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鄉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4篇)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
邱學華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槐鄉五月的美麗景色,以及槐鄉孩子勤勞能干、熱情好客、淳樸可愛的特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照樣子寫重疊詞語。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準備: 錄音機、小黑板
一、導入 新課,激發興趣
1.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請看老師寫課題:槐鄉五月。(板書,引導學生注意“槐”字的寫法)齊讀課題。
2.當“槐鄉五月”這個課題映入你眼簾的時候,在你的腦海里出現了些什么問題?
二、初讀指導
1.自學生字詞。
(1)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
(2)會讀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會讀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生字新詞的意思。
洋槐、坡坡崗崗、瑞雪初降、釀出、挎走、喜盈盈、濃香、傻乎乎、拌上、咸的、澆上
2.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詞語。
(2)指名讀、齊讀。(指點學生要讀準平翹舌音,邊鼻音、前后鼻音。
(3)指名解釋詞語,教師相機點撥。
(4)齊讀生字詞。
(5)聽寫生字詞。
3.各自輕聲試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分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教師相機點撥。
5.理清脈絡。出示思考題: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的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用自己的話簡要地說一說。
6.學生自由讀課文,看看最喜歡讀文章的哪個地方。為什么?然后,讓學生把自己喜歡讀的地方,先讀給同座的同學聽,再讀給大家聽。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盡量能讀出感情。
7.請同學們瀏覽一下課文,看看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你讀不懂。
三、布置作業
1.用鋼筆描紅。
2.抄寫生字新詞。
3.練習朗讀課文。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品味語言文字,學習欣賞作者的優美詞句。
3、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槐鄉五月的美麗景色,感受槐鄉孩子的熱情淳樸。
教學重、難點:
通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為什么說“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季節”。
教學過程:
一、 深情導入,誘情激趣。
師:(引讀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槐鄉五月。
師:沐浴著輕柔的春風,邁著輕盈的腳步,今天我們再次走進五月的槐鄉,去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
[設計意圖]
這是一篇詩一般的美文,美文要美讀,美文要美教,這就要求老師的教學語言要美,才能和文本的語言相得益彰。教師的深情導入簡潔而輕松,是一種輕輕的喚醒,喚起學生走進文本的熱情,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
二、 品讀賞析,沐浴槐香。
師:下面請你自由讀課文第一節,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課文所描寫的畫面。
生:自由讀書。
師:說一說五月的槐鄉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呢?
指名交流。(引導發散思維、泛泛而談。)
[設計意圖]從整體感知文本,讓學生在與文本的“親密接觸”中感受槐鄉,這是“讀進去”,而讓學生交流讀后留下的印象,就是“讀出來”,在這一進一出中,學生初步感知槐花的多、美、香,以及槐鄉孩子的樂等等,這些模糊的畫面為學生接下來更深入地走進文本埋下了伏筆。
師:同學們可真會讀書,讀了一遍課文就有這么多印象。請同學們再細細品讀課文,這樣印象會更深刻。
生:再次自由讀書。
師:同學們讀得一次比一次投入,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甜美的笑容。想不想老師帶你們去看看槐鄉的景色?
師:五月,洋槐開花了,你們看——出示課件(精美的槐花圖片配上優美的音樂)
師:看到這么美的槐花你們想說些什么。
指名交流。
[設計意圖]圖片是對文本內容的形象化,適時出示槐花圖片讓已留在學生腦海中的畫面漸漸清晰起來。同時伴之以輕柔的音樂,讓學生獲得的是視覺、聽覺上美的享受。
師:(課件出示2到3句)同學們,都感受到槐花的美,能用讀出槐花的美嗎?你喜歡讀哪一句就讀哪一句,多讀幾遍,用心體會為什么喜歡它。
1、 品味“槐鄉的山山洼洼……一片白茫茫。”
(生讀后,師邊范讀邊點出“山山洼洼”、“坡坡崗崗”、“一片白茫茫”)你看,山山洼洼、坡坡崗崗、一片白茫茫,槐花可真多啊。一起來讀一讀。
2、品味“有的槐花抱在一起……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
師:這是作者眼中的槐花,多么可愛呀,就像——“玉雕的圓球”。讓我們看看這“玉雕的圓球”。(點擊課件,出示圖片)誰再來讀讀。
生:有感情地讀課文。
師:(點出“抱”) 大家看,一個“抱”字,讓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交流
師:一個“抱”字不但把槐花寫活了,而且寫出它們緊緊地抱在一起,使槐花變得更美了。誰再來讀,讀得更美些。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離不開對字詞的品味、推敲。一個“抱”字將槐花活化,展示出一種團結之美,要讓學生去讀、去體會,激活舊知(如《荷花》一文中荷葉挨挨擠擠之美),聯系欣賞圖片的直觀感受,從中體會到“抱”字所蘊藏著的美。
3、品味“有的槐花一條條掛滿枝頭……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
師:(過渡)這是遠看槐花,而近看槐花呢?(出示圖片)你看它一條一條掛滿枝頭,就像維吾爾族姑娘的小辮子又多又長。(點出“掛”)作者用詞多準確呀。誰再來讀讀。
生:有感情地讀書。
師:無論是遠看槐花,還是近看槐花,槐花總是那樣的美。(板書:美)我們一起來讀,體會這種美。
生:有感情地讀書。
[設計意圖]這兩句比喻句勾勒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是美的,如何讓學生體驗到這種美,圖文對照學習是一個途徑。在學生從文本中粗淺地感受到槐花就像“玉雕的圓球”后,再通過圖片,將存留在頭腦中的文字符號激活,感受加深了,體驗豐富了。而學生對維吾爾族姑娘的小辮子是陌生的,讓學生從文字中感受到這種美頗為困難。因此,由圖到文,從直觀的形象思維到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填補了學生認知上的空白,符合兒童認知的一般規律。
師:剛才我們用眼睛看槐花,你們還聽到了什么呀?
指名交流
師:(出示“‘翁翁翁……喜盈盈的滿足。”
引讀并點出“飛來、采走、釀出、跑來、垮走、裝著”)喜盈盈的滿足,孩子們多快樂呀!(板書:樂)
師:多整齊的語言啊,讀起來瑯瑯上口,很好聽,誰來讀讀,讀得好聽些。
(指名讀——男女生分別讀)
[設計意圖]這兩句話有一種對稱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煩瑣的講解只能讓學生感到味同嚼蠟,而將這兩句話分成兩行排列,一一對應,讓學生在對比中反復誦讀,將這種語言美、文字美積淀。
師:走進槐鄉,我們看到槐花的美,感受到槐鄉孩子的樂,你還聞到了什么呢?(香)
師:(板書:香)課文中用哪些詞來寫香的?
(指名交流,紅色顯示,師感情范讀這幾個詞。)
師:(出示文中的清香、醇香、濃香)讀讀這三個香。
師:(打亂順序出示:醇香、濃香、清香)這樣排列行不行?讀讀看。
指名交流。
師:(三個香漸大出示)是呀,三個香一個比一個濃,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生:有感情地讀書。
師:(出示清香、醇香、濃香……點出省略號)越來越香,香得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設計意圖]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老師談“講”色變,認為老師講就陷入“煩瑣分析”的樊籬。其實不然,畢竟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的教師必須“該出手時就出手”,對文本的遣詞造句精深微妙處需要老師的引導與點撥。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三個香差異,從正常排序指名讀到打亂排列順序品味讀,再到漸大出示體會讀,層層剝筍,逐步感受到作者精當的用詞寫出槐鄉的芳香濃郁,在此基礎上,教師一句“越來越香,香得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了”將作者蘊藏在省略號中的體驗挖掘出來。這樣扣詞扣句的
“煩瑣”分析不正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體現嗎?
師:到處都是香味,所以說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點出“浸”)聞起來可真舒服。來舒舒服服地讀一讀這幾句話,讓我們聞到香味。誰來試試。
生:有感情地讀書。
師:(手指板書小結、過渡)來到槐鄉,看到了美麗的槐花,聞到了迷人香味,感受到孩子們的歡樂,這真讓我流連忘返。如果你們就是這槐鄉的小主人,你們準備怎么招待我這遠道而來的客人呀!請讀讀課文第2小節,想想你準備怎樣做、怎樣說。
三、情境對話,其樂融融。
生:自由讀書,自由練習。
師:指名交流(師生在情景中對話。)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開放而富有情趣,充分考慮到三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通過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閱讀的內驅力,使他們很積極地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這是吸收,接下來是師生對話,在對話中,文字不再僅僅是靜止不動的語言符號,它已被學生內化,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情動辭發”,學生別具一格的 “招待方式”是對文本的再創造,是對槐鄉孩子的熱情好客的最好詮釋。
師:槐鄉的香讓人醉,槐鄉好客的孩子更讓人愛,真讓人流連往返。作者情不自禁地拿起攝像機拍下孩子們玩樂的鏡頭。課文第三節生動地描繪出小姑娘和小小子和槐花游戲的兩組鏡頭,自己讀一讀,感受他們的歡樂。
生:自由讀書。
師:兩組鏡頭你喜歡哪一組呢?同桌同學互相交流交流,說說你為什么覺得更有意思。(同桌互說——全班交流。)
1、 小小子
師:(學生闡述原因后出示小小子吃槐花的動畫和字幕)誰來給這個動畫配上聲音。
生:有感情地為動畫配上聲音。
2、小姑娘
師:(學生闡述原因后點擊“飄”字)人怎么會飄呢?作者寫錯了吧?
