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
1.讀懂二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誦這二首古詩。
5.默寫。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復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著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ǘ┲v讀第一首古詩《泊船瓜洲》。
1.初讀指導,理解詩句意思。
。1)解題。板書題目:《泊船瓜洲》
指名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注意生字、新詞。)
。3)指名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教師點撥。
2.精讀訓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讀。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個“間”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隗w會“春風又綠”在這里的意思。
、墼娙嗽谠娭羞\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佥p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節奏和韻味。
。ㄈ┳鳂I 。
1.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講述每首詩的意思。
2.試著背誦兩首古詩。
第二課時
。ㄒ唬⿲ 新課,揭示課題。
前邊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講讀第二首古詩《游子吟》。
1.初讀指導,理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
。1)解題。板書題目。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的意思。(贈送給好朋友汪倫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
。3)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注意書上的注解。)
、俅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
、谂R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③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精讀訓練,連貫講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全詩,連貫講詩意。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中送別的情景,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谶@種親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塾懈星榈乩首x,想象情景。
(三)鞏固練習。
1.讀課文,先理解加粗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2.欣賞二首古詩,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3.背誦二首古詩。
4.默寫。
。ㄋ模┛偨Y。
板書設計 :
古詩兩首
泊船瓜洲 游子吟
一水 數重山 慈母 游子
春風 綠 密縫 恐遲
還 報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
1.讀懂二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誦這二首古詩。
5.默寫。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復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著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ǘ┲v讀第一首古詩《泊船瓜洲》。
1.初讀指導,理解詩句意思。
。1)解題。板書題目:《泊船瓜洲》
指名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注意生字、新詞。)
(3)指名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教師點撥。
2.精讀訓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讀。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俚谝痪洌昧艘粋“間”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隗w會“春風又綠”在這里的意思。
③詩人在詩中運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佥p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節奏和韻味。
(三)作業 。
1.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講述每首詩的意思。
2.試著背誦兩首古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前邊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講讀第二首古詩《游子吟》。
1.初讀指導,理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
。1)解題。板書題目。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的意思。(贈送給好朋友汪倫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
。3)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注意書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谂R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壅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精讀訓練,連貫講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全詩,連貫講詩意。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佥p聲自讀,想象詩中送別的情景,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谶@種親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③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ㄈ╈柟叹毩暋
1.讀課文,先理解加粗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2.欣賞二首古詩,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3.背誦二首古詩。
4.默寫。
(四)總結。
板書設計 :
古詩兩首
泊船瓜洲 游子吟
一水 數重山 慈母 游子
春風 綠 密縫 恐遲
還 報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3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在學習中養成讀書、識字、寫字的良好習慣。
3、喜歡學習古詩。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課前準備】識字卡片、掛圖、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交流有關詩人李白、杜甫及他們的詩歌的信息。
2、從《絕句》引出“五絕”“七絕”,適當介紹該類古詩。
二、學生字
1、檢查預習情況:
試讀課文。
2、自主識字:
自己拼讀生字,邊讀邊想怎樣記住字音、字形。
3、認讀9個生字,介紹識記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學生用卡片清讀生字。
5、認字游戲。
三、學習《望廬山瀑布》
1、讀題,了解題目意思。
2、自讀課文、練習讀通順。
3、合作學習:
讀詩句,看圖說話,感知詩意。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意會詩的意境。
5、自主選擇方式背誦古詩。
四、寫字
1、認讀第一首詩4個要寫的字。
2、共同研究并寫好“流” 字。
五、遷移方法,學習《絕句》
1、談談自己想怎樣學習《絕句》。
2、小結方法。
3、獨立或合作嘗試。
4、學習匯報。
六、總結
【評析】
本課設計著力從如下方面體現立足基礎,促進發展的指導思想:
1、扎扎實實,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語文素養是靠點點滴滴的語文基礎和長期持之以恒的語文實踐積淀、整合而成。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和能力,是語文素養摩天大廈的基石。根基的扎實、牢固程度至關重要。本課教學在識字、寫字、讀書、說話等基礎教學方面目的明確,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像“流”字的書寫,從觀察,到揣摩字的結構,筆畫的改變、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筆一畫認真臨寫,既抓住了寫字的能力培養,又注重陶冶情操,讓學生感受漢字書寫所體現的規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讀訓練,從認清字詞的通讀,借助插圖意會詩意的熟讀,到直抒胸臆,升華情感的美讀,循序漸進,重在精品的積累,形成語感,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習興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勵自主實踐并實現超越:
方式方法的選擇、確定,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實效為原則的。本課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實際,以教材為憑借,創設了各種各式、寬松和諧、富于情感、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聰明才智的活動。例如開課時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對課外積累的重視,擴展信息量,讓知識面廣的同學露一手;介紹生字的學習方法,能點燃思維的火花,共享資源,運用方法解決問題,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自擇方式的朗讀展示,看圖寫話,讓他們口吟、眼看、耳聽、手寫、腦記,各種感官參與,有利于個性發展、差異發展;舉一反三學《絕句》,更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自由的時空,發展的平臺。整節課,獨立,合作學習適時安排,學生在這種情境中,不是等待別人的授予,而是在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中自主建構生成知識、形成能力,經歷實踐,情感、價值觀同時獲得轉變,在自奮其力中實現超越。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4
對韓莉老師執教的《古詩兩首》的評析(《池上》和《小兒垂釣》)
韓莉老師本次執教的是蘇教版第八冊的第20課——《古詩兩首》,分別為《池上》和《小兒垂釣》。
這兩首詩都是描寫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它很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因為童年都是快樂的,無論古代還是現在。本節課中,韓老師力圖創設、體現和詩文相吻合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詩中孩子的有趣、天真,去有滋有味的誦讀,輕松的學古詩。
古詩教學的精髓是誦讀,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書聲瑯瑯的課堂,課程標準各學段古詩文閱讀的教學目標中也都強調了“誦讀”二字,要求在讀中體味作品的內容,讀中體驗情感,讀中感受語言美。古詩文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采用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淀。
把握住這一點,韓老師精心設計了“三讀”:初讀,正確流利;再讀,讀出畫面;三讀,不同形式讀得興趣盎然。層層遞進,整個教學過程十分的輕松、愉悅。
我們都知道,一直以來,課內古詩文的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還是秉承傳統,采用“講解法”,即“解詞釋句——串講全詩——背誦默寫”。如此,古詩中最具光華、最耐人尋味的意蘊常遭忽略,學生自讀感悟,從詩中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鮮明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實際上,“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由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課程標準》)因此,教師應讓學生直面經典: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
韓老師很好地把握住了這一點,課堂上,沒有刻意花精力去逐字地講解,沒有擔心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不需要學生字字會解釋,句句能分析。這樣,學生在一個輕松的環境中,漸漸理解,慢慢受滋潤,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認識這兩個和他們一般大的孩子,開心地學,有趣地讀,多多地記。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保ā墩n程標準》)古詩文教學的課堂當然也應該如此。正如黑格爾所說的:“就詩的表現方式來說,詩顯示出整體藝術,所以在詩的領域里,其他各門藝術的表現方式也用得上!表n老師利用這一點,充分解讀教材,把握住《池上》這首詩獨特的韻律美,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將音樂帶入課堂,讓學生將古詩唱出來,孩子們唱得興趣盎然,也令我們眼前一亮,原來古詩還可以用音樂表現出來!
