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楊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2篇)
《畫楊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自學生字、詞,指導規范書寫。
教學工具: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楊桃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果實嗎?(同學回答,出示課后資料袋里的文字解釋)。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與楊桃有關的課文《畫楊桃》。生齊讀課題。
3、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圍繞課題質疑。
(1)誰畫楊桃?
(2)怎樣畫楊桃?
(3)畫楊桃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呢?
(4)作者為什么要寫畫楊桃這件事?
4、(出示課件)范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詞。
1、下面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要示讀準生字字音,通過查字典并聯系下下文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學生自讀課文)
2、檢查學生自學生字詞的情況。(課件出示詞語)
叮囑 前排 靠邊 準確 審視 講臺 神情 嚴肅
半晌 輪流 和顏悅色 熟悉 角度 相似 教誨
生字推火車讀,小組比賽讀。
3、生字詞大家認的很好,我們再來看看詞語理解的情況。(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教師引導規范表達)(課件出示)
想當然 嚴肅 教誨 和顏悅色
審視 熟悉 受用
三、再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大家剛才認識了生字,理解了詞語,讀起課文來肯定比剛才讀的好,咱們再來讀課文,看看課文主要寫的是一件什么事?(學生回答)課文中圖畫課上的事從哪兒開始到那兒結束?(老師引導,學生回答)這篇課文分為幾部分?(根據學生的回答學習下面每一部分。)討論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父親教“我”畫畫時叮囑“我”要按事物本來的樣子畫。
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圖畫課上“我”將楊桃畫成五角星,被同學取笑,老師教育大家的事。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父親和老師的教誨是我一生受用。
2、課文內容咱們這節課就學到這兒,大家來齊讀課文。
四、指導書寫。
大家來看看本節課要會寫的字,那些字較容易寫錯,和老師一塊兒來學習學習。把容易寫錯的地方老師強調。學生書寫,老師巡視。
五、課外作業。
1、摘錄老師與父親說的相似的話。
2、造句。
不像……而像……
不要……要……
是……就……
和顏悅色……
《畫楊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學習用“不像……而像……”說話。
2、通過默讀、朗讀自學課文,理解句子之間的聯系,能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理解老師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說的道理。
3、培養學生讀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讀能力,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所不同。
【教學重點】聯系全文內容,理解老師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所說的道理。
【教學難點】初步體會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學準備】課件、音樂、楊桃。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同學們,上個星期我們在班隊課上舉行了水果拼盤賽,后來葉老師幫你們把最后的成果拍成了照片,想不想看看?(一起欣賞照片,思考為什么同一盆水果拼盤會給人不同的感受?)
2、我們再來欣賞幾幅畫好嗎?(多媒體出示幾幅相關圖,大家說說看到的是什么)引用到蘇軾的《題西嶺壁》一詩。
二、揭示課題,質疑導入
(出示楊桃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果實嗎?(指名簡單介紹楊桃,結合出示相關文字:“楊桃又名羊桃,五斂子。酢漿草科。常綠或半常綠喬木。奇數羽狀復葉,小葉卵圓至橢圓形,頂有短尖頭。花小,鐘形,紫紅色。漿果橢圓形,長5~8厘米,有五棱,間或三到六棱,未熟前果皮青綠色,熟時黃色。一年內開花數次,自夏至秋相繼不絕,秋冬果熟。性喜高溫多濕,好陰。分布于熱帶亞洲。我國華南地區均有栽培。果質生食或制成各種加工品,也供藥用,能生津止渴。葉有利尿,散熱毒、止痛、止血作用。”)今天,我們要學一篇課文,就與楊桃有關。(板書:畫楊桃)
1、齊讀課題。
2、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預設學生可能會提的問題)
⑴ 誰畫楊桃?
⑵ 怎樣畫楊桃?
⑶ 畫楊桃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
⑷ 作者為什么要寫畫楊桃這件事?