指名交流。
師:是呀!一個“飄”字寫出了孩子們心情愉悅,腳步也變得輕快了,飄飄欲仙。我們也來讀一讀,也來飄一飄。
[設計意圖]
葉圣陶先生曾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一個“飄”字中蘊藏著槐鄉孩子的“樂”,這是何等精妙,因此教師設疑,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不遺余力地感悟、品味這個“牽一發動全身”的字眼。
生:有感情地讀書——男女分角色讀。
[設計意圖]對文本進行“二度創造”,讓學生讀讀想想、說說議議,比較小姑娘、小小子和槐花游戲這兩組鏡頭的哪個更有意思,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選取怎樣的鏡頭,感受到怎樣的風情,都由學生個體經驗和閱歷決定,教學時給孩子充分大的空間,這樣孩子的收獲才是立體的、豐富的。
從技巧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這種舍本逐末的指導得到的效果并不好,老師要著力在激發學生的情感上下功夫,以情促讀。因此,巧用動畫,讓學生給無聲動畫配上聲音,在這樣的“閱讀情境”中,學生情趣盎然,當學生的情感之弦被撥動之后,對槐鄉孩子“樂”的感受也就豐盈起來。
師:槐花飽了我們的眼福,填了我們的肚皮,香了我們的村子,也甜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和作者一起發出贊嘆——(出示最后一節)——師范讀,再讀。
四、課外延伸、讀寫結合
(課件出示)來到槐鄉,我們感受到槐鄉的美麗芬芳,體會到槐鄉孩子們愉悅的心情,沐浴槐香,讓我們心曠神怡。我們應該將這世外桃源介紹給更多更多的人。那么,就讓我們和槐鄉孩子一起策劃一個令人神往的槐花節吧!
師:你們有什么金點子。
指名交流。
師:同學們的點子可真多。老師也準備了一些小建議。(課件出示:寫一份邀請書——五月請到槐鄉來;為槐花節形象大使槐花仙子設計服裝并介紹你設計的服裝;為槐花節提供一份槐花美食套餐;設計歡迎標語。)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創新。這就要求教師放寬自己的視野,搞活自己的教學,大膽地走出去,帶領學生到跟廣闊的空間中去學習語文。當孩子們對槐鄉的美景流連往返,為槐鄉鄉村風情所陶醉時,筆者設計了“課外延伸、讀寫結合”這一環節,這個創意使語文由單科走向了綜合,由課內走向了課外,鞏固和提升了課文內容,培養了語文綜合能力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槐鄉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優美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以及勤勞能干、熱情好客、淳樸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課文的語言如同詩一樣的美妙,對稱句式的描繪,長句短句的錯落、描述抒情的柔和,使全文呈現出詩一般的節奏感和意境美,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寫出和“白茫茫”等詞語結構相似的詞語。
3、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槐鄉五月的美麗景色,以及槐鄉孩子勤勞能干、熱情好客、淳樸可愛的特點。
教學安排
第2課時(第1課時主要是學習生字新詞,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了解作者是從槐花與孩子這兩部分來表達對五月的槐鄉的贊美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現在正值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也是槐鄉孩子的季節(出示,學生講,教師板書槐花與孩子,學生齊讀這句話。)。想不想跟隨老師再次去五月的槐鄉看一看?(想)
師:好的,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提示學生坐端正)
二、欣賞槐花飄香
師:來到槐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槐鄉的山山洼洼……一片白茫茫。”(出示,指名學生讀。)
師:你們覺得這里的槐花怎么樣?(很多)
師: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山山洼洼、坡坡崗崗、一片白茫茫)
師:能讀出槐花的多嗎?(指名兩到三名學生讀。)
師:槐花除了數量多,它的顏色還很(白)。是的,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從似瑞雪初降,白茫茫等處看出來的。
師:真不錯,能抓住關鍵的詞句來體會,這個學習方法很好。能讀出槐花的白嗎?(學生讀,教師評議后,再帶領大家讀。)
師:是的,槐鄉的槐花是花多色白。(板書:花多色白)
師:你們看這些槐花,有的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出示圖);有的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瓣兒。(出示圖)
師:同學們兩個句,老師覺得很有意思。句子中分別用了“像“和“如”。(出示像、如)知道這兩個字的意思嗎?(就是好像)
師:真聰明,作者把槐花比作了圓球和小瓣兒。這里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像”與“如”在這里是比喻詞,像這樣的比喻詞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剛剛學到的“似”就是的。
師:老師有一個問題,同樣是槐花,為什么作者可以把它比作不同的事物呢?
生:因為花的姿態不同。
師:是的,每一朵都有每一朵的樣子。還有呢?
生:他看的位置不同。
師:看的位置有近有遠,有的看的是一朵,有的看的是一串。所以就比作了不同的事物。看來只要善于觀察,敢于想象。槐花的姿態還遠不至這些,你們會不會觀察,(會)敢不敢想象。(敢)老師這兒有一張圖片,看看這里的槐花都像什么?(學生想象說話,比如像鞭炮、像葡萄、像貝殼等。)
師:你的大膽想象,讓我們感受到了槐花的千姿百態(花形不一)。能響亮地讀出這段話嗎?(學生讀句子)
師:讀了之后有什么感覺?(開心、高興)能帶著這份心情再把這句話讀一讀嗎?這次老師的要求可要提高了,不光要讀得響亮,還要讀出自己的感受來。相信你能做到的。(學生再讀課文)
師:讀得真好,還有誰想讀,(指名讀,及時評議。)
師:(選一位讀得好的學生)請你讀讀這段話。(出示:嗡嗡嗡……香海中了。)
師:槐花不僅花多色白、花形不一,還(很香),能找到文中描寫花香的詞語嗎?(指名學生說。)
師:(出示“清香、醇香、濃香”。)同樣是香,為什么要用三個不同的詞,這三個詞有什么區別嗎?
生:清香是有一點兒香,醇香是(學生講不出。)
師:是很難說出來,只能聞出來。
生:我覺得清香是有點兒香,濃香是香味十分濃。
師:是的,這是一種感覺,我們能感覺到它們香的程度不同就可以了。
師:(出示)這時候,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了。這句話中,有一個字老師特別喜歡,猜猜看,哪一個?
生:浸。你猜出來了,說明你也喜歡這個字,能告訴大家為什么嗎?還有誰要來說?(學生說,只要合理就行。)
生:“浸”就是包圍的意思。
師:這個字作者用得好,你們理解得更好,你們真會讀書。整個槐鄉都被槐花的香氣包圍住了,浸在香海中,真是心曠神怡,如癡如醉,誰來如癡如醉地讀一讀。(指名學生讀文,評議。)
師:讀得真好,讀出了槐花的芳香四溢,讀出了槐花的香氣撲鼻。五月,洋槐開花了,那么多,那么美,那么香,吸引蜜蜂來采蜜,吸引孩子摘槐花。
師:(出示嗡嗡嗡……滿足)這兩句話老師是這樣排列的,你比較一下,有什么發現?
