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林子(精選17篇)
生命的林子 篇1
教學目標:
1、 讀懂課文,理解“晨鐘暮鼓”“郁郁蔥蔥”“莽莽蒼蒼”等詞語,并積累這些詞語。
2、 學習文中的比喻句,體會老方丈借喻說理誘導弟子的話語。
3、 學習本文形象描寫的方法。
4、 明白一個人成材離不開它所存在的環境,離不開競爭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領悟本文語句中所蘊涵的道理。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娓娓談話,激發興趣
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游記》有四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個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們知道唐僧是根據我國唐朝哪個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嗎?誰從課外書或者影視中了解到玄奘是個什么樣的高僧? 出示玄奘銅像及相關圖片,師介紹玄奘的生平:
從以上介紹中,我們知道玄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所矚目的成就,是和他的頑強意志和勤奮學習分不開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玄奘成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個故事《生命的林子》
二、 自讀全文,整體感知
師:下面請同學們對照自學提綱先自己學習,看誰最會讀書。
學習提綱:
1、以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想玄奘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
2、方丈為什么帶他去山后的松林,是怎樣借機啟發玄奘的?
3、把你認為含義深刻的語句多讀讀,你會聯系課文和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嗎?
4、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你從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三、 匯報交流,教師點撥
師:玄奘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呢?
師:哪個詞語寫出了玄奘經過了慎重的思考后,離開法門寺的決心很大? 師:方丈明白了玄奘的意圖,為什么不直接勸說玄奘留下?他是怎樣一步步借比喻來告訴玄奘留下來的理由的。
師:老方丈為什么要帶玄奘去寺后的松林說話呢?你是怎樣理解他的話的?
師:我想請兩個同學讀方丈和玄奘的對話,其他同學體會老方丈是怎樣的一個長者?
兩生讀。
師:哦,也就是說他知識淵博,有自己更為獨特的見解。他還善于把深刻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以眼前的松樹為例讓弟子心服口服。那老師也要向他學習,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
師:那玄奘領悟了老方丈的話沒有?你是從哪一句讀到的? 師: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玄奘把法門寺比作了什么?把山野小寺比作什么了?
師:玄奘于是靜下心來,結果怎樣了?請把第十自然段讀一讀。 生齊讀:在法門寺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潛修,終于成為一代名僧。 師:學到這里,你能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嗎? 師:是啊,我們個人的成長與集體、與社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讓我們在集體中、社會中,去競爭,去鍛煉自己吧,讓自己也成為向玄奘那樣有成就的人,好嗎?請同學們把課文最后一句話齊讀一遍。
生齊讀。
三、總結收獲,積累語言
師:老師很喜歡課文中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親切和藹而循循善誘的老方丈,一個是潛心苦修的玄奘。那學完本課,你們在思想上有收獲,在寫作上有什么收獲嗎?
師:課文有好多疊詞、成語的運用恰到好處。如:喧喧嚷嚷、郁郁蔥蔥、莽莽蒼蒼、晨鐘暮鼓、出人頭地、蕓蕓眾生、鶴立雞群等等,這些詞語的運用,大大豐富了文章的語匯,也使全文顯得更加莊重,典雅。
四、 拓展延伸,激發興趣
同學們,讓我們再把再次走近玄奘,去相關大網站了解玄奘成長的歷程吧,也希望你們有新的感悟,歡迎以讀后感的形式和大家交流。
教學后記:
方丈提出了競爭的理念:大片松樹長在一起.每一棵生存條件其實并不理想,如果不拼命地生長,就會被其他樹蓋過,吸收不到陽光雨露,就會枯萎。艱苦的環境促使松樹要去競爭,要奮發向上,也就造就了良材。而山上的那兩三棵松樹,應該說有著優越的條件,不愁陽光、不愁雨露,但也正是太優越了,使它們失去了動力,反而長得懶懶散散。其實做人也不一樣嗎?遠離了社會,沒有了競爭,就會失去奮進的目標和;只有在高手如云的環境中,才更能激發斗志,學人所長,提高能力。如果我們明白了這一點,文章最后的"一個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就很容易理解了。
生命的林子 篇2
教學目標:
1、 讀懂課文,理解“晨鐘暮鼓”“郁郁蔥蔥”“莽莽蒼蒼”等詞語,并積累這些詞語。
2、 學習文中的比喻句,體會老方丈借喻說理誘導弟子的話語。
3、 學習本文形象描寫的方法。
4、 明白一個人成材離不開它所存在的環境,離不開競爭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領悟本文語句中所蘊涵的道理。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娓娓談話,激發興趣
師: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游記》有四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個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們知道唐僧是根據我國唐朝哪個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嗎?
生:唐玄宗時候的玄奘。
師:誰從課外書或者影視中了解到玄奘是個什么樣的高僧?
生一:他是一個意志堅強的高僧,歷經磨難,終于取得了真經。
生二:他能夠潛心苦讀詩經,心地善良,一心想普渡眾生。
……
出示玄奘銅像及相關圖片,師介紹玄奘的生平:
玄奘生平:唐代著名高僧、佛經翻譯家、旅行家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俗姓陳,名煒。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并窮一生譯經1335卷。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玄奘:一個真理的朝圣者為孤身求法而西行
公元627年秋,唐貞觀元年,28歲的玄奘法師混雜在逃難的災民中間,悄悄的離開了長安,開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歷程。
十七年中,玄奘備歷艱辛,忍饑挨餓,越沙漠,度雪嶺,頂風暴,斗盜賊,九死一生,從未考慮過回頭。玄奘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去偽經,求真經,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
師:從以上介紹中,我們知道玄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所矚目的成就,是和他的頑強意志和勤奮學習分不開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玄奘成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個故事《生命的林子》
二、 自讀全文,整體感知
師:下面請同學們對照自學提綱先自己學習,看誰最會讀書。
學習提綱:
1、以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想想玄奘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
2、方丈為什么帶他去山后的松林,是怎樣借機啟發玄奘的?
3、把你認為含義深刻的語句多讀讀,你會聯系課文和生活中的例子去理解嗎?
4、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你從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三、 匯報交流,教師點撥
師:玄奘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呢?
生:因為玄奘靜思養神,潛心修身,雖然感到自己青燈黃卷苦習多年,談經論道卻遠不如寺里的許多僧人。
生二:因為有人勸說他,法門寺高僧濟濟,水深龍多,玄奘在眾多高僧中很難出人頭地,不如去偏僻的小寺中閱讀經卷,這樣,他的才華會很快顯露出來。
生三:玄奘覺得別人的話對,變打算離開法門寺。
師:哪個詞語寫出了玄奘經過了慎重的思考后,離開法門寺的決心很大?
生:決意。
師:方丈明白了玄奘的意圖,為什么不直接勸說玄奘留下?他是怎樣一步步借比喻來告訴玄奘留下來的理由的。
生一:老方丈知道玄奘想了許久才決意離開的,直接講道理,玄奘肯定聽不進去。
生二:老方丈先問燭火和太陽哪個更亮,并問他愿意做什么。玄奘思忖了好久并鄭重說要做太陽。
師:老方丈為什么要帶玄奘去寺后的松林說話呢?你是怎樣理解他的話的?
生一:因為松林里有的樹木亂枝縱橫,只能做煮粥的薪柴,有的樹木郁郁蔥蔥,可以做棟梁,老方丈想借樹木成材告訴玄奘道理。
生二:我想老方丈借樹木成材的環境告訴玄奘不要害怕競爭。競爭反而有利于成才。
師:我想請兩個同學讀方丈和玄奘的對話,其他同學體會老方丈是怎樣的一個長者?
兩生讀。
生一:我看出老方丈是一個循循善誘的長者。
生二:我覺得老方丈很耐心的,很會打比方教育學生的。
生三:老方丈很親切和藹的,很有勸告人的方法,很懂得成才的道理。
師:哦,也就是說他知識淵博,有自己更為獨特的見解。他還善于把深刻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以眼前的松樹為例讓弟子心服口服。那老師也要向他學習,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
師:那玄奘領悟了老方丈的話沒有?你是從哪一句讀到的?
生:玄奘領悟了老方丈的話,他決定不離開法門寺了。我是從第9自然讀到的。
師: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玄奘把法門寺比作了什么?把山野小寺比作什么了?
