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姿勢》教案(通用4篇)
《6、最后的姿勢》教案 篇1
一、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六課:最后的姿勢(齊讀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這是誰最后的姿勢?這個姿勢是怎樣的?課文講述的故事給你怎樣的感覺?
3、是呀!這是一個悲壯、令人感動的故事,請你帶著這樣的感情再讀課題。
二、瀏覽課文,找描寫最后姿勢的句子。
1、要求:那課文中幾次寫到了譚老師最后的姿勢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用筆把相關的句子劃出來。
2、交流。
三、第一次(最后的姿勢)
1、出示: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過渡:首先,我們來看第一次描寫譚老師最后姿勢的句子。
請同學們仔細讀一讀,這句話中抓住了譚老師的哪幾個動作,從他的這些動作中,你體會到了什么?(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交流、相機提示:拉、撐、護,從這其中我們體會到了譚老師對學生的愛。動作的快。讀好句子。
2、過渡:那譚老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選擇的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4-7自然段,邊讀邊劃出關鍵的詞句,品讀品讀,細細地體會。
3、誰來說說,譚老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作出這選擇的呢?
(情況十分危急,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4、出示: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為什么這句話會讓你感受到情況十分危急?
指導朗讀:情況十分危急該怎么讀?要地震了,多危險呀!讀得這么慢,對嗎?看,這兒有三個感嘆號,讀得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在這么危急的情況下,譚老師是怎么說的呢?
出示: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他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學們迅速沖出教室,往操場跑去。
從這兒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要地震了,譚老師的話應該讀出怎樣的感覺?很鎮定的感覺,怎么來表達呢?
5、你還從哪兒感受到情況十分危急的?(情況越來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從這句話的哪些詞語中感受到情況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聲,塵埃騰空而起”說明了什么?)讀好句子。
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還有四位同學沖不出去了,
出示: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這短短的幾秒鐘,根本容不得譚老師多作考慮,譚老師立即……,(引讀句子。)
是啊,在危急關頭,他選擇了用自己的雙臂守住孩子們的生命之門,他選擇用“張開雙臂、護住學生”的姿勢面對死亡。(再讀句子)
6、范讀:地洞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一切到這兒似乎已經結束了,但事實上并沒有結束,看,這兒有個省略號,請你想一想,這兒省略了什么?
(齊讀:請同學們把自己此時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讀中。)
(省略了人們的驚慌逃逸,省略了譚老師對四位學生的鼓勵,省略了人們的哀嚎……)
地震了,情況萬分危急,作者通過對危急環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譚老師的光輝形象,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譚老師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學生。讓我們拿起書,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齊讀4—7自然段。
四、學習第二次(最后的姿勢)
1、過渡:課文中第二次出現對譚老師最后姿勢的描述,出現在人們的話語里
,出示:“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譚老師這最后的姿勢給人怎樣的感受?(震撼)
這句話中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震撼的?請你自己讀讀,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
2、“死死地”。想象:磚塊掉下來了,砸得譚老師鮮血直流,但譚老師仍然: 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樓板壓下來了,譚老師后腦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譚老師仍然: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鮮血噴涌,疼痛難忍,但譚老師: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
你從中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請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讀之中。
救援人員看到這一幕已是眼含熱淚,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誰再來讀好這句話。
3、被深深震撼的還有誰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9、10自然段,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
出示:“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 。”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
你是從哪些詞語上感受到震撼的?“飛身”、“撲”,這兩個詞語讓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奮不顧身……)
譚老師面對危險,將生死置之度外,他飛身一撲,用他的雙臂為學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門,怎能不讓人震撼呢?(讀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師說:“如果要快速逃離現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
你覺得老師說的話有沒有道理?如果他不顧那四位離開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護四位學生,他……這就叫生死攸關。(讀詞)是呀,他明知道留下來是死,但他還是果敢地留下來了,飛身撲去,怎能不讓人震撼呢?(讀好句子)
5、譚老師為什么會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挺身而出、舍生取義,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學生牢牢守護生命之門呢?