生:我覺得這樣排列很美。
師:很像一首詩,“嗡嗡嗡”對“啪啪啪”,“小蜜蜂”對“孩子們”,“白生生的槐花”對“喜盈盈的滿足”。這兩句話的節奏相同,讀的時候要掌握好節奏。讀有勇氣來讀讀這首小詩。(生讀,給予鼓勵。)
師:孩子們跑來干什么?(采槐花)你們采過槐花沒有?(沒有)采槐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爬到槐樹上才行。槐鄉的孩子不光會采槐花,而且還能做出香噴噴的槐花飯。真是勤勞能干。(板書)
三、感受槐鄉孩子
師:槐鄉的孩子除了勤勞能干,還有哪些地方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呢?請同學讀讀課文的2、3小節。(生自讀課文)
師:同學讀得真是認真,仿佛自己就是槐鄉的孩子了,誰來講講在洋槐開花的季節里,你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指名學生發言)
生:我請大家到家里作客。
師:說說你是怎樣招待客人的。(生讀相關課文)真是熱情好客呀!(板書)
我們也來招待一下遠到的客人。(出示填空,齊讀)
師:還有哪些有趣的事呢?小姑娘是怎么做的,小小子又是怎么做的,小小子是當地的方言,其實就是小男孩兒。
師:請這位俊俏的小姑娘講講。(指名一女生回答)
師:這里為什么不用走,而用飄呢?(因為走得快,走得輕,所以用飄,說明心情快樂。)
師:再請這位可愛的小小子談談。(指名一男生回答)
師:“大大咧咧”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換一個意思相近的詞?(大大方方)
師:在五月的槐鄉,姑娘們因為快樂,所以腳步變得輕快,小小子們因為快樂,所以大大咧咧,自由自在。槐鄉的孩子是淳樸可愛的。(板書)讓我們帶著快樂、輕松的心情,一起讀讀這段話。(學生讀文)
四、總結
師:槐花是潔白無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讓人大飽口福的花,槐鄉的孩子是勤勞能干的孩子,是熱情好客的孩子,是最最淳樸可愛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與槐鄉孩子融為一體,寫花又寫人,槐鄉的景美人更美。難怪他會從心底里感嘆到“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
板書設計:
11 槐鄉五月
花多色白
槐花 花形不一 景美
花香味濃
勤勞能干
孩子 熱情好客 人也美
淳樸可愛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4
“觀形、聽聲、聞香、悟情”——《槐鄉五月》教學設計
[教材解讀]
《槐鄉五月》是一篇集語言美、景色美、人情美于一體的優秀散文,生動地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對好客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文章寫花又寫人,花與人自然交融在一起,花美人更美,花美中突出花香,人美中集中體現出人心中的美滋滋。課文語言如詩般的美妙動人,多種手法,繪景傳情:有形象的比喻,有大量的疊詞,還有長短句、對偶句的運用,都增強了課文語言的感染力。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感悟、內化語言的形象美、情韻美、形式美。聯系課文內容理解“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的”內涵。
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對教材進行了形象化、趣味化的處理:以讀代講,“活”化語言,積淀語感:品出“香海”中的香,悟出喜盈盈的“喜”;感受到語言中描摹的形,傳出的音,飄出的香,浸滿的情。將抽象的、冰冷的文字符號轉變成——學生似乎可以觸摸,可以感到的有靈性的對象,從而對母語產生感覺,產生感情。
[教學設計]
一、猜謎,初感槐花的美
1、雪花降在五月里,其實近觀不是雪。條條團團滿芬芳,蜜蜂孩子都喜歡。
2、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交流板書槐花給他們初步的印象。
[設計意圖]在新課導入環節滲透了猜花謎的活動,這個花謎的謎面本身是對槐花特點的高度概括,學生在聽謎、猜謎中,既加深了對槐花特點的認識,激發了學習課文的興趣,又初步了解了花謎的特點,為《槐鄉五月》所在的單元練習中的猜花迷編花謎的練習打下了很好的伏筆。然后再自然引導學生交流槐花給他們留下的初步印象,更是對槐花的美形成了完整的初步的感知。
二、“觀形”,感悟、內化比喻句
1、讀中想象: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槐花的形態。
2、指導朗讀:美美地讀出槐花形態的可愛、美麗。
[設計意圖]前者是由外而內,將語言轉化成圖像 ,后者是由內而外,把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樣完整的一個來回,大大豐富并敏銳了學生對語言的“視像”感知,不僅對槐花的美形成清晰而深刻的印象,而且讓語言在學生心中得以“復活”。
三、“聽聲”,感受、內化對偶句。
1、漫山遍野的槐花,美麗、可愛的槐花,招引來了小蜜蜂、孩子們,一下子,給本來寂寞無聲的槐花增添了熱鬧的聲音,也給槐花帶來了生趣!聽,什么聲音?聽,還有什么聲音?指名讀“嗡嗡嗡……”“啪啪啪……”
2、師引讀:“嗡嗡嗡……”小蜜蜂飛來了;男生讀:采走了香的粉;女生讀:釀出了甜的蜜。師引讀:“啪啪啪……”,孩子們跑來了;男生讀:籃里裝滿白生生的槐花;女生讀:心中裝著喜盈盈的滿足。
3、發現這兩句跟一般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對,這樣的句子叫對偶句。我們來對一對:“采走了”對——生接“釀出了” ……
4、這樣的句子多好呀!花一分鐘背下來。
[設計意圖]學生讀中假想“聽聲”,強烈體會到了一個個抽象的象聲詞所傳達出的各種神奇的聲音,從而對這一類詞產生敏銳的“聽覺”。采用靈活多樣的讀,形象感知內化語言的對稱美,這是很有效的形式。
四、“聞香”,感悟、內化夸張句。
1、槐花的色彩、形態、聲音令人喜愛,它的香味更令人陶醉!邊讀邊把描寫槐花如何香的詞句用波浪線劃出,邊劃邊陶醉地讀讀。
2、交流詞句時,要求學生“香香地”朗讀。
3、交流到“中午,桌上就擺出了香噴噴的槐花飯,清香、醇香、濃香……”這句時,師述:先是清香,再是醇香,越來越香,濃香,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清香、醇香、濃香”這三個詞可以調換位置嗎?為什么?誰能能夠用朗讀告訴我們越來越香,香得令人沉醉,回味無窮!指導朗讀。
4、師述:一個個香的詞語向空氣中彌漫。這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浸在香海中了!相機出示這句:這時候,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了!
5、好一個香海!什么叫香海?
6、人很多很多,我們說是——生接:人海。花很多很多,我們又說是——生接:花海。香氣彌漫在整個槐鄉的天地間,我們更說是——生接:香海!想象一下,只要是浸在香海里的東西都會怎樣?
7、指導朗讀到位:還不夠令我們陶醉!還不夠!我們已經被香氣熏醉了,我們還要“聞”,再朗讀一遍!
8、過渡:五月,槐花真的好香、好美,但花美,比不上人美,特別是心里的美滋滋!
[設計意圖]的確,五月的槐花在飄香,學生朗讀了描寫槐花味香的詞句,分明已經聞到了,而且有了新的體驗:詞句也同樣可以飄出濃濃的香來,而且這種香會彌久不散,長久蕩漾在心中。
五、體驗“喜”,理解“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
1、哪一句講到他們心里裝著“喜”?學生讀:“‘啪啪啪……’孩子們跑來了……”這一句。
2、“喜盈盈”你們認為表達什么心情?近義詞有哪些?知道為什么用“喜盈盈”,最合適嗎?孩子們心里又為什么喜盈盈呢?指名回答,概括板書:采回槐花,品嘗槐花飯。
3、表情朗讀:面帶燦爛的笑容,讀出內心喜盈盈的滿足。
4、孩子們喜盈盈地采回槐花,還喜盈盈地干什么呢?自己讀2、3兩個自然段,邊讀邊想。
5、交流概括板書:請吃槐花飯,送上好禮;
用槐花打扮自己 品嘗槐花美味
6、創設生活情景:如果你是好客的槐鄉孩子,看到一個小朋友傻乎乎地臥在槐樹下,你會怎樣邀請他呢?怎樣自豪地向他介紹槐花飯呢?同桌練一練,一人當槐鄉孩子,一人當朋友。
7、指名表演,生評價。
8、小姑娘起立。現在,你們就是槐鄉的小姑娘了,讓大家看看,你們長得多俊俏呀,再用槐花裝扮自己,讓自己變得更美,來美美地讀好這句話。
五月的槐鄉是“香海”,而小姑娘們,你們就像飄在“香海”上的朵朵香云,透過這個“飄”字,你想表達自己怎樣的心情呢?指導朗讀:還不夠快樂!還不夠!好,你的快樂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也想讀了。女生齊聲朗讀。
9、小小子,該你們了,看到小姑娘這么美滋滋的,也趕快裝上槐花,拿起槐花,大飽口福吧。一起來讀。從小小子們“大大咧咧、不時、塞上一把”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呢?齊讀。
10、師總結(指板書):在五月,槐鄉孩子因為采回槐花、品嘗槐花飯而喜盈盈,因為可以自豪地請小朋友吃槐花飯,送上好禮而喜盈盈,因為可以用槐花打扮自己而喜盈盈。現在,你們知道為什么說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了吧?
11、先自由練說,再指名回答。
[設計意圖]創設富有情趣、童趣的生活情景,學生在趣味盎然的角色表演中高效地運用、內化了課文的語言,同時深刻體悟了槐鄉孩子心中的喜,一舉多得。采用男、女分讀,很快讓他們找到了感覺,似乎感到自己就是槐鄉女孩和男孩,情緒高漲,感情投入,體會到位,和文中的槐鄉孩子融為一體,達到 “其言若出于口,其意若出于心”的境界。
五、作業
1、背誦全文,開展背誦比賽。
2、為槐鄉設計廣告語,讓更多的人了解槐鄉、走進槐鄉、欣賞槐鄉。準備開展交流會。
六、附板書
槐鄉五月
槐花 槐鄉孩子
量多 喜盈盈
色白 采回槐花 品嘗槐花飯
形可愛 請吃槐花飯 送上好禮
聲熱鬧 用槐花打扮自己
味醉人 品嘗槐花美味
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5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
常州市武進區卜弋中心小學 夏向麗
[教材簡介]
《槐鄉五月》是一篇集語言美、景色美、人情美于一體的優秀散文,生動地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對好客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文章寫花又寫人,花與人自然交融在一起,花美人更美,花美中突出花香,人美中集中體現出人心中的美滋滋。課文共有4個自然段:1、描繪了槐花的量多、色白、形可愛、味醉人;2、介紹槐鄉的孩子熱情好客;3、描繪孩子們用槐花裝扮自己;4、總寫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課文語言如詩般的美妙動人,多種手法,繪景傳情:有形象的比喻,有大量的疊詞,還有長短句、對偶句的運用,都增強了課文語言的感染力。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感悟語言的美,感受槐花的美,感受槐鄉孩子心中的喜悅和自豪之情,從而理解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的內涵。
[重點、難點]
聯系課文內容理解“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的”內涵。感悟、內化語言的形象美、情韻美、形式美。
[設計理念]
1、讀永遠是主旋律。借助朗讀,感受語言的形式美,品味語言的形象美,再有情有味地朗讀,表達美,表達情,表達意。
2、呼喚有情趣的課堂。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愛上語文課?那就要努力上出情趣,讓孩子在有情有趣的學習中不知不覺達成教學目標。
3、語文素養是在反復的語言實踐中提升的,在讀中學會讀,在講中學會講,在思中學會思。順應學情,有效引導,高效實踐。
4、品詞賞句,“活”化語言,積淀語感:品出“香海”中的香,喜盈盈的“喜”;感受到語言中傳出的音,飄出的香,浸滿的情。將抽象的、冰冷的文字符號轉變成——學生似乎可以觸摸,可以聞到的有靈性的對象,從而對母語產生感覺,產生感情。
[設計思路]
學習“槐花的美”,這樣展開教學:一、初讀課文,感知美;二、細讀課文,品味美;三、朗讀課文,表現、內化美。學習“槐鄉孩子的美”,這樣展開教學:一、感受心中的美滋滋;二、理解心中的美滋滋;三、表達升華心中的美滋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指導好預習。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槐鄉”的意思,感受到槐花的多。學生交流板書槐花給他們初步的印象,然后分別找到描寫槐花色白、形可愛的詞句,指導朗讀、內化。引導學生根據槐花的特點試編花謎。最后學會生字,指導書寫。
第二課時
一、猜謎導入。
1、遠看,似雪海;近觀,像花海;一聞,是香海。
2、雪花降在五月里,其實近觀不是雪。條條團團滿芬芳,蜜蜂孩子都喜歡。
二、“聽聲”,感受、內化對偶句。
1、漫山遍野的槐花,美麗、可愛的槐花,招引來了小蜜蜂、孩子們,一下子,給本來寂寞無聲的槐花增添了熱鬧的聲音,也給槐花帶來了生趣!聽,什么聲音?聽,還有什么聲音?指名讀“嗡嗡嗡……”“啪啪啪……”
2、師引讀:“嗡嗡嗡……”小蜜蜂飛來了;男生讀:采走了香的粉;女生讀:釀出了甜的蜜。師引讀:“啪啪啪……”,孩子們跑來了;男生讀:籃里裝滿白生生的槐花;女生讀:心中裝著喜盈盈的滿足。
3、發現這兩句跟一般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對,這樣的句子叫對偶句。我們來對一對:“采走了”對——生接“釀出了” ……
4、這樣的句子多好呀!花一分鐘背下來。
三、“聞香”,感悟、內化夸張句。
1、槐花的色彩、形態、聲音令人喜愛,它的香味更令人陶醉!邊讀邊把描寫槐花如何香的詞句用波浪線劃出,邊劃邊陶醉地讀讀。
2、交流詞句時,要求學生“香香地”朗讀。
3、交流到“中午,桌上就擺出了香噴噴的槐花飯,清香、醇香、濃香……”這句時,師述:先是清香,再是醇香,越來越香,濃香,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清香、醇香、濃香”這三個詞可以調換位置嗎?為什么?誰能能夠用朗讀告訴我們越來越香,香得令人沉醉,回味無窮!指導朗讀。
4、師述:一個個香的詞語向空氣中彌漫。這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浸在香海中了!相機出示這句:這時候,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了!