三、初步感知,了解內容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看看能讀懂多少。
2、檢查生字詞。出示后讀一讀。
3、學生交流讀懂些什么,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4、質疑。(過渡)
四、再讀課文,從課文第3部分入手,達到牽動全文之目的
1、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從“一生受用”這個詞中,我們能不能估計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大約是什么年齡?(大約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從“使一生受用”這個詞還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憶的手法,寫了發生在小學四年級一節美術課上的一件事。)
⑴ 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誨一定是使作者終生不忘的。是誰的教導使作者終生不忘呢?(是“老師”和父親的話。)他們講的內容一樣嗎?從哪個詞可以看出?(從“是那么相似”這個詞中看出的。他們講的內容一樣。)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辭詞“那么”怎樣理解?(特別、十分)
⑵ 請同學們找出父親與老師的話輕聲讀一讀。自己體會一下相同點是什么。
多媒體出示這兩句句子,練習朗讀。同時理解“想當然”“畫走了樣”等詞的意思。
過渡:那么我究竟是怎么畫楊桃的呢?
五、學習第2、3自然段
1、默讀第2 自然段,邊讀邊想圖畫課上“我”畫的楊桃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會畫成這個樣子?畫出有關句子。
2、重點理解作者為什么會把楊桃畫成五角星?
出示重點部分:“我的座位在……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根據學生發言隨機:
⑴ 點紅句子:“我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五個角的什么東西。”
指名讀句子后,先用“不像……而像”說話,再討論:為什么圖畫課上作者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五個角的什么東西呢?
⑵ 點紅“我的座位在前排靠邊的地方”,這說明什么?(動畫播放,演試當時的情景。)讀句子。
⑶ 作者為什么沒有按照他平時看到的楊桃的樣子畫?點紅句子“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聯系前文想想,“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是否還有其他原因?結合父親的話(出示,再讀)說說什么是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是通過提示,幫助學生理解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第二個原因。)
3、讓學生把兩個原因結合起來講。(再一次加深理解。)
4、看了“我”的畫,同學們有什么反映?
⑴ 出示句子,指名讀后問“同學們為什么會笑小作者畫的楊桃?”
⑵ 再想想作者聽到同學們的笑聲會怎樣想?(補白)
5、回歸到父親和老師說的兩段話,齊讀。那么老師又是怎么做怎么說的呢?
六、小結后學生畫楊桃,為第二課時重點理解態度轉變做鋪墊
《畫楊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學習課文,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不同的語氣表現角色的不同性格,正確讀寫“叮囑、想當然、教誨、審視、和顏悅色、半晌”等詞語。
2、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體驗,自主閱讀,合作學習,體會出無論做什么事或看問題,應該實事求是,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
3、情感和態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事實,尊重他人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是學習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難點是從課文內容體會做什么事都要實事求是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同學們,我們吃過很多水果。(教師出示楊桃)誰知道這種水果叫什么?
2、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課文就是《畫楊桃》。板書課題,齊讀。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那么,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呢,請同學們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把生字詞多讀幾遍。
(2)、聯系上下文理解新詞意思。
(3)、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4)、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作個記號。
三、 研讀課文,體會感情。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課文重點寫了一次圖畫課上老師教我們畫楊桃的故事,課文哪些段落具體寫了這件事?給課文分段。
2、“我”、老師和同學三者看楊桃,不同的人物在看楊桃畫楊桃的時候,體現出不同的態度。 請同學們仔細研讀第二大段,把你的眼睛聚焦在其中一個人的身上,抓取重要的鏡頭來研究研究這個人的態度,可以怎么研究呢,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變化來研究。
(二)引導學生抓住“我”的動作,神態,體會“我”的實事求是與情感變化。
1、這節課中,“我”眼中的楊桃,是個--------“五個角的什么東西。”作者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____________。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邊的地方。
(2)、“我”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五個角的什么東西。
更主要的是因為: (3)、“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2、是啊,“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滿以為能夠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揚,但結果呢?誰來說說。
(四)引導學生抓住“同學們”的反映。
“有幾個同學”看了作者的畫“哈哈大笑”,(板書:同學哈哈大笑)說明什么?(說明他們一是沒有考慮到作者看楊桃的角度,二是自以為對楊桃已十分熟悉。)
1、還有什么反映? 對比朗讀教師與同學們的兩次對話,體會“同學們”態度的變化。
(1)出示對話。
“這幅畫畫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2)發現了嗎?差不多的話課文里面還出現了一次。仔細觀察,這兩段對話中你看出了什么?