生:他把法門寺比作了郁郁蔥蔥的大林子,把山野小寺比作了遠離樹林的不成大器的樹了。他懂得自己離開了眾多高僧競爭的法門寺,自己失去競爭的環境,就不會成才了。
師:玄奘于是靜下心來,結果怎樣了?請把第十自然段讀一讀。
生齊讀:在法門寺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潛修,終于成為一代名僧。
師:學到這里,你能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嗎?
生一:課文講了玄奘原來要離開法門寺,到一個偏遠的小寺去修行,但后來經過方丈的教導和啟發,最后留下來潛心苦修,結果成為一個高僧的事。說明一個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顆大樹,不能遠離森林。
生二:我懂得了成才離不開周圍的環境,好的環境有利于人成才。如孟母三遷的故事。
生三:害怕競爭,你就會被淘汰。越是和高手在一起,越有利于提高自己。比如玄奘可以從眾多高僧那里學到東西,為了超過他們,他就要更加勤奮學習。
師:是啊,我們個人的成長與集體、與社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讓我們在集體中、社會中,去競爭,去鍛煉自己吧,讓自己也成為向玄奘那樣有成就的人,好嗎?請同學們把課文最后一句話齊讀一遍。
生齊讀。
三、總結收獲,積累語言
師:老師很喜歡課文中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親切和藹而循循善誘的老方丈,一個是潛心苦修的玄奘。那學完本課,你們在思想上有收獲,在寫作上有什么收獲嗎?
生一:我覺得這篇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層次很清楚。
生二:課文把深刻的道理寓于老方丈和玄奘的對話中,這種寫法值得我借鑒。
生三:課文用比喻來告訴人們道理,借物喻理,我也要學習這種寫法。
師:課文有好多疊詞、成語的運用恰到好處。如:喧喧嚷嚷、郁郁蔥蔥、莽莽蒼蒼、晨鐘暮鼓、出人頭地、蕓蕓眾生、鶴立雞群等等,這些詞語的運用,大大豐富了文章的語匯,也使全文顯得更加莊重,典雅。
四、 拓展延伸,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讓我們再把再次走近玄奘,去相關大網站了解玄奘成長的歷程吧,也希望你們有新的感悟,歡迎以讀后感的形式和大家交流。
生命的林子 篇3
生命的林子(選學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過程:
一、簡介玄奘、引入課題(見教學參考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己讀課文,圈化勾點。
自由讀課文,將自己認為寫的比較好的詞語和句子圈點勾畫出來;借助工具書或討論理解字詞,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記號。
2、學生分節讀課文,隨時糾正。
3、指名說說不理解的詞語。
4、整體把握,建立印象
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內容。
師相機板書:
玄奘:無法成名 方 丈 潛心苦修
決意離開 以林為喻,勸導點撥 終成名僧
三、學習寫字
1、 師重點指導
2、學生寫字
3、展示評議
四、布置作業
1、讀熟課文
2、查照關于玄奘的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詞語。
3、能從玄奘沒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領悟出一個要想成材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道理。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能從玄奘沒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領悟出一個要想成材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學生回憶上節課所學主要內容,師再板書:
玄奘:無法成名 方 丈 潛心苦修
決意離開 以林為喻,勸導點撥 終成名僧
二、文本細讀、理解感悟
1、學習第一至三自然節——理解玄奘為什么要辭行。
法門寺是怎樣的一座寺廟?玄奘當初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快速閱讀課文的一至三節,畫出關鍵詞語說一說。
(1)理解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鐘暮鼓、香客如”流。
(2)理解玄奘之“難”:靜思養神、潛心修身,青燈黃卷、苦苦習經——想成材,理解勸說之“對”:名滿天下、水深龍多,出人頭地難;偏僻小寺、閱經讀卷,才華很快顯露。
(1) 理解辭行之“決”:點撥: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很多人都認為
寧可做蛇頭,不做龍尾,正是由于有這樣的心理,玄奘拿定主意要離開。
2、學習第四至九節——理解方丈的啟發點撥。
當玄奘把這個想法告訴方丈時,方丈并沒有說一句挽留的話,卻讓玄奘選擇留在了法門寺,讀讀課文,想想方丈用了怎樣的方法留住了玄奘?和同桌讀讀課文討論一下。
(1) 理解方丈和玄奘的第一次對話。
“ 玄奘認真思忖了好久,……愿做太陽”從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
(2) 方丈帶玄奘看了這兩處地方。課件出示一處小山頭,一處大林
子,大家來看,同樣是松樹,它們有什么不同呢?
(3) 理解方丈與玄奘的第二次對話。
方丈的話很樸實,很自然,玄奘開始時也不明白,但細細琢磨一下,
我們不難發現其中蘊涵著深刻的道理。找出方丈的語言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和同學交流。
指名讀一讀:出示重點內容齊讀:這些樹就像蕓蕓眾生……他們就成了薪柴啊!
(4) 我感覺方丈很了不起,并沒有說一句要留下玄奘的話,卻讓玄
奘留了下來。仔細讀讀課文描寫方丈 的有關內容,想想他的哪些言行特別打動人?
交流:體會方丈的勸解技巧——巧妙設喻,兩相對比,深入淺出,以理服人。該怎樣讀這段話?試讀、指讀、評議、再讀。
(5) 一個人的成長與松樹的生長有著相同的道理。此時,面對法門
寺與野山小寺,你覺得玄奘應該作出怎樣的選擇呢?
四、回歸整體對比啟發
1、方丈帶玄奘到林子里去之前,曾經問他,原作太陽還是原作燭火。現在你覺得玄奘做了太陽還是做了燭火?
2、玄奘一心想出人頭地,如果玄奘選擇山野小寺會出人頭地嗎?
3、聽了方丈的話,玄奘終于走上了成功之路。這則故事給了你什么啟發?
五、嘗試辯論,促進遷移
出示:如今,人們有一種普遍的心理,那就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也就是選擇生存環境時,許多人都回選擇容易顯示自己才華的環境,這樣很容易出名。而這種想法與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恰恰相反,那是不是肯定不正確呢?我覺得看問題要一分為二,要全面地去看。課后,我們可以搜集有關的資料,來一場辯論。
板書設計: 玄奘:無法成名 方 丈 潛心苦修
決意離開 以林為喻,勸導點撥 終成名僧
生命的林子 篇4
基礎練習
一.選出加點字的正確讀音,并用另一個讀音組詞。
應酬(yīng yìng)( ) 閱經讀卷(juǎn juàn) ( )鼎盛(chéng shèng) ( ) 扭曲(qū qǔ ) ( )
二.選用文中的詞語,進行搭配。
( )法門寺 ( )法門寺 ( )法門寺 ( )法門寺
三.閱讀短文,完成練習。
桃花心木
鄉下老家前面,有一塊三千坪的空地,租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多,林場的桃花心木已是高達數丈的成林,所以當我看到桃花心木僅及膝蓋的樹苗,有點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種桃花心木苗的是一個高大的人,他彎腰種樹的時候,感覺就像插秧一樣,不同的是,這是旱地,不是水田。
樹苗種下以后,他總是隔幾天才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天數并沒有規則,有時三天,有時五天,有時十幾天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我住在鄉下時,天天都會在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種木苗的人偶爾會來家里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來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時就莫名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我起先以為他太懶,隔那么久才為樹澆水。
但是,懶的人怎么會知道有幾棵樹枯萎了呢?
后來我以為他太忙,才會做什么事都不按規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從從容容?
我忍不住問他,到底是什么時間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為什么無緣無故會枯萎?如果你每天澆水,桃花心木苗應該不會這么容易就枯萎吧?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樹木自然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的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都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生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樹苗,遇到,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樹者言,使我非常感動,想到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比較經得起生命的考驗。因為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養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覺知。在不確定中,我們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生命的法則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為固定和完善的法則,就會養成機械式的狀態,機械的狀態正是在通向枯萎、在通向死亡之路。
當我聽過種樹的人關于種樹的哲學,每天走過桃花心木苗時,內心總會有某些東西被觸動,這些樹苗正努力面對不確定的風雨,努力學習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陽光中呼吸,一旦它學會這些本事,百年的基業也就奠定了。
現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長得與屋頂等高,是那么優雅而自在,宣告著自主的生命。
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1、填入合適的詞語。
( )的樹 ( )的基業 ( )的人 ( )的樹苗
( )的心 ( )的能量
2、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枯萎——( ) 依賴——( ) 優雅——( )
3、在括號里寫出帶下劃線詞的反義詞。
1、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 )的樹。 2、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從從容容?( )
3、樹苗就會養成依賴( )的心。
4、讀課文,把種樹人回答作者問題的話概括起來簡述。
例:問:到底應該什么時間來?多久澆一次水?