5、好一個香海!什么叫香海?
6、人很多很多,我們說是——生接:人海。花很多很多,我們又說是——生接:花海。香氣彌漫在整個槐鄉的天地間,我們更說是——生接:香海!想象一下,只要是浸在香海里的東西都會怎樣?
7、指導朗讀到位:還不夠令我們陶醉!還不夠!我們已經被香氣熏醉了,我們還要“聞”,再朗讀一遍!
8、過渡:五月,槐花真的好香、好美,但花美,比不上人美,特別是心里的美滋滋!
四、體驗“喜”,理解“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
1、哪一句講到他們心里裝著“喜”?學生讀:“‘啪啪啪……’孩子們跑來了……”這一句。
2、“喜盈盈”你們認為表達什么心情?近義詞有哪些?知道為什么用“喜盈盈”,最合適嗎?孩子們心里又為什么喜盈盈呢?指名回答,概括板書:采回槐花,品嘗槐花飯。
3、表情朗讀:面帶燦爛的笑容,讀出內心喜盈盈的滿足。
4、孩子們喜盈盈地采回槐花,還喜盈盈地干什么呢?自己讀2、3兩個自然段,邊讀邊想。
5、交流概括板書:請吃槐花飯,送上好禮;
用槐花打扮自己 品嘗槐花美味
6、創設生活情景:如果你是好客的槐鄉孩子,看到一個小朋友傻乎乎地臥在槐樹下,你會怎樣邀請他呢?怎樣自豪地向他介紹槐花飯呢?同桌練一練,一人當槐鄉孩子,一人當朋友。
7、指名表演,生評價。
8、小姑娘起立。現在,你們就是槐鄉的小姑娘了,讓大家看看,你們長得多俊俏呀,再用槐花裝扮自己,讓自己變得更美,來美美地讀好這句話。
五月的槐鄉是“香海”,而小姑娘們,你們就像飄在“香海”上的朵朵香云,透過這個“飄”字,你想表達自己怎樣的心情呢?指導朗讀:還不夠快樂!還不夠!好,你的快樂感染了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也想讀了。女生齊聲朗讀。
9、小小子,該你們了,看到小姑娘這么美滋滋的,也趕快裝上槐花,拿起槐花,大飽口福吧。一起來讀。從小小子們“大大咧咧、不時、塞上一把”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呢?齊讀。
10、師總結(指板書):在五月,槐鄉孩子因為采回槐花、品嘗槐花飯而喜盈盈,因為可以自豪地請小朋友吃槐花飯,送上好禮而喜盈盈,因為可以用槐花打扮自己而喜盈盈。現在,你們知道為什么說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了吧?
11、先自由練說,再指名回答。
五、作業
1、背誦全文,開展背誦比賽。
2、為槐鄉設計廣告語,讓更多的人了解槐鄉、走進槐鄉、欣賞槐鄉。準備開展交流會。
六、附板書
槐鄉五月
槐花 槐鄉孩子
量多 喜盈盈
色白 采回槐花 品嘗槐花飯
形可愛 請吃槐花飯 送上好禮
聲熱鬧 用槐花打扮自己
味醉人 品嘗槐花美味
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6
一、教材分析:
《槐鄉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優美形象的語言,生動的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對勤勞能干、熱情好客、淳樸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文章寫花又寫人,花與人交織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題自然的生發開去。
課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五月的槐鄉到處盛開著槐花,婀娜多姿,香氣醉人。第二自然段寫被香氣熏醉的孩子們盡情享受槐花飯的香甜。第三自然段寫孩子們用槐花裝扮自己,表示他們對槐花的喜愛之情。第四自然段總寫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
課文的語言如詩般動人,對稱句式的錯落有致,描寫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現出較強的節奏感和濃濃的意境美,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提供了很好的語言材料。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能寫出和"白茫茫"等詞語結構相似的詞語。
3、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槐鄉五月的美麗景色,槐鄉孩子勤勞能干、熱情好客、純樸可愛的特點。
三、教學準備:
錄音、掛圖、小黑板、學生每人準備一串槐花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實物槐花)同學們,這是什么?仔細觀察,說說你觀察到了什么?(實物觀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且讓學生對槐花的美、香有個感性認識。)你知道槐樹幾月開花嗎?
2、板書課題
3、針對課題質疑: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槐鄉五月什么樣子?那里的槐花什么樣子?)
(二)初讀課文,解答剛才的疑問。(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學習。)
1、自由讀課文。
2、討論交流:從剛才的閱讀中,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
4、剛才讀課文的時候遇到了哪些“攔路虎”(生字詞)?想辦法趕跑它。
5、學生默讀課文,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劃出生字詞,并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生字。(選擇自己的喜歡的學習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主體性的表現。)
6、(出示卡片)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詞語
(2)指名讀,齊讀
(3)指名理解詞語(聯系課文內容理解)
(4)齊讀詞語
7、方法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生字詞的?
8、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9、分自然段指名讀,及時糾正。
10、理清課文脈絡。出示思考題:
課文的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1、自由讀課文,看看自己喜歡哪一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給同桌聽。
12、文中哪些地方你讀不懂,提出來交流。
(三)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聽讀評價。
2、這一段向我們介紹了什么?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對課文第一段的內容產生整體印象,把握主要內容。)
3、出示“槐鄉的山山洼洼……”句,說說: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
指名答,明確:槐花多、美
哪些詞語表明槐花多、美?
想不想帶我們到槐鄉看一看?學生自由讀,指名感情朗讀。
4、出示“有的槐花……”句。自由讀,思考:
(1)這句話寫了什么?這兩句話中有幾個比喻句,分別把什么比成什么?
(2)讀一讀,從這比喻句中你能體會到什么?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5、出示:“嗡嗡翁……啪啪啪……”句,
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聽到小蜜蜂在說什么?從小朋友的腳步聲中你聽到了什么?
指名答。
誰能讀出這種喜悅?
自由讀,指名讀,評議。(讓學生自己認識朗讀中的不足,自我糾正,自我提高。)
齊讀。
6、出示:中午……這時候……在香海中了。
齊讀:你聞到了什么?有幾種味道?
從“浸在香海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美讀:讀出這種香氣四溢的感覺。
7、范讀課文,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還想到了什么?(這幾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從課文生發開去,展開想象的翅膀,聽弦外之音,會言外之意。)
8、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四)學習第二段
1、自由讀,想一想:這一段寫了什么?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2、指名讀第一層
(1)這一層是寫誰的?理解"傻乎乎"。小朋友為什么傻乎乎地臥在槐樹下不想回家呢?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3、齊讀第二層
(1)這一層是寫誰的?從中你知道槐鄉的孩子有什么特點嗎?你喜歡他們嗎,為什么?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4、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
(五)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課文
2、思考:這一段告訴我們什么?
3、自由讀一讀,槐鄉的孩子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想不想嘗嘗做槐鄉孩子的感覺?男同學扮演小小子兒,女同學扮演小姑娘,試一試。(在表演中實現師生與文本的交流、互動。)
5、指導朗讀。
(六)學習第四段
1、齊讀
2、說說五月為什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3、你喜歡槐鄉嗎?喜歡槐鄉的孩子嗎?為什么?