導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
這就是譚老師的人生格言,你從中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是呀,譚老師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所以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他……
6、讓我們一起再來看這句話,出示:“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再讀這句話的時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現在你的眼里,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
7、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作者通過對救援人員、獲救學生、老師的話得描述,通過側面描寫的方法,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譚老師對學生的愛,不僅是掛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現在行動里的。他最后的姿勢,讓我們深深地震撼。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一起讀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五、學習第三次(最后的姿勢)
1、引讀十一自然段,譚老師是一位特級教師,在學生眼里,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師眼里,譚老師是最愛孩子的,他在操場上看到一顆小石子都會撿起來,生怕學生玩耍時受傷,然而(音樂起),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個充滿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2、課文學到這兒,你心中是否和老師一樣,涌起了千言萬語,請你用:譚老師,我想對你說……寫寫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結:譚老師這最后的姿勢,不僅震撼了獲救的四個學生,不僅震撼了在場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國人,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出示: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這最后的姿勢不僅僅只是對學生的愛,更重要的它表達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為人師應有的精神,那就是愛與責任(板書)。
這最后的姿勢將永遠鐫刻在四位學生的心中,讀(最后的姿勢:張開……)。這最后的姿勢像一座豐碑,永遠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讀(……)。這最后的姿勢將永遠矗立在所有中國人的心中,讀(……)
4、難怪人們會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六、總結
1、其實,在5.12中,在那災難爆發的那一刻,不僅僅是譚千秋老師,還有很多很多的老師,他們都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學生的生存,他們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勢震撼了所有的人,他們用生命鑄就如天大愛,詮釋了最高尚的師德靈魂,演繹了愛與責任最深刻的含義,讓我們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豐碑。(圖片、音樂)
2、欣賞時,師解說。
3、此時,你最想說些什么?讓我們一起滿懷敬意、滿懷感動,再一次讀課題:最后的姿勢。
七、作業
搜集汶川地震中,讓你感動的故事,講給你身邊的人聽。
《6、最后的姿勢》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的意思。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 譚千秋 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難點: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主要內容,直入中心
1、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最后的姿勢》,學生齊讀課題。那么這最后的姿勢是一個怎樣的姿勢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齊讀。
2、師:句中的他指得是是誰呢?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齊讀。板書:愛與責任
二、學習第二段,感受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過渡:這樣一位用生命詮釋師德靈魂的人,張開雙臂這一最后的姿勢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展現的呢?讓我們懷著對英雄的的無比景仰再次走進那悲壯的一幕。請同學樣拿出筆默讀課文四——七節,畫出描寫地震來臨時房屋變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1、生默讀課文,寫批注。師巡視指導。
2、師:請把你畫出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聽并說說感受。
投影出示: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語調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3、師:在這萬分危急的情況下,譚老師又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四——七小節,畫出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并認真做批注。
投影出示;“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讀,說感受。(兩名)在危急時刻,譚老師首先想到的是同學們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學生快速離開,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2)師評價。(譚老師是來不及多想,大聲喊道) 那么譚老師又是怎么做的呢?
投影出示: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1)師:從這里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指名說感受,根據感受指導朗讀。突出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語。(能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人物形象你真會讀書。)
(2)這段細節描寫連續用了三個動詞寫出了在危難時刻,譚老師舍己救人的場景, 譚老師在短暫的時刻那種以生命來換取學生生存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我們。那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的姿勢將銘刻在我們的腦海里。讓我們把這種情感帶進課文再次深情地朗讀。(副板書:細節描寫)
4、師引讀:是啊,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的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投影再次出現)
5、師:這段話不僅用細節描寫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譚老師那恪盡職守,先人后己,在生死攸關之際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的偉大形象,還用了環境描寫,(隨即出示環境描寫的句子)那么這幾處環境描寫在文中又起了什么作用呢?(烘托作用人物形象)
過渡: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間的震蕩,譚老師永遠告別了和風陽光雨露,還有人間的歡笑淚水,永久沉睡在了眾人撕心裂肺的淚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撐把生的希望留給了自己的學生,而自己卻永遠地倒下了……當人們在廢墟中發現他的時候,在場的人都被震撼了!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第三段。
三、學習第三段
1.小聲讀課文,想一想這一段引用哪三位人物的話語?把他們的話多讀幾遍,你讀出了一怎樣的譚老師?
