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七律長征》說課稿范文(精選3篇)
五年級語文《七律長征》說課稿范文 篇1
各位評委: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律長征》,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學過程等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以“走近毛澤東”為專題,共編排了4篇課文,《七律長征》是第一篇。這首詩歌,深刻表現(xiàn)了毛澤東的藝術風格和高昂氣概,堪稱中國革命的不朽史詩。盡管長征勝利已過去六十多年,但長征精神仍然在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閃爍著璀璨的光芒。教材選編這首詩的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通過對詩句的理解,感受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戰(zhàn)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后無比喜悅的心情,二是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課標中對5、6年級詩歌閱讀提出明確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據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認識“礴、丸、岷”等三個生字,會寫“丸、崖、岷”等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遠征”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第三點同時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對于當代小學生來說,長征不過是一個遙遠的故事,他們對紅軍長征中英勇事跡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定為理解第二、三句詩的意思并體會詩句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
教學中我采用了課前搜集資料法,質疑問難法,合作交流法,同時采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配合板書與板畫,并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則根據課文特點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讀感悟等方法展開學習。
三、說過程
本課教學共分四個環(huán)節(jié)完成
1.交流資料,初讀詩歌。
上面說道,小學生對毛澤東和長征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課前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增進對長征、對毛澤東的認識十分有必要,而且這與課標中查找運用資料的要求是相符的。上課伊始,我先播放長征這首歌,讓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了解到的長征中的故事,在學生說出幾個故事之后,教師順勢接過話題:同學們剛才講的都是長征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用詩歌這種形式來表現(xiàn)長征的課文。它的作者是誰,你了解他嗎?引導學生讀詩,交流對毛澤東的了解、對七言律詩特點的了解,同時提出讀不懂或有疑問的地方。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圍繞課文交流資料,既分享收獲的喜悅,又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真實起點,以便對后面的教學進行有效的調控。
2.細讀詩歌,理解意思。弄清每句詩的意思時,引導學生結合資料(如文字、圖片、影視資料),深刻體會紅軍長征途中的“難”以及紅軍戰(zhàn)士的“不怕難”,緊扣中心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體會。、,不孤立地就字就詞分析講解。同時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每一句。在這里重點理解“只等閑、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等詞語,例如,在理解難點句子“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時,我利用圖片、板畫等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五嶺山脈連綿起伏,烏蒙山氣勢雄偉。接著出示練習題“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讓學生說說前半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后半句把什么比作什么,通過小練習,體會比喻的精妙,想象的奇特,進一步體會紅軍長征的“難”以及紅軍戰(zhàn)士“不怕難”的樂觀精神。
3.品讀詩句,體會情感。
體會詩歌情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此環(huán)節(jié)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三種方式進行體會:一是,假設自己就是一名紅軍戰(zhàn)士,把心放在情境中,設身處地去聯(lián)想,自己會遇到哪些艱難險阻,又是如何對待的?二是抓住“暖”“寒”等關鍵詞句進行體會。三是通過反復的誦讀去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懷。我首先播放歌曲《長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紅軍在長征中遇到不僅是自然環(huán)境之難,還有敵軍的圍追堵截之難,更有黨中央內部分裂之難,真是難上加難!“而不怕遠征難”又是何等的英雄氣概!在理解難點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時,我講解紅軍將士不費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學生很容易體會到一個“暖”字將紅軍戰(zhàn)士的喜悅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學習“大渡橋橫鐵索寒”播放紅軍飛奪瀘定橋視頻,讓學生直接感受戰(zhàn)斗場面的激烈與悲壯,從而領悟“寒”字所包含的種種感情。此處教師不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在學生有所感悟之后,及時引導他們將這種感受融入到朗讀中去,而且通過朗讀表達出來。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時,我注意采用多種讀的方式,必要時,還可以通過范讀適當指導一些朗讀技巧。如第一二行中“紅軍不怕遠征難”要讀出紅軍“不怕難”的語氣,語氣要堅決,充滿信心;“萬水千山只等閑”中“只等閑”要輕讀,讀出當作平常事時的平淡語氣。讀三、四行時要突出五嶺的綿延不絕、烏蒙的氣勢磅礴,而“騰細浪”、“走泥丸”則要讀得平淡,
表現(xiàn)出紅軍的“不怕難”。第五行要讀出紅軍的歡快心情,第六行讀時語氣要低沉一些,以表達對犧牲戰(zhàn)士的沉痛緬懷之情。最后兩行應讀出歡欣鼓舞的語氣,因為紅軍歷經千辛萬苦終于翻過了終年積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紅軍現(xiàn)時心情的寫照,也是紅軍對革命征途的展望。
4.拓展延伸,超越課堂。
在學生深入體會詩歌情感之后,我及時出示1935年10月7日,毛澤東和紅軍將士登上萬里長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盤山主峰,寫下的另一首詞《清平樂.六盤山》(出示)“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引導學生課外誦讀,將語文學習由課堂之內延伸到課堂之外。一方面進一步體會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樂觀主義情懷和毛澤東詩詞斗志高昂的風格,另一方面進行詩詞積累,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及語文素養(yǎng)。