3、討論: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七)總結課文
1、教師小結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7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74
《槐鄉五月》第二課時教案
鳳凰語文網友 小小艷
教學要求:
1、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品味語言文字,學習欣賞作者的優美詞句。
3、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槐鄉五月的美麗景色,感受槐鄉孩子的熱情淳樸。
教學過程:
一、深情導入 誘情激趣
1、(引讀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槐鄉五月。沐浴著輕柔的春風,邁著輕盈的腳步,今天我們再次走進五月的槐鄉,去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
二、品讀賞析 沐浴槐香
(一)品讀第一自然段 沐浴槐香美
1、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的第一小節,用“——”劃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并試著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2、學生自由圈畫讀書。
3、班級交流:作者用生花妙筆寫下了槐花盛開的情景,在這美妙的文字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能說說你的理由么?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句子。
⑴品味“槐鄉的山山洼洼……一片白茫茫。”
① 指名有感情的朗讀。
② 能說說你喜歡的原因嗎?(相機板書:多、白)
③ 誰能比他讀得更好?
④ 小結:你看,山山洼洼,坡坡崗崗,一片白茫茫,槐花可真多啊,一起來讀讀。
⑤ 過渡:誰愿意來讀讀你喜歡的句子?
⑵品味“有的槐花抱在一起……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
① 能說說你喜歡的理由嗎?
② 邊讀邊想象,把句子讀美。
③ 這是作者眼中的槐花,像什么?(點擊出示圖片:玉雕的圓球、維吾爾小姑娘的小辮兒)
④ 你眼中的槐花是什么樣的,像什么?我們來看看吧!(出示課件)
⑤ 指名交流(填空:我眼中的槐花像 。)
⑶過渡:無論是遠看槐花,還是近看槐花,槐花總是那樣美。(板書:美)除了這些,槐花還美在哪里?
⑷出示“中午……都浸在香海中了。”
①能說說你喜歡的理由嗎?(相機板書:香)哪些詞語寫出了槐花的香味?(相機點擊:清香、醇香、濃香)
②讀讀這三個香
③(打亂順序出示:醇香、清香、濃香)這樣排列行不行?讀讀看。
④(三個香漸大出示)是啊,一個比一個香,一個比一個濃,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⑤(點擊出示……)越來越香,香得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到處都是香味,所以說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了。(點出“浸”)聞起來可真舒服,來舒舒服服地讀一讀這幾句話,讓我們也能聞到香味,誰愿意來試試?
⑥指名朗讀
⑸過渡:多美多香的槐花呀,瞧,把誰給引來了?(蜜蜂、孩子們)
① 出示句子:“嗡嗡……滿足”指名讀
② “嗡嗡嗡”是小蜜蜂的語言,猜猜,小蜜蜂在說什么?
③ 一起再讀讀,感受一下詩一樣的韻味。
⑹小結:槐花真美呀,難怪,一到五月,孩子們就要高興地喊起來——五月,洋槐花開了!他們是多么得快樂!(板書:樂)四處的樹,滿眼的花,人浮在香氣里,香氣浸入到每一個人心里去,真是個飄香的季節(板書:飄香的季節)讓我們齊讀第一自然段,再次感受槐花的美與香吧。
⑺過渡:槐花美,槐花香,走,我們去看看那被香氣熏醉的孩子吧!
(二)品讀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句
2、過渡:多香的槐花,多可愛的孩子啊!槐花不光美、香,還能做好吃的槐花飯,哪位廚師來介紹一下槐花飯怎么做?
3、真象個小廚師,說得我們口水都要流下來了,有機會你可一事實上要做給我們吃哦!
4、第二小節除了寫槐花香醉人,槐花飯饞人,還寫了什么?
5、用下列句式說話:槐鄉的孩子真 啊,你一走進槐鄉,他們準會 ;你離開槐鄉,他們還會 。(相機板書:好客)
6、小結過渡:槐鄉的香讓人醉,槐鄉好客的孩子更讓人愛,這絕美的風景,這甜甜的槐花蜜,還有這美味的槐花飯,真讓人流連忘返。作者情不自禁地拿起攝像機拍下了孩子們玩樂的鏡頭。(出示圖片)看,小姑娘和小小子們來了,瞧他們笑得都合不擾嘴了,他們為什么這么高興?請大家自己讀讀第三自然段。
(三)品讀第三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書。
2、交流
⑴(出示句子:槐花讓小姑娘更俊俏了……)誰來說說小姑娘為什么這么高興?(板書:俊俏)
⑵人怎么會飄呢?作者寫錯了?誰來幫我解決這個疑惑?
⑶(出示句子:小小子呢……可真有口福呢。)小姑娘漂亮了很高興,小小子為什么高興呢?(板書:口福)
3、女同學們,讓我們象槐繡的小姑娘一樣,用槐花裝扮自己,變得更美!(引讀第二句)
4、男同學們,讓我們象槐鄉的小小子,到槐樹下大飽口福。(引讀第三句)
(四)品讀第四自然段
1、過渡:不喜桃花三月艷,更愛五月遮天槐。槐花飽了我們的眼福,填了我們的肚皮,香了我們的村子,更甜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和作者一起發出贊嘆——(出示最后一小節)
2、有感情朗讀最后一段。(完成板書)
3、小結:五月,槐花漫山遍野,美麗無比,香飄萬里;五月,槐花盛開的季節,是孩子們最快樂的季節,下面老師想出一段話來檢測一下大家的學習情況。
五月,洋槐開花了!槐鄉一片 。勤勞的小蜜蜂 地飛來了,孩子們 地跑來了,籃兒挎走 的槐花,心里裝著 的滿足,他們不時朝嘴里塞上一口 、 的槐花。小朋友來了,準會 的不想回家。
三、策劃槐花節,理解“游人的季節”
1、過渡:槐花的美麗芬芳,槐鄉孩子的熱情好客,槐鄉獨特的鄉村風情讓我們陶醉,使我們產生了把槐鄉介紹給更多的人的沖動,讓它也變成游人的季節。那么,就讓我們一起策劃一個令人神往的槐花節吧!你能為這個槐花節設計一個歡迎標語嗎?四人一小組,看看哪一小組設計得最精典!
2、全班交流:將好的標語寫在黑板上。
3、總結:槐鄉五月,真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孩子的季節,也是游人的季節。同學們,待到槐花爛漫時,請到槐鄉游一游!
四、布置作業
1、課后繼續共同策劃槐花節。
2、摘抄文中你最喜歡的三個句子,并說說理由。
五、板書設計
槐鄉五月
美 白多 香 飄香的季節
好客 俊俏口福 孩子的季節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8
作者:蔣紅云
教學要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了解課文內容,感受五月槐鄉的清香、甜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同學們剛才老師聞到一股清香,不知你們有沒有聞到,好香呀!這是槐鄉的槐花開了,此時,整個槐鄉都沉浸在香海之中。這美麗芳香的洋槐之花,給槐鄉孩子帶來了甜蜜和歡樂,你們想不想也去享受一番。那我們去看看五月洋槐開花了 板書:(槐花) 開得怎樣?
二、學習第一段
1、看圖
師:現在我們來欣賞下這美麗的槐花。點擊課件
2、自由讀。
師:讀了課文,看了圖你喜歡讀哪幾句話?為什么?
點擊課件
(相機出示句子:槐鄉的山山哇哇,坡坡崗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小辮。)
3、指名讀。讀了這句你能說說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4、指導朗讀。
你們喜歡槐花嗎?誰來讀讀。
從這句花里讀懂了什么?
板書:花多色白 花形可愛
5、師:從你們的朗讀中可以聽出你們槐花,難怪小蜜蜂飛來了,采走了香的粉,釀出了甜的蜜,劈啪啪……
點擊課件(相機出示)
(孩子們跑來了,………………滿足。)
6、師:誰喜歡讀這句話。指名讀。
你體會到了什么?(白生生、喜盈盈、體會到了孩子們的喜悅之情,滿足之感。孩子們勤勞可愛。)
板書:勤勞可愛
7、這白白的花兒像小辮一樣掛在枝頭,這難怪蜜蜂喜歡,孩子們滿足,槐花還能給人們帶來什么呢?
點擊課件 出示句子
(桌上…………濃香……浸在香海中。)
8、師:誰喜歡讀這句話。
這里有個省略號,它表示什么?從這句話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板書:花香
9、填空: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 );有的槐花 ( ),近看( )。
10、誰喜歡讀這一小節。
師:從你的朗讀中聽到了槐鄉孩子勤勞可愛,槐花又白、又香、又美。是呀!槐鄉還有比槐花更美的呢?
我們來自由讀第二小節。
三、學習第二小節。
1、自由讀第二小節。
2、你讀懂了什么?(槐花香氣醉人)
那些詞中體會到的?(傻乎乎、臥在、不想回家)
3、課文那些句子寫了槐鄉孩子熱情好客?
板書:熱情好客
4、指名讀。
師:誰知道槐花飯是怎樣做的?(指們名回答。)
5、在槐花芬芳的季節里,槐鄉孩子熱情好客,我們是魚米之鄉,旅游勝地,假如有外地的小朋友來到我們這里,你會怎樣招待他們。
6、四人小組討論。
7、交流。
師:槐鄉孩子熱情好客,我們江南的孩子們也是非常熱情好客。槐鄉孩子還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呢?
四、學習第三小節。
1、看圖點擊課件
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幅圖的內容。
2、自由讀第三小節。
3、槐鄉的孩子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書:味甜 純樸可愛
4、指導朗讀
你能讀出他們純樸可愛嗎?
五、學習第四小節。
師:槐鄉的五月是怎么樣呢?我們來齊讀最后一小節。
為什么說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
(因為,五月的槐花盛開了,形態可愛,香味誘人,這時候孩子們非常高興,他們采花做飯,享受花香,用槐花飯來招待客人,裝扮自己,所以,五月是孩子們的季節。)
課文的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什么?
