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通用14篇)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蘇教版十一冊第三篇課文。課文講述波蘭被外國侵略者占領,音樂家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他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從編寫者的意圖來看,是為了表達鋼琴詩人肖邦強烈的愛國之情。
肖邦的愛國是不容質疑的。1836年,被稱為“波蘭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地為他進行籌備,唯一的要求是要他為波蘭僑民開一場音樂會。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來拒絕了,理由是他不久要去俄國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個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然斷絕了與里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大使以沙皇宮庭的名義拉攏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并表示這是由于肖邦并未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加以拒絕,并義正詞產地答復:“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年的革命,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這堅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視,無疑給沙皇一記響亮的耳光。諸如此類的故事還有不少。我要質疑的是,課文為什么要扭曲歷史的本來面目,非要給肖邦這個浪漫的鋼琴詩人以“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光輝形象。
文章第一段寫波蘭被歐洲列強瓜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肖邦離開波蘭前的確時局震蕩,但并非到了非得流亡國外的地步。他的出走,起決定因素的是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他出國去深造,通過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肖邦是個鋼琴天才,大家希望他能有更好的發展、更大的音樂成就。“我還在這里,我不能決定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肖邦日記)”,但最后,肖邦還是選擇了離開。因此,課文中“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之說,把他的離開完全歸結于政治因素,是不恰當的。
第二段寫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課文為了強化肖邦的愛國情,先寫老師和同學的送別,此時的肖邦只是“感動地點了點頭”,后來老師送給他一杯泥土時,才“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而我所查閱到的資料卻是這樣的:“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只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征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課文把這兩個場景的先后順序故意顛倒,以此來突出表現肖邦的愛國情,不知這種“藝術加工”是否可以。
第三段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的確,去世前兩年的肖邦的作品已不多見,他的高產期大概是在1838年至1847年,但他的創作激情更主要的是來自于愛情的歸宿。1835年,肖邦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兒瑪麗亞,和她熱戀。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貴族,只是“一個音樂家”,遭到瑪利亞父親的拒絕。失戀后的肖邦,兩年后結識了“有一雙憂郁的眼睛”的奧羅爾·杜德旺夫人,也就是聞名于世的小說家喬治·桑。請看以下資料:“肖邦對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種他從未經歷過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樂想象力達到高度興奮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諾昂喬治.桑的別墅里度過的。這些年也是肖邦創作最旺盛的時期。”1847年,他和喬治·桑的關系走向破裂,他的健康也逐漸變壞,這正是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后來提到的“肖邦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段中有這么一句話:“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但資料顯示,“肖邦很快就在巴黎成名了。他通過自己的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高度的尊重。”資料中還提到“盡管肖邦對巴黎的上層社會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動大多局限于上層的沙龍,加上他自己也逐漸地過上了優越的生活,這對他的思想意識也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局制,使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這和他歷來與不少波蘭貴族及其子弟關系較密切也有聯系。”顯然,課文這么寫是為了美化肖邦,把肖邦打扮成一個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在呼喚教育人文的今天,教材的作用舉重若輕。多年以前我們學習政治,我們義憤填膺地感受著西方國家人民的苦難,恨不得一步跨過去把他們全部解放到我們社會主義的天堂來。這種神圣的滑稽到了今天已無可置疑地成為一種感嘆,一種無知的羞愧。我想,倘若我們順著教材把課文中那個“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一樣的肖邦形象,根植于學生腦海的話,這與當年學習政治的情形何其相似。翻看六十年代的教材,你會讀到眾多諸如“在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的實踐中,常常要用到分母是一百的分數。例如:先鋒電機廠無產階級革命派掌權后,堅決執行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產’的指示,今年第二季度的總產值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六十八,六月份的總產值相當于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二百;東方紅紡織廠,今年上半年棉紗的總產量,完成了上半年生產計劃的百分之二百零九點七;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農村中呈現出一片大好形勢。光明生產隊夏熟作物的總產量今年比去年增長百分之七點九。像上面這些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的革命教材、政治教材,時代發展到今天,這樣的事自然不能重演,但這種政治教材思想卻總不能從人的腦海中完全剔除,于是,我們可愛的肖邦成了一個犧牲品,這樣的教材之下,犧牲的又何止是一個肖邦呢?要知道,讀者是千千萬萬的孩子啊。
人文的起碼底線是真實。人文的重要內涵是把人當做人,既不把人當作鬼,也不把人當作神。肖邦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形象是一種中國式的神化,其間折射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典型,也是一種悲哀。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2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31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蘇教版十一冊第三篇課文。課文講述波蘭被外國侵略者占領,音樂家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他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從編寫者的意圖來看,是為了表達鋼琴詩人肖邦強烈的愛國之情。
肖邦的愛國是不容質疑的。1836年,被稱為“波蘭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地為他進行籌備,唯一的要求是要他為波蘭僑民開一場音樂會。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來拒絕了,理由是他不久要去俄國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個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然斷絕了與里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大使以沙皇宮庭的名義拉攏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并表示這是由于肖邦并未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加以拒絕,并義正詞產地答復:“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年的革命,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這堅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視,無疑給沙皇一記響亮的耳光。諸如此類的故事還有不少。我要質疑的是,課文為什么要扭曲歷史的本來面目,非要給肖邦這個浪漫的鋼琴詩人以“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光輝形象。
文章第一段寫波蘭被歐洲列強瓜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肖邦離開波蘭前的確時局震蕩,但并非到了非得流亡國外的地步。他的出走,起決定因素的是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他出國去深造,通過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肖邦是個鋼琴天才,大家希望他能有更好的發展、更大的音樂成就。“我還在這里,我不能決定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肖邦日記)”,但最后,肖邦還是選擇了離開。因此,課文中“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之說,把他的離開完全歸結于政治因素,是不恰當的。
第二段寫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課文為了強化肖邦的愛國情,先寫老師和同學的送別,此時的肖邦只是“感動地點了點頭”,后來老師送給他一杯泥土時,才“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而我所查閱到的資料卻是這樣的:“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只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征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課文把這兩個場景的先后順序故意顛倒,以此來突出表現肖邦的愛國情,不知這種“藝術加工”是否可以。