四、最后談談板書,“板書是濃縮的教案”,在這份板書中,將詩中關鍵詞語列出,簡潔明了,同時將遠征之難同紅軍戰(zhàn)士不怕難形成鮮明對比,對學生理解詩歌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我的說課內容結束,謝謝大家。
五年級語文《七律長征》說課稿范文 篇2
——運師附小2009年青年教師賽講說課稿
當年的長征早已成為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長征先輩們也都成為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星。當我們再一次品讀這首詩時,仿佛又看到那神駿的山、蒼涼的水,似乎聽到那隆隆的炮火聲和“三軍過后盡開顏”的笑聲。當思想的野馬盡情馳騁的時候,我深深覺得長征精神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仍將是中華兒女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激勵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前進的腳步。
但對于當代小學生來說,長征不過是一個遙遠的故事,怎樣讓學生們感同身受?第一,我讓學生們課前搜集并預習長征,了解長征中的感人故事,為課堂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第二,課堂上與孩子們緊緊圍繞“不怕難”、“只等閑”,同讀共賞,進一步感受紅軍戰(zhàn)士勇往直前的樂觀主義精神。先利用課件講解長征路線圖,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然后以圖引路,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紅軍戰(zhàn)士中的一員,要翻越這樣的崇山峻嶺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在學生充分感知“遠征難” 之后,再與“騰細浪”、“走泥丸”對比,體會紅軍勇往直前的樂觀主義精神;“暖”與“寒”是詩中又一個重點,它暗示了紅軍智取金沙江的快樂與強渡大渡河的悲壯與驚險。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紅軍當時快樂的心情,“寒”字我先講當時國民黨軍隊與紅軍當時的不同心態(tài),再看視頻,談感受,一下子拉近了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深刻理解長征精神。最后,欣賞《長征》歌曲,寫內心感言,升華長征精神。
當然我的課堂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我國著名語文教師賈志敏老師曾經說過,他是用自己的一生來備課的,在他面前,在諸位教育同仁面前,我也只是萬里長征邁開了第一步,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所。
五年級語文《七律長征》說課稿范文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律 長征〉〉,共1課時。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教學程序等方面對本課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地位
〈〈七律 長征〉〉是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它是毛澤東在1935年10月寫的紅軍戰(zhàn)勝長征艱險而滿懷戰(zhàn)斗豪情的詩篇。
2、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理清本詩結構
b、揣摩關鍵字詞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學會藝術的概括和夸張手法的運用
(3)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領會紅軍長征在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慨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以及領會藝術的概括和夸張的手法來謳歌紅軍戰(zhàn)士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學難點是藝術的概括寫法。
二、教學方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fā)興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
據新《大綱》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主動性,以激發(fā)興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再老師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fā)表各自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爭議,激發(fā)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yǎng)健康情感。
2、采用錄音磁帶、電影等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史詩,適于朗讀,教學中引入誦讀法。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采用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讀課文,詩文不長,但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掌握的東西較多,因此,教學上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通過誦讀,理解課文內容及層次劃分。第二課時,通過學習藝術的概括和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五、教學過程
本課按“引入新課——師生互動學習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
1、引入新課:放有關長征的歌曲引入。
2、師生互動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朗讀節(jié)奏、重音),使學生感知課文。
(2)借助工具書及注釋讀懂課文。
(3)同學合作,正音釋義。
正音——律(lu) 磅礴 (pang bo) 崖(ya) 岷(min)
釋義——等閑:平常,騰細浪:像小波浪一樣翻騰,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開顏:歡悅
(4)師生互動
a、理解全詩內容及層次劃分理解本詩內容,采用讀讀議議的方法,學生提問,師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詩結構,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
3、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朗讀課文后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后探究練習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歸納總結
在學生完成練習的基礎上,歸納出朗讀七律詩的要求:注意音節(jié)停頓、重音及韻腳,還要領會作者寫此詩的目的及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精神。
5、布置作業(yè)
(1)將整首詩改寫成散文
(2)給本詩作畫。
附:板書設計:
七律 長征 毛澤東
首聯(lián):全詩總綱,提出中心
頷聯(lián):承“千山”以五嶺烏蒙為代表
頸聯(lián):承“萬水”以金沙、大渡河為代表
尾聯(lián):總結全詩,突出越過岷山后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