)
5.閱讀研討
(1)限時默讀。找出:哪些詩句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讀每節(jié)詩的后兩行)
(2)同桌互相聽讀。(針對以上問題互議,互談)
(3)表情朗讀。一人領全班合,齊讀上面板書的有關內容。(注意激發(fā)頌揚情感) 問: ①為什么說有的人死了還活著? ②誰以“野草”自比?有何含義?“地火”又指什么?“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xiàn)出一種 什么精神? ③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經(jīng)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
(4)個別讀。(帶著下列問題)讀每一節(jié)詩的前兩行。 問;①詩中給我們刻畫了另一類鮮明的形象,與前一種人有強烈的反差,這叫什么寫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這首詩從哪幾方面把兩種人進行了對比?詩的2—4節(jié)同5—7節(jié)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 的? (學生搶答,教師歸納)
(5)讓男生(或女生)帶著譏諷、詛咒的語調朗讀以上 有關詩行。
(6)精讀2—4節(jié),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問。 1.你怎樣理解活著的人已經(jīng)死了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哪些 人? 2.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3.(展開聯(lián)想)請聯(lián)系中國近(現(xiàn))代史,舉一例說明“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場如何? 再舉一例說明“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的活著的人”得到人民怎樣的擁戴和回報?
(7)背誦全詩。參看板書。
6.揣摩運用 (l)處理課堂練習第五題。 (2)第八題與第四題比較練習。 (3)第七題在課前或課后閱讀體會。不作講解。
《有的人》教學設計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1、讀懂詩所表達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朗讀。
2、感受魯迅的偉大,培養(yǎng)準確的人生觀。
3、鍛煉大膽質疑、自求自得的閱讀素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出示提示(幻燈片):
1、(1881年9月25日)(浙江省紹興)(早)(棄醫(yī)從文 )答案兩個字(生說了之后請說出原因,其中棄醫(yī)從文:魯迅最早想學醫(yī)來解除人民身體上的病痛,但后來他發(fā)現(xiàn)當時中國人民更可怕的病是心理上的,于是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文章來喚起人民的良知、骨氣 。)
2、(匕首)(野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1936年10月29日下午5點25分 )答案三個字。
3、野草:魯迅認為野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他以野草自喻,同時把地面比作反動勢力,把地下的熔巖比作革命的火焰。只要能讓革命火焰沖出地面,他愿意在熔巖中與反動派同歸于盡。
二、揭示課題
1、幻燈片出示:面對敵人他橫眉冷對,為人民他愿作孺子牛。
2、組織討論偉人逝世,政府部門或者民間會可能舉辦的活動。
3、介紹寫作背景,揭示題目。
三、讀通讀順詩,個人大膽質疑
1、同學自由朗讀全詩,兩個要求:
⑴ 讀通讀順;
⑵ 讀出問題并做好記號。
2、檢查朗讀。
3、再讀詩。要求:
邊讀邊想,從讀懂一個詞一句話著手,把握每一小節(jié)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組織學習第一段。
5、小組自由學習其他段落。
四、質疑,理清課文脈絡
1、交流問題。
2、師設疑:
分別指得是哪些人?這些人分別得到怎樣的下場?
五、朗讀升華感受
1、音頻朗讀。
2、學生點評。
3、齊讀。
六、組織拓展
1、以小組為單位模仿著本詩的格式也來寫兩節(jié)詩,寫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如紀念雷鋒有感,也可以是一類人。
2、交流。
七、總結作業(yè)
1、背誦。
2、完成個人詩稿。
《有的人》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yǎng)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本組的學習,你對魯迅有怎樣的印象呢?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他嗎?
(學生評價。)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已經(jīng)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1036年 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 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讓我們共同分享。
二、初讀體會
1、自讀課文,讀熟讀通順:
你想給這首詩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嗎?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
(檢查,評價。)
2、再讀:
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必須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3、你讀懂了什么?嘗試理解這樣幾個問題:
⑴ 詩歌前四節(jié)中每節(jié)有兩個“有的人”,前后兩個“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⑵ 首節(jié)兩個“活”與“死”有什么不一樣的含義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著,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著。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⑶ 第二小節(jié)與第五小節(jié)有怎樣的聯(lián)系?第三小節(jié)與第六小節(jié)有怎樣的聯(lián)系?第四小節(jié)與第七小節(jié)有怎樣的聯(lián)系?