第三段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的確,去世前兩年的肖邦的作品已不多見,他的高產期大概是在1838年至1847年,但他的創作激情更主要的是來自于愛情的歸宿。1835年,肖邦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兒瑪麗亞,和她熱戀。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貴族,只是“一個音樂家”,遭到瑪利亞父親的拒絕。失戀后的肖邦,兩年后結識了“有一雙憂郁的眼睛”的奧羅爾·杜德旺夫人,也就是聞名于世的小說家喬治·桑。請看以下資料:“肖邦對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種他從未經歷過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樂想象力達到高度興奮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諾昂喬治.桑的別墅里度過的。這些年也是肖邦創作最旺盛的時期。”1847年,他和喬治·桑的關系走向破裂,他的健康也逐漸變壞,這正是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后來提到的“肖邦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段中有這么一句話:“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但資料顯示,“肖邦很快就在巴黎成名了。他通過自己的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高度的尊重。”資料中還提到“盡管肖邦對巴黎的上層社會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動大多局限于上層的沙龍,加上他自己也逐漸地過上了優越的生活,這對他的思想意識也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局制,使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這和他歷來與不少波蘭貴族及其子弟關系較密切也有聯系。”顯然,課文這么寫是為了美化肖邦,把肖邦打扮成一個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在呼喚教育人文的今天,教材的作用舉重若輕。多年以前我們學習政治,我們義憤填膺地感受著西方國家人民的苦難,恨不得一步跨過去把他們全部解放到我們社會主義的天堂來。這種神圣的滑稽到了今天已無可置疑地成為一種感嘆,一種無知的羞愧。我想,倘若我們順著教材把課文中那個“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一樣的肖邦形象,根植于學生腦海的話,這與當年學習政治的情形何其相似。翻看六十年代的教材,你會讀到眾多諸如“在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的實踐中,常常要用到分母是一百的分數。例如:先鋒電機廠無產階級革命派掌權后,堅決執行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產’的指示,今年第二季度的總產值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六十八,六月份的總產值相當于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二百;東方紅紡織廠,今年上半年棉紗的總產量,完成了上半年生產計劃的百分之二百零九點七;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農村中呈現出一片大好形勢。光明生產隊夏熟作物的總產量今年比去年增長百分之七點九。像上面這些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的革命教材、政治教材,時代發展到今天,這樣的事自然不能重演,但這種政治教材思想卻總不能從人的腦海中完全剔除,于是,我們可愛的肖邦成了一個犧牲品,這樣的教材之下,犧牲的又何止是一個肖邦呢?要知道,讀者是千千萬萬的孩子啊。
人文的起碼底線是真實。人文的重要內涵是把人當做人,既不把人當作鬼,也不把人當作神。肖邦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形象是一種中國式的神化,其間折射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典型,也是一種悲哀。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本文轉載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3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你了解哪些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寫一位外國音樂家故事的課文。(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從這課題你看出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我”怎么會離開自己祖國的?“我”為什么不能回到祖國?“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檢查自讀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深淵 霧靄 吶喊 盛滿 疾馳 蠟燭
維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奮起 肺結核病
(2)指名試讀課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詞語掌握情況。
霧靄:霧氣。
疾馳:馬車奔馳。
催人奮起:叫人趕快行動。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亡國:國家滅亡。
消逝:消失。
肺結核病:慢性傳染病,通稱肺病。
3、默讀課文,思考揭題時提出的問題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導分段。
三、精讀指導。
1、回答:“我”是誰?(波蘭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文章哪一部分告訴了我們?(第一段)
補充介紹:
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句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2、默讀第一段,思考:你還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為什么離開自己的祖國。
(2)指名讀有關語句。
在世界地圖上找出歐洲、波蘭及俄國。
幫助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深淵:原指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的苦難極深。(聯系從書報、電影電視那里了解到的舊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時,百姓被欺凌、被壓迫的悲慘遭遇來幫助理解。)
3、指導朗讀。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音樂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
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指名讀,齊讀。
四、指導書寫。
邦:左右基本等寬。瓦:末筆是點。
馳:左窄而長,右寬而扁。亡:橫要長。
催:范寫。指出注意點。逝:注意筆順。
燭:筆畫安排要勻稱。肺:右邊末筆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
讀了課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板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波蘭)
指名讀第一段。
過渡:既然是不得不離開祖國,那么離別的情景肯定是令人難忘的。
二、繼續精讀訓練。
1、學習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弄清文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
(3)自由讀對這三個場景的描寫,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并指導朗讀。
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來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這從“突然”一詞可以看出,而且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是老師“特地”為他譜寫的。
請想象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之情。
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是何等懇切!
想象埃斯內爾此時的激動心情。
自由讀、男生讀,體會老師語氣之懇切。
老師把祖國的泥土作為“特殊的禮物”送給肖邦,使他激動萬分,實在感人。
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思考: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提示:聯系前面老師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
(5)朗讀全段,體會師生之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6)過渡: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
2、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第3自然段,出示:悲憤欲絕(讀)
①查字典,解釋“絕”:氣息中止。
②說說詞語的意思:悲痛憤怒到了極點。
(2)引讀: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憤欲絕?肖邦是怎樣做的?
(3)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的情景和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
(4)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5)默讀第4自然段,思考寫了什么。
(6)交流。
理解“徹夜”。(通宵,整夜)
比較: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讀、指名讀。
(7)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考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朗讀體會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重讀帶點的詞。
(8)引讀:所以,“他……時間……可是他……“
看插圖,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9)小結:這一段寫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勢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三、試背第二段。想想如何記憶。
同桌互背,指名背。
小結:背誦也要講究方法,方法得當,事半功倍。
四、繼續精讀訓練第四段。
過渡:時間在肖邦的緊張工作中飛逝。
1、指句讀。
2、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什么叫“彌留之際”?
(2)肖邦為什么病得這樣重?
(3)肖邦彌留之際哪來的力量“緊緊握著”姐姐的手?(積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4)朗讀肖邦的話,看看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3、想象肖邦此時在想什么。(我的災難深重的祖國呀,整整18年,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你,努力做著一個赤子應該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邊,死后也要長眠于你的懷抱……)
4、引讀第6自然段。
(1)理解“與世長辭”。
(2)讀一讀,比一比,說說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這樣與世長辭了。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當時他才39歲。)
交流,小結:兩組中的第二句話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五、總結課文,朗讀全文。
課文講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板書: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 波蘭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彌留之際的請求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4
一、鞏固練習
給下列詞語中的加點字選擇合適的義項,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內。
1、疾a急速b痛苦c病d痛恨e猛烈
疾惡如仇( )疾風知勁草( )積勞成疾( )痛心疾首( )疾弛而去( )
2、絕a氣息終止,死亡b斷c完全沒有d走不通的e獨一無二
絡繹不絕( )斬盡殺絕( )悲憤欲絕( )絕處逢生( )絕無僅有( )
3、辭a告別b不接受,請求離去c解雇d古典文學的一種體裁
辭職( )辭退( )與世長辭( )辭賦( )推辭( )
二、拓展延伸
1、像肖邦這樣愛國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關于他們的事跡,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2、寫幾句與愛國有關的名人名言。(至少兩句)
1、
2、
(下課前上交)
學習反思: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5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設計三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29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古木 發表
教材分析:
熱愛祖國的感情貫穿全文,這是本文的主要寫作特色。由于列強瓜分了波蘭,使肖邦“不得不”滿懷悲憤之情忍痛離開祖國;師友送別時,無論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無論叮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也無論贈送泥土這一“特殊禮物”,都是以愛國為核心的;肖邦身處異國他鄉,日夜思念祖國,忘我進行音樂創作;即使彌留之際也請求死后把他的心臟帶回去,他要長眠祖國地下――這是多么熾烈執著的愛國之情啊!