另外,我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韓老師在教材的處理上做了一些細微的調整,將《小兒垂釣》放在前面執教,可能因為學釣魚,和我們這里的孩子的生活更接近,孩子們學起來也更有興趣;同時,相對于《小兒垂釣》,《池上》語言更加直白,在人教版的教材中,這首詩是在二年級學習的。
古詩文的教學,如何更新觀念,優化教學,讓這經過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參與和證明了的古典文學精華,從學生口中滲融于他們的血液里,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現在、將來都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對照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會認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3、會朗誦、背誦兩首古詩,會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作為我國悠久文化的寶貴遺產,深受同學的喜歡,最近課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詩,背給大家聽一聽,好嗎?
2、指名由學生自由背誦古詩。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望天門山》。板書課題。
二、學習古詩
1、對李白進行簡要介紹。
2、第一步:⑴ 談談你對李白的了解。
⑵ 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教師點撥。
第二步:
、拧⌒〗M合作,利用字典、注釋、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重點詞:天門、楚江、中斷、天(通)、至此回(在這里打轉)
、啤⊥ㄟ^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⑶ 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請提出來大家解決(集體解決)
⑷ 抽學生說說本詩的意思。教師可做適當講解。
、伞≡僮x這首詩,邊讀邊想描繪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學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畫面畫下來,結合畫面講述。
第三步:
⑴ 再用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能體會多少就體會多少,教師適當點撥)
、啤〗涣。
第四步:
、拧◇w會作者的贊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先自由讀,再讀給全班聽。
、啤”痴b這首詩。
三、學寫生字
1、學生自由準備,為要求會寫的4個生字組詞,想給哪個字組就給哪個字組,能組幾個就組幾個。
2、觀察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師指導書寫并示范。
4、學生在課堂作業本上寫,教師巡回指導。
四、作業
1、背誦本古詩。
2、搜集、背誦李白的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大家還記得嗎?請大家一起背一背。
2、這節課我們將去領略另一首古詩的迷人風光。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
二、學習生字
1、請小朋友們自由讀古詩,在讀的同時用鉛筆勾出生字,多讀幾遍。
2、誰愿意當小老師教大家認讀生字?(師出示生字卡片)
3、獨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識記這些生字最快。
4、全班交流思考的結果。(說得好的教師給予表揚,同時重復強調,讓生加深印象。)
5、對生字進行擴詞訓練。
三、學習古詩
1、對蘇軾進行簡要介紹。
2、第一步:⑴ 談談你對蘇軾的了解。
⑵ 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教師點撥。
第二步:
、拧〗M合作,利用字典、注釋、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重點詞:瀲滟、空蒙、奇、西子
⑵ 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恰∮惺裁床幻靼椎膯栴},請提出來大家解決(集體解決)
、取W生說說本詩的意思。教師可做適當講解。
⑸ 讀這首詩,邊讀邊想描繪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學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畫面畫下來,結合畫面講述。
第三步:
⑴ 用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學生能體會多少就體會多少,教師適當點撥)
、啤〗涣鳌
第四步:
、拧◇w會作者的贊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先自由讀,再讀給全班聽。
、啤”痴b這首詩。
四、完成課后練習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分析:
《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寫的一首風景詩,全詩如一幅美麗的風俗畫:鄉村的二月,天氣暖和起來。春光明媚,和風麗日,青草生長,鳴鶯翩飛。春風吹動下,垂柳的枝條正拂著堤岸,仿佛陶醉在融融的春光中。白晝漸漸長了,兒童沐浴著春光,呼吸著新鮮空氣,奔跑著放飛風箏。詩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點,以精練的語言勾畫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機勃勃的“樂春圖”:景、人、事融為一體,充滿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學情分析:
這是學生開學后要學習的第一篇描寫春天的課文,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在上學期古詩誦讀大賽中的成功,體驗到品讀古詩的快樂,把學生帶入《村居》迷人的意境之中。教學目標
1、會認“村、居、醉、煙、童”5個生字,會寫“忙”
這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3、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詩中春天的美好情景以及孩子們快樂活潑的形象。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背誦古詩。
難點:感受詩篇的語言美和情境美,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課文插圖等。學具:關于春天的資料卡片等。
教法:創設情景,進行層進式的引導與點撥。學法: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感悟詩意詩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全詩,學習前兩行詩及其生字。
教學重點:理解古詩第一二行,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學習生字。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揭題:(出示本課插圖)同學們,這幅圖上描繪了什么季節,小朋友們在做什么呢?對了,在草綠花紅的春季,小朋友們在快樂的放風箏。早在清朝,詩人高鼎就作了一首七言詩《村居》,描寫了在綠草青青、黃鶯啼叫的春季里,河邊的楊柳在微風吹拂下輕輕搖擺,人們陶醉在春意盎然的美
景中。白天漸漸長了,小孩子們放學回來,時光還早,趕忙趁著東風在大好的春色中快樂地放風箏。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出示課題《村居》。
2)讀題:平舌音讀得可真準確呀。ㄖ该x題)“村”是形聲字?梢杂脭U詞的方法幫助理解字義,注意讀準平舌音。
給“村”找找朋友。(農村、村子、村莊、山村)給“居”也找個朋友。(居住、居處、居家、居中)“村居”是什么意思?(在農村居住——你真會思考!)“居”指居住,學過的尸字頭的字還有:尺、尼、尾等。3)解題:兩位生字寶寶拉起了小手,一起讀——村居。(板貼詞條)
二、多種形式,充分朗讀:1、教師范讀、領讀。2、借助拼音,學生試讀。。
3、跟老師讀:想讀嗎?輕輕地跟著老師讀一讀。4、指名讀詩:小組讀。誰來學著老師的樣子讀讀詩?(請3-4人)
評價:*正音:草長鶯(yīng)飛、拂(fú)堤楊柳醉(zuì)春煙、散(sàn)學
*你可真能干呀!已經讀得這么流利了!*讀得真不錯,你讀出了古詩特有的節奏。
*太棒了,你就像是一位小詩人呢!
5、生齊讀:去掉拼音還能讀嗎?一起來試試看。6.教師領讀,學生接讀
7、我們也快來和詩中的孩子們一起放放風箏吧。ㄗx詞鞏固生字)山村居住陶(táo)醉春煙童年發散連忙
哇,一只只漂亮的風箏在小朋友們的幫助下,都飛上藍天啦!8、可是頑皮的風箏還要考考你們呢。請你幫它們和好朋友連連線。
草長(zhǎngcháng)鶯飛拂(fúfó)堤楊柳兒童散(shànsàn)學東風(fēngfōng)三、自學質疑。
1、請同學們默讀詩句,在理解的字、詞、句子旁邊作批注,把不理解的字詞或句子畫出來,想辦法解決。完成后用漂亮的姿勢告訴老師。
2、交流,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并相機解答學生們解決不了的問題。四、圖文結合,感悟大意。
1、指導觀察課文插圖,說說: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如:河邊草綠,楊柳輕拂,鳥兒啼飛,這樣的山村春光多么令人陶醉啊!再從課文中圈出相關的詞語。2、這幅圖配上詩中的哪兩句最恰當啊?