答:模仿老天下雨,時間不確定。
(1)問:桃花心木為什么無緣無故會枯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問:如果你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苗該不會枯萎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讀了這篇文章,聯系生活實際,你想到了什么?
發展練習
一.讀一讀下面的名人名言。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鋒
個人之于社會等于身體的細胞,要一個人身體健全,不用說必須每個細胞都健全。 ——聞一多
我們知道個人是微弱的,但是我們也知道整體就是力量。 ——馬克思
科學家不是依賴于個人的思想,而是綜合了幾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個問題,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來的偉大知識大廈之中。
——盧瑟福
二.相關資料。
玄奘(約600年-664年)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玄奘行至中亞細亞戈壁沙漠的邊緣,西行遠達撒馬爾罕,然后轉向南行,越過興都庫存什山脈進入印度。在印度,他作為佛學教學者受到歡迎。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幾乎送命。危險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一點被箭射中喪命。后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為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玄奘的旅行是秘密進行的,因為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后來,當玄奘回到中國后,皇帝命令他寫一份旅行報告。這項工作占去了他余生的大部分時間。
生命的林子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并積累“晨鐘暮鼓”“郁郁蔥蔥”“莽莽蒼蒼”“香火鼎盛”“水深龍多”等詞語。
3、體會老方丈借喻說理誘導玄奘的話語,感悟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不能遠離社會群體的道理。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生命的林子”的內涵,激發奮發向上的情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指導讀題 板書:玄奘 指導“奘”的寫法
2、復習:知道課文寫了玄奘的什么事?誰說說看
3、小結學生發言 板書:林子 法門寺
4、呈現中心話題:為什么把這片樹林,為什么把法門寺稱為生命的林子呢?請同學們再一次讀讀課文,用心地讀,仔細體會那些寫林子,寫法門寺的句子,畫出關鍵詞語,看一看,這是一片怎樣的林子,這是一座怎樣的寺院。
二、讀“林子”
1、巡視,輕聲讀,一邊讀,一邊想,畫出關鍵的詞語,想一想,這是一片怎樣的林子,這是一座怎樣的寺院
2、指名交流 ,請學生 把相關的詞語寫在黑板上:
郁郁蔥蔥
遮天蔽日
莽莽蒼蒼
3、引導讀好詞語
①把這些詞的生命讀出來了
②讀著這些詞,你感到這片林子怎樣?
③引導深入理解:這就是生命的林子的全部含義嗎?請大家讀一讀課文第八節。
④讀了方丈的話,你是不是對這片林子有了新的感受?從這里,你讀出了這還是一片怎樣的林子? 指名交流,請學生用紅粉筆寫出相關的詞語:
競爭
奮力向上
成為棟梁
4、小結:是呀,生命的價值不一樣,一個無憂無慮,成為薪柴,一個充滿競爭,成為棟梁。生命在競爭中奮發,在競爭中實現了它最高的價值,這樣的林子,是真正的“生命的林子”齊讀課題,齊讀第八節
三、讀“法門寺”
1、我們知道,對玄奘來說,他的生命的林子就是法門寺。從剛才的閱讀中,你知道這是一座怎樣的寺院。你畫出了哪些詞。
2、指名交流,請學生把詞語寫上來,香火鼎盛等
相機指點詞義:水深龍多,高僧濟濟
3、齊讀。現在知道,為什么說這樣的寺院,對玄奘來說,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呢?
評價語:
四、讀“玄奘”
1、過渡:法門寺的的確確是一座生命的林子,玄奘留了下來,成為一代名僧,實現了生命的價值。但是,是不是每個人進來法門寺,進了這片生命的林子里,都能成為一代名僧呢?那為什么玄奘能呢?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注意那些寫玄奘的語句,特別注意玄奘與方丈的對話,從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玄奘。
2、指名交流,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玄奘
結合交流相機點撥詞語:潛心苦修
3、相機出示4、5節,我們也來來讀讀這段對話,注意玄奘的話,和他說話時候的神情。指名讀。注意,怎樣的說,什么叫鄭重。你鄭重地讀一讀。一起讀。從這里體會到什么?
從這里我們看到一個怎樣的玄奘。板書:愿做太陽
4、引導,假如玄奘回答說,愿做燭火,方丈還會帶他去那片生命的林子去嗎?
5、小結:是呀,只有玄奘這樣,一個愿做太陽,一個潛心苦修的人,在這片生命的林子里,才能成為一代名僧。
7、出示最后一節。齊讀,說說自己的理解
8、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的,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必須在群體中,在競爭中奮發向上,在競爭中能成為棟梁,在競爭中實現生命的價值!
五、拓展:找尋自己的“生命的林子”!
1、同學們,這個故事發生時,你知道當時的玄奘多大嗎?13歲,跟在座的你們一般年紀。13歲,一個13歲的孩子就懂得了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一個13歲的孩子就胸懷成為太陽的偉大志向。長大后,為了尋找更高、更大的林子,為了實現生命的更高的價值,玄奘決定西行,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去求取真經。這就是后來的小說《西游記》的故事來源。但是,玄奘卻沒有白龍馬騎,也沒有沙和尚為他挑擔,更沒有孫大圣和豬八戒為他護駕。看,他是孤身一人,西行5五萬里,歷時17年,克服千難萬險,帶回真經635卷。的確,玄奘實現了他的理想,成為太陽一樣的人,他的光輝,從一千年前,一直照到現在。
2、然而,他的起點,就是從法門寺,從這片生命的林子開始的!讓我們再一次齊讀課題。
3、小練筆
同學們,玄奘是幸運的,他來到了法門寺這片生命的林子,法門寺也是幸運的,他擁有了玄奘這樣想做太陽的人。這樣的林子,這樣的玄奘,才造就光照千古的一代名僧。
今天,你們也是13歲,通過這節課,你們也懂得了這個深刻的道理。你們想做薪柴還棟梁?想做太陽還是燭火。那么,你的身邊也有這樣一座生命的林子嗎?
你們馬上畢業了,像玄奘一樣,將進入另一片更高、更大生命的林子?你找到了嗎,目標是哪里?拿起筆,寫一寫自己心中的生命的林子,寫一寫在那片林子里,你將怎樣讓自己奮力向上,成為棟梁!
4、指名交流
5、小結:最后祝愿所有的同學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在那片生命的林子里奮發向上,潛心苦學,將來成為棟梁,成為太陽,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
下課!
板書:
林子 法門寺 玄奘
郁郁蔥蔥 香火鼎盛
遮天蔽日 高僧濟濟 愿做太陽
莽莽蒼蒼 水深龍多 潛心苦修
競爭 香客如流
奮力向上 晨鐘暮鼓
成為棟梁 喧喧嚷嚷
生命的林子 篇6
《生命的林子》是一篇哲理美文。這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文體,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故事大道理》、《枕邊故事》等等。代表作家有劉燕敏、畢淑敏、周國平等等。這種文體的興起,與《讀者》雜志的熱銷也有密切關聯,同時適應了當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生命的林子》假借玄奘早年剛出家的故事,提出了“做矮子中的將軍”和“做將軍中的將軍”的人生命題,當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這篇文章中的方丈,運用的教學方式就是情境教育,因此,在研究情境教育的現場,選用這樣一篇文章讓學員們進行教學設計,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為了節約時間,我主要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交流。
這節課,我預設的教學目標如下:
1、讀懂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水深龍多”、“鶴立雞群”等詞語所表達的意思。
2、學習文章通過對比、形象描繪,生動說理的方法,明白一個人成長離不開存在環境的道理。
教學過程如下:
一、學習課文第一部分:1-3節。
1、一讀:學生快速閱讀1-3節,用一個詞語概括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欲行)
2、再讀:思考,玄奘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
先用概括性的語言說明原因,然后結合具體的詞句加深理解。
主要原因:
寺:名勝、才多
玄奘:事繁、己微
用“與其……不如……”連起來說說。
具體的詞句:
名勝:香火鼎盛 名滿天下 香客如流
才多:水深龍多 高僧濟濟
事繁:法師應酬太多 喧喧嚷嚷
己微:遠不如 想出人頭地
這些詞語,學生大多能很好理解,這里重點突出“水深龍多”的教學。
同學們,你們記得在《三顧茅廬》中,人們稱諸葛亮為什么?(臥龍)
還有哪些詞語中含有“龍”呢?(臥虎藏龍、龍爭虎斗、群龍無首等等)
從這些詞語中,你知道人們用“龍”比喻什么?