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是一種對話,閱讀教學更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廣泛而深入的對話過程。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疑問和感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嘗試解決問題;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課文的空白點,展開聯想與想象,以創新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重點段,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新課文,題目是——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呀?
學生匯報,可從字詞、肖邦身世、課文內容、讀后感受等方面談。
引導學生回到課題上,肖邦的這句話是他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呢?(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著姐姐的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指名讀句子,說說你們讀懂了什么?(肖邦對祖國的熱愛至死不渝)
再讀課題(讀出感情)
二、繼續學習。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同學們,既然肖邦很愛自己的祖國的,死后還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那么,他又為什么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呢?引導學生去體會第一段的內容,了解肖邦離開祖國時的悲憤。
師: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展現在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音樂家面前的是一條鋪滿鮮花的大道。但就在這時,波蘭遭到了歐洲列強的瓜分。引讀:有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了沙皇俄國的手里。波蘭人民從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什么叫“不得不”?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彌漫著薄薄的霧靄,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坐著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在城郊,發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本文轉載
自讀課文,思考:在城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覺得這件事中哪些情節最令你感動?
(1)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
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老師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如果你是埃斯內爾,你會通過歌聲對肖邦說什么呢?同桌討論歌詞。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
……)
出示: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歌詞: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不論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愿你懷著一顆溫暖至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熱愛。
教師深情朗誦。學生誦讀。
引導學生抓住“緊緊、無論、都不要”等詞語體會老師對肖邦的期盼和叮囑。指導有感情讀好第一句。
(2)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
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這是肖邦的根,這是生他養他的土地
老師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
指名讀,齊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已經理解、體會了老師的一片心意,我們從他的淚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萬語想要訴說,想一想,肖邦在心里會說些什么?你能幫他說一說嗎?出示小訓練: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誠說:
(祖國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們,朋友們再見了!
祖國,我會為你而奮斗的!
……)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本文轉載
自由背誦這一段中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個別背。
3、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國巴黎的肖邦,他在異鄉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寫下了著名的《革命進行曲》
理解“悲憤欲絕”
聽《革命進行曲》,說印象,感受音樂的巨大作用。(播放音樂)
師:起義失敗的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后,又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爭。
從肖邦的這一舉動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什么?(肖邦有著熾熱的愛國之情,身在異國,心系祖國,祖國的每一點變化都被他所密切地關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引導學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徹夜”等詞語體會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
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段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⑶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
寒來暑往,18年過去了。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原來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1849年10月,他終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讀:課件再次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朗讀肖邦的話,加深體會(注意微弱的聲音與強烈的感情要協調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與世長辭”,抓住“亡國之恨”和“異國他鄉”、“才”來再次感受肖邦命運的坎坷與他未能活著回到祖國,未能看到祖國解放的那種死不瞑目的深深遺憾。
齊讀第六自然段
三、總結
之后,波蘭人民又多次舉行爭取獨立的武裝起義,終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復獨立,成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遺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國恢復獨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進行曲》卻激勵著全世界人民,他熾熱的愛國情懷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心中。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本文轉載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6
(蘇教版小學語文國標本六年級第11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2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通過指導學生朗讀品味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肖邦的愛國主義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肖邦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指導學生朗讀品味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抓住課題這條情感主線,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陶冶。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肖邦“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一彌留之際的請求中飽含的愛國情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包括介紹肖邦及課文背景的文字、圖片材料;《即使你遠在他鄉》《革命練習曲》磁帶;與愛國有關的名人名言等。
2、學生自主預習,完成學案相關習題。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自學質疑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經過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幾個問題?誰來說說。
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示: (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設計意圖:這種開放式的導入方式,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通過回憶,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更為本課的教學指明方向。】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三個問題。
互動探究:(學案內容)
1、探究的問題。
(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2、探究的方法:讀、思、批注、組內交流。
探究指導:
(一)探討研究(1)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學習文章第一節。 注意抓住:“瓜分”“落到”“陷入深淵”“滿懷悲憤”“不得不”等重點詞句,進行研究,肖邦離開祖國的真正原因。(師課件出示,肖邦離開祖國波蘭的背景資料。)突出地讓學生重點理解感受肖邦的熱愛祖國。集體朗讀本整節。
(二)探討研究(2)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要送肖邦一個盛満泥土的銀杯?
此段的學習就按照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體會、感悟①肖邦對于老師來說,是得意門生(相機滲透肖邦的音樂天才資料)②老師和同學都十分地依戀肖邦③老師和同學都不希望肖邦出國后忘記自己的祖國。④肖邦內心是不太想離開自己祖國的。而第三、四點是需要學生重點體會的。本段學習重點通過朗讀來深入體會感受。
過渡: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他有沒有忘記自己親愛的教師和同學的囑托呢?(沒有)為什么?
(三)研究探討“(3)肖邦為什么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重點理解:“悲憤欲絕” “徹夜”等詞。朗讀并展開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這時,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說說你從肖邦的舉動中感受到了什么? 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開想象。
出示“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朗讀。
結合插圖,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設計意圖: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的是兒童在學習中的主動探究精神。質疑的目的是解疑,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在教學中解決。教師應給予學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呢?傳統的教學往往是由老師解答,而“探究性學習”則要求學生自己來解決問題。學習語文的方法很多,例如:聽、讀、思、議、畫、找、寫等。運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呢?由學生自己決定。為的是更好地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三、精講點撥課文結束部分,升華情感
過渡:時間在肖邦的緊張工作中飛逝。
1.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指名讀。
2.(1)理解“彌留之際”、“緊緊握著”。(2)朗讀肖邦的話,看看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3.想象肖邦此時在想什么。(引導學生練說)
4.引讀第6自然段。
(1)出示理解“與世長辭”①查字典,解釋“辭”。(告別)②說說它的意思。(永遠離開人世)
(2)讀一讀,比—比,說說有什么不同。
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交流,小結:兩組中的第二句話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5.指導朗讀: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齊讀第6自然段。
【設計意圖:在一篇文章中,有許多詞語可以是整篇文章的“觸發點”、“共振點”、“興奮點”,能夠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在本段教學中,我緊抓這幾個關鍵詞語,讓學生進行深入體會肖邦的愛國情感。】
四、矯正反饋(學案內容)
1、埃斯內爾給肖邦的特殊禮物是 ,用意是 。
2、我學習了課文知道肖邦的鋼琴曲代表作 ,那 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 。
3、“彌留之際”意思是 ,肖邦在 (城市名)與世長辭,當時,他才 歲,“才”表達了作者 之情。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 ,我從這句話中讀出了 。
指導方法:學生先自主完成練習,然后交流展示,最后師生共同糾正反饋.