2.分角色學習三個側面描寫。
師:你想讀誰的話。適時指導朗讀。(抓住“死死”、“飛身”、“生死攸關”等詞語,感受人們對 譚老師的敬意。)
3、生讀時,進行這樣的句式訓練:你就是那位救援人員,你想對譚老師說:
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的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投影再次出現)
四、比較體會二三兩段不同的描寫方法及不同的作用。
師:二三兩段都描寫了譚老師誓死護衛學生的形象,但描寫方法不同,同學們發現了嗎?將第三段刪掉可以嗎?(學生自由回答)
師:第二段直接描寫譚老師的英雄行為我們說這叫正面描寫。第三段是通過別人的話語來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我們說這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們以后在習作也可以學著運用。
五、學習第四段,深情贊頌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過渡:在學生眼里,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補充資料:從教26年來, 譚老師不僅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他非常愛學生,在校園里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們在玩耍時受傷,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然而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充滿活力的身影了。師生齊讀:
投影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1、師:同學們,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
2、此時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詞語來贊頌譚千秋老師呢?因而人們贊頌他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的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豎板書)(師:這怎么理解呢?就像詩人臧克家說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3、師:譚千秋,讓我們記住他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他令世人永生難忘的——齊讀課題
六、布置作業:
師:汶川大地震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人在自然災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是光彩奪目的。在這國難家難突然降臨之時,可愛可敬的人們演繹了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課后認真閱讀所搜集的資料并作好批注,留待下節課交流。
板書設計 6、最后的姿勢
愛與責任
《6、最后的姿勢》教案 篇3
【教材解讀】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新選入的一篇文章,文章編入第二單元“人間真情”這個主題單元,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衛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贊頌了譚千秋老師的高尚的師德和他對學生的無私大愛。選文結合時代精神,體現了蘇教版教材的特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難點】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1、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一些圖片。(播放音樂出示5.12地震中圖片)
2008年5約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8級大地震,使大地震顫,山河移位,將一個個美麗的城鎮鄉村變成了廢墟,數以萬計的人失去了生命,溫暖的家不見了,早夕相處的親人、愛人和朋友也都睡著了,再也叫不醒了。這一張張悲痛的圖片,相信總有一個畫面令你淚流滿面,在災難面前,人類似乎變得很渺小。面對死亡,我們可能無法作出更多的選擇。可是他,德陽市東汽中學51歲的普通教師,用寶貴的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他就是譚千秋老師,那么這最后的生命姿勢是什么樣的呢?今天讓我們繼續走進課文(生齊讀課題:最后的姿勢)
2、師:誰來回憶一下,上節課我們分別找到了哪三處描寫譚老師姿勢的句子。(生反饋)
二、學習感悟
1、師:首先我們來看看第一次描寫譚老師最后姿勢的句子(出示句子)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自己弓著背,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1)個別生讀
(2)找出該句中描寫譚老師動作的詞?說說從這些動作中你看到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抓住“拉”說明老師反應快,顧不了別的;“撐”說明老師盡可能的用身體保護更多的學生;“護”體現老師生怕學生受傷。從而看到一個奮不顧身、大公無私的譚老師)
(3)誰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讀中,把這句話讀好呢?(個別生讀后 配樂全班齊讀)
2、師:那么譚老師是在什么情況下作出這樣的選擇的呢?(生:生死攸關)
3、理解“生死攸關”的意思;并說說你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請快速默讀2—7自然段,勾劃出相關語句。
生反饋后師出示相關語句
4、出示:
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5、全班齊讀
6、師:老師聽出來了同學們讀這個句子最有感觸(出示: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1)體會句中三個“!”的作用
(加強語氣,突出情況緊急到了極點,當時情況越是危機越能反襯譚老師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
7、師:是呀,情況越是危機越能反襯譚老師恪盡職守,愛與責任的英雄行為,讓我們再次齊讀這第一次護生的姿勢吧!(配樂朗讀第一次護生得姿勢)
8、師: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他那最后的一撐把生的希望留給了自己的學生,而自己卻永遠地倒下。當人們在廢墟中發現他的時候,在場的人都被震憾了!請同學們自由朗讀8—11自然段,勾畫出人們眼里的譚千秋是怎樣的呢?