然后,讓學生用“法門寺水深龍多、高僧濟濟”為中心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寫話。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4-5節
1、學生自讀,想一想方丈為什么要向玄奘提出這個問題?
2、交流:這一段,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段落,這一部分,是方丈對玄奘志向的考察,如果玄奘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那后面的觀看松樹林的環節,也就會落空。從中,我們可以了解方丈的智慧和細心。
三、學習課文第三部分:6-9節
共分為六個環節:
一讀:玄奘和方丈來到了林子,他們看到了什么景象?劃出有關句子。
二畫:教師板畫:山頂亂枝縱橫的松樹;一片修頎挺拔的松林。通過圖畫只管展示情境,加深學生體會。
三演:如果你就是山頂的松樹或者是松林中的一棵松樹,我來采訪你們,問問你們為什么會如此不同?
從中體會亂枝縱橫的松樹和松林中松樹的不同成長環境和生長狀態。
補充:高山之巔無美木,傷多陽也。太好的環境同樣不利于成長。而松林中的松樹,因為有了競爭,有了奮發,有了上進心,就長成了參天大樹。
四拓:松林中除了有競爭,其實,還有合作,和一棵孤零零的松樹比起來,它們更有集體的力量:
說話:
當狂風襲來時,松林 ;
當暴雨傾盆時,松林 ;
當洪水肆虐時,松林 ;
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才能成就人才。
五比:眼前山頂的亂枝松,方丈用什么詞語來形容?(鶴立雞群)
而一片松林,讓玄奘想到了什么詞語?(水深龍多)
理解:鶴立雞群,雖然超出了群體,但是,畢竟標準不高。“鶴鳴高崗”,只是在山崗上而已。而且,長期混同于雞群,也會有淪落為“雞”的危險。
但是,“龍”就不同了,“飛龍在天”,比起“鶴”來,顯然不在同一個標準了。
六悟:通過眼前景物的對比,玄奘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體會文章所揭示的真意。
通過六個環節層層推進,學生能夠比較容易的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學習文章第四部分。第10節。
玄奘聽了方丈的話之后,怎么做的呢?
通過寫話的方式,拓展想象,理解。
寫話練習二選一:
1、玄奘從此潛心苦修,
(補充文本的不足,也就是如何解決事繁的問題,如何面對法師應酬的問題。)
2、玄奘見到了上次勸說他離開的人后,
五、教學最后一部分。
引讀這一小節。因為這一部分,應該認為是文章的一個累贅,沒有必要“卒章顯志”。道理,應該是讓學生感悟的,而不是灌輸的。所以,通過引讀,一帶而過。
六、拓展。
搜集玄奘的故事,推薦閱讀《西游記》。
生命的林子 篇7
教學目標:
1、 讀懂課文,理解“晨鐘暮鼓”“郁郁蔥蔥”“莽莽蒼蒼”等詞語,并積累這些詞語。
2、 學習文中的比喻句,體會老方丈借喻說理誘導弟子的話語。
3、 學習本文形象描寫的方法。
4、 明白一個人成材離不開它所存在的環境,離不開競爭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領悟本文語句中所蘊涵的道理。
一、導入
1、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游記》中有四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個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們知道唐僧是根據我國唐朝哪個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嗎?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玄奘成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個故事《生命的林子》齊讀課題
二、教學過程
(一)學習1-3節
1、相傳當年玄奘就在法門寺修行,那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座寺廟?自由讀找出寫法門寺的句子。交流談理解(你從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它是一座名寺?你對那個詞最有感覺,請你抓住它談談你的理解。
2、作為一位僧人,面對這樣一座名寺會是什么感覺呢? 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感情讀這兩句話。
3、這么一個天下名寺,玄藏還曾一度想離開,但最終還是留了下來,如果此時玄藏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會問他些什么?教師板書:走 留
4、你們想了解嗎,老師也想了解,玄奘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呢?下面請大家自由讀課文1-3小節,在書上做出相應的圈劃。
5、交流討論
6、玄藏有很大的抱負,可待在這個法門寺想出人頭地容易嗎? 所以他決意要離開。從決意這個詞中你體會到什么?
7、小結:想出人頭地又一時難以實現愿望的玄奘在聽信了別人的勸說之后,決意要離開法門寺。這可以理解,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生活中是很多人都認為寧可做雞頭也不做鳳尾。
(二)學習4——9自然段
1、但玄奘后來為什么又留下來了呢?方丈到底用了怎樣的方法留住了玄奘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的4——9自然段,然后我們一起討論一下。
(1)問玄奘要做太陽還是燭火?太陽和蠟燭有什么不同? 問要做燭火還是太陽,實際上是想了解什么?(是方丈想了解玄藏究竟想做什么樣的人先問玄奘的心意,更進一步地明確了玄奘的目標。抓住了玄奘的心理,為下面的啟發奠定了基礎。)
(2)接下來方丈是怎樣做的?同樣是松樹,它們有什么不同?(學生自由答)
(3)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呢?指名說。
(4)對呀,你們的認識和老方丈是一樣的,誰來讀讀方丈的話。
a學生大聲讀這段話,說說對這段話的理解。(因為松林里有的樹木亂枝縱橫,只能做煮粥的薪柴,有的樹木郁郁蔥蔥,可以做棟梁,老方丈想借樹木成材告訴玄奘道理。我想老方丈借樹木成材的環境告訴玄奘不要害怕競爭。競爭反而有利于成才。)
b方丈的話說得多么的有道理啊,你能學著方丈的語氣讀讀這段話嗎?自由讀——指讀-齊讀
c其實方丈的話沒說完啊,他想說“玄奘啊,假如你……就能成為……,假如你……就只能成為……”請你將方丈心里的話補充出來。
2、你們的悟性很高啊,玄奘是否像你們一樣心中有答案了呢?指讀第九自然段:玄奘聽了,慚愧地說——
(1)你聽出什么來了?
(2)交流討論(慚愧和決心,對這段話的理解)
(3)再讀第九自然段,讀出慚愧讀出決心。板書:方丈以林為喻 勸導點撥
3、“再回頭看看,法門寺還是原來的法門寺 晨鐘暮鼓,香客如流,沒有時間;名滿天下,水深龍多,壓力大。玄奘現在該怎么做呢?
4、周圍名僧多好,正好可以求教。同樣是法門寺,同樣是玄奘,心態變了。
5、學到這兒,我忽然覺得老方丈很了不起,他沒有說一句要玄奘留下的話,卻讓玄奘留了下來。我很想請兩個同學讀方丈和玄奘的話,其他同學讀旁白,我們一同來體會老方丈是一個怎樣的長者?(循循善誘的長者、很有耐心、教育有方、深入淺出、以理服人)老師真的要向他學習啊!
(三)學習10—11自然段
1、有這樣的師傅真是幸福啊,玄奘的心終于定下來了,結果怎樣呢?引讀第十自然段。
2、了解歷史,讀過《西游記》的同學都知道,這棵大樹了不得,他在31歲時去取真經。19年后,帶著650卷真經回國。作為偉大的旅游家、翻譯家、佛學家,不僅是中國 ,在世界,玄奘都成為太陽式的人物。
3、后來玄藏又遇到了那位曾經勸他離開的僧人,玄藏又會對他說些什么呢?請同座位的同學交流一下(我決定不走了,我待在這里一定會學習到更多的東西,我不要離開法門寺了。我想繼續留下來,不然到了山野小寺里永遠不會成為明亮的太陽,否則沒有競爭的壓力,我永遠不會成為高僧。如果我離開了法門寺,我在山野小寺成了名僧,也不過是一棵灌木叢中的雜樹而已。)
4、是啊,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齊讀)
三、拓展
1、玄奘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片生命的林子,那么同學們,你們的生命的林子在哪兒呢?。
2、 同學們,希望你們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片生命的林子,讓我們在那片生機勃勃的林子里去競爭、去鍛煉自己,讓自己也成為像玄奘那樣有成就的人。請再一次齊讀課文的最后一句話。
生命的林子 篇8
今天我們學習了《生命的林子》一課。課文主要敘述了唐僧剛剃發修行時由于耐不住法云寺內嘈雜的人群,認為會影響自己的修行,因而產生離寺的念頭,在方丈的教育下,改變了最初的想法,繼續在法云寺修行的事。我對方丈教育唐僧時所說的富有哲理的話感受特別深。
“這些樹就像蕓蕓眾生啊,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它們就奮力向上生長,因此它們棵棵可能成為棟梁……”這些話是說事物的發展離不開群體,個體是在群體的相互促進中發展的。“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這棵樹為什么說大不說小呢?因為他沒有遠離群體,也許它是群體中最大的樹,也許他是群體中最小的樹,不管怎樣,他都對自己下了一個決心——快長,否則別的樹會趕上自己的。這句話中充分體現了適者生存,存優汰劣的生存原理。遠的不談,就說一下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吧。我是學校中最有名的長跑運動員了,不管哪一次學校比賽,成績都是數一數二的,然而最近在鎮越野賽中成績卻不夠理想。什么原因呢?難道是學校在鎮上是低等的,還是教師不特級?不,完全不是,原因在于在賽前我遠離了學校這一群體,停止了個人的“發展”。我認為自己在學校長跑中成績是最好的,認為他們根本無法與自己相比,一次在訓練中傲視一切,然而自己……是啊!一個人完全不能遠離集體,除非你認為自己就是群體,自己永遠超過集體。
競爭在整個自然界中隨處可見,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要想在世間存在,要想發展壯大,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正確的看待自己,勇往直前。
生命的林子 篇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從玄奘沒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發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個想要成材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齊讀課題。
2、出示詞語,并指名朗讀。(誰能把它讀好?)