五、總結全文
1、課文講波蘭音樂家肖邦身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2、(指課題)“把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
3、播放肖邦的《革命進行曲》,朗讀全文,進一步體會。
【設計意圖:課堂的高潮往往就是結束部分,這時候學生的情感已經通過一堂課的鋪墊,經過老師的引導,到達了含苞欲放的時候,而音樂的鋪陳則成了學生感情噴發的催化劑與強化劑,在音樂聲中,達到了情感共鳴,化成了千言萬語,厚積薄發,課堂則到達高潮。】
六、拓展延伸,完成作業(鞏固案內容)
1、像肖邦這樣愛國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你知道有哪些關于他們的事跡,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2、寫幾句與愛國有關的名人名言。(至少兩句)
1、
2、
附板書設計 :
3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肖邦 不得不離開 波蘭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彌留之際的請求
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關注的側重點也不一樣。以讀促疑,以疑促思,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有效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和發現,從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學習內容。
本課的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你告訴我,我可能會忘記,你給我看,我可能會記不住;你讓我參與,我可能會明白和發現。”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教材與學生之間的中介橋梁。一堂課能不能喚起學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學生透過特定的文學符號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蘊,進入教材規定的情景,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師這個中介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是學習,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我們只有將學習的主體地位真正還給學生,讓他們在生動活潑地在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讀書,去感悟,去思考,去創造,去表現,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會獲得切實的提高。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7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認識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重點難點:
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的感知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
三、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感受一位偉大音樂家的熾熱情懷,去聆聽最壯美的旋律。
2、讀課題,自由談談感受,提問。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怎么會離開祖國的?為什么要離開?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自讀課文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讀后交流
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埃斯內爾會以泥土作為禮物送給肖邦?
2、面對盛在金杯里的泥土,肖邦為何會流下激動的淚水?
3、肖邦那么愛祖國,可他為何不留下來反抗?
……
檢查詞語:指名讀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詞以及新詞。說說對詞語的理解。齊讀詞語。
深淵肖邦消逝概念蠟燭疾馳特殊勉勵抗爭四處奔波悲憤欲絕與世長辭霧靄催人奮起盛[chéng]滿
絕:停止。辭:辭別,離開。催:叫人趕快行動。
霧靄:霧氣。彌留之際:病重快要死的時候。
(四)分段
根據讀了課題后的提問,給課文分段,說說段意。
(1):寫波蘭被列強瓜分,肖邦被迫離開祖國。
(2):寫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親人。
(3-4):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5-6):寫肖邦彌留之際請求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
(五)精讀指導
1、學生各自再讀課文,嘗試自己解決這些問題。(要求學生邊讀邊批注。)
2、檢查:a、"我"是誰?你怎么知道的?
b、你從第一段中,還知道了什么?
理解:
瓜分:像切瓜一樣地分割。
深淵:很深的水。文中比喻波蘭人民遭受了苦難很深。
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最后一句,注意重點詞"滿懷悲痛"、"不得不"的含義?為什么離開自己的祖國?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朗讀這一節。(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練讀、指名讀、齊讀。
(六)學習生字
老師范寫生字。
學生鋼筆描紅。
(七)學習第二段
1、自讀。想:這一段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2、交流: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
3、學生再讀這三個場景,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
a.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時來為他送行,而且老師特地為他譜寫了送別曲--《你遠在他鄉》。(想像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情。
b.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想像他當時的激動神情,指名、集體讀。
C.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請收下吧!
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結合老師前面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5、此時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抓住:"鄭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對祖國的牽掛與難舍之情。
6、朗讀全段體會師生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7、指導學生背誦。(告別親友離華沙師生詠唱送別曲時老師叮囑、送禮物肖邦接杯登車去)
8、練背。檢查。
(八)學習第三段
1、自讀:肖邦在國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行動的?
引導學生認識肖邦用深愛的音樂表達內心的抗爭。
朗讀有關句子,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2、默讀第4自然段,想這段寫了什么?
a.交流:肖邦忘我地工作。你從哪兒看出來?
(全部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地、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b.朗讀體會他的這種精神。
c.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引讀這一節第一、二句。所以,引讀最后一句。
d.看插圖小結:他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幫無論在鋼琴的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就是這樣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九)繼續精讀第四段
1、學生自由讀。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a.理解:彌留之際。
b.他為何得這樣的重病?
c.他為什么要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
(積聚全部的力量,請求姐姐一定要記住他的遺言。)
d.朗讀,體會這段話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想像肖邦此時在想什么?
