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身邊的樹》教案(通用2篇)
《認識身邊的樹》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用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有順序地觀察樹木。
2、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樹木的外形特征,比較異同。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一、帶領幼兒到戶外,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樹木的特點。
教師:你有好朋友嗎?我們今天要認識一位好朋友,你們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
二、引導幼兒從整體到局部觀察一種樹。
1、這棵樹長得什么模樣?看起來怎樣?它由哪幾部分組成?
2、教師提要求:請你仔細看看、摸摸、聞聞它的樹干怎樣?再撿一撿地上的落葉,看看怎樣?
三、集體交流觀察結果。
1、老師:它的樹干是什么樣的?摸起來怎樣?上面有什么?葉子是什么形狀的?聞起來有什么味道?
2、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總結。
四、鼓勵幼兒觀察其它樹木,感知樹木的不同,進行比較。
1、教師:你們看看這里還有沒有其它樹朋友,比一比它們和剛才我們看到的樹有什么不同?
2、引導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棵樹進行觀察。
3、引導幼兒分別從整體樹形、樹干、樹葉幾方面進行比較。
五、出示掛圖,了解樹各部分的作用。
1、教師:今天我們認識了幾位樹朋友,它們都有樹干、樹枝、樹葉,還有埋在土里的樹根,你們知道它們各有什么用嗎?
2、鼓勵幼兒看圖了解樹各部分的作用。
六、教育幼兒要愛護樹木。
樹木是我們每個小朋友的好朋友,有了它們,我們的環境才變得如此美麗,我們一定要愛護它們。
《認識身邊的樹》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由于這是一節“綜合·探索”課,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地放手讓學生大膽實踐、大膽嘗試、大膽表現。
課本的第一幅畫,選用了法國畫家莫奈的《白楊樹》組畫中的一幅,其目的是向學生介紹這幅繪畫及白楊樹的特點,滲透任何一幅成功之作,都需要畫家進行深入的觀察,付出巨大的努力。
第35頁選用了四幅學生美術作品,啟發學生繪畫內容可以是一種樹,也可以是幾種不同的樹;可以用一種顏色的線來表現,也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線來表現;對樹冠和樹皮上的花紋,可以用寫實的表現方法,也可以采用概括、夸張的方法來表現。
課后還可以開展以《保護環境,走進綠色》為主題的活動,請學生談談自己的認識和感受,講講自己的創作過程,以及自己了解的有關樹木方面的知識和如何保護樹木、保護環境。
(三)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應知:了解校園里各種樹的有關知識,以及樹木對人類的生存環境所起的重要作用。欣賞以樹木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自己身邊熟悉的事物,加強對身邊環境的了解和認識,增強環保意識。
應會:能根據老師提出的要求,搜集有關信息,并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樹木的外形對比,找出樹的不同特點,并嘗試用不同的繪畫方法,來表現樹的不同特征。
2.隱性內容與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的自覺性,養成觀察比較的習慣。樹立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熱愛校園、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了解樹木的不同種類、不同作用、不同生長特點以及樹木與人類密切的關系,加深對樹的認識和對環保重要性的認識。嘗試用繪畫的形式表現身邊的樹。
難點:通過樹的外形特征來表現不同的樹。
(五)學習材料
圖片、課件、油畫棒、顏料、彩筆等。
二、教學設計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意 圖
教 師
學 生
1.組織教學
組織學生到操場。
分組站好。
準備上課。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意 圖
教 師
學 生
2.觀察寫生
由遠及近地觀察校園里的樹。不僅看,還可以動手摸一摸。
提示:
(1)觀察順序由整體到局部,先概括再具體。
(2)對于兩種不同的樹木,可采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觀察,從而找出其不同的特點。
(3)就是同一棵樹,因各自觀察角度不同,其姿態也不一樣。
(4)在觀察的同時學生之間可展開討論。
學生寫生。
3.交流(回到教室)
(1)展示交流。
(2)學生互評。
認真地按老師的提示去觀察樹的不同特點及枝干、葉子的生長規律。
通過觀察,分析樹干上紋理的規律,體會其有秩序的美感。
欣賞樹木特有的魅力,感受不同種類的樹,并談體會。
學生寫生。
提示:
(1)用畫筆快速地描畫出一棵或幾棵樹。
(2)也可以畫出樹身某一部分的特寫。
(3)同時注明自己發現的問題或產生的疑問。
互相學習借鑒,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組織學生討論,談感受。
通過觀察,使學生對將要表現的物象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提高觀察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明確:要注意表現出其特點來。
進一步提高對樹的認識,樹立自信。
指出其作品的優缺點,提高對作品的鑒賞能力,解決繪畫中的主要問,進一步深化理解教學
的重點,突破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