出示第一、二行詩,也可以相機指導學生在圖中找到詩中所描寫的事物,如草長、鶯飛、拂堤楊柳等,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前兩行詩意。3、重點理解:拂、醉4、學習多音字:“長”
5、學習“堤”、“拂”、“楊”。
“堤”字要聯系畫面,使學生知道是指河岸,組詞河堤、江堤、堤岸,并與“提”相區別。
“拂”字要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吹拂,是春風拂面,輕柔之感。
“楊”字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學過的帶有木字旁的字,如:“松、梅、桃”等漢字。
6、出示“醉”:人們在什么時候會醉呢?美酒醉人、美景也醉人,那就不是酒醉,而是心醉。
7、詩人陶醉于春色,也就是詩中的春煙。運用“拆字”的方法學習“因”和“煙”。
“因”:練習用“因為所以”說話。
“煙”:形聲字,依據“火字旁”,了解它的本義,注意它的書寫,一捺變點;再理解本課中“春煙”的含義。8、指導朗讀:
師配樂讀一、二句,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聽了有什么感受?(美)(讓學生充分地說)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7
《古詩兩首》
學習目標
、僬J識2個字。會寫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谡_、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弁ㄟ^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方法:欣賞教學法、閱讀法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①會寫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弁ㄟ^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①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介紹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現存近千首詩,他的詩歌色彩瑰麗,大膽想象,被稱為“詩仙”。誰來背背他寫的詩?
、诳磥硗瑢W們非常喜歡李白的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他寫的一首詩——(學生齊讀課題)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
①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
②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留給你的初步印象。(感覺到這首詩描寫了雄偉的長江,有一種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給人歷歷如眼前的感覺)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安徽省當涂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此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豐富的想象力。
b.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天門山被長江從中斷開,碧綠的江水奔騰東流,到這兒突然轉了個彎兒,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俳處煼蹲x,學生自由體驗。
、谏毩曌x,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
③指名朗讀,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芤龑П痴b: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
四、自由練背!⊥阑ハ啾。
五、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①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谀瑢憽锻扉T山》。
六、總結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2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弁ㄟ^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俨シ盼骱吧恼n件。提問:西湖的景色美嗎?如果你欣賞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別有一番滋味呢!
、诎鍟n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俳柚匆舫踝x課文。
②教師重點指導:瀲 空蒙淡妝濃抹相宜
、圩x通詩句。
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④同座互讀全詩,并相互正音。
三、熟讀成誦,體驗情境
①朗讀交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
②體會詩意。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蕩漾,閃爍著粼粼的金光。風景秀麗;在陰雨的天氣里,山巒在細雨中迷蒙一片,別有一種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濃妝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妝的西施,都是同樣的美麗無比。
③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能將西湖雨中的美景讀出來嗎?
學生借助多媒體的音畫反復誦讀體驗。
、軐W生自由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俳涣髡n前搜集的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②舉行“美麗的祖國”古詩詞朗誦會。
板書設計
碧水:開、回
1、望天門山 青山:中斷、出
孤帆:日邊來
晴 水光、
2、飲湖上初晴后雨 淡妝濃抹總相宜
雨 山色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學會詩中的生字:撐、艇、浮、萍、稚、側。
3、理解詩句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中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
2、感受古詩語言的精練之美。
教學準備
教學多媒體演示文稿(文字、圖象),詩人、詩作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建議:2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導語
同學們,還記得楊萬里《小池》這首詩嗎?誰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來學習一首古詩,也是講夏日池塘上發生的事。
。ò鍟撼厣希R讀。
教學過程
一、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從小生活清貧,生逢戰亂,對社會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較深的了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諷刺詩”。他熱愛大自然,寫下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
(1)讀準字音:撐、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詞語:浮萍。
。3)齊讀詩歌:說說池塘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ㄒ粋小孩偷采白蓮)
3、再次自由讀詩。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結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圖,借助工具書,理解詩劇含義。
一、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1、前兩行——小娃偷采蓮。
。1)讀這兩行詩,你看到了怎樣的荷塘,怎樣的白蓮?
生:蓮葉田田的,蓮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
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蓮蓬,就不經大人同意,撐著船偷偷去采。
。3)看圖,指導學生讀出小娃天真、調皮的樣子。
。4)你最欣賞前兩行中的哪個字?
(偷:結合自己小時候“偷偷”做的一些頑皮之事,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
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自由)
配樂朗讀這兩行詩。
2、后兩行——景美童心純。
。1)提問:小娃“偷采白蓮”不會被發現嗎?
(2)生默讀,讀理解。
。ㄐ⊥弈睦镏溃盒〈宦穭濋_的一道浮萍已經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體會孩子的質樸、純真。
。4)指導讀出情趣。
二、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古詩。
。ㄗx、唱、演都可)
2、你還讀過哪些描寫荷塘、荷葉的詩句?
板書設計
21 古詩兩首
偷采 白蓮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開 童真童趣
第二課時
課前導語
一、理解課題。
分別講“小兒”和“垂釣”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讀。
1、配樂范讀。邊聽邊想畫面。
2、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重點讀準:稚子、垂綸、借問。
三、讀課文,悟道理。
師:小孩正專心致志地釣魚,行人匆匆走來向他大聲提問,他心里會怎么想?
生甲:這么大聲會把魚兒嚇跑的。
生乙:千萬別再叫喊了,不然我捉不到魚了。
生丙:我應該打個手勢讓行人不要叫喊了。
師:如果你是那個小孩,你會對行人做什么手勢?
生丁:(做擺手動作)不要驚了我的魚。
生戊:(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讓行人走開。
師:你認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勢?
生己:那個小孩做的是讓行人走近的手勢,行人走近后輕輕地告訴他,這樣就不會嚇跑魚兒了。
生庚:我也這樣認為,他這樣做,既幫助了人,又沒嚇跑魚。
師:是呀,大家說的對,這個小孩聰明又有禮貌。他陶醉在垂釣的樂趣之中,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十分可愛。老師想,你們也原意像這位小男孩一樣處處樂于助人吧!