3、讀了這些詞語,你有什么發現?
4、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進“生命的林子”。
二、分析“林子”。
1、這究竟是怎樣的林子?請大家讀讀描寫林子的句子,看看哪片林子給你的印象深刻,把你讀后的體會用簡短的話寫下來。
2、指名談談感受。
生1:這里的林子長得不茂盛。樹干短而扭曲,不能成材,只能做煮菜的薪柴。(板書:樹木稀疏 薪柴)
師:你能讀好這幾個詞嗎?(顯紅“亂枝縱橫”、“又短又扭曲”)
師:誰能用朗讀再現那片林子的樣子?
生2:這里的林子很茂盛,樹干粗壯,挺拔,能成材。(板書:郁郁蔥蔥 棟梁)
師:誰能展現林子郁郁蔥蔥的樣子?
3、顯紅“最高大”和“棵棵”
4、透過這兩個詞,你看出了什么?
生1:第一片林子里最高大的樹也只能做薪柴,更不用說其它的樹木了。
生2:雖然它長得高大,但是卻不能成材。
生3:第二片林子中能成材的樹木有很多。
5、讀到這里,你腦海中浮現出了什么問題?
生:同樣是樹,為什么一片林子的樹只能當薪柴,而另一片林子里的樹卻能成棟梁?
6、(出示方丈的話)請大家讀讀方丈的話,圈圈劃劃,找找原因。
7、你明白了這片林子長得不同的原因了嗎?
生:由于競爭,第一片林子沒有競爭,所以不能成林;而第二片林子由于有競爭,最終成為了棟梁。
(板書:競爭)
8、你說得真好!那你能好好地讀讀方丈的這段話嗎?
9、同學們,方丈把玄奘帶進林子,說出這么一段關于林子的話。那么,方丈僅僅是在說林子嗎?
三、分析“法門寺”。
1、法門寺和山野小寺有什么不同呢?
生1:法門寺是個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香客如流,它就像那片郁郁蔥蔥的林子充滿了生機,也蘊含了競爭。在這樣的環境下,玄奘一定會刻苦習經,一定能成材。
生2:而山野小寺人流稀疏,缺乏競爭,就像那片稀疏的林子不能成材,玄奘走進山野小寺,就永遠不可能成為棟梁。
(板書:法門寺 小寺)
2、如果你是玄奘,你選擇哪片林子?能說說理由嗎?
3、事實也證明這種選擇的正確性。
4、出示第十自然段,齊讀。
5、學到這兒,你知道課文為什么以“生命的林子”為題了嗎?
6、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齊讀。
7、你能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嗎?指讀、齊讀。
8、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的,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必須在群體中,在競爭中奮發向上,只有在競爭中才能成為棟梁,在競爭中實現生命的價值。
四、課后延伸。
1、文章學完了,玄奘的確留了下來。后來,他又遇到了曾經勸他離開法門寺的人,玄奘會對他說些什么呢?請你寫下來。
2、總結:最后祝愿所有的同學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在那片生命的林子里奮發向上,潛心苦學,將來成為棟梁,成為太陽,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
板書:
樹木稀疏 薪柴
(小寺)
生命的林子 競爭
郁郁蔥蔥 棟梁
(法門寺)
生命的林子 篇10
《生命的林子》教學設計
韋鑒原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并積累“晨鐘暮鼓”“郁郁蔥蔥”“莽莽蒼蒼”“香火鼎盛”“水深龍多”等詞語。
3、體會老方丈借喻說理誘導弟子的話語,學習借物喻理的寫法。
4、明白一個人成材離不開它所存在的環境,離不開競爭的道理。
教學重點:
1、 理解并積累“晨鐘暮鼓”“郁郁蔥蔥”“莽莽蒼蒼”“香火鼎盛”“水深龍多”等詞語。
2、 體會老方丈借喻說理誘導弟子的話語,學習借物喻理的寫法。
教學難點:
領悟本文語句中所蘊涵的道理。
教學方法:
誦讀法、談話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娓娓談話,激發興趣
同學們喜歡讀《西游記》嗎?在這部小說中吳承恩為我們塑造了四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么,你們知道唐僧是根據唐朝哪個高僧的原形塑造的嗎?(生答玄奘)你對玄奘了解多少呢?(生介紹自己了解的玄奘)今天我們來把唐僧還原到生活中,來學習他成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個故事——《生命的林子》。同學們,看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問嗎?(生談疑問)就讓我們帶者這些疑問來讀課文吧。
二、新知探究
(一)、檢測預習,落實基礎
學會本課的八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以你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三)、設疑啟發,潛心會文
1、法門寺是一座怎樣的寺廟?你從課文中哪些詞語讀出來的?
積累 詞語:香火鼎盛 晨鐘暮鼓香客如流 名滿天下 水深龍多
2、如果你是一個和尚,在這樣的寺廟中修行,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這樣的名寺,玄奘卻要離開,這是為什么呢?哪個詞語寫出了玄奘要離開法門寺的決心之大?
生談感受,分析原因,體會“決意”一詞的含義
3、弟子要離開,方丈是怎么做的呢?
分角色朗讀對話
改寫對話,方丈直接對玄奘講道理,勸他留下
兩種方式中體會方丈的語重心長,用心良苦,學習借物喻理的寫法。
積累詞語 喧喧嚷嚷 郁郁蔥蔥 遮天蔽日 鶴立雞群 莽莽蒼蒼等
4、 玄奘領悟了方丈的一翻苦心了嗎?結果怎樣?你從哪里讀出來的?
齊讀課文8,9自然段
小結:要走是因為這樣的法門寺,要留仍然是因為這樣的法門寺。法門寺還是原來的法門寺,玄奘卻已不是原來的玄奘。他的心態變了,認識變了。
5、學到這里,你能說說文章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嗎?
一個想要成材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
6、合作探究:一個想要成材的人為什么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
7、 課文為什么以“生命的林子”做標題?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談理解,師小結。
(三)、拓展延伸,激發興趣
對玄奘來說,法門寺就是他生命的林子。那么,在你的身邊有這樣的林子嗎?這個林子有競爭嗎?你喜歡競爭嗎?
生談身邊的林子:班級,學校,社會等,談對競爭的認識,師引導。
那么,在太陽與燭火之間,你愿意做什么呢/?為什么?
