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多篇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名堂”在課文中的意思是發明與創造。因此,在教學中,我時時把“玩”與“名堂”緊密聯系在一起,以 “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為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玩耍與發明創造是有聯系的。其次,引導學生從故事中受到的啟發是教學的重點之一。本課實質上是講觀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科學創造和發明的出發點和原動力。在學生學習了本課后,我讓學生舉例說說有關這方面的事例,讓學生受到更深刻的啟發,體會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留心觀察、善于思考的必要性。
本課值得我反思的地方是,我在傾聽學生回答問題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表現在,好幾次學生沒有讀完或者回答完問題,我就迫不及待地接話了。還有當學生出現口誤或者不規范的表述時,我也沒有在第一時間發現并予以糾正,這樣容易讓錯誤在學生腦中扎根,是值得引起重視的行為。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需注意的地方,不過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爭取使學生學有所得,促使教學有效化。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玩出了名堂》是教會孩子學會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和物,發現自然界的秘密,對于這樣的文章,孩子普遍比較感興趣。在課的設計中,我用一個“玩”字貫穿始終。在初讀課文時,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現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他在“玩”的過程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針對這點,在課的開始,我就從課文整體入手,以“玩”切入,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喜歡玩的游戲和玩中的體會,然后讓學生玩鏡片,由此定準“玩”和“名堂”兩大基調,讓學生很快地、自然而然地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在講讀課文中,我主要采用了“讀悟法“進行教學,不僅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更加充分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學生就在這充足的時間、空間中。通過朗讀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平實,獲得了情感的升華。同時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把書讀進去、讀出味來,學生的感悟才深入,才能悟到讀書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課的最后,也就是在學生通過學文受到感染和啟迪之后,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獲,我讓學生想怎么寫就怎么寫,讓學生從文本走到文本外,有超越了文本。
但在課堂中,還是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整節課下來,比較輕松,學生對課文內容掌握也很順利,但我有一種感覺:學生學到了多少?對他們的啟發又有多少呢?是個未知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個性閱讀的意義還在于: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閱讀教學是為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而我在實際操作中卻忽視了這一點,把學生的思維局限于一個圈內,以致在理解課文前半部分時氣氛比較沉悶。當然,學生的個性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我不應輕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放開與收攏之間有著一定的關聯,在實踐教學中我還需要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