“現在你看看還像楊桃嗎?”“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角星。”
(第一段話中同學們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嘆號,表示想當然不假思索的語氣;第二段話語中多了兩處省略號,說明同學們的回答支支吾吾,結結巴巴,遲遲疑疑。)
(2)練讀。
(四)抓住教師的神態變化,體會“老師”的循循善誘。
1)同學們的態度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巨大的變化呢?
2)是老師巧妙的設計的教育了學生,老師請同學們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楊桃,同學們,老師請幾個同學輪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一個又一個,這一看,看出了什么?僅僅是看出真的是像五角星的樣子嗎?
這一看,________;這一看,_______;這一看,_________。
(1)這一看,同學們發現從“我”的角度看楊桃,它確實像個五角星。
(2)這一看,同學們知道嘲笑“我”是錯的。他們的神態發生了變化,一個個臉色通紅,說話結結巴巴。(學生表演朗讀)
(3)這一看,同學們都不好意思了,一個個臉羞得紅紅的。他們請求我的原諒。他們說:“對不起,我們不應該嘲笑你。你能實事求是地畫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諒我們吧!”。
(4)這一看,同學們懂得不能想當然地嘲笑別人。要實事求是,設身處地,尊重別人的看法。
(5)這一看,同學們理解了我。他們嘲笑我的時候,我沒有流淚,而這時候,我卻熱淚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為我得到了同學們的理解和尊重。
……
是啊,“我”從被誤解到被理解,同學們從誤解我到理解我,這個過程的變化,起主導作用的是老師的教育。誰研究的是“老師”?
老師的態度有過變化嗎?為什么從嚴肅變得和顏悅色?
1、出示課文,讀“審視”句:
老師看了看這幅畫,走到我的座位坐下來,審視了一下講桌上的楊桃,然后回到講臺,舉起我的畫問大家:
“這幅畫畫得像不像?”
a、理解“審視”, “審視”是指審慎地觀察。
b、老師為什么審視?老師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來,審視講桌上的楊桃,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對我的圖畫感到有點驚訝,也想看個究竟。
(2) 想保護“我”的自尊心。
(3) 對同學們的嘲笑感到不滿,想考證后教育孩子們。
(4) 他是一個嚴謹認真的教師,不是想當然地評價學生,他要根據事實進行評價。
2、理解“嚴肅”?
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同學們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著我幼小而敏感的心靈,我感到傷心極了。我開始迷惑不解,對爸爸的話語產生了懷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
我的神情引起老師的注意,他的神情變得嚴肅,他沉默了“半晌”(一會兒)。同學們,你們能猜測一下,在這半晌的時間里,老師在想什么嗎?(對隨意嘲笑別人的孩子的不滿,想辦法要教育他們)。
3、理解“和顏悅色”。老師和顏悅色,是因為(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實事求是的做法得到了同學的認同,同學們從誤解我到理解我 。)
4、作者作畫實事求是的態度,來自于誰的教導?出示父親的話。
a、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1)、什么叫“想當然”?聯系上下文理解:憑主觀想象,認為事物應該是這樣。
聯系課文內容,父親經常叮囑“我”,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憑主觀想象,畫走了樣。
(2)、讀后討論,教師和父親的話語那么相似。讀讀老師的話,他們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實事求是地表現自己的角度看到的東西。)他們不同之處又是什么呢?(老師的話語中又提到要尊重別人的看法。)
四、布置作業,總結提高
總結:孩子們,孩子們,當別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樣時,不要先認為別人錯了,要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實事求是。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做,能使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得到好處,我們要牢記這個道理。(出示《題西林壁》)學完了這篇課文,我想到了一首詩《題西林壁》,詩人寫廬山,就寫到了從不同角度看,廬山的樣子就不一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小練筆:同學們,那節美術課雖然結束了,但畫楊桃這件事讓作者和他的同學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聽到或遇到過像畫楊桃這樣的事情嗎?通過學習和聯系生活實際,你都有哪些體會、感受,從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請你也拿起筆用概括性的語言寫一寫你的這些體會、感受和明白的道理。把它寫在大家準備好的小書簽上。寫好后讀一讀把書簽送給老師或自己的好朋友,讓他們與你共同分享。
3、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畫楊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4
一、以唱引讀,激起興趣
1、大家會唱歌嗎?你知道有哪些唱歌的形式?(板書:齊唱——獨唱——輪唱——合唱——伴唱——快唱)
用搶答的形式了解唱歌的形式:
請聽題,以下六種唱法分別是什么唱?