生談自己的想法及對太陽燭火的認識,師引導
三、總結收獲
學完本課,你們在語言上,寫法上,思想上有那些收獲呢?要用“我知道了,我學會了,我掌握了,我明白了……”這樣的句式來回答。
生談收獲,完成本課學習目標
四、作業
1、續寫《生命的林子》
玄奘決定留下之后,又見到了勸他離開法門寺的那個人……
要求:要寫出玄奘在方丈開導之下的認識和轉變,寫出人物的語言,表情和心理,2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生命的林子
玄奘 法門寺 名僧
樹 森林 棟梁 借物喻理
人 社會 成材
生命的林子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從玄奘設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門寺潛心苦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
出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方丈的妙喻,引發學生對成才的理性認識,產生深刻的啟迪。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生命的林子,齊讀課題(男生讀、女生讀)
出示: 生命的林子
玄奘 法門寺 名僧
首先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出寫這幾者關系的句子。
二、閱讀感悟
1、出示學生找到的兩句話:①法門寺就是這一片莽莽蒼蒼的大林子。
②在法門寺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修行,終于成為一代名僧。
齊讀,誰能把這兩句話讀好?(指名讀)
2、法門寺是一座怎樣的寺廟?請大家快速瀏覽1-3小節。
①交流
相機板書:法門寺 水深龍多
②出示:法門寺是個香火鼎盛的名寺 ,每天晨鐘暮鼓,香客如流。
法門寺是個名滿天下的名寺,水深龍多,集納了天下的許多名僧。
3、輕聲讀讀這兩句話,你對哪些詞語感受最深 ?
指導讀(讀這兩句,對這四個詞強調一下。聲響不代表有感情。讀第二句,聲音揚一點,聲響不代表吵 齊讀)
4、作為一名和尚,你有怎樣的感覺?如果不是法門寺,而是普通的小寺,你有怎樣的感覺?
5、想象一下,玄奘帶著向往、自豪而來,可是文中開頭可以看出,向往沒有了,自豪沒有了。想一想,有人勸玄奘離開原因何在?
6、所以在玄奘離開之前,他和方丈有一段對話,這是一段關于燭火和太陽的對話。問燭火和太陽,實際上問的是什么?燭火和太陽有什么不同?請大家找到這段話認真讀一讀。)
(燭火有沒有太陽做不到的地方?太陽只有一個,而燭火有無數。)
7、出示: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樹秀齊、挺拔。
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它們都奮力向上生長,于是它們棵棵成為棟梁。
(生齊讀)
恰恰是因為陽光、雨露太稀少,他們才一棵棵成為棟梁。你有疑問嗎?為什么說可能?
8、小結:1、作為一棵樹,有可能成為棟梁。
2、只能是一種可能,有的甚至為得不到陽光而死亡。玄奘在燭火和太陽中做太陽,做棟梁。下面第8小節中玄奘的話,輕輕讀給我聽。誰來試試。
9、課文學到這里,同學們,你們想做燭火還是太陽?
你們有志向很好,玄奘也想做太陽,歷史告訴我們,玄奘確實成了普度眾生的高僧。了解歷史,讀過《西游記》的同學都知道,這棵大樹了不得,他在31歲時去回真經。取經19年后,帶著650卷真經回國。作為偉大的旅游家、翻譯家、佛學家,不僅是中國 ,還是世界,玄奘都成為太陽時的人物。齊讀最后一節
三、總結升華
出示玄奘資料,續寫
板書:
10、生命的林子
林 子 郁郁蔥蔥 群體
法門寺 水深龍多 競爭
生命的林子 篇12
玄奘決定留在法門寺后,一天在香客中又發現了那個勸自己離開法門寺的人。
那人顯然有事,見了玄奘沒有問他為什么還留在法門寺,而是很急切地對玄奘說:‘小僧人,我家人比較多,家里那幾畝薄田用起來很緊張。我自己讀過書,想去京城趕考,考上我們家就不用愁了,只怕如果考不上,我們家連回來的錢都沒有。你說我是去還是不去呢?’
玄奘一聽,笑了笑說:‘你在來的路上看到那片松林和零零星星的松樹的區別沒有?’那人回答說有。玄奘又說:’你知道那是為什么嗎?’見那人回答不出來,玄奘接著說:‘是因為競爭啊。松林里的松樹為了生存,拼命的生長。而那零星的松樹由于不愁陽光,恣意生長,才導致了這個結果呀。這個原因才使我決定留在法門寺。施主,請您自己選擇吧。’那人聽了之后若有所悟,離開了。
多年后,玄奘已從印度歸來。這時,有一位高官竟捐款為玄奘建了一座佛塔。玄奘前去時,竟發現那位高官就是那個勸他離開法門寺的人。兩人不禁感慨;‘沒有那片松林,就沒有今天的我們。
生命的林子 篇13
玄奘是唐代名僧,法相宗的創始人,也是《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相比較那個歷經千魔百怪,度過九九八十一難,終成正果的唐僧,我更傾向于故事中玄奘的成佛歷程,他讓我認同并執著這樣一個信念:無論是誰,都應“走進生命的林子”,否則他就難以“修成正果”。
生命,一個神圣而偉大的字眼。
生命的偉大因為它本身的偉大,同時也因為它不斷創造著偉大。
生命比任何知識、規則、紀律,甚至榮譽以及被許諾的未來與幸福更神圣。
作為珍愛生命的語文教師,面對新課程,我激動過、惶恐過、徘徊過。但我深知:只有為新課程獻身,自己才能獲得新生;只有自己融入并適應新課程,才能讓新課程為自己服務;只有教師感悟新課程的生命,才能讓學生的生命之樹更加茂盛。
生命的林子 篇14
[教材簡析]
《生命的林子》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一篇選讀課文,它通過介紹唐援藏玄奘選擇在高僧如林的法門寺修行,最終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充滿競爭的環境這個深刻的道理”。
這篇課文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對學生具有強烈的精神感召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采用“一讀為主,邊讀邊思,縱向推進,層層感悟”的閱讀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感悟,明白哲理,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并積累“晨鐘暮鼓”、“香火鼎盛”、“鶴立雞群”、“水深龍多”等詞語。
3.體會老方丈借喻說理,誘導弟子的話語,明白“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充滿競爭的環境”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結合課文理解并運用“鶴立雞群”、“水深龍多”等詞語。
2.明白文章解釋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方丈借喻說理的一段話,結合實際談自己的認識。
[課前準備]
課前發動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唐僧其人其事,同時教師爺搜集有關玄奘為佛學作出貢獻的具體翔實的史料。
[教學過程]
一、播放音像,輕松交流。
課前老師播放《西游記》主題曲的音像資料,讓學生談談通過看《西游記》和查找相關資料對唐僧了解多少。通過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營造一個有利于閱讀主體產生積極情緒的場景,這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揭示課題,設疑入文。
1.導入;同學們,剛才我們說到的《西游記》的主人公唐僧,這個鍥而不舍的取經人他的生活原型人物就是玄奘。今天我們就來讀讀他成名之前在法門寺修行的故事。
2.設疑:“生命的林子”到底指什么?為什么叫“生命的林子”?
[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讓學生提問使他們能夠產生閱讀期待心理,激發探究欲望。]
3.學生自讀課文,找出直接描寫“林子”的語句。
三、扣住“林子”,引發思考。
1. 自由朗讀,討論比較兩處林子的不同之處。(板書:稀稀疏疏、郁郁蔥蔥)
2. 出示圖片,形象感受兩處林子的不同。
3. 男女生比較朗讀兩處林子的句子。
4. 引發思考:兩處林子為什么章程截然不同的樣子?(讓學生細讀品味方丈的話。)
提問:從這段話中你讀懂了什么?你有哪些疑問呢?(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白方丈把郁郁蔥蔥的樹比成蕓蕓眾生,一棵棵奮發向上,不甘落后,因而個個成了棟梁之才;遠離群體稀稀疏疏的書沒有人跟他競爭,盡管有充足的陽光,也不能成才。)
5. 深入追問:方丈為什么要把玄奘帶到林子里來?他將這些話的目的是什么?
四、前后聯系,深入感悟。
過渡:方丈把他帶到林子里來將這些話是為了勸玄奘留在法門寺,那么法門寺是一座怎樣的寺廟?他為什么要離開法門寺呢?(讀1—5自然段)
1.引導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抓住“香火鼎盛、晨鐘暮鼓、香客如流”等詞語體會法門寺的熱鬧和繁榮。
2.找出玄奘想離開法門寺的原因:①他想“靜思養神,潛心修身”②別人勸他說,法門寺“水深龍多”,要像“出人頭地”,“不如到一些偏僻的小寺廟”……(抓住關鍵詞語體會)
3.啟發想象:玄奘打點了經卷、包裹去向方丈辭行了,他會怎樣對方丈說,方丈會怎樣挽留他呢?