四、指導背誦全詩。
板書設計
21 古詩兩首
稚子 垂綸
小兒垂釣 怕得魚驚不應人
路人 借問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使學生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和農民勞動的辛苦,要尊重農民,愛惜糧食。初步了解詩人所反映的當時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
教學重點難點:識字、寫字、朗讀、背誦。
教學具準備及輔助活動:生字卡片、插圖、小黑板
主要板書計劃
20 古詩兩首
鋤禾 憫農
日當午 汗滴 春
一粒 盤中餐 辛苦
秋 萬顆
餓 死
作業 設計安排:
課內:描紅、仿影、臨寫、朗讀
課外:背誦課文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古詩嗎?能背誦嗎?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板書:古詩兩首。解釋“古詩”的意思。詩歌以“首”為單位。
3、先學《鋤禾》
二、初讀指導
1、板書:鋤禾,領讀。解釋字意。
2、教師范讀、領讀全詩。
3、自讀課文,圈出生字詞。教師用小黑板揭示:鋤禾當午粒粒辛苦盤皆
。1)自由拼讀,讀準字音。
。2)指名認讀,提醒學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記住這些字?學生自主學習,然后交流。
4、指導朗讀,注意重音和停頓。
5、自由讀課文,指名朗讀,相機指導。
三、精讀訓練
1、指導看書上的圖。這幅圖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畫的什么?自由說說圖意。
2、當眾交流。
3、教師講“當”、“正是”等字詞意思。板書:日當午汗滴盤中餐辛苦
4、講解。
5、對照板書練習背誦。
四、作業
1、給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組詞。
2、讀拼音,寫漢字。
3、用“辛苦”說、寫一句話。
4、用自己的話講〈鋤禾〉的意思。
5、背誦〈背誦〉。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朗讀《鋤禾》。
2、用自己的話把《鋤禾》這首古詩的意思講一講。
二、初讀指導
1、板書課題,領讀。農民什么地方值得人們同情呢?
2、教師范讀,領讀。
(1)自讀課文,圈出生字詞。收閑田農夫粟猶自由拼讀,讀準字音。熟記、練寫生字。
。2)指導朗讀,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頓。
。3)自由讀課文,指名朗讀,相機指導。
三、精讀訓練
1、教師介紹粟。
2、學生查字典,弄懂“無”和“猶”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所以講一講。同桌試講,共同糾正。結合講解板書:春一粒秋萬顆餓死
4、檢查試講情況,指名講解。
5、觀察課本上的插圖,說說圖意。
6、為什么豐收農民還要餓死呢?
7、對照板書練習背誦。
四、作業
1、畫去括號內不恰當的拼音。
2、解釋。
3、詩句中“一粒”的“粒”表示,“萬顆”中的“萬”表示。
4、用自己的話講《憫農》的詩意。
5、背誦《憫農》。
第三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朗讀課文。
2、指名用自己的話講〈鋤禾〉、〈憫農〉的意思。
3、背誦〈鋤禾〉、〈憫農〉。
4、再次朗讀〈古詩兩首〉,想:這兩首詩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農收閑夫。
2、這幾個字里,你認為哪幾個比較好寫?說說你是怎么寫好的。學生自學后逐字講每個字寫時的注意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作適當的補充和小結。
3、按筆順描紅。
三、作業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首詩的意思。
3、選擇一首古詩,用自己的話把詩意寫下來。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0
【情景說明】
《古詩兩首》包括《春曉》和《村居》,要求認識“村、居”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通過對兩首古詩的理解,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的初步情感。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朗讀背誦古詩,了解詩意。
我國古代的詩歌,是一大宗十分寶貴的藝術財富,一直放射著燦爛的光芒。它的語言凝練、和諧,富有音樂性,《春曉》和《村居》就是用濃縮性的語言呈現春天的美景,并伴有圖畫,可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教學古詩,通過識字、朗讀、背誦等訓練,意在讓學生品味形象生動的語言,提高兒童的表達能力和記憶能力,增強兒童的語言修養。同時,讓兒童體會詩中鮮明、獨特而感人的藝術情景,豐富兒童的情感,培養兒童的高尚的生活情趣,發展兒童的聯想、想象等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審美能力。
【教學過程】
師:春天來了,她在和小朋友們捉迷藏呢,說說看,你們都在哪找到了?
生:春天來了,百花齊放。
師:用了一個剛學過的成語“百花齊放”。
生:小草都從土里鉆出來,草坪綠了。
師:像個小文學家,“鉆”字用得好。
生:山青了,水綠了。
師:我們的清江河一直都那么“綠”。
生:應該是水“更”綠了,因為山上的樹都發芽了,把河水映得更綠了!
師: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大家一起鼓勵他。)
。ㄉR讀:春天來了,山青了,水更綠了。
師:還有什么?
生(情不自禁):鶯歌燕舞。
師:小朋友,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給你們捎來兩份禮物,想看看嗎?
生:“想”。(竊竊私語,是什么呀?)
(師出示課件,小燕子銜著兩首古詩出場,生字用紅色標出,但沒注拼音。)
師:誰來讀一讀題目?
生:“春曉”。
生:第二首詩叫“村居”
生:題目中都有一個“春”字。
生:不對,村居的“村”是平舌音,在“煙村四五家”里學過。
生:我家住在永和坪村。農村的“村”。
師:誰能用“居”、“村”說一句話幫助大家記住這兩個字?
生:老師,我會用“村”和“居”說一句話──我居住在永和坪村。
師:真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學著他的樣,把題目讀正確。
生齊讀:“春曉”、“村居”。
師:詩歌是前人留下的優秀文化。大家仔細讀一讀,把不認識的字做上記號,并想辦法記一記,看誰學得快。
。ㄉ杂勺x詩,有的看著課件讀,有的看著書本讀,有的一會兒看課件,一會兒看書。)
師:詩句中有幾個生字寶寶想和大家打打招呼,誰先來?
。ㄕn件展示,讀對一個就跳回詩句讀句子。)
……
師:誰愿來當一當詩人,把詩句讀給大家聽?
生:我讀《春曉》……
生:我讀《村居》……
生:《村居》句子長一些,每句有7個字。
師:觀察很仔細,七個字的可以叫七言詩。
。ㄉ鷤個要讀。)
師:大家都想當小詩人,現在分小組,一人讀一次,讀完了,評一評,讀得最棒的再來比一比,看看誰最會讀。
。ǚ中〗M活動。)
。ɡ蠋,我和 比賽讀。)
。ㄎ視沉恕#
師:大家都這么愛讀詩歌,但只讀正確不行,還要知道詩句的意思,把詩歌讀出感情。大家猜一猜詩句的意思,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生:“處處聞啼鳥”是講春天來了,到處都聽到鳥兒的叫聲。書中還畫了許多鳥兒在嘰嘰喳喳地叫著呢。
師:理由很充分,不光讀了詩句,還觀察了圖畫,真會學習!
生:“曉”是不是和我的名字的“曉”一樣,是說早上吧?媽媽說我是早上出生的,名字就叫“李曉曉”。
師:真聰明,還會推理。
生:夜里還下了雨,春雨在給柳樹洗頭呢!
師:你的記憶真好!學以致用!
生:春雨不是給柳樹洗頭,是給花瓣梳頭,你瞧,地上落了好多花瓣。媽媽給我梳頭才掉頭發呢!
。◣熑滩蛔⌒Τ雎。)
師:瞧,我們的小朋友多會觀察生活呀!讓我們帶著這份愜意,把詩歌再美美地讀一讀。
生:齊讀詩句。
師:《村居》又講了什么呢?
。ㄉ鸂幭瓤趾。)
生:柳樹醒了,柳條長長的。
生:柳條和我們河堤上的一樣,細細的,可以當跳繩。
師:柳條像一根根細細的跳繩。
生:幾個小孩子在河堤上放風箏。
師:為什么說在河堤上?
。ㄉ鷵屩f:河邊風才大。
師:從哪兒知道有風箏?