(1)大家一齊開始,速度一致,一齊結束。
(2)一個人放開聲音唱。
(3)分兩三批,一批先唱,兩拍后第二批唱,再兩拍后第三批唱。
(4)一個人唱得比較響,其他人聲音唱得比較輕。
(5)有些地方一齊唱,有些地方部分人唱。
(6)唱的速度很快。
2、其實讀書也一樣,也可以有不同的讀。(板書:讀)(板書:畫楊桃)
3、用圖片介紹楊桃。
設計意圖:朗讀不僅僅是理解課文的一種手段,各種不同方式的朗讀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享受。而唱歌正好與語文朗讀有許多共同之處,各種不同唱法可以給朗讀作借鑒。
二、快速讀——感知內容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畫楊桃是哪一部分?比賽快讀。
3、這一段,我們可以用兩個詞來說明“我”畫畫的態度。(板書:我的畫——認認真真,老老實實)
三、表演讀——引起思考
過渡:正因為父親說得很有道理,我才聽從了父親的教誨——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畫。但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當我把這幅畫交出去的時候,發生了怎樣的事情呢?
1、分配角色,演讀課文。指名一朗讀較好的同學作“我”讀課文的介紹性語言。老師做“老師”,其他同學自由作另外角色,并自選文中的臺詞和各種笑。注意文中規定的動作神態都要表現出來。
2、角色交換再演讀。
設計意圖:表演讀是學生“喜聞樂動”的好形式,又是潛移默化理解詞句意思的好途徑。通過兩次演讀,兩次情境再現,學生對各種對象的表現有了真切的感受。
四、填空讀——語態想象
1、引入:議論畫畫是哪一部分?這些話大部分沒有交待誰說的,如,“楊桃是這個樣子的嗎?”到底是誰問的?請說理由。
2、區分角色。后面這些對話又是誰說的呢?(在對話的后面注明角色。)
3、語態想象。這篇課文的對話很有特點,既沒有交代說話人,更沒有描寫說話人的動作神態,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出當時的情景,說話人是怎樣的動作神態。請繼續在話語后面注明神態動作的詞語。例:
4、領悟寫法。寫人物的對話有多種方法,省略說話的對象和說話時的動作神態,有時效果會更好。但有個前提:讀者不會誤解。因此,還可以用分行排列的形式來區分。
設計意圖:省略說話的對象和說話時的動作神態,是本文寫法上的一個重要特點。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領會課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訓練學生的多元想象,同時為學習寫人物的對話打一個基礎。
五、背誦讀——主旨領會
在議論楊桃畫得像不像的過程中,老師的神情態度值得我們注意。
1、重點解讀“嚴肅”“半晌”:想象一下,老師為什么神情嚴肅?在這“半晌”沉默的時間里,老師心里會有些什么想法?(對隨意嘲笑別人的孩子的不滿;要想辦法教育孩子;知道這些同學沒從“我”這個角度來看楊桃……)
2、理解老師說的那段話。老師的神情有了怎樣的變化?這段話中你覺得最重要的是哪句話?