三、聽錄音,朗讀
1、請同學們聽錄音。
2、請同學們評價一下,這個人讀得怎么樣?
(感情處理得比較好語速把握恰當、語氣語調抑揚頓挫、重音恰倒好處讀出了詩歌的層次等等 ,讀出了對前者的恨,對后者的愛……)
詩歌重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僅僅靠聽朗讀錄音是遠遠不夠的。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根據(jù)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
自由朗讀。
3、我們齊讀這首詩:
要想更好地誦讀,還必須深刻領悟詩歌內容。
下面,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研讀各小節(jié),而后在班級交流心得。同學們如果能夠引述課外在網(wǎng)上或其他傳媒上獲取的紀念魯迅的文章、資料進行評點的話,就更好了。
四、討論、合作、交流
1、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這兩種人有什么不同的命運呢?
⑴ 理解課文第二小節(jié)與第五小節(jié):
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
幻燈補充《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huán)境中,不管國民黨的天下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zhàn),為人民勤懇工作。
⑵ 理解課文第三小節(jié)與第六小節(jié):
幻燈補充《野草·題辭》: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2、比人生觀,比價值觀:
學習第四小節(jié)與第七小節(jié):
師:妄想流芳百世的人,靈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卻極強,正像白居易所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對這兩種人的回報也一定是愛憎分明的。
3、小結:
魯迅先生雖然已經(jīng)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復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寫下了《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其中有這樣一句:“死的是肉體 /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五、有感情背誦
毛澤東曾經(jīng)這樣評價魯迅先生: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讓我們懷著對魯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六、拓展
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復詠嘆。這首詩的前四節(jié)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語言極為凝練。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動筆寫一寫,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具體化,將“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
七、互相交流
讓我們看看集體的智慧能產生怎樣的結晶。先請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說一句,不可以重復。
(同學或老師評點。)
【評點】
以讀代講,結合大量課程資源,結合本組所學課文,邊讀邊悟,體會詩歌內容的同時更加了解了魯迅為人。
《有的人》教學設計方案 篇8
【設計依據(jù)和教學目標】
1. 設計依據(jù):
愛好詩歌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凡是好詩,不論新舊,都是經(jīng)久難忘的。能夠被大多數(shù)人記住,就表明這首詩是具有生命力的,是經(jīng)得起歷史的考驗。本課我們要學習的是臧克家的名篇《有的人》,這是一首能使大家經(jīng)久難忘的好詩。學習一首好詩,我們要在充分了解詩人所處歷史背景的基礎上,通過反復地讀、各種形式的讀來理解主要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這首詩不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在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對比中,闡述了某種人生哲理。詩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對比的方法,頗具意味。在教學過程中抓住詩歌的特點加以點撥,并在誦讀的基礎上進行領會。通過請學生將詩歌中的“有的人”具體化的做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詩歌,理解詩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2.教學目標:
①通過自主學習來理解詩歌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
②了解詩歌中運用對比的寫作特點,體會詩歌結構與表達方式的特色。
③能用合適的感情基調來朗誦這首詩,并體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
一、解讀《自嘲》,構筑形象
1.師: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真能忘記他嗎?十三年后.,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來紀念魯迅先生。
2.(出示魯迅先生的照片和《自嘲》詩)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并嘗試理解句子意思,再引入對魯迅先生的評價,最后進入新課。
設計意圖:課前通過談話和閱讀魯迅一生寫照的詩句,引導學生初步形成對魯迅先生的總體印象。而理解句子“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意思, 則是幫助學生在大腦中構筑了魯迅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光輝形象。
二、介紹背景、拉近距離
1.師:用濃縮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是詩的一大特點,因此,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些有關這首詩的作者和寫作背景,請同學們將你了解到的有關這首詩和當時社會背景的情況告訴大家。
2.教師適當補充。
設計意圖:學習一首詩,我們首先要充分了解詩人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相關知識,這樣才能正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去搜集、整理有關資料,有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詩句。
三、初讀詩歌,感知特點
1.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想一想:我能發(fā)現(xiàn)這首詩有什么特點?