生:圖上畫了。
師:能從詩句中找出來嗎?
生:放風箏,“放”后面的兩個字。
師:讀出來。
生:放紙鳶。
師:真棒!古時候的風箏就叫“紙鳶”。一起再把詩句讀一遍。
生齊讀詩句! 煟盒∨笥眩銈兌挤胚^風箏嗎?
生:放過,放進……
生:這個星期六,我就在河堤上放了風箏,還看到許多小伙伴。
師:你們都放過些什么風箏?
。ㄉ鼇韯帕。)
生:像小魚。
生:蜻蜒、蝴蝶、大雁……
生:我的燕子飛得好高,爸爸和我一起放的。
師:用一句話把放風箏的情景說給小伙伴聽一聽。
生:星期六下午,河邊來了幾個小朋友在放風箏。我一下子就急了,拉著爸爸騎上摩托車就去買風箏,是個三角形的,很會飛,爸爸舉著,我一跑風箏就上天了。
生:我也是買的新風箏,我要買大的,媽媽只給買了兩塊錢的貓頭鷹,但它也像老鷹一樣,一下子就飛得很高。
生:我的風箏飛得更高,線都放完了。
生:四點多鐘,媽媽叫我到奶奶家去的時候,藍藍的天上飛滿了風箏,好漂亮。
師:小朋友們真會說,讓我們帶著放風箏的高興勁兒再把詩句讀一讀。
生讀詩句。
師:我再來考考大家,準備好!
師:我們早早地放學后,在河邊放風箏,能用哪句詩來說?
生:“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生:我們也可以說古詩?
師:對呀。
生:聽到樹上有許多鳥兒在叫──處處聞啼鳥。
生:夜里下雨了,雨點把花都打落了──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師:同學們把詩句的美都說出來了,也讀出來了,你們能把它們涂上美麗的色彩嗎?
。ㄕn件播放一組春景圖,伴有《春天在哪里》優美的旋律。)
(課本全是黑白版本,請孩子們拿起彩筆,把黑白變成彩色。)
。ê⒆觽儤妨,教室里充滿笑聲、討論聲……)
師:同學們,今天快樂嗎?
生:“快樂”。
師:今天,我們不僅讀了詩歌,還用我們的心靈去感悟了生活中的詩意,多美呀。來拿起手中的畫,給它們配上詩,美美地讀一讀……
。ㄒ魳讽懫穑蜃蛘,或搖頭晃腦,或手舞足蹈。)
【教學反思】
《春曉》和《村居》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瑯瑯上口。雖然字數不多,都蘊蓄著豐富的內涵,傳遞著無數信息。對一年級的同學來說,如何讓他們在學習、呤誦詩歌的過程中豐富語言積累呢?打開書本,單元導讀中的一句話提醒了我──“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春天吧!”對,詩歌展現在眼前的也是“多彩的春天”,于是,利用有趣的圖畫、音響把孩子們帶進游戲中,說說春天美在哪?孩子們都是感性的,信息刺激儲備,多彩的語言描述讓我記憶猶新,特別是“水更綠了”讓人感動,慨嘆孩子的“悟性”,這不是和詩歌一樣美嗎?
其次,在識字過程中,鼓勵孩子們聯系生活實際,積極主動地和生字“打招呼”!拔揖幼≡谟篮推捍濉保谡Z言環境中識字既靈活又適用,比單純認讀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解放孩子,用“猜一猜”的辦法鼓勵學生讀句看圖,理解詩句的意思。“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洗澡”與“梳頭”之爭,來源于剛學過的課文《柳樹醒了》,但稚兒的辯解比“一夜春風襲來,吹落了無數花瓣”要勝似百倍!洞寰印分械臈盍尯⒆觽円灰娙绻剩驗榍褰优系牧鴺湔檠孔凒Z黃,雙休還剛放過風箏,水到渠成,詩與景自然吻合,親歷、體驗讓孩子與古詩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也可以用古詩來描繪我們的活動情景”,讓古詩一下子飛起來了,充滿無限魅力。
第四,通過孩子們的雙手,讓畫面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充滿春色,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豐富到畫面中去,也用巧妙的途徑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這樣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留下了自由想像和創造的足夠空間,把學生的想像力、感悟力和創造力充分調動起來,使他們真正成為作品接受的能動力量。在感悟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也豐富了課堂語言,給孩子們搭建了語言表現平臺,還學生本來的純真面目。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的做法可能是井底之蛙,缺乏色彩,但我愿在新課改的征途上不斷努力,不斷探索。
【專家點評】
1、“課標”一個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即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本課中,注重學生的發展。用鮮活的情景穿針引線,激活學生思維,把孩子自然帶進學習過程中,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學生的“主體”得到充分體現。
2、用學生自己的生活來理解詩意的美,在教學中得到充分體現,如《村居》詩意的理解,不僅回歸了生活,而且將古詩的內容進行了有效的延伸,用生活的美來理解詩意的美,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語文材料,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體驗。這樣的教學讓課文內容變得豐富多彩,讓學生感染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任務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所選的兩首詩都是描寫秋天景色的,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特有景色的喜愛之情!顿泟⒕拔摹穼懗隽饲锾彀倩ǖ蛄,但枝頭碩果累累的喜悅!渡叫小穼懗隽藵M山紅葉比二月紅花更紅、更艷的美麗深秋景色。教學上最主要是讓學生會讀、會背,感受秋天的氣息,領悟詩人內心的情感。由于兩首古詩原本都是出現在高段的語文課本里,所以在意思上只要求學生大致理解,不過高的要求。
【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對象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此之前,他們只學過《畫》、《靜夜思》等有限的、簡單的四五首詩。在課外也有一部分小朋友積累了一些古詩,但也只是會讀會背,對于詩的意思、詩的意境,并不能領會。但是他們又很喜歡古詩,因為古短,讀來瑯瑯上口,他們能很快背誦下來。教學時,我們的重點就應該放在古詩意境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重點指導朗讀,讀出詩的韻味,讀出詩的意境。
【教學目標】
1、認識“劉、菊“等10個生字,會寫“于、首”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有積累、背誦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整節課以朗讀古詩為主線:先讀準、讀通古詩;再讀懂詩意,利用“畫一畫”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領會古詩的意境;最后通過感情朗讀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安排】
一、“賽詩”導入
1、激發興趣:
老師聽說,咱們班有一大批小詩人,今天可要好好賽一賽,看看究竟誰能稱得上是小詩人。⑴開始“賽詩”,評出小詩人。
、茖耄
我國古代歷史上就有許多的大詩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位大詩人所寫的古詩。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所學的古詩,將學生帶入學古詩的氛圍中。
二、初讀古詩
1、活動板塊一:
、沤柚匆,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⑵同桌相互聽一聽,看看他讀得對嗎?