板書:老師的教誨——是什么樣,畫成什么樣
3、朗讀、背誦這段話。
4、主旨領會:老師是個善于用小事來教育學生的人,還有誰也是這樣的人,他是怎樣說的?(齊讀第一段。)
板書:爸爸的叮囑——是什么樣,畫成什么樣
5、加深印象。齊讀最后一段話,理解“教誨”“受用”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老師的話與父親的話的對比出現,運用背誦的手段,讓學生明白話中重要語句的教育意義,感知課文前后呼應的特點。
六、多元拓展,深化意義
1、學了這篇課文,你讀懂了些什么?請交流。(學生可能會從以下方面交流:詞語意思;課文寫法;教育意義。)
2、道具遷移。當有學生交流到畫畫要“看到的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時,順勢遷移,用茶杯、眼鏡、手指等作為道具,畫成特別角度的簡筆畫讓學生猜,然后實物觀察。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應該成為本節課的一個高潮。交流讀懂了什么,沒有限制,可激發學生的獨特體驗;超越常規的由畫猜物,學生會倍感興趣。經歷這一過程,學生對課文的教育意義有了更深的感悟。
張田若先生說得好:“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在本節課設計中,我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產生靈感,在讀中自我感悟,在讀中放飛個性。打開學生思接千載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讓其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飛揚。
《畫楊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15個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老師說的那段話。
3、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無論做什么事或看問題,都應該實事求是。
【重點難點】
學習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蘊含的道理。
【教學準備】
1、實物楊桃;與美術老師合作讓學生畫一畫楊桃。
2、生字卡片;
第一課時
程序 教與學 意圖
一、看楊桃
1、同學們,請觀察老師手中的楊桃,中間的同學和兩邊的同學說一說是什么形狀?本節課我們學習《畫楊桃》這篇課文。看看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板書課題:11畫楊桃 再現課文情景為領悟道理奠定基礎。
二、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要求:
⑴ 會認6個生字;
⑵ 會讀課文;
⑶ 知道講了一件什么事。
2、認字,同學互查,記分;
3、指名讀課文,邊聽邊想:
⑴ 誰讀得最棒?
⑵ 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我根據自己看到的把楊桃畫成像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好笑。老師卻通過這件事,啟發同學們懂得了一個道理。) 讓學生學習概括,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同時通過評價識字、讀書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學提問
1、默讀邊讀邊思考,劃出重點詞句。不懂得地方提出問題來討論。
2、老師觀察,了解學生默讀的情況:
⑴ 是否劃出重點詞句?
⑵ 是否會提問?
3、評價提問:看誰會問?問的問題最有探究的價值。
例如:我畫的楊桃為什么像五角星?老師的神情為什么變得嚴肅?…… 要在提問方面大做文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四、齊探究 1、讀第一段,討論:
⑴ 父親對我要求很嚴,表現在什么地方?為什么這樣要求我?理解:經常、叮囑、想當然等。(從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培養眼力。……)
⑵ 練習朗讀。突出“很嚴”“經常”“是什么樣,就畫成什么樣”這些詞。
2、讀第二段,討論:默讀,“我”是怎樣畫楊桃的?“我”認為畫得怎樣?畫出重點句。“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說說自己的體會:“我”畫畫一絲不茍“。
3、學習下一段過渡:同學們認為我畫得怎樣呢?面對我的畫是什么態度?畫出重點詞句:“哈哈大笑”” “……是這個樣子嗎?”“……是五角星吧!”不改變愿意。把反問句在成陳述句。概括態度──嘲笑。
用嘲笑的態度讀一讀同學們的話。為什么嘲笑──不像楊桃。
后來同學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讀一讀后來的話,說一說同學的態度是怎樣的?──不好意思,知道錯了。
4、老師的態度又是怎樣的?有什么變化?畫出老師的動作、語言讀一讀。說說體會:老師從“我”的角度去觀察事物。又讓學生從“我”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使學生的態度發生了變化。老師的態度在“審視”之后神情變得“嚴肅”后來變得“和顏悅色”。為什么?因為我明明畫得很準確,但同學們卻說”不像“引起他的沉思;老師后來發現同學們已經認識到自己錯在那里了。所以神情變得“和顏悅色”。
5、想一想老師的動作也可以演一演,再讀一讀老師的話。想一想每一句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想法要說。
意思:
⑴ 看楊桃的角度不同,揚子也不同;
⑵ 看到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不要忙著嘲笑別人;
⑶ 應該實事求是。
想法: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聯系起來想一想,說明了什么道理?這個道理僅僅適用于畫畫嗎?
