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教材解讀及設計思路】《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組《古詩兩首》選編的兩首古詩,本單元組的主題是“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乞巧》一詩描述的是關于七夕節的傳說和古代的人們在這一天乞巧的風俗,而《嫦娥》一詩描繪的是嫦娥在廣寒宮里的凄涼生活,兩首詩看似毫無關聯,仔細讀來,卻不難發現其相關之處——都是關于夜空的神話傳說,都蘊含著分離與團聚的思緒。
基于教材特色和閱讀教學的學段要求以及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如下教學思路:
1.以“加強語文實踐,提高教學效益”為教學設計的核心,整合教材、求新求效。
2.以“引導學生閱讀有故事的古詩,走入有情有境的情感世界”為教學方向。
3.以“初步感受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注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為教學主旨,創設情境、充分品讀、學語習文。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會認4個字,會寫8個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復述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4.拓展閱讀關于神話傳說或民間故事的詩歌,增強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入情入境,誦讀古詩,了解兩個神話傳說。
【教學難點】
走進詩的意境,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課時內容安排】
第一課時:學習兩首古詩,了解兩個神話傳說。
第二課時:拓展閱讀,交流感受;書寫生字。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預設】
一、導入
1.視頻播放《牛郎織女的傳說》,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指導書寫“乞”、“巧”。
二、學詩
(一)初讀全詩
1.生自由讀全詩,要求:
①把字音讀準。
②想一想,這首詩中,哪個詩句描繪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場面?
【設計說明:第一遍讀準字音,第二遍初步讀懂詩意,這是有目的的讀、有層次的讀、有效的讀。】
2.指名讀詩
(二)品讀第一個詩句
1.交流:哪個詩句描繪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場面?
2.指名讀第一句詩
3.生自由讀詩句,體會詩句中蘊含著的心情。
【設計說明:引導想像,鼓勵學生聯系生活積累,走進詩句,展開豐富的想像,想像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場面,想想他們一家人此時此刻的心情。深入體悟詩情,同時為第二首詩的學習做好鋪墊。】
4.根據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指導誦讀。
5.學習生字“霄”
6.說一說這個詩句的意思;齊讀這個詩句。
(三)品讀第二句詩
1.出示圖片(乞巧場面),引導學習“資料袋”,了解古代“乞巧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