2、活動板塊二:
檢查朗讀情況,指名讀一讀兩首古詩,注意正音。
。ㄖ攸c:擎、猶、景、徑。)
設計意圖:很多小朋友在上課前就已經將古詩背得滾瓜爛熟了,但是仔細一聽就會發現很多字都背錯了,所以還是很有必要讓他們借助拼音再讀一讀,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讀幫助正音。
二、讀畫結合,理解古詩
1、活動板塊一:
想一想這兩首古詩寫的都是什么季節呢?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ㄖ攸c抓。撼赛S橘綠、楓林。)
2、活動板塊二:
找找畫畫,學習《贈劉景文》。
、沤榻B背景:
我國宋朝有位大詩人,名叫蘇軾,號東坡居士,別人又叫他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學問淵博,詩又寫的好,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就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你知道他寫的是哪首詩嗎?
、莆覀儊懋斝‘嫾遥
現在我們要把這首詩變成一幅美麗的畫,想一想:畫中除了有橙子、橘子,還應該畫上些什么呢?請小組合作,一起到古詩中去找一找。
、切〗M匯報,老師做畫。
①指名匯報,根據匯報,完成整幅畫。
、谠诋媹D的過程中理解:
荷盡、擎雨蓋、殘、傲霜枝。
3、活動板塊三:
指導朗讀。
⑴體會詩人的心境:
詩人滿眼看到的都是百花凋零的景象,他的心情是不是很糟糕呢?為什么?
。ǜ惺艿酱T果累累的喜悅。)
、浦笇Ю首x:
你覺得古詩該怎么讀呢?
。ㄔ囎x──指名讀──評議──齊讀。)
設計意圖:相對于枯燥的古詩來說,圖畫就顯得有趣多了。通過讀古詩,找一找,畫一畫,涂涂色,師生通過反復讀古詩,共同完成這幅畫。變枯燥為趣味,學生上著覺得有意思多了。
三、學法遷移,學習古詩
1、活動板塊一:
總結學法:
、盼覀兪怯檬裁捶椒▽W習第一首古詩的?
⑵讀一讀,找一找,畫一畫,指導讀。
2、活動板塊二:
用這種方法學習《山行》。
⑴小組合作學習,匯報:
上臺展示本組的學習成果:怎么畫的?為什么這么畫?齊讀古詩。
、评斫猓
石徑斜、白云生處、霜葉紅于二月花。
設計意圖:剛剛用這種方法學了第一首古詩,緊接著讓學生利用這種方法進行遷移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教學設計檢測
1、《贈劉景文》和《山行》寫的都是的景色,我是從、看出來的。
2、秋天、都凋謝了,但是枝頭有、,還有滿山美麗的,所以詩人還是覺得秋天非常的美麗。
3、請你回家后收集有關于秋天的古詩,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小資料袋】
1、作者簡介:
蘇軾: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
杜牧:
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2、寫秋天的詩: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灞上秋居
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循序漸進突破古詩教學。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2
a級基礎訓練:課內鞏固與強化(時間30分鐘,滿分50分)
一、火眼金睛(辨字組詞)(16分)
題( ) 臘( 。 啠ā 。 ∫桑ā 。
提( ) 借( 。 ]( 。 ∧ā 。
莫( 。 ]( 。 【疲ā 。 ”冢ā 。
寞( ) 爐( 。 ⅲā 。 ”郏ā 。
二、我當小翻譯(先解釋加粗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14分)
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只緣:_________ 此:_________
詩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_________
詩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寫《題西林壁》并作答(20分)
題西林壁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____________________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聯系實際,說一說你對這首詩的啟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級智能訓練:課外復習與拓展(30分鐘內完成,滿分50分)
四、回顧詩文填空(25分)
1、《題西林壁》的作者是__代著名詩人_____。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千百年傳誦的名句。
2、《游山西村》是__代著名的愛國詩人_____的詩作,描寫了農家__________的氣象和風光習俗。最著名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摺
五、古詩文積累(25分)
下面是陸游臨終之作,結合注釋讀一讀,相信你一定會被詩人滿腔的愛國情感打動。如果能背下來就更好了。
示兒
【宋】陸 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圩⑨專
元知:原本就知道。
九州同:中國統一。古代把中國分為九州。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朝貴族占領的地區。
家祭:從前人在家里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
無忘:不要忘記。
乃翁:你的父親,陸游自指。
試一試:
以陸游的身份,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3
【教材透視】
《望湖樓醉書》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芳》兩首古詩都描寫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古詩格律整齊,文字優美,詩句生動,讀來瑯瑯上口。其中《望湖樓醉書》生動地記敘了夏天西湖疾雨急來急去景色的變幻,表現了景物的動態美;《曉出凈慈寺送林子芳》是一首別具特色的送別詩,詩中沒說送別,則顯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早晨陽光的映照下的美麗,是詩人通過寫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首膾炙人口詩篇。
【設計思路】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建構以及多元認識是古詩教學的根本出發點。要真正理解古詩,就應設法使學生入境,讓學生和時代對話,與作者對話,達到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只有這樣,學生 才能把古詩讀寫真切,理解得更透徹,從而獲得精神的愉悅,情感的熏陶。
簽于上述認識,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現,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達到資源共享,追求教師教學語言的藝術化,努力鍾煉語言,詩化課堂,以情感為線,語言為鏈,建立起學生、教師、文本三者的和諧對話,使學生雙方都能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中共同獲得美的體驗和情感的熏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自學生字、新詞、積累詞語。
2、感情誦讀古詩。
過程與方法:
1、認真閱讀古詩,在理解每首詩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源共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借助閱讀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重點】
以“情”為線索,以景為輔佐點,理解、感悟和體會古詩的意境和情感內涵。
【難點】
教師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動的反饋的調控。
第一課時
蘇軾寫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巧妙地運用比喻,形象生動,內容不難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讀成誦”的古詩教學原則。
【思路提要】
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讀詩—悟詩—品詩—誦詩,形式不拘一格,關鍵要把古詩學“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誦這首古詩。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一、聯系生活,談話導入。
1、同學們,了解西湖嗎?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記憶憂新,回味無窮?
2、過渡:是呀,西湖是世界聞名的風景旅游勝地,自古以來,描繪西湖景色的詩很多,今天來學習兩首宋朝詩人寫的詩,看看古人眼中,筆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樣的?
電視、書本上或耳聞目睹的有關西湖的信息。紛紛踏來,交匯,共享。
看似不經意的一問,鏈接了學生的記憶,勾連出大量的閱歷和體驗。豐滿學生的認知世界]。
二、動漫欣賞,引生入境,初讀感知古詩。
1、播放兩首古詩的動漫。
2、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己讀讀 兩首古詩。
3、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欣賞動漫
放聲初讀
談談初讀后的感受
初讀是學生文本對話的第一個回合,并尊重其對文本的獨特感受。
三、自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出題、解題:題目交待了什么?“醉”字何意?
2、這首詩是誰寫的?你對他了解嗎?
