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遠方的大山》(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憑借語言文字,借助圖片,展開想象,填補空白,學習劉翔不畏艱難、敢于挑戰的進取精神。
2、理解“翻越大山”的含義,明白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戰勝一切困難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質疑問難
1、這遠方的大山指誰?誰翻越了遠方的大山? “翻越”是什么意思?
2、文章有3處出現與大山有關的句子,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來。
3、交流出示:
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座遠方的大山,我到山腳下的那天都遙不可及,更別提要翻越這座大山了。
毫無疑問,那時候約翰遜仍然像一座大山橫在我的面前,但我隱隱感覺到,我已經站在了山腳下!
那一刻我才回過神來:這一切都是真的,我成功翻越了遠方的大山!
(1)作者跟這座大山之間發生了什么變化?
(2)有什么不明白的?(如:劉翔是怎么一步一步翻越這遠方的大山的?)
過渡: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劉翔的心路歷程。
二、研讀課文 走進內心
1、作者按什么順序來寫的,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
2、學習第1、2小節
(1)出示,引讀:很早就知道……
(2)那時候“我”與約翰遜的差距,用文中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遙不可及”,
劉翔為什么會感覺遙不可及的?(連親眼見他都是一種奢望)要說能翻越這座大山,超越約翰遜,你覺得這……所以說“更別提要翻越這座大山了。”
(3)指導朗讀
3、指導學習2001年
(1)2001年,發生了什么變化?指名讀3、4小節。
(2)交流(可以對同學的發言進行補充)。
為什么只能作為觀眾?(沒有資格參加,也說明他們之間的差距很大)
(3)劉翔第一次與約翰遜碰面,卻只能作為觀眾感受他的神速,他內心怎么想的?
當一當劉翔(指名讀這句話中),你聽出了什么?
4、學習2002、2003年
(1)默讀,這兩年與前面比,劉翔又有了什么變化?(劃出相關的詞句)
(2)交流
▲2002年
“第一次和約翰遜肩并肩地站在跑道上”(有了參賽的機會,差距縮小了)
過渡:但很遺憾,“我”所能看到的只是約翰遜的背影。
補白:看著約翰遜的背影,我暗暗地對自己說:“劉翔啊劉翔, ”
▲2003年
“我跟他的比賽近10次”
“我屢屢拿第二,而約翰遜總是第一!”
過渡:屢戰屢敗,毫無疑問,那時候約翰遜仍然像一座大山橫在劉翔的面前,不可戰勝,此時,他有沒有氣餒,有沒有放棄?從哪兒看出來
指導讀“我已經站在了山腳下!”(讀出自信)
出示補白:為了心中的奮斗目標,
為了超越自己的夢想,
他每分每秒都在努力著。
烈日炎炎下,劉翔
狂風暴雨中,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