3、引讀第6自然段。
a.理解:與世長辭:辭:告別。永遠離開人世。
b.比較句子:
肖邦就是這樣與世長辭了。
肖邦就是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
當時他39歲。
當時他才39歲。
c.討論后小結:第二句中突出了肖邦的悲憤之情,亡國之恨。
4、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齊讀第6節。
(十)總結課文
課文通過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課題用"把心臟帶回祖國"是他愛國情懷至極的表現。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11
漢王鎮中心小學 黃美芝
上完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三課《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下課的鈴聲響了,師生再見后,我夾著書本剛走出教室,就聽到孩子們喊道:“黃老師,下堂課咱們還上語文課!”聽到喊聲,我停住了腳步,轉過頭笑了笑說:“那怎么行呢,下節課是音樂課!”“你不能和音樂老師商量一下嗎,請她讓你節課!”孩子們一致要求道。
看著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讓我深深地感到這節語文課上成功啦!孩子們一項喜歡的音樂課都不愿意上了,情愿上語文課,這是多么難得呀!這充分證明了孩子走進了課文,他們與作者的心相互碰撞,產生了共鳴。真正“觸摸”到了語文。筆者的做法與感想總結出來與同行們共勉。
1、作詞引情。
“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唱著《即使你遠在他鄉》為肖邦送行。”文中沒有出現歌詞內容,我便引導學生圍繞文章的中心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作詞,并用上自己喜歡的且適合此情此景的旋律唱一唱。孩子們一聽興趣盎然,寫好詞后,便深情地唱了起來,真切地表達了師生、同學間依依離別的情懷及濃濃的愛國情。課堂在孩子們的歌聲中升騰到了高潮。
感想一:學生從文本對話中汲取了寫作的營養,應不失時機地通過課堂練筆,積極遷移,發展文本語言。更為重要的是,應打破以課堂為中心、學科為本位的樊籬,實現學科間、課堂內外、校內外、文本學習和實踐活動、學和用的大整合。一場演講,一次課外調查,一次參觀……無不是在豐滿著文本。
2、歌曲煽情。
當講到“肖邦得知起義失敗的消息,悲憤欲絕,譜寫了著名的《革命進行曲》”時,我滿含激情地說:“我們偉大的祖國也曾遭受過帝國主義列強鐵蹄的踐踏,一些音樂家雖不能拿起刀槍親臨戰場殺敵,但他們寫下了催人奮起的革命歌曲,喚起了人民的吶喊與抗爭,你們此時此刻仿佛聽到了什么?”學生們便情不自禁 、不約而同地高唱起“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孩子們激情四射。
感想二:將語文教學置于學生真實的生活認知、生活意志、生活情感等背景中,順水推舟地把作為學習形式的聽、說、讀、寫自然而然地融合在生活中,使閱讀文本的活動與他們生活焦點、精神焦點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就拉近了學生和文本間的距離。
學生在情景中,在生活中,在實踐中,通過主動的親身體驗獲得的知識,才是最寶貴的、最難忘的個人財富。這就是“觸摸知識”吧。伽利略說:“你之法教別人的任何東西,你只能幫助別人發現一些東西。”說的不也是這個道理?我們的語文要走進有效教學,也必須讓學生“觸摸”中去獲得。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本文轉載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9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通過朗讀感悟,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抓住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在訓練語言文字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初步學習了第三課——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齊讀課題,相機板書)。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
2.交流。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師:是啊,當波蘭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沙皇俄國手里時,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忍痛離國(相機板書:忍痛離國)就在肖邦離國祖國波蘭的途中,發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請同學們輕讀第二自然段。
2.指名說。(相機板書:師生送別)
3.在這深情離別的時刻,文中哪個畫面最令你感動?再去讀讀第二自然段,找出相關的句子來。
4.交流:
(1)“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這埃四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師:面對著自己朝夕相處而又即將遠走異國他鄉的同學肖邦,此時,送行同學們一定有許多話想對他說。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會對肖邦說些什么呢?
出示:“即使你遠在他鄉,。”
師:我想,同學們的千言萬語,都化作了那首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的歌詞。出示歌詞: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不論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愿你懷著一顆溫暖志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愛/”
師:讀歌詞,說說你從中讀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濃濃的愛國之情)
師:讓我們將這依依惜別的情感,濃濃的愛國情讀出來。(指名讀、齊讀)
(2)“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啊!”
師:你能讀好這段話嗎?從中你又讀出了什么?(深厚的師生情、滿腔的愛國情)
指導朗讀。
(3)“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
師:如果沒看課文,你覺得埃斯內爾送給肖邦的特殊禮物會是什么?為什么?
師: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波蘭的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從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訴弟子,時刻不要忘記自己的波蘭人,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用心良苦)
5.面對老師和同學的深情送別,肖邦又是怎么表現的呢?引讀:當老師和同學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為他送別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當埃斯內爾把盛滿波蘭泥土的銀杯作為特殊禮物送給他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銀杯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肖邦始終沒有說話,他真的沒有話說嗎?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萬語想對老師和同學訴說!他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拿出紙和筆,將肖邦心中所想說的話寫下來。
6.交流。
三.學習課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師:肖邦帶著對祖國的千般依戀,對老師和同學的萬般不舍,登上馬車,離開了波蘭首都華沙。可是,就他離開祖國的那幾天,發生了一件令他悲憤欲絕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讀思考。
2.交流。追問:什么叫悲憤欲絕?肖邦“悲”的是什么?“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義失敗,波蘭人民又將陷入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憤的是沙皇俄國的侵略暴行)從中你讀出了什么?(肖邦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與熱愛)
3.欣賞《革命練習曲》片斷。
師: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波蘭人民從此就放棄了嗎?沒有。作為波蘭人,作為音樂家,肖邦與敵人作斗爭的最佳方式就是——音樂。他要通過那催人奮起的旋律來表現波蘭人民的哭喊與抗爭。接下來他是怎么做的呢?
4.默讀第四自然段,說說讀懂了什么?(肖邦廢寢忘食地工作,沒了時間的概念)
5.師:就是在這樣一種忘我的工作狀態下,肖邦還在時刻思念著祖國。(相機板書:日夜思念)
四.學習課文第四段。(5-6自然段)
師:這樣沒日沒夜的工作,肖邦堅持了多少年?(18年)十八年,六千五百多個日日夜夜,恐怕連鐵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況肖邦這樣一個血肉之軀呢?
1.齊讀第五自然段。說說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師:作者在這時用了“終于”一詞,你是怎么理解的,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住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你覺得這句話應該怎么讀?為什么?