3、教師出示學習要求:自讀古詩,對照插圖,自主感悟,可以小組合作學習,并利用好手中的工具書。
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性認識解題。
依據搜集的資料簡介蘇軾。
利用工具書自學,小組合作交流詩意。
“醉”字的理解是關鍵,這里巧設疑問。
這一環節為學生自主感悟階段,放手讓學生學習,教師巡回點撥。
四、師生交流,理解詩意。
1、課件出示古詩,師配樂吟誦。聽了老師的誦讀,你的腦海浮現怎樣的畫面?2、我已讀了許多遍,對詩意自己的理解,下面我們都跟著音樂把這首詩吟誦一遍。
2、學生交流對這首詩的理解,說出大體意思即可。
聽誦讀說說自己眼前浮現的畫面。
自讀后再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遵循“淡化理解、強化誦讀”的原則,不宜作過深理解。
五、咬文嚼字,感悟詩的意境美、文字美。
1、這首詩寫出了西湖夏季一場雨的特點?猜猜這場雨下了多長時間?
2、“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這個特點能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來?
2、你認為哪些地方寫得美,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點?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未遮山、跳、亂、忽吹散、水如天等
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比喻恰當,有聲、有色、有形象、有動感、逼真可感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這場雨的主要特點。
學生會咬文嚼字,感受語言美。
六、激發興趣,吟讀成誦。
1、你會讀這首詩嗎?(老師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
2、這首詩寫出了西湖夏雨“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點,在詩中有幾個字詞表現出這個特點,如“未”,所以在讀的時候要強調一下。
3、利用分組讀、齊讀、站立讀等形式,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以至熟讀成誦。
4、指名配樂誦讀這首詩
學生標2、3、4句的節奏。并根據節奏讀詩。
學生練習讀詩,讀出節奏美,韻律美,意
境美。
潛移默化讓學生感悟到讀古詩要有節奏,還要有重音。
七、師生總結,擴展延伸。
1、師:再回頭看題目,這個“醉”字又作何解釋?
2、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觀,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雨過天晴、水天一色。詩人以高招的筆法:寫景抒情,寓情于景,讓我們高呼:“一切景語皆情語”。
西湖美景讓我們醉了,更醉倒了詩人。
“醉”字一解,感情升華,蘇軾喜愛西湖美景的感情躍然紙上。
八、觀看動漫,集體誦讀
1、播放動漫,回味全詩
2、讓我們在這優美的音樂聲中,用甜美的聲音誦出對西湖美景的無限贊美之情。
集體配樂感情背誦
余音裊裊,不絕于耳。
第二課時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人楊萬里描寫的是晴朗天氣下西湖中蓮葉荷花的壯美。前兩句議論,后兩句寫景,景在議后,目的是突現景美。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一、復習導入
1、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說說古詩的內容。
集體背誦,并說說內容
復習上一首,為下一首學習作鋪墊。
二、初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讀題目,能讀懂題目的意思嗎?(早晨,走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誰了解作者?
3、老師誦讀古詩后,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達到瑯瑯上口,并且說說在你眼前出現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請你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
4、誰來說說你的畫中有什么?
5、放媒體欣賞:西湖荷花
交流了解到的有關楊萬里的資料。
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說話訓練,描述頭腦中的畫面。
用一個詞來形容怎樣的荷花?
詩文整合,新舊知整合,課內外整合,激活學生的課外閱讀積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再學古詩,理解詩意。
1、非常投入地朗誦詩,生也聽邊看圖。自由吟誦。
2、 出示詩句。
3、 指導合作學,理解詩句。
小組共同學習古詩, 互說詩意,品評詩文。
通過合作學習,初步了解古詩內容,培養自學、協作合作能力。
四、引導學生感悟詩境。
1、古人常以詩明志,以詩寄情。在詩句中,情感是線將語言的珠子串聯起來!稌猿鰞舸人滤土肿臃健愤@是一首別具特色的送別詩,詩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別友人林子方,沒有敘友誼更沒有抒發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婉轉地表達了對友人的眷戀,F在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剛才讀到的是一份怎樣的情?用最恰當的詞表達出來。
2、誦詩詠詩情:整首詩描寫了西湖畔荷花的美麗,卻又帶著一絲淡淡的離愁,就讓這悠揚的樂聲,穿透時光的河流,把我們帶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讓我們一起感受這真摯的明友之情,就讓我們一起吟誦這首詩,重現千年前的這場送別。
學生反饋,自由讀書,談談這份情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師生和著音樂,看著畫面共同誦讀古詩
為學生創設了生動逼真的情境,調動了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表現欲望。
充分地感受了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誦讀,是一次提升了,聲情融匯地讀是積累,更是情的抒發。
五、指導朗讀、背誦。
朗讀此詩
擴大了信息量
把代表教師至高權力的“布置作業”的權力下放給學生,真正把學生當作了課堂的主人。
六、補充略讀《飲湖上初晴后雨》
七、學生自己設計作業:
畫、說、寫、背、演、默、收集兩位詩人的詩或背寫夏天的詩。
課后反思
在本課例中,教師針對這個進行了四次有效引導:第一次,讓學生聽音樂,想象聽到的畫面,把學生帶進自己的想象境界;第二次,讓學生說說想象中的西湖,因為學生平時接觸的材料比較多,因此,他們在說中感受到了西湖之美;第三次,兩次運用音樂,讓他們結合古詩談談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這實際上是將學生自我生命個體與古詩畫面結合的一次朦朧引導,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礎,古詩讀的基礎,于是使得畫面越來越清晰,生活中看到的一幕幕仿佛就出現在眼前;第四次,教師巧妙的運用了一次疑問,讓學生真正在疑問中解答了楊萬里送林子方時,為什么以景為題材,而不是平常那些送別詩歌所反映的以情為題材,學生的回答是多元的,但這種多元不是憑空的,是建立在學生自我認識上的思考結果。這四次引導,使得整堂課學生不是在為學古詩而學,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小孩子學古詩,你要朦朧引導,鼓勵他,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說,不怕幼稚,到了思想豐富以后,他的認識自然會豐富的。”
板書:
望湖樓醉書 曉出凈慈寺
云 雨 風 水 無窮碧
翻墨 跳珠 卷地 如天 別樣紅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4
中國是詩的國度,優秀的古代詩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奪目。學習古代詩歌,既能豐富美化人的精神生活,給人以啟迪,又能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激發愛國主義熱情。面對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如何將它利用好,并使之代代相傳,是當今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職責。怎樣才能上好一堂詩歌講授課呢?我認為誦讀教學法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近日,范麗萍老師所上的一堂課──《古詩兩首》,正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一、初讀古詩,感受詩韻
〖片段一〗
(課件出示第一首古詩《詠柳》,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指名讀詩。
生1站起來清脆響亮地讀了一遍。
師:你第一遍就讀得這么口齒清楚,真不簡單。(學生們隨即報以熱烈的掌聲,看來大家都非常認同老師的評價。)
生2站起來很有感情地讀了一遍。
師:你也讀得很美,老師愛聽。
〖評析〗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以詩歌的語言最為精煉,感情最為豐富。而“每一首詩都離不開意念、意象和意境這三個層面”(張厚感)。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 老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好這三個“意”,品讀好這三個“意”。就一定要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讀出語調、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讓他們在反復吟誦中浮現出詩的意蘊。
在初步感知詩歌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在讀中初步把握詩中的“意”。要讀得字正腔圓,要掌握好詩的節奏韻調。在讀中初步感悟詩的意蘊,體味詩的意境。在讓學生們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以后,范老師又分別指名兩位學生站起來讀,通過恰當、精要的點評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感受古詩的節奏韻律,激起學生美美地誦讀古詩的興趣。
二、品讀古詩,體味詩意
〖片段二〗
師:昨天,范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越讀越覺得美。你們是不是也這么認為呢?請大家自己試著讀讀看,把你認為寫得美的詞語讀一讀、圈一圈、劃一劃,也可以寫寫批語。
生各自讀、圈、劃。
師:來,誰愿意讀給我們大家聽?一位學生站起來,正欲讀時,
師:等等──吸口氣──醞釀感情──把你的感覺美美地讀出來。
這位學生美美地讀起了《詠柳》,讀后其余學生的掌聲熱烈地響了起來。
師:你覺得哪里讀得美?