五、總結課文
槐鄉是潔白無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裝孩子并讓孩子大飽口福的花,槐鄉的孩子是勤勞能干的孩子,是熱情好客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與槐鄉孩子融為一體,寫花又寫人,自然地抒發出作者對槐鄉的喜愛之情。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9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53
《槐鄉五月》教學談
《槐鄉五月》是一篇清雅雋永的美文,它不是一首詩,卻有著詩一般的語言;它不是一則童話,卻有著童話般的意境。作者以優美形象的語言,生動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了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 ,對勤勞能干、熱情好客、淳樸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
教學本課,我試圖從美入手,以讀解文,以情帶讀,通過開放的教學設計,精美的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課文描述的優美意境,讓學生在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中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行自我建構、學習閱讀促進表達,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下面說說我的教學設想:
一、品味探究,賞槐花之美,品語言之詩韻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槐鄉五月的美麗景色。教學中,我讓學生自主閱讀,通過品味語言文字,體會槐花的特點。例如:“槐鄉的山山洼洼,坡坡崗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這里遠近對稱,用景語渲染了洋槐開花“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的情景和描摹了近看槐花所見到的槐花的美形。教學中我抓住了“山山洼洼” “坡坡崗崗” “白茫茫”“抱” “玉雕的圓球” “掛滿枝頭” “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等詞,讓學生感悟槐花的多、美,感悟課文語言的美,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接著通過感情朗讀再現情景,增強感悟。通過自主體味后的朗讀,讀出詩的韻律和意境。
再如“這時候,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了。”這里描述與抒情相糅合,一個“浸”字更是表現出了槐鄉五月無比的香的特點。因此,我讓學生找出描寫香的詞語,重點抓住“浸”字,抓住“清香、醇香、濃香”等具體的語詞,讓學生閉上眼睛,把自己“浸”到無邊的香海中聞一聞,通過切身的感受,創造性的表達,再配以師生合作賞讀使學生充分感受槐花遍地、槐香飄散的令人神往的美景。就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積極捕捉語文信息,體驗閱讀帶來的成功和喜悅。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槐鄉的景色美,課文的語言美,我通過運用圖片、音樂等手段來創設意境美。比如,在教學槐花不同姿態的句子時,我讓學生讀句子,根據作者的描繪想象槐花的不同姿態,再出示兩幅圖片,借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進一步幫助學生直觀真切地感受了槐花的美。在教完第一自然段讓學生整體朗讀時,我給學生配上音樂,渲染情境,創造氣氛。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當樂曲響起時,課堂的氣氛頓時濃烈了許多,學生們個個陶醉在音樂和自己的朗讀聲中,大家仿佛都來到了一片白茫茫的槐花前。這樣,把音樂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調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讓文本感染學生,讓音樂感染學生,讓學生感染學生,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入境體驗,悟童真之趣,感鄉村之詩情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學生的知覺、情感被調動起來了,這時,我與學生輕松談話:“ 剛走進槐鄉,我們就被槐鄉的美景陶醉了,當你繼續深入進去,走進槐鄉孩子的生活,相信你的收獲會更大。下面自己讀讀2、3小節,想想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請選擇一個你覺得最有意思的鏡頭來說說”。在交流中,主要抓住游客被槐香熏醉倒在樹下的鏡頭,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槐花的濃烈香味,抓住請吃槐花飯,送槐花干等鏡頭,體會槐鄉孩子的熱情好客。抓住槐鄉姑娘用槐花裝扮自己,槐鄉小小子大大咧咧生吃槐花的鏡頭,體會槐鄉孩子的天真可愛、活潑快樂。課文散發出槐鄉獨特的風韻,使人感受到悠遠的槐鄉文化。教學時,讓學生以游客的身份走進槐鄉,去觀察,去感受,去品味,去體悟童真之趣,感受鄉村之詩情。整個環節,學生選取怎樣的鏡頭欣賞,感悟到怎樣的風情,都由學生個體的經驗和閱歷決定,教學時給孩子充分大的空間,這樣孩子的收獲才是立體的、豐富的。
三、拓展延伸,內化表達槐鄉美
當孩子們對槐鄉美景流連忘返,為槐鄉風情所陶醉時,老師趁熱打鐵,讓孩子們說出對槐鄉孩子最想說的話,以此來鞏固學習。教師再出示自己寫的一幅對聯,進一步提升了課文內容。課文學完了,但是槐鄉獨特的風韻,槐鄉孩子的淳樸快樂已深深地印在了學生地腦海中,這時,教師再次引導學生拓展延伸,課后讀讀《槐鄉的孩子》,學生一定興趣盎然。這樣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面。
轉載自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槐鄉五月》說課稿
一、說教材
《槐鄉五月》是蘇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六冊練習七的第二篇課文。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優美的語言描繪了槐鄉五月的迷人景色和槐鄉五月孩子的美好品格。全文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繪了槐鄉五月到處盛開著洋槐花的美好景象;第二自然段描寫了設想中走進槐鄉的小朋友定會聞香沉醉、受到熱情招待的情景;第三自然段敘寫了孩子們用槐花裝點自己,表現了他們對槐花的喜愛之情;第四自然段則總寫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課文的語言如詩般動人,對稱句式的錯落有致,描寫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現出較強的節奏感和濃濃的意境美,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提供了很好的語言材料。學生喜歡這類語言詩化,意境美妙的課文。根據本文內容、語言、結構等方面的特點,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我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能寫出和"白茫茫"等詞語結構相似的詞語。
3、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槐鄉五月的美麗景色,槐鄉孩子勤勞能干、熱情好客、純樸可愛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體會課文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讓學生感悟“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們的季節”。
二、說教法
教為學服務,這是當前的教育思想,這就要求教學方法要從學生怎樣才能學好和好學的角度來思考。根據本課的內容,結合實際情況,我準備在課堂中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直觀法。利用電教手段、發揮課文插圖的作用,創設情景,使學生完全置身于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究的欲望,使他們更快、更好、更準、更深地理解課文內容。2、問題促進法。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中開始的。“有疑問才有思考,才有發現和創造,新課標也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創造潛能——“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而教師要引導,啟發學生質疑問難,使閱讀轉化為一種內在潛能。
3、導讀法。讀是小學語文閱讀的核心和靈魂,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只有多讀,并且讀出感情來,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才能體會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情感,新課標也十分重視朗讀。在教學中要將朗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有重分朗讀的時間,并設計多形式、多層次地朗讀,讓學生在讀中完成詞句的訓練,在讀中完成語言的積累。
三、說學法
因為教為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在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采用質疑法、自瀆自悟、品詞析句等方法來理解課文。
四、說程序
(一)、談話導入: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在我們中國,有“茶鄉”,因為那里盛產茶葉;有“橘鄉”,因為那兒的柑橘遠近聞名。還有一個地方,那里每到五月份,到處就會開滿了潔白似雪,芳香醉人的槐花,可美了!于是,人們稱這個地方為——槐鄉。
(板書)大家想去那看看嗎?好,讓我們一起走進《槐鄉五月》。(完成板書)指名讀、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美。
1、 自由讀課文,要求: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圈劃生字詞, 并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生字。
(選擇自己的喜歡的學習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主體性的表現。)。
2、檢查自讀情況: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生字詞的。
3、分自然段指名讀,其他同學注意聽及時糾正。
4、你對槐鄉五月有了什么感受?
5、課文哪一句最能概括你現在的總感受?(出示最后一句,讀)
讀了這一句有什么問題?
(這一環節用了質疑法。古人云:人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應努力營造開放的民主的學習氣氛,鼓勵學生從這個句子中大膽質疑,這樣不僅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三)、細細品讀,體驗美。
(在 這一部分的教學主要運用了自讀自悟的方法,讓閱讀成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
1、學習第一自然段。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一段后,交流:讀了這一段話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根據學生的反饋順序,隨機利用電教手段展示槐花的色、形,使學生更快、更好、更準、更深地理解課文內容,有利學生用最短的時間完成背誦的目標;在這段話教學中還讓學生運用品詞析句法,因為語文不是無情物,字詞句段都是詩,作者的悟感常常隱藏在文字深處,在這段話中教學生抓住文中的“跑“、”浸“等字詞,讀讀,議議,品品,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體會到槐鄉孩子高興的情感。)
你覺得怎么讀?(指導感情朗讀)
2、學習第二自然段。
過渡:你們讀得真美,老師被你們這么一讀,好象來到了五月的槐鄉,還碰到了一位正傻乎乎臥在槐樹下的外鄉小朋友,你們想知道后來發生了什么事嗎?
小組讀第二自然段,并分角色表演。
(小學生都是活潑好動的,能讓他們自己去表演,去表現,他們樂此不疲。通過他們的語言、神情、動作的表現,體會槐鄉孩子的勤勞能干、熱情好客、純樸可愛的特點。)
交流你為什么要這樣表現?
(不管用什么形式教學,都不能離開文本,在這里通過這一形式讓學生再次回歸文本,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指導感情朗讀。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觀察,并描述畫面內容。
指導朗讀課文。
(在這個環節中先讓學生看圖說話,是培養想象力和語言表達力的有效方法。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學懂課文,更重要的是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再通過與文本的比較,不但加深了課文內容的記憶,而且不斷刺激了學生的興奮點,是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神狀態,濃厚的學習興趣。)
4、學習第四自然段。
過渡:欣賞著槐鄉的美景,感受著槐鄉孩子的勤勞能干、熱情好客、活潑幸福,你最想對五月的槐鄉說些什么?