3.小組合作,交流這首詩的特點。
4.全班交流匯報。
5.歸納總結:這首詩歌在表達上的突出之處就是運用對比和反復的手法。詩的每一節(jié)都用了對比,把真的、美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壞的作了對比。
設計意圖:詩歌的構思和表達有其獨特性。這首詩的藝術構思看似平常,其實奇特。詩人“有感”而作,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詩人并不貼標簽,也不喊口號,只從對人世間兩種深刻的感受出發(fā),運用對比和反復的手法,用通俗、親切、生動的語言,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這也是我們學習本詩必須要了解和認識的。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意
1.師:詩的小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請大家快速默讀全詩,找一找詩中哪些句子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補充。
3.討論以下問題:
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詩句中兩個“死”字、兩個“活”字的含義有何不同?
歸納點撥:前一個“活”是指“肉體的生存”,后一個“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個“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個“死”是指“生命結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使你聯(lián)想到了什么?
歸納點撥:“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使讀者聯(lián)想起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話,感受到魯迅對人民的熱愛。
3)“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xiàn)出一種什么精神?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歸納點撥:“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能喚起我們讀魯迅《野草題辭》時的激動。“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會使我們聯(lián)想起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境。
a.分組朗讀(一位同學讀每節(jié)詩的前兩行,另一位同學讀每節(jié)詩的后兩行),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b.討論:把這首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紀念魯迅》好不好?為什么?
歸納點撥:詩人不是為了歌頌魯迅而歌頌魯迅,而是在歌頌魯迅的同時,也歌頌與魯迅品質相同的人,而且譴責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眾“偉大”,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不讓別人活下去的人。這樣一個對照,比單純贊揚魯迅更加顯示出詩的思想的廣度與深度。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品讀、討論交流來理解詩意,體會到那些想為自己樹碑立傳的人,他們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而那些“情愿作野草”的人,卻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草一年一度地生長,他們也一年一度地永遠為人民所懷念。魯迅是如此,和魯迅品質相同的人也是如此。那些“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人。而那些“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著的人”,人民群眾會把他抬舉得很高。魯迅就是這樣的人的代表。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情
1.學生齊讀詩歌。
2.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對詩中語言運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體會每節(jié)詩歌中的具體感情,指名配樂讀。
3.指導有感情地背誦。
4.師:在現(xiàn)代所有的中國人中,魯迅無疑是最為深刻而且最為獨特的一個,他的遺囑也是最為獨特的一封。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遺囑全文:
我只想到過寫遺囑,以為我倘曾貴為宮保,富有千萬,兒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寫好遺囑了,現(xiàn)在卻誰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張罷。當時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寫給親屬的,其中有的是:
不是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趕快收斂、埋掉、拉倒
不要做任何關于紀念的事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蟲。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還有,現(xiàn)在忘記了。只還記得在發(fā)熱時,又曾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5.師小結: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劃亮了天地之間的黑暗。
在他身后,有我們整個民族的血污、苦難、彷徨與覺醒……
他走了,留下了鋒芒畢露的匕首和投槍!
他走了,留下了鐵骨錚錚的思想和精神!