出示:救援人員眼含熱淚地說----
獲救的學生說----
一位老師說----
同學們眼里----
9、(生反饋后師出示相關語段)配樂朗讀
10、師:一位救援人員眼含熱淚的話是文中第二處對譚老師最后姿勢的描寫。(出示: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住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
(1)這一句中最令你感動的詞有哪些?為什么?
(2)生抓住“趴”“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死死”談感受。
(3)師:同學們講得真好,情況就是如此,磚塊掉下來了,砸得譚老師鮮血直流,但譚老師仍然----(生讀: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樓板壓下來了,譚老師后腦被砸得深凹下去,但譚老師仍然(生讀: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鮮血噴涌,疼痛難忍,但譚老師仍然(生讀:張開雙臂死死地護住學生)。
(4)師:同學們你眼前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呢?(生:恪盡職守 大公無私)
11、師:的確,譚老師就是這么一位十分注重教書育人的好老師
(出示語段)個別生讀什么是“人生的價值”
12、師:他是這么說更是這么做的,讓我們再次齊讀這第二次護生的姿勢(生配樂齊讀句子)
13、師:從教26年來,譚老師不僅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他非常愛學生,在校園里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在玩耍時受傷,然而今天他卻永遠地離開了,讓我們帶著悲痛和敬意齊讀這第三次對譚老師姿勢的描寫吧!(生齊讀: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最后的姿勢。)
14、師:譚千秋,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難怪人們贊頌地說他是(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誰來說說這句話如何理解?
生:譚老師雖然犧牲了,但他的精神卻活在我們心中。
15、(出示填空題)有人說這就是人生的價值,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這最后的姿勢是( )的姿勢。
生:反饋—大公無私、愛與責任、舍己救人、忠于職守。。。。。。。
16、配樂齊讀該句
二、拓展
汶川大地震是一場百年難遇的災難,人在自然災難面前時渺小的,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卻是光彩奪目的,譚老師不就是以恪盡職守,大公無私的崇高行為為我們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嗎?可敬的人民教師演繹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來一一聆聽吧!(生交流)
三、總結
讓我們記住他們的恪盡職守,充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這令人永生難忘的----最后的姿勢
作業:小練筆:譚老師我想對你說------
板書 最后的姿勢
恪盡職守
人生的價值 大公無私
愛與責任 舍己為人
《6、最后的姿勢》教案 篇4
1、廢墟: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后變成的荒涼地方。
坍塌:(山坡、建筑物等)倒下來。
震撼:對人的心靈影響大。
詮釋:說明,解釋。
生死攸關:關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關鍵。攸,所。
2、“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在災難來臨時,譚老師張開雙臂,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誓死護衛學生,他這種奮不顧身保護學生的姿勢將被定格為永恒。譚老師永恒的姿勢,留下了永恒的記憶,永恒的精神永遠在我們心中!
3、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8級大地震。
4、課題中的“姿勢”是地震災難來襲千鈞一發之時,譚老師張開雙臂護住四個學生的姿勢。“最后”意味著這個姿勢將永遠地定格在人們的記憶中。文章以“最后的姿勢”為題,飽含著對譚老師這種舍己救人的壯舉的贊頌和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