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教材分析
(3)教學中的“東南西北”的教學定位。
利用已有的方位知識生活經驗,來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并為以后的教學學習打基礎。
2、教學中的一些想法
北京天安門廣場圖的用意,讓學生用已有的方位知識說說各建筑物的位置關系,由于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所具有的相關性,學生觀察的方向不同,描述也會不同,產生矛盾,引出本單元的學習內容。
(1)引導學生用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方向時,要讓學生指出對應的參照物。有時的參照物甚至是隱含的。
a、描述時往往以我所出的位置為中心。例如例1、例4,例1的教學目標是認識并感悟東南西北,例4的教學目標是認識并感悟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出示例1。教學時可以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說說東南西北分別在哪個方向?你是怎么知道的?尋找建立概念的支撐點。當然為了便于教學也可以統一教學,讓學生知道太陽升起在東方。這里我認識教學的關鍵是利用學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識與東南西北建立聯系。讓學生感悟到面向東時,左邊是北面,右面是南面,背面是西面。在實際的環境中建立東南西北的方位觀念。例4在知識的認識水平上是一樣的,所以在教學方式上和例1可以有些不同。分二個層次:其一,在實際生活中的位置與方向;淺層次的。其二,在地圖上的位置與方向;抽象的。
b、物體所在方向是相對與參照物而言,如觀察這幅圖,當以體育館為中心。電影院在體育館的東南面;當商店為中心,應該說電影院在商店的東北面。為此在引導學生用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也是相對于參照物而言的。(例3p5)
c描述方向時應該注意參照物系統外,還要注意參照物有時是隱含的。
(2)在教學總,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做到一圖多用。
課堂是流動的生命,而教材是靜態的東西變成富有生命和活力,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靈活處理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并能駕奴教材。
如書本第9頁例5,在教學中,可以充分挖掘這幅圖的作用,首先,創設情景引出動物園的游覽圖后,先讓學生看圖介紹園內各動物館所在的位置,使這幅圖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然后問學生:你最想去哪里?從大門出發可以怎么走?引導學生確定一個游覽目的地,設計游覽路線。在這個環節中,可以讓學生先獨立說、再同桌說,最后讓學生到臺上來邊指邊說,引導學生會描述行走的路線。最后我還聯系實際,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當你去動物館時,你只游覽一個地方夠嗎?你喜歡去哪個動物館,請設計一條合理的游覽路線。”引導學生在設計路線的同時對路線進行優化。即以少走或不走重復路線的方法為最優方案。通過以上的教學設計,這幅導游圖不僅起到復習和新授的作用,同時在新授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 做到了意圖多用。
(3)提供豐富的生活和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方位知識。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東、南、錫、北等方向概念的掌握還是比較抽象的。學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 因此,在教學是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創設大量的活動情景,如,讓學生指指校園的各個方向,(例2)說說自己教室的東、南、習、北各有什么?(練習一、1)用以上方位詞介紹自己的房間……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述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豐富對方位知識的體驗。二個層次:其一,在實際生活中的位置與方向;淺層次的,其二,在地圖上的位置與方向;抽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