6.齊讀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澤東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魯迅遺囑全文和毛澤東對魯迅的高度評價語來進一步認識魯迅的崇高精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全詩。同時認識到此詩不僅反映了生活中真實的魯迅,也表現(xiàn)了詩人對“有的人”的高度贊美的思想傾向。
【特別推薦】老師還想推薦幾首詩給大家。
某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己隱匿,
我們的愛戴使你放射光輝。
你把發(fā)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
可是愛之神發(fā)現(xiàn)了你。
【名師簡介】
葛永騰 高級教師,全國中小學作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青少年寫作研究中心理事,現(xiàn)在浙江省桐鄉(xiāng)市啟新小學任教。主要榮譽和科研成果有:XX年獲全國作文教改先進個人,已發(fā)表近兩百篇教學論文,主編出版《作文教與學》等教育讀物。
《有的人》教學設計方案 篇9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所以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
“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
全詩共七節(jié)。全詩熱情歌頌了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無情的鞭撻了反動統(tǒng)治者。詩歌在表達上的突出之點,是運用對比和反復的手法。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經(jīng)歷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觀,價值觀,有了自己的見解,善于圍繞一個問題深入探究,更喜歡充滿競爭,充滿挑戰(zhàn)的學習環(huán)境。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學習動機。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出現(xiàn)的生字,理解本課出現(xiàn)的生詞。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3.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yǎng)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過程】教學流程
一、深情導入
1、同學們,有這樣一位偉人:他一生筆耕不輟,用文學作品帶領中國人民前進;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是中國文化的一面旗幟,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誰?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臧克家的《有的人》,來更深刻地了解這位偉人。
2、生交流收集的資料,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閱讀質疑,自主探究
1、學生自由讀詩,注意把字音讀正確,詩句讀流暢。(教師傾聽學生的朗讀情況,并針對學生不容易讀好的地方加以輔導。)
2、指七名學生分節(jié)讀,教師隨即點撥:“當牛馬、石頭、不朽、摔垮”等字音。
3、齊讀。
4、默讀并思考:“有的人”在詩句中指的是哪種人呢?這首詩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三、多元互動,合作探究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一起來讀讀第一小節(jié)。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出示第一小節(jié):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出示問題:兩個“活”與“死”有什么不一樣的含義嗎?
該怎么讀這一小節(jié)?
第一句:輕蔑地、鄙夷地讀……厭惡地、痛恨地讀……
第二句:莊重地、惋惜地讀……肯定地、贊頌地讀……
2、尋找魯迅的影子。
a、這首詩還有一個副標題。(完成板書——紀念魯迅有感。)你從哪些句子看到了魯迅先生的影子?
b、學生默讀批畫,老師巡視指導。
c、指名發(fā)言。交流,引導感悟。
文中兩處化用魯迅作品的詩句
⑴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
(學生說后,幻燈出示《自嘲》)導讀: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huán)境中,不管國民黨的天下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zhàn),為人民勤懇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愛戴他,齊讀第二小節(jié)。
⑵(幻燈補充《野草——題辭》)
自讀:“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導讀: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懷著深深地敬意贊頌他:齊讀第三小節(jié)。
(3)詩人的語言通俗易懂,卻又形象生動,你覺得這首詩用得最生動形象的一個字是什么?
(在學生賞析的字當中,挑出一個“摔”來重點賞析:“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出示幻燈片:漫畫。指導帶著仇恨讀)
(4)導讀5—7小節(jié):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當年,臧克家就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指名三個同學分別讀5、6、7小節(jié),讀中指導。
(5)“趕快收殮,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魯迅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讓我們一起來深情地回憶他:齊聲朗誦這首詩。
3、品味“有感”。
a、作者僅僅在謳歌贊美魯迅先生嗎?還在贊美誰呢?
b、你想到了哪些為人民服務的人呢?
出示例子:李素麗北京公交汽車售票員,全心全意,做好本職工作,被人們譽為“盲人的眼睛、乘客的貼心人、老百姓的親閨女”。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大搞科研,利國利民,去年獲得的12.5萬美元獎金,捐獻給“農業(yè)科技獎勵基金會”,用于支持我國農業(yè)科技研究。
c、指名學生發(fā)言。
4、欣賞詩歌
請同學們再默讀這首詩,看看它在表達上有什么特色?
1、發(fā)現(xiàn)對比的特點。
a、指名發(fā)言,老師總結:像這樣一反一正的的寫作方法叫“對比”
b、在這首詩中,只有這一個小節(jié)是對比著寫的嗎?還有哪些小節(jié)也是這樣對比著寫的?
c、師生對比著讀。
2、除此以外,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再放眼全篇看一看。
a、指名發(fā)言
b、老師總結:第二小節(jié)和第五小節(jié)、第三小節(jié)和第六小節(jié)、第四小節(jié)和第七小節(jié)的對比;只要前面234小節(jié)寫到的,后面在567小節(jié)都有照應。
c、男女生對比著讀。
四、訓練檢測,目標探究
1、仿寫:你認為作者哪兒寫得好,值得你學習,就試著寫一小節(jié),如果能寫幾個小節(jié),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小詩人。
2、交流展示,教師相機評價指導。
五、遷移應用,拓展探究
品讀完了這首詩,你們有什么感受呢?