板書:我們做事或看問題應該實事求是,當別人的看法、做法與自己不同時,不要急于下結論,要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讓學生知道父親這樣做的道理。
讓學生知道“我在父親的影響下已經養成了仔細觀察認真畫畫、畫準確的習慣,讓學生從字里行間體會同學們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體會老師態度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
對老師講的話要認真讀認真想,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其中的道理。升華認識。
五、學表演
1、分小組練習朗讀,討論表演的動作和語言、神情。鼓勵同學們創造性的表演。(如果能把老師說的那段話背下來表演更好)
2、學生表演:
討論:自己在平時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以后再遇到類似的事應該怎樣處理。 鞏固已經明白的道理,并能聯系生活中的事情思考。
六、學寫法 對話:我們應當學習作者那些寫法?
1、運用呼應的手法:
前呼后應,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會有不同的結論。不憑借自己的經驗來否定別人的新發現。
2、反復描寫“笑”。而最后一個不要忙著發“笑”耐人尋味。
3、準確運用標點:
破折號一處;六處用了問號;四處用了感嘆號;三處用了省略號;形象的描摹了同學們自以為是、得意洋洋的神態;幼稚可笑的表現;知錯不好意思的樣子。 引導學生把讀與寫自覺聯系起來。從讀中悟寫作方法。
七、抄句子
1、鼓勵學生把意思深刻的句子抄下來。
2、讀一讀資料袋。
《畫楊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會有所不同,必須實事求是地處理問題。
2、學會本課的新詞,理解“教誨、叮囑”的意思。
3、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經過:
一、導入
介紹楊桃,學習課文。
二、引導學習課文第二段
是的,課文講的就是一次美術課上畫楊桃引發的事情。課文第2—18小節就寫了畫楊桃的事情,我們先來看看。
1、請同學們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讀課文,要求:
( 1 )仔細讀。(2)提出不懂的問題。
2、我是怎樣畫楊桃?我怎樣畫楊桃,出示句子。
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指名讀,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談。(可以想象我當時是如何觀察,如何落筆的。)相機出示父親的話,理解叮囑。
(1)、在我這樣的舉動背后,因為有一個人的話語始終縈繞在我心頭。讀
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什么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2)指名讀“父親”的話,父親的話怎么理解?
是圓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圓的畫成——,也不要把方的畫成——,否則就是——。
練讀父親的話,指名讀讀,評議。(注意抓住提示語,讀出父親的嚴肅、語重心長)
(3)、在我開始要畫畫的時候,我記起了父親的話,
在我畫得粗心大意的時候,我記起了父親的話:
我對父親的話語是如此的印象深刻,是因為,能從文中找到一個詞語來說明嗎?叮囑
3、我遵從父親的教誨,認真地看,老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滿以為能夠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揚,但我怎么也想不到,出示同學的反應的句子。
“楊桃是這個樣子的嗎?”
“倒不如說是五角星吧。”
4、當同學們看到了楊桃變成了五角星時,他們的反應是哈哈大笑,而老師呢?
