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與反思(精選2篇)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1
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并積累“奇葩、安然無恙、和睦”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
3、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的特點。
難點:學習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三、教學準備: 關于各地民居的課件。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師:今天王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份小小的禮物,那就是一段介紹各地民居的圖片。隨著圖片,我們走進了民居的奇妙世界,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6個民族。有句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表現在民居上更是異彩紛呈,各具特色。
2.師:我們來學習第八課《各具特色的民居》。
走進文中介紹的傣家竹樓和客家民居中去,看一看兩個地方的民居能讓我們感受到些什么?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
3.師:剛才我們交流了這兩個地方的民居給我們留下的初步印象。可以說是零零碎碎的,現在王老師要把大家分成八個小組,如果在相應的時間里面,你們完成了一個民居的介紹,可以接著學習另一個民居。每個組長手里有兩張卡,組長負責把你自己讀到的關于民居的特點讀給成員聽,組員交流討論,然后發揮你們集體的智慧,運用簡煉的語言概括出民居的特點,組長負責記錄下來。明白了嗎?
默讀課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結 構
文化特征
4.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點。
師:(材料特點)是的,這種特殊的建筑材料建成的房子非常的堅固,據說,這樣的材料建成的房子從來沒有坍塌的情況,反而聽說地震過后,過一段時間,他們居然自動的彌合了。你們說神奇不神奇?這個特點概括的很好,還有什么特點?客家民居“奇”在何處?
師: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可見,它的悠久歷史,這也正是客家土樓堅固的特點。在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出這些特點的?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對民居的特點進行說明的,有什么好處?①列數字-通過夯筑起墻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層,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這些具體的數字,使人準確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點;(準確)②打比方-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生動地寫出了民居獨特的造型,(形象直觀)。
無數的游人參觀了客家民居之后,他們都說是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上冒出的蘑菇一樣神奇。
6.客家人如何用民居來反應出他們的地方文化特征呢?(幻燈表格)體現了哪些中華傳統文化?(勤儉持家、和睦相處、平等互助等)
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客家民居的體現。這么多人聚居,居然井然有序,毫不混亂。這也是客家先輩對文化的崇尚。正是這樣的一種文化,造就了客家民居如此獨特的風格。怪不得被譽為是——世界奇葩。
7.師:“奇葩”如何理解,知道“葩”是什么嗎?
那么奇葩就是——稀奇的 罕見的
師:那么客家民居就是——罕見的民居,稀奇的民居
<二>、傣家竹樓
1、師:傣家竹樓的研究成果來亮亮相。
環境優美,“那一幢幢竹樓都藏在濃綠的竹林中”,可以看出環境十分優美,看見全部用竹子造成的竹樓看出四周圍的環境很優美,一個“綠”字概括了傣家環境的特點。
2.師:不僅僅是一個綠色的世界,在里面也非常的舒適,愜意。
這樣的建筑又顯示出傣家人怎樣的文化特征?
吉祥、平安,家道興旺?梢钥闯龃黾抑駱欠浅C黠@的文化特征。
3.師:哦,文中有一個詞非常準確地概括了傣家人的文化特征。“一家蓋房,全村幫忙”,這不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傣家竹樓的體現。
師:我們從整體上了解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大家能從寫法上看看作者在描寫兩個地方的特色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嗎?
a、相同點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都采用了列數字和打比方的手法。
2、兩篇短文都講了民居的形成原因。
3、兩篇短文都通過民居,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b、不同點
1、開頭不同,客家民居是寫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芭”。而傣家竹樓是寫身臨其境的感覺。像一位導游,把我們帶到了綠色世界之中。
2、民居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客家人是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所以形成了營壘式住宅;傣家人是為了防酷暑和濕氣,所以建造了風格別致的傣家竹樓.
3、結構、建筑的材料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
客家民居給人大、堅固,材料獨特;傣家竹樓給人清新閑適的感覺。
無論是哪種風俗,都不外乎像文中提到的,“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他們的祖先都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幸福。
傣家竹樓,以其獨特的建筑形式,優美的風景,成為人們旅游觀光的景點。假如你是一位導游,該如何向游客介紹傣家竹樓和客家民居?