【板書設計】
雖生猶死
20* 有的人 對比
雖死猶生
【教學反思】
這是一片略讀課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憎愛分明的感情,并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到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詩歌語言樸素,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因此一開始安排學生自學感悟,教師點撥引導在感悟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朗讀,將鮮明的對比融入到朗讀中,讓學生讀中感悟情感,讀中捕捉言外之意。
《有的人》教學設計方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能找出并理解詩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學習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樹立高尚的人生觀。
(二)教學重難點
1、通過詩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魯迅為代表的革命戰(zhàn)士的偉大精神,培養(yǎng)“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觀。
2、加強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詩的深刻哲理;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你們有聽說過《狂人日記》《阿q正傳》嗎?
你們知道它們作者是誰?(引出“魯迅”)
2、介紹魯迅
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yī)學院學醫(yī), 后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 發(fā)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 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shù)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 本。《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白話小說。
二、介紹成詩背景
1.作者
臧克家,詩人,生于1905年,山東諸城人。他的詩作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寫作背景
1949年全國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fā)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3.釋題
學生自讀副標題后明確:“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贊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zhàn)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lián)系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贊美為主旋律的。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詩歌。
2、全班齊讀課文,要求每一句都讀流利。
3、聽錄音范讀課文。
4、全班再齊讀課文,強調注重語氣。
四、品讀詩歌,理解內容
1、教師提問:這首詩一共有幾節(jié)?可以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分析,教師評析、歸納:這首詩分三部分:第1節(jié)是第一部分;第2、3、4節(jié)是第二部分;第5、6、7 節(jié)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
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中,抒發(fā)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2、教師提問: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這三部分之間是什么結構關系?
(學生分析,教師歸納: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 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五、精讀詩歌,領會感情
學習第一部分
1、這一節(jié)寫了幾種人?他們指的是哪些人?
兩種。前者指的是反動派,他們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只軀殼活著,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后者指的魯迅和像魯迅那樣的人,他們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然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間。
2、兩個“活”與“死”有什么不一樣的含義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著,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著。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學習第二部分
1、學習第一、二節(jié),結合詩句介紹魯迅詩集《自嘲》和《野草》。
2、在該部分找出這三種人的不同特點。
學習第三部分
1、指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相互呼應的。引導學生找出第五節(jié)和第二節(jié)對應,第六節(jié)和第三節(jié)對應,第七節(jié)和第四節(jié)對應。
2、在該部分找出兩種人所得到的不同后果。
五、總結歸納
1、全班齊讀課文。
2、全文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對比)
3、詩中哪些是贊揚魯迅的?找出句子并讀出來。(每節(jié)中的第二種人)
六、拓展延伸,思想升華
1、談談自己本節(jié)課的學習收獲和感受。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像魯迅先生一樣為人民服務的人,他們給了你怎樣的教育和啟迪?
3、如果讓你選擇,你要做第幾種人?該怎樣努力成為這種人?
七、課后作業(yè)
1、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2、模仿本詩的格式寫作兩節(jié)小詩,寫作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類人。
八、板書設計
①活著 想偉大 想不朽 使別人不能活
已死 摔垮 爛得早 無好下場
②活著 為牛馬 作野草 為別人更好活
已死 記住他 處處是 被抬高
《有的人》教學設計方案 篇11
孫國梅
【教學目標 】
1、理解詩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內涵,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
2、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運用的特點。
【教學設想】
1、通過請學生將詩歌中的“有的人”具體化的做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在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詩歌,理解詩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師:魯迅,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毛澤東曾經(jīng)這樣評價魯迅先生:
請同學們齊讀這段話——“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真能忘記他嗎?事別十三年,詩人臧克家依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二、聽錄音,朗讀
1、師:請同學們聽錄音。
生:聽錄音。
2、師:請同學們評價一下,這個人讀得怎么樣?
