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探尋《五花山》課堂教學語言的魅力
教學語言也應講究精確,如果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習慣于繞桑賣槐,婆婆媽媽,其結果肯定是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昏昏欲睡,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所以教師的教學語言既要少而有分量,又要準確地表情達意.前蘇聯(lián)的文學家高爾基: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真正的美產(chǎn)生于言辭準確,明晰和動聽.
教師運用語言教學,不只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還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主動地隨著老師的語言思考問題.因此教師的語言要做到鮮明,生動形象,在課堂上善于把握教學的語言技巧運用比喻,對比,設問,排比等修飾方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思維,達到師生雙邊互動的效果,使語言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最好的教師是最會運用語言的人,特別是專門研究語言文字的語文教師,就更應該在教學語言上下工夫.教學語言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教學語言有魅力,就等于給工作成效注入催化劑.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語文教師只有盡力錘煉好自己的教學語言,才能充分體現(xiàn)語言化深奧為淺顯,化腐朽為神奇的魅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率.
二,需要教師掌握豐厚的文化底蘊.
所謂文化底蘊,就是分享人類精神成就的廣度和深度,就是學識的修養(yǎng)和精神的修養(yǎng).一個教師的文化底蘊,不僅決定著他理解,駕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豐富的課堂,才能給學生以廣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讓學生在廣闊的精神空間中自由馳騁.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堅固支撐:豐厚的文化底蘊支撐起語文教師的詩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撐起語文教師的靈性,宏闊的課程視野支撐起語文教師的活性,遠大的職業(yè)境界支撐起語文教師的神性.其中豐厚的文化底蘊,可以讓教師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新課程呼喚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的教師,而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是難以培訓和灌輸?shù)?靠的是日積月累的浸潤和孕育.在今天這個喧囂,浮躁的社會中,教師更應以一種古典的心情,以一份純凈而又向上的心態(tài),從容地沉靜地對待讀書,對待學習.
三,需要教師感官敏銳反復錘煉不斷反思.
一個充滿詩意的語文教師,應是一個感官敏銳的人.對學生,對文字,對課堂,對自己的內(nèi)心,都應有一種敞亮的敏感,燭照的直覺.對學生,要敏于傾聽其心聲;對文字,要敏于捕捉其意蘊;對課堂,要敏于把握其氛圍;對自己的內(nèi)心,要敏于觀照其靈光乍顯的智慧.
研究自我,研究文本,研究學生,在課堂中不斷實踐,并不斷反思,努力錘煉自己的課堂語言,使其能突顯自我個性,再現(xiàn)原滋原味的文本語言,喚起學生渴望交流,溝通的欲望.如此課堂語言,可謂如春雨,潤物細無聲般地滋潤著學生的心田,他們可盡情享受語言的沐浴,享受課堂的情致,享受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