生1:我覺得她把“妝”字讀得很美。
師:為什么?
生1:“妝”就是梳妝、打扮的意思,一打扮后,柳樹就更美了。
再請一位學生朗讀《詠柳》。
師:她強調了什么,把什么讀出來了?
生2:她把“綠絲絳”讀得很美。像絲帶一樣,寫出了柳條非常柔嫩。
師:自己再讀讀看,除了他說的美,還美在哪里?(課件出示柳樹的圖片,讓學生欣賞美在哪里。)
生3:柳條在隨風飄動,很美。
生4:柳樹嫩綠一片,讓人感覺清涼,舒服。
生5:在陽光下,柳葉亮亮的,像綠寶石一般。
生6:柳絲像綠色的絲帶一樣,細長柔嫩,很美。
師:這張照片就是在小公園拍的,范老師越看越覺得美。你們體會得真好,能不能讀得好呀?
學生們一起美美地讀起了一、二兩句。
〖評析〗
讀詩,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細玩味,抓住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去體會,這是一個體味詩意的過程,更是一個煉字的過程,一個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這是讀詩的關鍵,也是進入詩境、體會詩情的關鍵。例如《詠柳》前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用比喻的手法,描繪了靜態中的柳樹,卻使人感到柳樹內在的生命力。范老師用自己美的感受激發學生美美地品讀詩句的強烈愿望。讓學生把自己認為寫得美的詞語讀一讀、圈一圈、劃一劃,或者寫寫批語。學生在讀后抓住“妝、綠絲絳”等詞來體味古詩中的美,在讀文的同時,又通過欣賞綠得鮮亮、綠得鮮活的柳樹的圖片,進一步領悟古詩的意境美。在學生交流體會之后,再讓學生美美地讀讀一、二兩句,即能讀得入情入境。因而對于詞語的理解,我們要盡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會詞的妙處。教師只起引導作用,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自然領悟意味深長的詩意。
三、誦讀古詩,感悟詩情
〖片段三〗
在品讀第一首古詩《詠柳》后,師滿懷激qing地敘說:
在一個晴朗的天氣里,我們來到小公園,看到了眼前婀娜多姿的柳樹,讓我們一起美美地讀一讀這首古詩吧!(播放課件,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樹,同時配上吟誦《詠柳》的音樂。)
學生們在音樂聲中,欣賞著優美的畫面,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了《詠柳》。
〖評析〗
我國古典詩歌語言精煉,激qing洋溢,音韻諧和,具有音樂美的特點,只有采用吟誦的手段,才能充分調動各種感官來領略古典詩歌的深邃意境和典雅的格律美。郭沫若說:“宇宙里的東西沒有一樣是死的,就因為都有一種節奏(可以說就是生命)在里面流淌”。詩歌的節奏是詩人的心跳,要讓學生隨著詩人的脈搏一起去感受跳動。誦讀是一個進一步理解詩歌的過程,更是一個積累資料的過程。誦讀時要指導學生誦讀的節奏。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發現柳樹的美,感悟春風的美,繼而領悟對春天的贊美。通過播放課件,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樹,配上吟誦《詠柳》的音樂,在學生的頭腦中強化了古詩的意境美。學生們在欣賞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跟著一起吟誦,這也是學生自我揣摩、自我訓練的過程。抓好了詩的節奏,詩的感情也就出來了,使他們真正體味出詩歌的巨大魅力和燦爛多姿,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方能識器”。古詩歌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誦讀是學好古代詩歌的有效途徑。誦讀是引發讀者與作者情感共鳴的酵母,是作者和讀者情感交流的紐帶,通過有聲有情的誦讀,文中的字句就會活起來,文章整體也會更具形象性,在潛移默化中,讀者就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驗。
六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篇15
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將兩首詩比較異同:
不同之處:
1.抓住背景,一是“安史之亂”,一是“金兵南侵”。 由于詩人所處的歷史背景不同,他們的經歷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詩人內心的情感,就必須要有時代背景作鋪墊。所以,在課前,我就要求學生查找有關詩人生活年代的情況——“安史之亂”和“金兵南侵”的相關資料,為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愛國之情奠定基礎。
2.抓住作者,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詩人,被人譽為“詩圣”,而他的詩又記錄了相關的史實,被人稱為“詩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詩”。而陸游,是南宋著名詩人,一生作詩九千余首,可謂“多產詩人”。《示兒》是他的“絕筆詩”,相當于遺囑。
3.抓住插圖,一是“意氣風發”,一是“抱憾終老”。在教學中,我覺得書上的插圖也應發揮作用,用來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纺欠鶊D中,詩人一家內心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詩書”的場面也表現得十分直觀。而《示兒》一圖則顯得哀傷而凄涼。彌留之際的陸游,在孤燈殘燭的映照下顯奄奄一息。在布滿皺紋、飽經滄桑的臉上,揮之不去的是遺憾之愁云。在這樣的畫面映襯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讀來催人淚下。
4.抓住“詩眼”,一是“喜”,一是“悲”。教學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圍繞“喜”字展開,詩人為何而喜?讓學生找找詩人“喜欲狂”的表現,抓住“即從”“穿”“直下”“向”等詞體會詩人的“歸心似箭”;《示兒》可圍繞“悲”字展開教學,詩人因何而悲?從哪些詞句中讓你感受到詩人的悲傷?
5.抓住文體,一是律詩,一是絕句。教學中,可相機讓學生認識律詩和絕句的區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共有八句,每句七個字,是一首七言律詩;而《示兒》共四句,每句七個字,是一首七言絕句。
二.相同之處:
雖然兩首詩有著諸多的不同,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內心無比強烈的愛國之情。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通過寫詩人聽到失地收復的喜訊后極度的喜悅和急切還鄉的心情來體現;《示兒》則通過詩人臨終前的牽掛——“但悲不見九州同”來表達。一喜一悲,難以掩飾的是杜甫和陸游拳拳愛國心。
整堂課上下來,感覺效果一般,學生感興趣的倒是“安史之亂”和“金兵侵宋”的史實。在詩意的理解上,由于學習基礎的緣故,學生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而我自己也是初次嘗試這樣的方式,所以感覺要講的東西太多,很多時候是自己在唱“獨角戲”。我想:以后再上這一課的時候,第一課時的準備工作要做得更為充分些。如果有條件,可適當運用一些媒體資源來輔助教學。另外,在詩句的朗讀上,我覺得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夠,自己的范讀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