導讀第四自然段。
(這時的感情朗讀一切都”水到渠成“,不須花太多的時間進行指導朗讀。)
(四)各顯神通,積累美,表現美。
作家為我們寫出這么優美的文章來,你們想與你們的朋友、家人共同享受嗎?準備用什么形式來表現呢?
(不必強求一致,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一種形式表現美。背誦形式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其他形式可在課堂內展示表現成果。)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蘇教版小語第六冊的《槐鄉五月》是一篇語言優美、內容厚實的好課文。它素潔高雅,恬淡雋永,如同一首田園詩,閃耀著自然的靈光,令人回味無窮。教完這篇課文,學生課堂上踴躍的發言、深情的朗誦,讓我忍不住想用筆記錄下這精彩的一刻。借助圖片揭題導入后,指導讀第一自然段。我只問了學生一個問題:你喜歡讀其中的哪句話呢?為什么?學生在這個寬泛的問題下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讀了第一句,因為喜歡槐花的多;有的讀了第二句,因為喜歡槐花的美;有的喜歡槐花的香,讀了第五句。有的讀了第三、四句,因為讀懂了蜜蜂、孩子心中的喜悅。這樣學生在自由的朗讀中體會句子表現的美。遠看,洋槐開花“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近看,洋槐像玉雕的圓球,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聽,小蜜蜂“嗡嗡嗡”,孩子們“劈啪啪”滿心的歡喜,滿心的愉悅。聞,清香、醇香、濃香……連風打的旋兒都香氣撲鼻,整個槐鄉都浸在香海中了。在此起彼伏的朗讀中,在課文如詩如畫的意境中,孩子們似乎已經來到了槐鄉,已經站在那一棵棵花似玉、香如海的槐樹下。這時候,上課前的疑慮已經煙消云散,用不著我的分析,孩子們已經自然而然地走進了槐鄉,孩子們的欣賞能力令我刮目相看。高爾基說:“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真正的美,產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 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說:“詩的形式憑借的是文字,而文字能具有兩種作用:一是音樂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聽出音樂式的節奏與協和;二是繪畫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表寫出空間的形象與彩色。”《槐鄉五月》這篇課文詩化的語言,美妙的意境,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學生愛美的天性和情趣使這種有聲的語言藝術一下子得到了互動升華。指導讀第二自然段。我用這樣一句話導入:“孩子們,槐花是潔白無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讓我們這些不是槐鄉的人多么羨慕呀!假如你來到了槐鄉,你會怎么做呢?”這樣引導體會文中所說的“準會被香氣熏醉了,傻乎乎地臥在槐樹下不想回家。”再用“槐鄉的孩子你能用一個詞來夸夸他們嗎?說說為什么?”這個問題來指導學生自己讀懂課文,自己理解槐鄉孩子的熱情好客。孩子們的理解真是精彩極了!關于請客人吃飯:理解一:槐鄉的孩子非常好客,請客人吃槐花飯,這槐花飯客人想吃甜的就吃甜的,想吃咸的就吃咸的,任他們挑選。理解二:那位小朋友槐鄉的孩子都不認識,就請他吃飯了,請他吃槐鄉的特產。理解三:我知道做槐花飯挺麻煩的,要準備蒸籠、蒸布,可是槐鄉的孩子不怕麻煩,他們是多么熱情好客呀,我真想去嘗一嘗槐花飯。理解四:槐鄉的槐花飯肯定很香,灑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哎呀,我的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關于送客人禮物:理解一:槐鄉的孩子不僅請客人吃飯,還送小朋友禮物呢。理解二:送禮物一點兒也不小氣,又送槐花,又送槐花蜜。理解三:我想槐鄉的孩子送給小朋友禮物是為了讓他帶回家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嘗嘗。理解四:不僅讓小朋友吃了槐花飯,還讓他帶回家自己做槐花飯。理解五:小朋友把禮物帶回家,這樣更多的人知道了槐鄉,吃到了槐花飯,嘗到了槐花蜜,這樣很多人都想到槐鄉去了,都喜歡槐鄉了。聽著孩子這樣的發言,我也像孩子一樣開始對槐鄉充滿一種向往,一種渴望,不由自主地感謝作者,讓我們知道世界上還有這么一個熱情好客的地方,不由自主地愛上了槐鄉,這不就是和作者的情感在共鳴嗎?“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是呀!當作者通過文本抒發的情感與讀者——教師學生的情感一致時,那釋放出來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一步步進入課文的佳境。指導讀第三自然段。我讓學生在朗讀中交流讀懂的地方和讀不懂的地方。學生興致勃勃地讀著課文交談著槐鄉的小姑娘和小小子,同樣是孩子,可是槐鄉的孩子多么淳樸自然!和城市的孩子周圍的孩子顯然不一樣。特別是小小子藏在褲兜里的槐花讓學生們既羨慕又覺得不可思議。羨慕的是他們能享受到那樣的口福,不可思議的是這樣多不講衛生呀!還是孩子聰明,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那藏在口袋里的槐花可能是蒸過曬干的槐花呀,所以槐鄉的孩子也是講衛生的。他們就這樣自己提出一個問題又用孩子的思維解決一個問題。女孩子對槐鄉的小姑娘更感興趣,她們問:“老師,小姑娘又不是什么東西,她怎么會飄呢?”書上的句子是這樣的:“槐鄉的小姑娘變得更俊俏了,她們的衣襟上別著槐花,發辮上戴著槐花,她們飄到哪里,哪里就會有一陣清香。”我這樣引導孩子們:師:請小朋友想象一下,小姑娘衣襟上別著槐花,發辮上戴著槐花,她會是怎樣一副神態呢?生:她覺得自己更俊俏了,臉上笑嘻嘻的。生:她覺得自己和槐花一樣漂亮。生:她就像我穿上了一條新裙子,心里高興得不得了。師:對呀,這么漂亮,這么高興,你會怎么做呢?生:我會唱歌。生:我會翩翩起舞。生:走起路來一蹦一跳的。師:說得多好呀!小姑娘就是這樣高興快樂,衣襟上別著槐花,發辮上戴著槐花,覺得自己特別漂亮,一蹦一跳,給爸爸媽媽瞧瞧,一蹦一跳,再給爺爺奶奶瞧瞧……師: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看看自己能從這個“飄”字中讀懂什么?生:我讀懂了,小姑娘走起路來特別輕快,像一只快樂的小鳥。生:我讀懂了,小姑娘飄到這里,又飄到那里,就像一只蝴蝶在飛來飛去。生:我讀懂了,小姑娘喜歡槐花,她才會這么高興, 連走路都輕飄飄的了。我不知道自己的理解和孩子的理解是否和作者的寫作意圖一樣,但是看到孩子津津有味地讀著課文,把那個“飄”字讀得聲音輕輕的、長長的,感覺柔柔的,心里就釋然了。課堂是生成的,雖然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預設,但寶石般的靈光就在這里閃現,課堂因此而美麗多姿。“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是呀,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學生的表現再次證明了這點。《槐鄉五月》詩一般的語言,帶給我和學生夢幻一般的美麗,我們深深地陶醉在其中,當下課鈴聲敲響的時候,我的學生——可愛的孩子們都渾然而不知覺。多么希望我們的語文就像今天的這篇課文一樣深深地吸引孩子,祝愿我的孩子們在“鉛字”的旋律中愛上語文,愛上這詩一般的語言。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第21課《槐鄉五月》作業設計目標1、正確書寫本單元10個生字,結合語境理解詞語,并能積累abb形式的詞語。2、背誦課文。3、初步學習比喻的修辭手法。4、學會對事物進行具體描寫。5、通過學習散文《槐鄉五月》,感受槐鄉五月美麗的景色,槐鄉孩子的勤勞能干、熱情好客和淳樸可愛,激發學生對生活對熱愛之情。經典作業設計案例作業設計設計意圖難易程度照樣子,寫詞語。
白茫茫(表示顏色的)_______ _______ _______ 香噴噴(表示味道的)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喜盈盈(表示心情的)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山山洼洼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嗡嗡嗡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學生積累詞語。(建議第一課時使用) ☆☆☆讀讀下面的句子,了解比喻修辭手法。1、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顆美麗的藍色“水球”。這句話把_________比做_________,用_________來比_________。2、站在山上俯瞰,公路上的來來往往的汽車好象火柴盒。這句話把_________比做_________,用_________來比_________。學生初步學習比喻的修辭手法。(建議第一課時使用) ☆☆☆運用比喻修辭手法,把句子寫具體。1、千萬道陽光象_________一樣,穿過樹梢,照射到草地上。2、黑熊脖子下有一圈白毛,好象_________一樣,真有趣。3、裝卸吊車就象_________一樣,揮舞著長臂。學習運用比喻修辭手法把句子寫具體。(建議第一課時使用) ☆☆☆百花齊放,請你填填花卉諺語。迎春花 芙蓉 菊花 水仙 桃花 臘梅桂花 蘭花 薔薇 石榴 荷花 梔子正月_________香又香二月_________盆里裝三月_________紅十里四月_________靠短墻五月_________紅似火六月_________滿池塘七月_________初開放八月_________滿枝黃九月_________笑迎客十月_________正上妝十一月_________供上桌十二月_________雪里香學生認識花卉。(建議第一課時使用) ☆☆☆☆學生認真觀察一種花,通過對花的形、色、味、量的描寫,采用修辭手法,將花寫具體。學生通過仿寫掌握將事物寫具體的方法。(建議第二課時使用) ☆☆☆☆槐花的美麗芬芳,槐鄉孩子的熱情好客,槐鄉獨特的鄉村風情讓我們陶醉,使我們產生了把槐鄉介紹給更多的人的沖動,讓它也變成游人的季節。那么,就讓我們一起策劃一個令人神往的槐花節吧!(1)為槐花節設計形象大使“槐花仙子”;(2)為槐花節提供一份槐花美食套餐;(3)設計一條槐花節的廣告語;(4)改編歌詞,創作一首《槐鄉歌》。將學生的喜愛之情轉化為文字的表達,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實踐活動。(建議第二課時使用) ☆☆☆☆☆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 by: 海霞 ]
《槐鄉五月》課堂實錄
一、課前談話
師:請同學們向后看,看到這么多的老師,你們緊張嗎?