(2)個別讀,齊讀。
5.引讀第六自然段。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相機板書:與世長辭)
(1)從這個“才”字中,你讀出了什么?(惋惜、傷感)
(2)個別讀,齊讀。
五.總結全文。
1.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了波蘭大音樂家肖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肖邦是個怎樣的人?(愛國、富有才華、酷愛音樂)
2.針對板書總結。是啊,肖邦的愛國就體現在他忍痛離國時的滿懷悲憤,體現在師生送別時對祖國的無限依戀,體現在徹夜工作時對祖國日夜的思念,更體現在與世長辭前的深情囑托。同學們,讓我們滿懷著對肖邦的敬意,再次齊讀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六.布置作業。
1.搜集有關肖邦的小故事,準備交流。
2.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0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77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那是發自內心的呼喊,用心才能體會。可是文章內容及其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國外的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離,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在備這堂教研課之前,我查閱了大量的有關于“肖邦”的故事、資料、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并挑選了一些復印給學生讀。我相信感情是相同的,愛國的情感是沒有距離的。因此,在備課時,我想到了杜甫、想到了陸游、想到了文天祥、想到了屈原……
我準備用一些愛國古詩穿插于課堂之中。如:在通讀課文后,找點明課題句子時,“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這是肖邦在彌留之際說的,于是我想到了陸游在彌留之際的絕筆《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從這悲憤的詩句中讓孩子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時,來感受肖邦的愛國情懷。
在引導學生讀懂“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祖國”一段時,她看到自己的祖國被列強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沙皇俄國的強盜欺凌,不忍離去,我引入《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肖邦得知國內起義失敗后,悲憤欲絕,心中的情感一下子并發出來,引入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詩歌的積累,知識的積累要“活起來”,讓已有的知識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讓學生用知識解釋知識,這是我備課時比較得意的地方,可試教試給師傅聽課槍斃了,師傅說這樣上課有點半路殺出程咬金的感覺。
因為是上的第一課時,我將重點放在一、二兩段,當然在備第一段時,我也想過“肖邦這樣愛國,為什么不留在國內,為什么不參加戰斗?”我想我的疑問就是孩子的疑問,于是在課文開始我讓學生就欣賞了肖邦的鋼琴曲《革命聯系曲》,引用了舒曼的一句對肖邦作品的評論“肖邦的作品時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從而理解肖邦時音樂家,他最有利的武器是創作出鼓舞人心的音樂作品。愛國的方式不只有一種。
在學習第二段時,主要是送別的場面。我在網上找到了《即使你遠在他鄉的歌詞》補充進去讓孩子讀。對于第二段中三個感人的鏡頭采取了三種方式。“詠唱送別曲”讓孩子設計臨別贈言“即使你遠在他鄉,——————”。“老師的叮囑”以讀帶講。“贈送泥土”設計了 小練筆,寫肖邦臨別時的心理感受。
hm_jinhongmei 發表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本文轉載/user1/31908/archives//287885.html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1
教學課題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
課型
閱讀
本課題課時數:2 本教時為第1教時 備課日期 月 日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重點、難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方法與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揭示課題
二、初讀指導
二、 精讀指導
四、指導書寫
一、揭示課題
1、你了解我國哪些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等)
2、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寫一位外國音樂家故事的課文。
板書:3、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3、從這課題你看出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嗎?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4、指導分段
二、 精讀指導
三、 1、回答:“我”是誰?文章哪一部分告訴我們的?
補充介紹:
肖邦,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入華沙英語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3、指導朗讀。
正當這個富有才華的音樂家為祖國和人民施展他的音樂才能時,他卻——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該是多么——悲憤!
體會肖邦當時的悲憤之情。
朗讀時要求語調低沉、激憤,語速稍緩,重讀“不得不”。
范讀、指名讀、齊讀。
四、指導書寫
(“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我”怎么會離開祖國的?“我”為什么不能回到祖國?“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1、自由讀課文
2、檢查自讀情況。
(1) 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2)指名試讀課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詞語掌握情況。
霧靄:霧氣。
疾馳:馬車奔馳。
催人奮起:叫人趕快行動‘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亡國:國家滅亡。
消逝:消失。
肺結核病:滿心傳染病,通稱肺病。
3、默讀課文,思考揭題時提出的問題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2、默讀第一段,思考:你還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為什么離開自己的祖國‘
(2)指讀有關語句。
①在世界地圖上找出歐洲、波蘭及俄國。
②幫助理解:瓜分、深淵。
(結合列強侵略時,百姓被欺凌、被壓迫的悲慘遭遇來幫助理解)
學生朗讀
板書設計:
教學課題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
課型
閱讀
本課題課時數:2 本教時為第2教時 備課日期 月 日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具體語言材料感知并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送別時老師的叮囑以及肖邦的情感變化,教學時,要通過小組討論、感情朗讀等方法帶領學生質疑、理解體會。
教學方法與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復習導入
二、繼續精讀訓練
2、學習第三段。
三、試背第二段
一、復習導入
1、讀了課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讀第一段。
過渡:既然是不得不離開祖國,那么離別的情景定是令人難忘的。
二、繼續精讀訓練
1、學習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弄清文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
①埃斯內爾和同學們在肖邦懷著凄涼而又悲憤的心情離開首都華沙時來為他送行,肖邦事先并不知道,這從“突然”一詞可以看出,而且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是老師“特地”為他譜寫的。
指名讀有關語句,體會深厚的師生之情。
②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他說的話“……無論……都不要……啊”是何等懇切!
③老師把祖國的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使他激動萬分,實在感人。
a、出示: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6)過渡: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離開了他深愛著的家園,上路了。
2、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第3自然段,出示:悲憤欲絕(讀)
語的意思:悲痛憤怒到了極點。
(2)引讀: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憤欲絕?肖邦是怎樣做的?
(4)從肖邦的舉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熾熱的愛國情感,身在國外,心系祖國)
(5)默讀第4自然段,思考寫了什么。
(7)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交流,出示: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8)引讀:所以,“他……時間……可是他……”
看插圖,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個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9)小結:這一段寫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三、試背第二段 想想如何記憶。
讀第一段
(2)交流:
①詠唱送別曲
②老師的叮囑
③贈送銀杯
(3)自由讀對這三個場景的描寫,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4)交流并指導朗讀。
想象師生詠唱送別曲時,是怎樣的神情。
想象埃斯內爾此時的激動神情。
自由讀、女生讀,體會老師語氣之殷切。
思考: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提示:聯系前面老師說的話思考)(老師要肖邦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b、朗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肖邦怎能不激動呢?指名讀有關語句。
(5)朗讀全段,體會師生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①查字典,解釋“絕”:氣息中止。
②說說詞
(3)想象波蘭人民起義失敗,一個個倒在敵人槍口下的情景和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爭的情景。
(6)交流。
理解“徹夜”。(通宵,整夜)
比較句子:1、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2、他勉勵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朗讀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自由讀、指名讀。
朗讀體會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重讀帶點的詞。女生讀。
板書設計: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不得不離開
肖邦————波蘭
日夜思念 忘我工作
課前思考: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講述了波蘭被外國占領,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的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靈魂深處的吶喊,是愛國情懷的極至的表現,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對人的情感與心靈具有很強的沖擊力,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應放在閱讀、體驗、對話的三步驟訓練上。
閱讀:
讀出肖邦對祖國的愛,讀出對沙皇的恨,讀出與親人的難舍,讀出肖邦臨行前對波蘭的留戀。(找出語言、動作、情感的描述來體會和感悟。)
體驗:
你覺得在這一段中那些環節最感人?