4.學生表演對話。
[想象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小學生最天真,愛幻想,通過想象、表演,讓他們更深刻地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內容。學生在生動活潑的進一步領會到方丈說理的巧妙。]
5.引導學生討論:方丈為什么沒有像我們這樣直接勸說,而是帶他去看林子,跟他講林子中的樹呢?(①引導學生從“決意辭行”體會唐僧決心已定,幾句簡單的道理難以改變他的主意。②從方丈提出問題后,玄奘“認真思忖”、“鄭重地回答”體會玄奘有一顆奮發向上的心,方丈非常珍惜這樣一位優秀的年輕人,因而對他的教育更是循循善誘。)
6.玄奘理解方丈的話了嗎?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結果怎樣?(讀第9、10自然段)
[玄奘對方丈這段話的理解,可以從他認識到法門寺就是一片莽莽蒼蒼,充滿生機的大林子,山野小寺卻是那遠離樹林的樹,自己要做一個奮發向上,不甘落后的大森林中的樹,就不能離開法門寺。要敢于競爭,做優秀群體中的搏擊著,這就是她理想中的“太陽”;如果甘于在山野小寺中做一個佼佼者,那也只能是一束小小的“燭火”。]
五、總結全文,因勢利導。
1.補充介紹玄奘的偉大成就。
2.玄奘的成功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讀最后一個自然段)[總結板書:競爭、大樹不能遠離森林]
3.深入文本:玄奘的成功僅僅因為它沒有離開法門寺這個“水深龍多”充滿競爭的環境嗎?如果他離開法門寺會不會照樣成才呢?
[學習一篇文章不能拘泥于文本表面的內容,應該引導學生去挖掘、思考文本深處的東西,甚至文本以外的內容。這個問題的探討,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要成才首先必須具備一顆“奮發向上”的心,有了這個目標才能勇敢地面對各種競爭環境。當然,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能到“水深龍多”的環境去經受磨練,但是只要有 “奮發向上”的精神,無論怎樣的環境都能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只要自己不自暴自棄或安于現狀,就不會淪為“薪柴”]
4.教師講演,鼓勵導行。[板書:奮發向上!]
六、多元作業,拓展延伸。
1.我想積累的句子:
2.我明白的道理:
3.我想續寫《生命的林子》
4.我知道題目為什么叫《生命的林子》
5.我還想知道:
生命的林子 篇15
《生命的林子》教學反思
《生命的林子》一文敘寫了玄奘感到在僧眾云集的法門寺無法成才,便想離開另尋山野小寺苦修,經過方丈的設喻對比教育,終于留下苦心潛修,成為一代名僧的故事,闡述了一個想要成才的人不能離開社會群體的道理。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有意思在“林子”、“生命”。聯系全文可知,本文中的“林子”是以自然界的林子喻指社會群體,借此及彼,托物寓意。“生命”一詞在這里是用來修飾“林子”的,很顯然是指這林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著生存、發展的能力。將林子比為社會群體,那么這里的“生命”就至關重要了。所以我以為理解“生命”比理解“林子”更為重要。
就故事本身而言,并不難,學生多讀幾遍大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何讓學生意會的東西言傳呢?我在這里設計了一個補白。就是在反復朗讀方丈最后的話之后請學生說說方丈心里的話。采用了“玄奘啊,如果你……,就會……;如果你……,就會……”的形式進行說的練習。學生發言涌躍,領會到位,也不乏有發言精彩者。但課后再想想,假如形式不給出,會不會更精彩呢?假如再適當地引導學生結合板書來說,是不是效果會更好呢?本文的老方丈是高僧中的高僧(學生語),值得研究。所以在上面的練說環節結束后,我就進行了分角色朗讀。讓學生體會方丈是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給學生思考和表達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學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門的,他們體會到了方丈高超的勸解技術、是個慈祥的長者、是個有獨特見解的人、是法門寺那片林子里的一棵參天大樹、玄奘就沖著有這樣一個師傅也不能走了……這個環節在備課時我猶豫再三,好幾次想把它刪了,因為感覺上去和主題有些“偏”。現在學生的回答讓我豁然開朗,不僅僅是“林子”讓玄奘留了下來,更是方丈本身讓玄奘止步。
為了讓學生理解生命的林子,我用了圖片演示對比、句子深入理解、人物眾人解讀等方法,學生亦能講出生命的林子就是生機勃勃、充滿競爭的群體。但這“生命的林子”始終充滿辯證。它是隨著時間、地點、人物、人生階段的不同而不同的,而且每個人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生命的林子。所以我試圖將文中的林子引入實際中來,于是我連問了兩個小問題投石問路:“同學們你的‘生命的林子’在哪里?老師我的呢?”當學生回答后又問:“你身邊的某一個人的呢?”學生亦能舉例說明。可不知當時為什么我沒有再追問:“十年以后你的生命的林子呢?”只是在后來的總結中稍帶了一句而已。另外在備課的時候還有過這樣一個思考:那山頭上的一片灌木難道就不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嗎?現在想來肯定也是,只不過不是一個好的“生命的林子”罷了。可我沒在課上讓學生討論。以上這兩處是惑?是憾?是鉆牛角尖?我還在思考中,期待對文本有更深的解讀。
為了讓學生理解生命的林子,我用了圖片演示對比、句子深入理解、人物眾人解讀等方法,學生亦能講出生命的林子就是生機勃勃、充滿競爭的群體。但這“生命的林子”始終充滿辯證。它是隨著時間、地點、人物、人生階段的不同而不同的,而且每個人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生命的林子。所以我試圖將文中的林子引入實際中來,于是我連問了兩個小問題投石問路:“同學們你的‘生命的林子’在哪里?老師我的呢?”當學生回答后又問:“你身邊的某一個人的呢?”學生亦能舉例說明。可不知當時為什么我沒有再追問:“十年以后你的生命的林子呢?”只是在后來的總結中稍帶了一句而已。另外在備課的時候還有過這樣一個思考:那山頭上的一片灌木難道就不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嗎?現在想來肯定也是,只不過不是一個好的“生命的林子”罷了。可我沒在課上讓學生討論。以上這兩處是惑?是憾?是鉆牛角尖?我還在思考中,期待對文本有更深的解讀。
生命的林子 篇16
一篇好的敘事寓理文,不僅僅表達了作者獨特的人生感悟,更重要的是透過它的語言,更好地影射道理,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闡發的哲理。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教科書課外選讀課文《生命的林子》就是這樣一篇的文章。
首先,就課文的題目來說,“生命的林子”給人的第一感覺往往會讓人誤認為這是一個發生在大森林里的,動聽的童話故事,使人容易由此產生聯想,從而引起想要讀下去的強烈愿望。然而,讀完全文后,才明白這是一曲充滿了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的生命之歌。文章內容似乎與題目相去甚遠,可是,當讀者再次品味罷文中法門寺方丈那飽含哲理,意味深長的話語后,就不難體味到,那林子不正象征著我們這個充滿競爭與機遇的社會嗎?而要想成才,要使我們的生命更充實、更有意義,不正需要我們融入到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去實現生命的價值嗎?“生命的林子”正蘊含了這一切。題目未入俗套,而另僻蹊徑,達到了吸引讀者、打動讀者的目的。
其次,課文的選材獨具匠心,耐人尋味。《生命的林子》這篇課文說明的是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參與社會競爭,在競爭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如果文章僅停留在通過講述一些偉人、名人如何通過競爭成才的層面上,則極易落入千人一面,空洞說教的路子之中,不易引發學生的思索;如果文章的內容、情節過于簡單,則不能把道理講透徹,又會步入枯燥乏味、附會牽強的俗套。而本文作者巧妙地克服了這一矛盾,選擇故事的主人公是孩子們熟悉的《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師傅 ——頗具神奇色彩唐玄奘,修行得道前的經歷來說明道理,從而引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使他們通過玄奘的內心變化領悟其中的道理。
再次,從課文的內容來看,行文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文章一開始就給我們展示出唐僧玄奘修行之處的狀況:“香火鼎盛”、“香客如流”、“水深龍多”、“喧喧嚷嚷” 、“高僧濟濟” 、“集納了天下的許多名僧”,由此可見,法門寺是個薈集天下佛學之大成的名寺。而玄奘只是個剛剃發不久的和尚,他的學識,怎可與那些名僧相比?由此道出玄奘決意離開,而去偏僻小寺發展的原因。