生:不緊張。
師:你們不緊張,老師緊張呀。怎么辦呢?請你們給老師出出注意吧!
生:像平時一樣;保持鎮定;保持冷靜。
師:老師就用你們的金點子。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槐鄉五月》。邁著輕盈的腳步,我們來到了槐鄉。讓我們一起去聽一聽槐鄉的聲音,看一看槐鄉的美麗,聞一聞槐花的芳香吧。
二、新課教學。
第一自然段:以指導朗讀為主。
1、 學生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師:說說五月的槐鄉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香;雪白雪白的。
師:同學們真會讀書。再讀第一節,你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師:想不想看看槐鄉的景象。(撥放槐花的畫面,配上音樂。)
看到這么美的槐花,你想說些什么?
指名說。
師:能讀出槐花的美嗎?
學生自由讀。喜歡哪句就讀哪句,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⑴槐鄉的山山洼洼,……
指名讀,說原因;齊讀。
⑵有的……
指名讀,生:比喻很形象。
老師出示圖片,感受“小辮兒”的形象和“玉雕的圓球”。
看完再讀。
師:一個“抱”字讓你想到了什么?
說完指名讀。
小結:無論遠看槐花,還是近看槐花,它總是那么美。(板書:美)
⑶齊讀二、三句
⑷師:剛才是我們用眼睛看槐花,你還聽到了什么?
指名讀“嗡嗡嗡……”“啪啪啪……”
師:看來,孩子們也非常地……
生:高興、快樂……(板書:樂)
師:這兩個句子形式整齊,把它讀出來。
指名讀;分角色讀(男:蜜蜂;女:孩子)
⑸師:你們還聞到了什么?(板書:香)
出示句子:中午,……
師:有那些詞語寫出了槐花的香?
指名說。
師:讀一讀這些詞語,把它們積累下來。
指名讀:清香 濃香 醇香
師:把這些詞語的位置調換一下好不好?
醇香 濃香 清香
師:從這些詞語可以看出槐花已經香得無法形容了,所以書上用了一個……
生:省略號。(老師點擊省略號)
師:誰來讀讀這些句子,讓我們也來聞到香味。
指名讀。
⑹齊讀第一節,配樂,老師引讀。
第二自然段:以小導游為主。
2、 如果你是槐鄉的孩子,老師是槐鄉的客人,你們準備怎么招待我呀?
學生自由讀第二節。
師:誰先來招待我?
指名讀,老師扮演客人:
⑴我什么飯都吃過,就是沒有吃過槐花飯。向我介紹一下槐花飯吧。
⑵不喜歡吃甜的怎么辦?
⑶還打算做什么?
生:送東西;看槐花。
師:作者也被槐鄉給迷醉了,他拿起相機,拍下了槐鄉小孩們玩樂的情景。
學生自由讀第三小節。
師:你覺得哪個部分最有意思?為什么?(同桌交流)
指名說,生:小小子。
有一個學生說不出來,老師點評:一切盡在不言中。
一個“塞”字,讓學生通過做動作來理解。
出示吃槐花的畫面,學生給畫面配上聲音。(用文中的句子來說)
師:有誰覺得小姑娘有意思的?
指名讀,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師:如果老師在你們的衣襟上、發辮上別著槐花,感覺怎么樣?(指名說)
師:人怎么會“飄”呢?是不是寫錯了?
生:因為開心,腳步輕快,所以“飄”起來了。
師:讓我們也來讀一讀,也來飄一飄。
學生齊讀小姑娘的句子。
小結:槐花美了我們的眼睛,填飽了我們的肚皮……讓我們和作者一起發出贊嘆:
學生齊讀最后一節。
3、 作業:
讓我們一起來策劃一個“槐花節”,讓更多的人知道槐鄉。請你們為槐鄉的人們出一些“金點子”。
指名說。
老師建議:
寫一份邀請書;設計歡迎標語;為槐花大使設計服裝。
板書:
槐鄉五月
美 樂 香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4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暢游五月槐鄉
——《槐鄉五月》教學始未
早就聽說過《槐鄉五月》這篇課文,卻一直沒有機會拜讀,試教。預想中這應該是一篇清幽絕美的文章:雅致中溢出濃香,靜謐中透著人情。初讀之后,醇香果然撲鼻,靜謐卻未能邂逅,意想不到的竟有槐鄉孩子的興奮、好客、熱情與因有了槐花而透出的美麗、活潑、調皮。
“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課文的這中心句告訴我們:槐鄉的五月,既有浸在香海中的醉人“風旋”,也有幸福孩子的勃然生機。這也為我們的教學直接指明方向和路徑。
再讀文本之后,卻發現問題。課文著重描述的“飄香”與“孩子的性情”并不相對集中,而是散落于文章的各個自然段。作者是不鑿痕跡的信手提及,充分體現著“形散而神聚”的散文風格。
我們沒有權利要求作者的創作要切合我們的教學。但作為讀者,我們可以對其作品作個人的自我解讀;作為執教者,我們可以依據自己的教學思路對文本進行必要的整合與重構。
一、依據學情、整合文本
作為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對文學作品賞析能力是有限的。針對《槐鄉五月》一文形散的特點,理出一條思路,順出一條線索,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首先,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散落有一種自然無飾的美,卻也有難以捉磨的朦朧感。線索的串連使兒童真實地觸摸到鏈上的珍珠、線上的貝殼,能更清晰地瞥見文本的內涵,讀懂文本的內涵。
其次,有助于把握文中的重點。這線索上的連綴,散發著相同的光彩,互為印證、彼此映照,促進兒童對其共性的感同。文章的重點隨著線索的作用浮出水面,清晰可見。
所以,我緊扣文本最后一小節,讓兒童尋找散落于文本中描寫“飄香”與“孩子”的只只貝殼、顆顆珍珠。尋找的過程,就是發現、感同、構建、呈現的過程。這其間充盈著對語言的感知、理解、概括的思維訓練,應是很有價值的。
二、讀思結合,盎然比香
作為語文教學而言,我們應該時刻關注的是:人在努力地吮吸著語文。
從“語文”的角度出發,要實現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知、吸收以達到內化、積累的目的。讀與思的結合,可以有效地幫助兒童實現對語言文字歷練的過程。讀,與語言的親密接觸,讓理解有了媒介,讓感知產生質感,讓玩味留有余香,讓吸收有了容器;思,對文本的深度探尋。它使一切與語文相關的活動不再浮游于表層,而是披上厚重深刻的鎧甲,落地有聲地潛入思維的深處。因為有了思的介入,淺薄變得深刻,狹窄變得廣博,浮躁變得幽靜,麻木不仁變得神采奕奕。思,如一道神奇良劑,注入課堂將化作一股端莊之氣,彌漫著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滲透于兒童每一秒的生命之中。
從“人”的角度出發,兒童在教師既定俗套的老路子的引導下,不斷“重復昨天的故事”,漸漸索然失趣,學習也就出現疲軟現象。
激發學生點燃火焰的手段,不僅來自于文本自身內容的趣味,不僅來自教師的人格魅力,還應來自于課堂活動的組織形式。于永正教師曾言:我上課前備好課總要想一兩個小點子,才敢走進課堂(大意)。這“一兩個小點子”就是于老師對兒童生命、對作為人的兒童的深切而貼心的關愛,是于老師為兒童訂下的“新船票”,為把他們送上“明天的新客船”。
這節課中,我讓兒童進行“槐花飄香”的大比拼。就文中主要描寫“香”的兩段文字進行自讀自悟,自思自述。通過比找、比思、比述、比讀的流程激發他們閱讀的動力,促發他們思考的興趣。孩子們為榮譽而戰:靜則沉思默想,動則爭相表述。五月槐鄉的香味,在兒童冥思苦想中貯存其心,在唇槍舌戰中永駐其口。
三、槐鄉孩子,我要認識你
“槐鄉五月是孩子的季節”。是的,孩子是槐鄉是另一道靚麗的風景。如果說,似瑞雪初降的槐花是詩意槐鄉純潔優美的形象代言人的話,那孩子則無疑是槐鄉不折不扣的宣傳大使。他們可以隨意采摘槐花奉獻于人;可以熱情地用槐花飯招待遠方而來的朋友;可以慷慨地把槐花干和槐花蜜贈送他人,帶向遠方;可以用槐花裝扮自己和美麗的槐鄉相映成趣。
可以說槐花因為有了孩子而美名遠揚;孩子也因為有了槐花而生機勃發。花于人的生命誘發,人于花的性情傾注,構成了槐鄉那獨具魅力的迷人意蘊。
為幫助學生走進“槐鄉的孩子”、了解“孩子與槐鄉”的關系。我設計了兩個問題:槐鄉的孩子是
的?2、為什么能這樣?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潛文會意。問題1著注于從文本語言感情槐鄉孩子的特點,體會作者表達的精妙;問題2又著注于了解槐鄉與孩子的關系,理清其內部的邏輯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