1.“他們(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著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完成小訓練: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語言
針對第一個環節設計:同學說:“即使你遠在他鄉, ”
第二個環節設計: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說:“ ”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在此引開另一話題:肖邦以什么方式來愛國?簡單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如科學家的發明創造,戰士的浴血奮戰,工人農民的辛勤勞作,教師為祖國培育人才等等。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的原因。)
對話:
在充分體驗了當時的情與境之后,讓學生就“特殊禮物”所含的象征意義進行討論,同樣答案也是多重的,(這是祖國、這是根、這是生你養你的土地、這是波蘭人民……)
課前思考:
結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求學生周末做好預習工作:通過查閱資料了解肖邦這個人物,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課文中有幾個成語要求學生通過查字典來解釋;個別字詞的意思理解起來有難度,就到課上來解決,這一方面還要多訓練。課后習題中的問題,可結合重點段落指導交流、討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這一段落,應要求學生能夠在老師的點撥下熟讀、領悟、背誦。
第一步,初讀感知。這一段中寫了哪幾個場景?(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自由讀對這三個場景的描寫,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說說為什么。
第二步,引導品讀。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都深深地表達著一個期望: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啊。
第三步,誦讀背誦。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感受肖邦內心情感的變化,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濃濃的同學情,深深的師生情。反復誦讀,背誦。
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背誦,既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語言文字在表情達意方面的功能。同時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積累。
課前思考:
一、讀——情感體驗的前奏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標準》對閱讀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遵循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抒發了音樂家肖邦濃濃的愛國情懷。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情感表達最強烈的一段,在設計這一段教學時,我以讀為手段,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醞釀情感,以此打開學生情感的閘門,為學生下一步的說奠定基礎。
二、說——情感體驗的生成
《語文標準》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如果我們在閱讀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情感,閱讀的功能就減少了許多,如果沒有受到情感熏陶、感染,學生就不可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留下深刻印象。當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對肖邦的愛國情感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就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通過補充文中的空白處,從而讓學生深刻體驗肖邦以及他的老師、同學們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同學們在語言訓練中,走進人物的世界、走進人物的內心,去充分體驗他們的內心感受,再把這種感受送到文中,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有了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才會醞釀出豐富的情感,才會真正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想——情感體驗的升華
新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當學生在為肖邦的愛國情懷所感動之時,心中又一個疑慮也隨之出現:既然祖國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肖邦為何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而“遠走高飛呢?為了讓學生體會“離國”的真正用意,我又設計了一個想象說話訓練。當肖邦接過老師送給自己的特殊禮物,再次回首遙望祖國的領土時,心中感慨萬千,他會想什么呢?這一問題的拋出,學生的思維立刻被激活了,他們馬上會結合課文的前后內容,時代背景去思考,去感悟,從中體驗肖邦那忠貞不渝的愛國熱情,感受那非同尋常的愛國行為。
課前思考: 1、雙基方面:
第一題:根據語境選擇詞義的能力需要鍛煉,提高學生查字典理解詞語的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概括主要內容:
課文主要講波蘭音樂家肖邦身在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吧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對祖國強烈的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是他愛國情懷的充分表現。這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抓住這一主線,披文入情,因文悟道,以取得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情感陶冶相結合得效果。
3、理清文路,指導背誦:
課文第二自然段按“告別——送行——叮囑——送禮——受禮”,感受老師的教誨和肖邦的情感,在讀中理清內容,寫小標題;熟讀文章,體會情感;熟讀成誦,積少成多。
特別搞清楚“特殊的禮物”指的是什么?不是銀杯,而是祖國的泥土。
課后小結: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切入口就在愛國。導入時,讓學生用一句話評價肖邦。之后緊扣“愛國”不放,讓他們找出課文中能證明肖邦愛國的句子來。學生自由讀,深入課文尋找每一個細節,最后得出這些地方表現出肖邦是愛國的:
1、悲憤 在亡國后“滿懷悲憤”,在得知華沙起義失敗后“悲憤欲絕”。
2、留戀 在“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時,接過老師的特殊禮物之后“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所表現出來的纏綿。
3、思念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
4、四處奔波 “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
5、至死不忘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教學反思:
今天的教學中覺得有兩處引得較好:
作為愛國的音樂家的肖邦,他對祖國的任何情感都是通過音樂來抒發的,起義華沙失敗了,他創作了《革命進行曲》,試想如果起義成功了,他會如何創作?(有學生說:《革命勝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頌歌》、)就在他們漸漸興奮的時候,我語調沉了下來:“然而,真正的結果是起義失敗了。”讓他們感受了一種情緒的起落。不但沒有沖淡主題,反而使主題的效果更強烈了。進一步再引:“我們中國有這樣的音樂家嗎?”(有:聶耳、冼星海、劉天華、喬羽……)
另我將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學中進行了實踐:“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
我抓住了“奔波”這個海面上的“一角”:“為了生計,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爭取一些演出的機會、甚至可能在街頭演奏、做別人家的家庭音樂老師等等)“那么,肖邦又在為祖國奔波什么呢?”(學生真的探尋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尋找在巴黎的波蘭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藝術家們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進行演講;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蘭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惡;他義演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
這種“冰山”的追尋使得學生對下文中肖邦對他姐姐說的話理解起來就有了更深的體味。在學生最后的集體誦讀中,這份情感被發揮到了淋漓盡致。“躺倒在病床上”“彌留之際”“喃喃地”又使語調變得低緩而深情。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在積極主動地參與,他們活躍的思維和豐富的情感活動,使得他們對這原本陌生的主題加深了理解和體驗,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課后反思:
文章第五自然段中,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在教學這一難點是,我先從詞義開始,讓學生弄清“彌留之際”的意思,讓學生想,在“彌留之際”的肖邦哪來的力量“緊緊握著”姐姐的手,通過反復誦讀,學生體會到了他至死不忘祖國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對于第二自然段“師生送別”這一場面處理得比較成功。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先根據教案讓學生自讀課文,多媒體出示:
同學說:“即使你遠在他鄉, ”
學生不能說得很多,我出示了教案中的預設:
“即使你遠在他鄉,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我們‘天涯若比鄰’”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能把我們忘記。”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也會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也會永遠記住這一刻。”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
學生雖然說不出,但是也開闊了思維。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2
品讀課題 突破重點——《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課題教學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32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講述了波蘭被外國占領,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肖邦對祖國強烈的愛。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即是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靈魂深處的吶喊,是愛國情懷極至的表現。“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句話成了全文的一條情感主線。
在教學中,應注重對這一課題的品讀和感悟。現錄教學片段如下:
師板書課題,學生書空。
指名讀題,齊讀。
師:想一想:要是給這個題目加上標點符號,你準備加什么?
學生思考片刻,班上許多人舉手。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本文轉載
生:我給這句話加引號。因為這句話是肖邦在彌留之際說的一句話。
此時,許多學生跟著附和道:“是啊,是啊!”
師:看來大家都已經把課文內容讀明白了呀!想想除了加引號,還有別的符號需要加嗎?
學生們再次陷入思考之中。沉寂之后,一名女生站起來。
生:我覺得還應該在句尾加上一個感嘆號。
師:這倒是個獨特的見解,能說說為什么應該加感嘆號嗎?
