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學會查“無字詞典”》資料
[名人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有個琴師叫俞伯牙,拜成連先生為師。他苦學了3年,創作了一部樂曲,名叫《高山流水》。
他非常高興地把這部樂曲演奏給老師聽。老師聽完后,笑笑說:“我有個老師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帶你去訪問他。你一定會有收獲。”
第二天清早,成連帶著俞伯牙劃船來到一個海島上,并告訴他說:“老師就在島上,你自己去找吧。10天以后,我再來接你。”
成連先生走后,俞伯牙怎么也找不到那位高明的琴師。他累得氣喘吁吁,心情煩躁地坐在海上。前面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身后是高聳入云的山峰,那驚濤駭浪拍擊巖石的“嘩嘩”聲,那扣人心弦的陣陣松濤聲,使俞伯牙激動得歡呼起來。他忽然明白了老師的用意,立刻面對大海彈起琴來。
10天以后,成連先生真得來了。當俞伯牙把修改過的樂曲再彈給他聽時,他連連夸獎說:“好,好,好極了!”
[教你一招]
記詞義,別死背
每年考試,都有“解釋字詞”的考題。為了考得好,我常常一個詞一個詞地背詞義,背得頭昏腦漲。
今年復習字詞,我拋掉了這個笨方法,壓力變輕了,效果也好啦!我的做法是:
一、找關鍵字。比如“情不自禁”這個詞關鍵字是“禁”,知道“禁”是“抑制”的意思,這個詞就會解釋啦!
二、引申詞義。像“張冠李戴”這樣的成語,原指姓張的帽子戴在姓李的頭上。但在課文中用它引申來比喻讀書不認真。這樣的成語不能按字面解釋,必須知道它的引申義。
三、分辨詞語。有些詞看上去相似,實際上有差別。例如“簡樸”和“儉樸”。前一個是簡單樸素,后一個是節儉樸素。詞義區別清了,解詞也就不出錯啦。
(王淑婷)
[開心點擊]
弄懂字義,理解詞義
學習語文,我最苦惱的是記不住詞的含義。每當快要考試的時候,我整天背呀背呀,可是,一拿到試卷,又幾乎忘光了。
一天,爸爸對我說:“學解詞不能死記硬背,詞是由字組成的,要弄懂每個字的字義,整個詞義也就容易明白了。”爸爸舉了例子問我:“‘致密’的‘致’是什么意思?‘密’是什么意思?”我回答說:“‘致’是細致的意思,‘密’是精密的意思。”爸爸點了點頭,接著又問我:“那么‘致密’是什么意思呢?”我想了一下,回答說:“‘致密’是細致精密的意思。”爸爸高興地說:“對啦!”
過后,我自己試著找來一個詞——僵直。仔細一想:僵是僵硬,直是不彎曲,那么僵直就是僵硬得不能彎曲的意思。我翻開詞典一看,哈,果然對啦!
我明白了:只有弄懂詞里的每個字的含義,才能理解這個詞的詞義。當然也有例外,有些專用詞和外來詞,從字義上看不出來,我就查閱詞典弄明白。
(林艷)
[詩文誦讀]
大自然是一本書
大自然是一本書,
人生也是一本書。
有時候山青水秀,
有時候雨暴風凄;
有時候陽光明媚,
有時候霧壓云低;
有時候明快歡樂,
有時候遍布荊棘;
有時候平野千里,
有時候寸步難移;
是學問,都是學問,
不論坎坷一世,
還是云山萬里。
大自然是一本書,
人生也是一本書。
不問境遇如何,
道路如何,
前景如何,
只要認真地讀,
總是“開卷有益”。
大自然是一本書,
人生也是一本書。
一本偉大的書,
一本深邃的書,
一本讀不完的書
只要認真地讀,
總是“開卷有益”。
大自然是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