生:學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處理得比較好語速把握恰當
語氣語調抑揚頓挫
重音恰倒好處讀出了詩歌的層次等等
讀出了對前者的恨,對后者的愛
師:詩歌重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僅僅靠聽朗讀錄音是遠遠不夠的。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根據(jù)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
生:自由朗讀。
師:請同學朗讀。
生:讀。(兩位讀完以后)請大家評價一下他們的朗讀。
3、師:找出了他們朗讀中的優(yōu)缺點,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齊讀這首詩。
師:很好。要想更好地誦讀,還必須深刻領悟詩歌內容。
下面,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研讀各小節(jié),而后在班級交流心得。同學們如果能夠引述課外在網(wǎng)上或其他傳媒上獲取的紀念魯迅的文章、資料進行評點的話,就更好了。
【可以談談你認為難以理解的詩句,可以說說詩句的思想內涵,也可以評點詩人的煉字藝術,還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等等】
討論、合作、交流。
師:好。哪一位同學愿意代表你們小組打頭陣?
生:講述。評點。有沒有同學補充?
師:材料準備:
§1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幻燈補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
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huán)境中,不管國民黨的天下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zhàn),為人民勤懇工作。
§3【幻燈補充《野草·題辭》】“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幻燈】詩人馮至的十四行詩《魯迅》中這樣寫到——你走完了艱苦的行程,艱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經(jīng)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觀,比價值觀。
§5兩種人的不同命運。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靈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卻極強,正像白居易所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7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對這兩種人的回報也一定是愛憎分明的。
師:小結:魯迅先生雖然已經(jīng)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復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寫下了《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幻燈】其中有這樣一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師: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復詠嘆。這首詩的前四節(jié)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語言極為凝練。【幻燈】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動筆寫一寫,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具體化,將“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
生:動筆寫。(2分鐘)
師:寫好以后同組的同學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師:同組的同學交流過了,讓我們看看集體的智慧能產生怎樣的結晶。先請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說一句,不可以重復。(同學或老師評點)
再請一組同學,我們來打擂臺,能不能比上一組說得好。
學生可能回答的內容是:
被人民憎惡的人被人民愛戴的人
殘酷剝削人民的人為人民服務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獻的人
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人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損害人民利益的人維護人民利益的人
反動統(tǒng)治者共產黨人
沽名釣譽之徒大公無私之士
壓迫人民的暴君廉潔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無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獻的人
3、師:同學們的替換非常好。經(jīng)過替換,我們對這兩類人【板書】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同學們說說看,他們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以下內容形成板書】
生:生死(人生價值)、言行(對人民的態(tài)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覺悟)、作用(社會影響、人生觀、)、結局(“下場”感情色彩不宜)
師:這樣,“有的人”反復出現(xiàn),一唱三嘆,兩兩對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書】,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永生。【板書】
師:下面,我們一齊朗讀這首詩,再次體會一下詩人對危害人民的人的無情揭露,對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熱情贊頌。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
生:朗讀。
師:很好。現(xiàn)在能背嗎?有感情地背誦。
(注:這是為上市級大型公開課而設計的教案)
《有的人》教學設計方案 篇12
《有的人》教案
教學設想: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為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重點難點:
1、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 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 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課時計劃: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2004年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 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 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 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xiàn)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jié)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燈片7)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yī)學院學醫(y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fā)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zhèn)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fā)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jié)):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jié)):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zhàn)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jié)):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中,抒發(fā)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二、 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 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 思考問題:這一節(jié)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規(guī)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tài),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tài)。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2、 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么聯(lián)系?
互相照應,2、3、4節(jié)分別照應5、6、7節(jié)。
(2) 這首詩使用了一種很典型的表現(xiàn)手法,那位同學看出是什么?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2、3、4節(jié)每一節(jié)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tǒng)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每一節(ji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5、6、7節(jié)每一節(jié)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每一節(ji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 這幾節(jié)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請同學們找出來并說說出自魯迅的哪一首詩?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野草 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xiàn)魯迅的高尚品質
(出示幻燈片9、8,齊讀)
(4) 這兩種人最后的結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1)“永遠記住他”。(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xù)。(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xiàn)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三、 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四、 課內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jié)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tǒng)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jié)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么把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六、課內練習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七、課后練習
上圖書館借閱或上網(wǎng)閱讀臧克家作品《老馬》、《罪惡的黑手》。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