經這么一提醒,班上有好幾名學生眼睛亮了起來,把小手舉得高高的。
生:因為這句話是肖邦在臨終前說的,這是他的臨終遺言。
生:因為這句話是肖邦在請求別人。
生:因為這句話是肖邦彌留之際心靈深處的吶喊。
師:是啊,肖邦這位波蘭偉大的音樂家之所以在他彌留之際說出這樣一句話,肯定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圍繞這句話,同學們有什么疑問嗎?
生:我想知道肖邦是對誰說這句話的。
生:我想問肖邦是在哪兒說這句話的。
生:我想問肖邦為什么要在臨終時要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
……
師:同學們,大家提的問題都很好,這些問題正是我們要通過再讀課文需要解決的。讓我們靜下心來,深入到文中去細細體會吧。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本文轉載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3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
我對《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教學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1、據題質疑。
據題了解是誰要把什么帶回祖國,為什么要把心臟帶回祖國。
2、帶著問題初讀探疑。
3、深讀課文抓重點詞句。
4、討論解疑,悟情。
通過這四步,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肖邦不僅是一個杰出的音樂家,還是一個滿腔熱忱的愛國者,從而使學生對肖邦的敬仰之情達到沸騰的頂點。同時也使學生在心中升騰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導學生背誦第2自然段。但是在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感受肖邦的愛國深情時,學生由于朗讀不夠多,句子找的不完整,.再加上是一位新手,對課文的把握不夠準確,所以感受不是太深.此次不是教學不是很成功.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反思
今天,我上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篇課文,這篇課文以肖邦的愛國之情為線索,依次寫肖邦被迫離開、告別親人、思念祖國、臨終請求四部分。
課始,我指導學生理解課題,都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題就能獲得許多信息,如:誰說的這句話?為什么要把心臟帶回祖國?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這些問題有些學生通過預習已解決,有些則要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來慢慢理解。
首先通過學生默讀,說說文章大致講了什么,了解文章的整體內容。在細讀課文的過程中,第一部分被迫離開,重點體會肖邦離開的原因,通過朗讀讀出肖邦的無奈,對“不得不”要重讀。第二部分告別親人,要指導學生理解埃斯內爾送泥土的原因。在教學中我有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如學了老師和同學們在路邊詠唱后,我讓一位學生起來說說老師又做了什么,學生開始讀出了老師說的話,我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學生在我的指導下說出了“講埃斯內爾送給肖邦一只裝滿了祖國泥土的銀杯”,這樣講就很好了。
教完這篇課文,我感覺效果還是不好,教師在課堂上主宰太多,怎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學定教,讓教為學服務,值得我的深思。說真的,如果教一篇課文,讓老師圍繞教師轉,以教師講為主,其實很好上,但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被動地接受,自己的閱讀能力其實并沒有多大打發展,對學生是不利的。
如何把教材當成訓練場,對學生進行扎實地閱讀訓練是很必要的。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理解一篇課文,而是通過理解課文讓學生學會如何去理解課文,學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知從何下手。
你為什么要撒謊?——質疑《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篇14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學設計三
教材分析:
熱愛祖國的感情貫穿全文,這是本文的主要寫作特色。由于列強瓜分了波蘭,使肖邦“不得不”滿懷悲憤之情忍痛離開祖國;師友送別時,無論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無論叮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也無論贈送泥土這一“特殊禮物”,都是以愛國為核心的;肖邦身處異國他鄉,日夜思念祖國,忘我進行音樂創作;即使彌留之際也請求死后把他的心臟帶回去,他要長眠祖國地下――這是多么熾烈執著的愛國之情啊!
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是一種對話,閱讀教學更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廣泛而深入的對話過程。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疑問和感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嘗試解決問題;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課文的空白點,展開聯想與想象,以創新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重點段,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新課文,題目是——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呀?
學生匯報,可從字詞、肖邦身世、課文內容、讀后感受等方面談。
引導學生回到課題上,肖邦的這句話是他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呢?(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著姐姐的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指名讀句子,說說你們讀懂了什么?(肖邦對祖國的熱愛至死不渝)
再讀課題(讀出感情)
二、繼續學習。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同學們,既然肖邦很愛自己的祖國的,死后還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那么,他又為什么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呢?引導學生去體會第一段的內容,了解肖邦離開祖國時的悲憤。
師: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展現在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音樂家面前的是一條鋪滿鮮花的大道。但就在這時,波蘭遭到了歐洲列強的瓜分。引讀:有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了沙皇俄國的手里。波蘭人民從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什么叫“不得不”?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彌漫著薄薄的霧靄,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坐著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在城郊,發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自讀課文,思考:在城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覺得這件事中哪些情節最令你感動?
(1)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
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老師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如果你是埃斯內爾,你會通過歌聲對肖邦說什么呢?同桌討論歌詞。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
……)
出示: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歌詞: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不論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愿你懷著一顆溫暖至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熱愛。
教師深情朗誦。學生誦讀。
引導學生抓住“緊緊、無論、都不要”等詞語體會老師對肖邦的期盼和叮囑。指導有感情讀好第一句。
(2)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
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這是肖邦的根,這是生他養他的土地
老師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
指名讀,齊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已經理解、體會了老師的一片心意,我們從他的淚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萬語想要訴說,想一想,肖邦在心里會說些什么?你能幫他說一說嗎?出示小訓練: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誠說:
(祖國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們,朋友們再見了!
祖國,我會為你而奮斗的!
……)
自由背誦這一段中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個別背。
3、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國巴黎的肖邦,他在異鄉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寫下了著名的《革命進行曲》
理解“悲憤欲絕”
聽《革命進行曲》,說印象,感受音樂的巨大作用。(播放音樂)
師:起義失敗的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后,又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爭。
從肖邦的這一舉動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什么?(肖邦有著熾熱的愛國之情,身在異國,心系祖國,祖國的每一點變化都被他所密切地關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引導學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徹夜”等詞語體會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
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段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⑶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
寒來暑往,18年過去了。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原來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1849年10月,他終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讀:課件再次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朗讀肖邦的話,加深體會(注意微弱的聲音與強烈的感情要協調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與世長辭”,抓住“亡國之恨”和“異國他鄉”、“才”來再次感受肖邦命運的坎坷與他未能活著回到祖國,未能看到祖國解放的那種死不瞑目的深深遺憾。
齊讀第六自然段
三、總結
之后,波蘭人民又多次舉行爭取獨立的武裝起義,終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復獨立,成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遺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國恢復獨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進行曲》卻激勵著全世界人民,他熾熱的愛國情懷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