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山行、楓橋夜泊)課前思考和教后反思
課前思考:兩詩有很多的共同之處:都是寫秋景,詩中描繪的具體事物也有相同的,如“霜、楓”。 兩詩所描寫的景和抒發的情都與作者的生活息息相關,表達的,卻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和內心世界。教學時,可以兩詩同步教學, 對比領悟詩情,感覺效果會不錯。
課始,出示古詩兩首。很多學生已經會背,所以初讀節省了很多時間。學生交流反饋,說說自己讀懂了哪些詩句意思。還有哪些詩句意思沒讀懂,請提出來。這一環節很重要,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教學,可以事半功倍。根據學生的問題,定向,討論。學生提出的大多是字詞方面的問題。結合字理,進行識字,順便疏通詩句的意思。學生的焦點問題之一:”愁”,重點指導:拆字組合 啟發學生靈活識記:看到天大旱,田野里的“禾”苗像被“火”燒焦一樣,農民“心”里很“發愁”。學生既掌握了字形,又掌握了字義。理解詩句意思,采用了多種方法,如“遠上寒上石徑斜”讓學生在圖上看圖理解,“白云生處有人家”讓學生通過插圖理解。可能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課后思考:
《山行》與《楓橋夜泊》除了個別生僻的字意,學生基本能讀懂。但古詩的教學除了理解詩句的意思之外,難點在于引發想象、激發學生情感。通過誦讀我讓學生快速進入詩中意境。教學時利用圖畫,使圖文對照了起來,看清了圖,也就理解了“石徑斜”、“白云生處”、“楓林”和“紅于二月花”等,同時引導學生再看一看兩幅插圖,同是秋天的楓樹,色彩和形態一樣嗎?(前者紅葉似火、激情涌動,后者枯枝老樹昏鴉),我們再來請同學們將兩首古詩都來讀一讀,能不能在詩中找一找原因。(一愛一愁)心境的不同,同樣的景色也有了不同。我們再來讀一讀《山行》,作者的喜愛還表現在哪里?你能用朗讀表現嗎?(小徑通幽、白云飄渺、紅葉似火……)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找一找詩人淡淡的愁還體現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鴉老樹、月落凄清、夜半鐘聲)也來通過朗讀表現出來。通過高聲吟誦,學生敞開了心扉、傾注了熱情,與詩人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讓學生真正享受到詩歌帶給他們的快意!
反思:
今天,我和學生一起品讀、賞析《楓橋夜泊》描繪的畫面,領略詩中悲涼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正如備課是預設的一樣,學生們不僅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全詩,而且理解了詩的意思,領悟了詩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詩意時,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對于作者描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作者描寫的是深秋夜晚的景。可有個學生卻認為這首詩描寫的是清晨的景。“一石激起千層浪”,于是,我讓學生討論,得出這首詩是詩人在深秋的夜晚泊船楓橋邊,感悟了整個夜晚的景色,只是在具體描寫是作者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看到的景物,然后追憶夜晚的景色以及聽到的鐘聲,這是詩中特有的一種時空景,而正是這種時空景才更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凝重惆悵的情感。
運用對話的方式,尊重學生的獨特視角,但并不意味著教師放棄引導的職責。此時教師的引導更重要。因為小學生作為特殊的生命群體,受自身的認識水平、生活閱歷、知識積累的局限,理解判斷能力不會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教師巧妙地引導必然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生成更精彩的“對話”。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辨的時間,鼓勵、引導學生深入的讀書、思考、辯論,使學生對文本的畫面、文字、已經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讓對話充滿了激情和活力,最終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