(1)、出示:老師看了看這幅畫,走到我的座位坐下來,審視了一下講桌上的楊桃,然后回到講臺,舉起我的畫問大家:
(2)、理解“審視”和老師為什么審視。“審視”是指審慎地觀察。老師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來,審視講桌上的楊桃,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對我的圖畫感到有點驚訝,也想看個究竟。
(2)想保護“我”的自尊心。
(3)對同學們的嘲笑感到不滿,想考證后教育孩子們。
(4)他是一個嚴謹認真的教師,不想當然地評價學生,他要根據事實進行評價。
5、正因為老師看問題的角度與同學們的不一樣,所以才有了這樣的這樣的對話:
“這幅畫畫得像不像?”“不像!”同學們___________。(不假思索地大聲說)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異口同聲地回答)
現在你看看還像楊桃嗎?”“不……像。”________。(那個同學發現他這時候看到的楊桃真像個五角星,有點難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_O_________。(他遲遲疑疑地說)
6、想象說話。老師請同學們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楊桃,是老師巧妙設計的教育學生的時機。請你想象當時的情景,同學們這一看,看出了怎樣的結果?
這一看,同學們的心里會想; 這一看,我的心里會想。
(1)這一看,同學們發現從“我”的角度看楊桃,它確實像個五角星。
(2)這一看,同學們知道嘲笑“我”是錯的。他們的神態發生了又化,一個個臉色通紅,說話結結巴巴。(學生表演朗讀)
(3)這一看,同學們都不好意思了,一個個臉羞得紅紅的。他們請求我的原諒。他們說:“對不起,我們不應該嘲笑你。你能實事求是地畫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諒我們吧!”。
(4)這一看,同學們懂得不能想當然地嘲笑別人。要實事求是,設身處地,尊重別人的看法。
(5)這一看,同學們理解了我。他們嘲笑我的時候,我沒有流淚,而這時候,我卻熱淚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為我得到了同學們的理解和尊重。
(6)出示老師的話:
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
讀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現在從這里面往出抓老師的話,認為哪幾句話最重要?越簡煉越好,你講。
是什么樣,畫什么樣。
7、補充出示父親的話:他們的話,是這樣的相似
8、讀最后一個自然自然段,理解“教誨”。
三、提升
1、同學們說得很好,確實,在父親和老師的影響下,作者最終成長為一個作家。讓我們來看看他的情況。
岑桑,生于1926年,我國當代作家。1985年當選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1942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當你還是一朵花》、《在大海那邊》、《岑桑散文選》,詩集《眼睛和橄欖》等20余種。評論集《美的追尋》獲第二屆廣東魯迅文學獎,《岑桑作品選》獲首屆冰心兒童圖書獎等。
岑桑說:“多年來,我一直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做人、做事,這是從小時候老師、父親對我的教誨。幾十年來在文學上我自己留下的卻只有幾行腳印,那些淺淺的腳印為時間隨著時間的流逝,便將不留半點痕跡了。?”
2、讀了這段文字材料,你又有什么體會?(學生談)
3、看來小時侯父親和老師的教誨對作者岑桑的一生產生了多大的影響,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讓我們再好好地來讀讀課文中老師、父親的那段話。
板書:
爸爸的話-是什么樣,畫什么樣
我的畫-認認真真,老老實實
老師的話-是什么樣,畫什么樣
《畫楊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7
《畫楊桃》教學反思
在課堂上,教師是知識的指導者、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教材,機智地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靈活地加以引導,課堂上教師能夠機智的處理問題,會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的機智是課堂的靈魂.在教學中由于自己的教學不夠機敏,致使課堂上的許多亮點沒有爆發出來.我認為在課堂上需提高引導的機智和評價的機智.
一、提高評價的機智
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由于缺乏評價的機智,導致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到位.如一個學生在談到自己是否喜歡文中的同學們時,他說:“我既喜歡,又不喜歡。喜歡是因為同學們很愛笑,不喜歡是因為同學們沒有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畫的。”我在處理學生這個問題時,評價不夠到位,致使問題的解決不理想。老師如果這樣引導“笑”,有很多種,我們都希望自己能笑口常開,你一定也喜歡笑,但是文中同學們的哈哈大笑是一種什么樣的笑。”學生回答:“是嘲笑。”那么你還喜歡同學們的這種笑嗎?這樣自然引導讓學生在談“笑”中明辨是非,然后老師隨之引導,此時你想對那些發笑的同學們說些什么?而文中的老師又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這樣就水到渠成的進行過渡,引導學生體會了文章的中心.