接著,玄奘找方丈辭行。方丈得知其來意后,并沒有直接勸阻玄奘留下,而是提了一個問題:“燭火和太陽哪個更亮些?”通過燭火與太陽光亮的對比,反射出在小寺院默默無聞,和在名寺里功得圓滿后把佛光普照天下的強烈反差。玄奘的回答 ——“我愿做太陽” 使方丈看到玄奘其實是個有抱負而不甘寂寞的可塑之才。然而,此時方丈仍未勸阻玄奘留下,而是帶他到了寺后的松林。只見山上“樹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兩棵松樹”,這里“最大最高”的樹木“亂枝縱橫,樹干又短又扭曲” 。在這里方丈向玄奘暗示,“最大最高”的樹木生長在“樹木疏松”的環境中,就好比在偏僻小寺修行,雖然在眾人之上,但是最終“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
然后,方丈信步把玄奘帶到一片“郁郁蔥蔥”的大林子中,“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樹秀頎、挺拔” ,這些樹長在一起,“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露,它們都奮力向上生長,于是它們棵棵可能成為棟梁。” 至此,方丈終于讓玄奘明白:法門寺就是一片莽莽蒼蒼的大林子,在這個群體里,每個人都會不斷努力,力爭上游,所以終究都可能成為棟梁,而在偏僻小寺,雖然鶴立雞群,但因缺少競爭,終會閉門造車,坐井觀天,成就平平。
課文通過方丈和玄奘的對話亮出本文蘊涵的道理,真可謂是層層剖筍,環環相扣。方丈勸玄奘留下,并沒有直接給他講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問題,一次次思考,讓玄奘自己參悟其中的道理。其實,作者更是把握住孩子們對唐僧玄奘去留的關心這一關鍵所在,使故事一步步深入,最后自然而然地道中文章的主旨,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明白了本文的道理,真可謂曲徑通幽,柳暗花明。
這篇課文,作者并沒有用大量的事例或者是方丈長篇累牘的說教來達到說明事理的目的,而是讓故事自然發展;作者沒有過多地使用華麗的辭藻,更沒有另人炫暈的描繪,而是在平平淡淡的故事中道出真諦。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故事的層層深入,看出文章結構的嚴謹之處。
最后,僅就本文所闡發道理的現實意義談一點個人看法。筆者覺得本文作者把競爭教育提到小學生的意識中很有必要。我們都知道,當今這個知識大、科技大社會,不論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發展都要求競爭。然而,我國目前的中小學生生長在逐漸富裕起來的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家庭的溺愛使這一代孩子大都缺少競爭意識,“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養尊處優的思想只會導致他們無法適應當代變化復雜的大社會。只有從小培養處處爭上游的競爭意識,才能使他們不斷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成為祖國的棟梁。
總之,《生命的林子》這篇選讀課文,無論是選材、內容、主旨思想,還是教育意義,都稱得上是一篇敘事寓理文的佳作,值得反復品味。
生命的林子 篇17
一、教學內容要選擇,更要優化組合。
本課詞語很多,詞語教學當然是本課繞不過去的教學重點。課文的內容的理解這當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任務。但詞語不是孤立的存在,課文的內容也需要憑借詞語來表現,所以當把詞語教學與課堂內容理解結合起來,教學的“有效”就充分顯露出來了。我們都知道,,散亂詞語的記憶與把詞語組合一個意義群記憶是完全不同的負擔,同樣,本課中的“香火鼎盛 香客如流 名滿天下 水深龍多 喧喧嚷嚷 高僧濟濟”是對法門寺特點的概括。這直接與課文的事件相關,正是因為這樣的法門寺,玄奘才感到有壓力要走,也正是這樣的法門寺,經過方丈“生命的林子”點化,于是法門寺又對玄奘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課堂前面讓學生用這些詞語說“走”的原因,后面讓學生加上“生命的林子”說“留”的理由,這課堂一前一后的彼此眺望,既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度挖掘,也是一次次帶領學生擦亮詞語的過程。
二、課堂應當給學生思想的沖擊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怎樣讓學生記住你的語文課。我是想說,討好學生的辦法終究不是辦法,把學生當弱智教的結果可能自己也會弱智掉。所以課堂應當給學生以沖擊力的,你的教學應當表現出一種智慧,把學生的思想引向一個他自己無法抵達到的境地。在這節課上,我的教學有沖擊力嗎?我在試圖這么做。在學完玄奘在方丈“生命的林子”影響下,選擇留下后,我這樣結課:法門寺是玄奘生命的林子,但后來,他還是離開了法門寺,上哪兒?西天取經,這時候他生命的林子還僅僅是那個法門寺嗎?……留一個問題給大家:我生命的林子在哪兒?課到此戛然而止,但學生的思想顯然不可能停止:原來生命的林子并不是僵化不變的,它會隨著你的生命成長而成長。我生命的林子哪兒?這是生命在質詢:我是奮力向上的嗎,我的胸懷有多寬廣……
三、課堂支撐力來自對文本價值核心的把握
這篇文章的價值核心在哪兒?
我認為不在最后教條式的話語,所謂“一個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遠離社會這個群體的,就像一棵大樹,不能遠離森林”。我討厭這樣板臉教育人的話語。
課文里最為閃亮的句子是:“它們長在一起,就是一個群體,為了一縷陽光,為了一滴雨滴,它們都奮力向上生長,于是它們棵棵可能成為棟梁。”這看似簡單的話語卻是文本的價值核心所在。我認為。課堂上我帶領學生把它改成詩歌來讀,我要讓學生在斷句中讀出一種“奮力”的、一種“向上”的力量,,一種“生長”的活力。這是幅畫啊,一幅“奮力向上生長”的生命圖景,這就是課題“生命的林子”意象之所在。道理是抽象的,而道理之載體“生命的林子”是具體的。教學中,我努力在此用力,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記住這片蓬勃的林子,為此,我配上相宜的圖片。何主任一直講,形象對于小學生來說太重要了,它具有生命力,可以在相宜的環境里被喚醒并給人以精神的慰藉。不是嗎?文末的那個“不能離開群體”道理學生可能很快便會忘了,但這番教學后學生一定不會忘記這片郁郁蔥蔥的“生命的林子”。這片“生命的林子”理解了,玄奘為什么留下的原因也就會明白,課文所揭示的道理也才有了根。
四、語言形式訓練是我們語文老師不能忘了的“本”
我在備課時動足了腦筋想的不是如何殫盡心機讓學生懂得一個道理,更不是認識玄奘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到是方丈是怎么指點玄奘的語言技巧引起了我極大的關注。學語文干什么,不就是為了“能說會道”。什么是“能”,什么“會”?恰當、有效也。方丈的指點如此神效顯然因為語言技巧的嫻熟。新課標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就有“領悟表達方式”的要求,方丈的這種表達方式不是很值得學生學習并在生活中應用嗎?所以,在進入文本學習內容后,我說了這段話:我們想想,為什么方丈搞得這么復雜,又是帶他走、看,又是啟發問話的。如果直接跟玄奘講,啊玄奘啊,你想走就大錯特錯了,這是鼠目寸光啊,我們法門寺高僧濟濟,大家相互競爭,這有利于你成長進步嘛,怎么想到走呢。行嗎?
說這番話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吃了東西我還要求他咂巴出味道來。熟話講,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這樣一比較,孰優孰劣不就出來了嗎?接著再帶學生弄明白這道菜是用什么做成了,主菜是什么,配料是什么?這樣“借喻說理”的語文知識就被隆重推出。我沒有蜻蜓點水就此結束,我又來了個應用訓練。由于課堂時間的不允許,也因為不能沖淡文本情節所構造的學習“場”,所以就拈來名言做了個簡單的形式訓練。先是舉生活例子然后讓學生說出名言精華里背過的句子。如“良藥苦口利于病”之于“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水至清則無魚”之于“人至察則無徒”。后又出示喻體,讓學生思考此喻可以揭示什么樣的道理。訓練的時間不長,但我的訓練意識是明顯的,我就是要告訴學生:講話是個深功夫,比喻說事顯然很有效果。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課上完,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不足:一、雖然自己鄙視課堂的簡單喧鬧,但課堂一味的沉悶應該不是什么優點。二、教學時間相對較緊,為了完整地呈現教學設計,便臨時壓縮了一些學生讀書的時間,指導學生讀詩也沒有從容進行。我猜想,由于沒有讀書相對弛緩的學習節奏,課堂始終處于一個思考思考再思考的狀態,開始學生可能是興奮,但心理學告訴我們興奮之后緊跟著的便是抑制,所以后來有部分學生可能因此而跟不上課堂的思維節奏,有些干脆就放棄了跟,課堂也就顯示出“澀”的感覺。張弛有度,古人講得一點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