課后自由組團,推舉一位導游,相信在你們中間會出現一位:“客家熟,傣家通”的好導游。
板書設計: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樓
世界民居奇葩
教學反思:
在教學之初我先問了幾個學生,他們快速說出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和民風民俗,因此,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學了解。
教學中我重點指導了《各具特色的民居》這部分的學習。
首先我讓孩子們掃讀寫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們很迅速找出了“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后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奇葩”,通過這個過程的學習,孩子們知道了這個自然段采用了打比方和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接著,我讓孩子們圍繞“奇”去體味課文。孩子們從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征這幾個方面去認真朗讀品味了課文。
孩子們的觀察比較仔細,介紹某個方面的特點比較具體。但是在孩子們的小練筆中我發現孩子們的介紹比較枯燥,不能應用多種多樣的說明方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孩子們的習作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啊!這個任務也是任重而道遠。
教學中我發現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太集中,對于這種說明性題材的文章,如何能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是我下一個教學面臨的新課題!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與反思 篇2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通讀課文、積累詞語
。2)、理解課文,了解客觀民居以及傣家竹樓的建筑特色
。3)、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學習作者運用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來表現事物的特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通過比較、分析,理解不同民族的建筑特色。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感知和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祖國傳統的建筑藝術,激發學生對祖國民族特色建筑的熱愛和贊嘆。
重、難點與關鍵了解客家民族以及傣族竹樓的建筑特點,體會祖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魅力。
課時劃分一課時
教學設計:
·教具準備·
1、詞語卡片
2、cai課件(各具特色的民居圖片)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初識民居
1、出示cai課件,說說你認識哪些民居。
2、教師介紹:民居是人們對民間居住建筑物的習慣稱呼,作為住房使用。我國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來勞動人 民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在與改造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創造出來的。由于我國幅員廣闊,各地區自然地理條件不同,56個民族風格與傳統各異,使我國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創造性。天我們就認識其中兩個。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
2、師:畫出不同的語句,先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自己解決不懂的詞句,再與同桌交流。
閩:福建省的別稱
粵:廣東省的別稱。
奇葩:奇,罕見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
營壘:軍營四周的圍墻。
八卦: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出示cai課件。
3、回到文中,把難讀或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
4、默讀課文,思考:客家民居或傣家竹樓各有什么特點?
三、自主研讀,合作梳理
1、將全班同學分為甲乙兩大組,分別研讀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2、教師指導,出示cai課件,讓學生注意觀察,再進行研究。
。1)、研究內容:
甲組:從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客家民居為什么被譽為“世界民居的奇葩”?
乙組: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傣家竹樓與眾不同之處在哪?
。2)研讀方法:
先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逐項解答。而后同桌合作,加以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畫主要詞句、標感受、列題綱等方法。
3、四人一小組,交流整理的結果,達成共識。
四、反饋交流,了解民居
1交流“客家民居”特點
建筑成因: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繁盛的地區遷到南方偏僻、邊遠的山區,為防盜版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便建造了營壘式住宅。
建筑材料: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黏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筑成土樓。
形狀結構:土樓高15米,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形成圓形,宏偉壯觀。
文化內涵:兩三百人聚居一樓,不分貧富、貴賤,平等分房,和睦相處,勤儉持家,追求吉祥,幸福與安寧。
2、交流“傣家竹樓”特點
建筑成因:居住地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竹樓有利于防酷暑和濕氣。
建筑材料:竹樓由20至24根柱子支撐,樓板或竹篾隔層,屋頂用草排、木片或瓦片覆蓋。
形狀結構:竹樓呈正方形,竹籬圍著,分上下兩層,結構簡單,十分寬敞,別致美觀。
文化內涵: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架樓儀式如過節般熱鬧,請唱曲子,祈求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3、角色體驗,練習表達,組織學生以導游的身份為大家介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以深化了解。
4、教師小結:傣族人民常年居住在竹樓里,樹滿寨花滿園,與自然合為一體,是多么幸福。而圓形土樓真無愧是世界民居奇葩,它們就像地下冒出的蘑菇,又同自天而降的“飛碟”,是那般宏偉壯觀?图胰似降染劬,和睦共處的淳樸民風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品讀句子,感悟方法
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介紹民居特點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集體交流,要求結合文中語句舉例談說明方法,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1)、列數字:墻厚1米,高15 米
。2)、打比方:“一百至二百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
。3)、引用資料:“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
(4)、舉例子:“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
。5)、作比較:“……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六、課外拓展,遷移表達
1、出示課前收集到的有關特色民居的圖片或資料。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說一說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七、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同學們,你們展示、介紹的這一幢幢風格各異的民居,是我們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謀生存 ,求發展的歷史紀錄,是我國勞動人民在民居建筑藝術上不朽的智慧結晶,也是屹立在中華大地上不同民俗風情的人文景觀。
八、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向爸媽介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3、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板書設計: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樓
建筑成因
建筑材料
形狀結構
文化內涵
。袛底、打比方、舉例子、作比較、引用資料)
教后反思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見、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單純地關注到本課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要求一課時學完。因此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將主要地時間與精力,放在學生自學了解、合作探究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建筑特點和作者的表達方法上,并進行課內深化——請學生當導游解說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以及作了課外延伸,模仿課文自主交流其它的民居。雖然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了拓展,介語文課的味道淡了,更像一節統合實踐課。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為還是要加強對學生的語言文字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