再如,一個學生在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體會時,說到:“在了解了別人的想法后,如果他做錯了再去嘲笑別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這一說法沒有及時給予評價.由于自己的心急,導致一個教學閃光點被撲滅了.如果我能及時讓其他學生對這位學生的說法進行評價,說說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學生就會各抒己見,說明自己的看法.課堂上就會出現不同的聲音,思維產生碰撞.同時也進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題:當別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樣時,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
二、提高引導的機智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它可以讓學生雜亂的思維變的有序、深刻;同時也能使知識的掌握更具條理性.而我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恰恰忽視了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如當學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不是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敘述,而是在復述課文時.我這樣處理會更好:再找一個學生用概括的語言說說主要內容,然后引導,我們在說文章主要內容時,如果能用簡短、概括的語言敘述就會更好,而你好像是在復述課文內容.這樣一引導學生就知道如何說文章的主要內容,對其他同學也起到指導的作用.
再如,在教學理解老師的一段話時,如果這樣處理學生的理解就會更深刻些.讓學生把老師說的這段話都來讀一讀,再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學生的思路就會更清楚,理解起來會更順暢.在指導學生朗讀時,當發現學生讀的并不理想時,教師加以示范朗讀,效果就會不一樣.
通過上《畫楊桃》一課,我認為自己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提高:
1、深入鉆研、挖掘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處,提高評價的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將在這門藝術的殿堂中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畫楊桃》教學反思
《畫楊桃》一文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我在教學中把握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一主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一、理出主線。第一自然段講父親叮囑的話“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而最后一自然段第一句話又講“老師的話同父親講得那么相似”。我就抓住一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粗讀文章,老師到底說了什么呢?這樣,就理出了貫穿全文的主線,深入分析理解下文就有了憑借。
二、利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細讀文章的興趣。教學時,我把楊桃放在講臺上,讓學生從前排靠邊的座位實際觀察一下,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激發閱讀與思考的興趣。
三、讓學生自己勾畫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主題思想。這一環節是教學關鍵,是文道結合的主渠道和立足點。我先利用教師和同學們態度的對比,教師神情的變化,鋪設出一個吸引人的懸念。再引導學生抓住表現教師態度的關鍵詞“走到”、“審視”,教師這樣做本身就是“從實際出發”,這樣, 重視了文字的訓練過程。接著,為了聯系學生思維,讓學生逐步理解教師說的話。教學中,我分步設計了“老師是怎樣做的?”“老師說的話和他的做法一樣嗎?” 這兩個問題使學生很自然地理解老師說的話。老師說的話正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最后,運用清晰,節奏鮮明的語言做小結,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開頭理出主線時提出的問題“教師和父親的話為什么那么相似?”學生這時就會很快答出,因為他們的話都反映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我緊扣主題加以拓展。因為,只講畫畫,不可能是“一生受用”,而話中的“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確實是一生受用的。“從實際出發,實是求是” 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自己。文中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是對自己而言。不僅是要相信自己的眼力,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樹立自信心。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親自參加實踐活動,才能獲取“一生受用“的“教誨”,使主題得到進一步升華。
<畫楊桃>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主要說明了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物,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與古詩《題西林壁》有異曲同上之處。我的教法是讓學生初讀、通讀、細讀之后,拿一個小油漆罐讓學生觀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讓他們各自得出答案。有的說像圓柱,有的說像一面鏡子,最后,讓學生復述課文,再讓他們背古詩,大部分同學完成得很出色。
反思一:本文從畫楊桃來說明事理,難度之一是相當部分學生未見過楊桃,無法理解楊桃像“五角星”。我就通過一個簡單的直觀教具,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讓他們自己親身體驗之后,才得出答案,明白事理。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幫助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反思二:借助已學過的古詩來幫助理解,這應該叫觸類旁通吧!
《畫楊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8
第一課時
一、以唱引讀,激起興趣
1.會唱歌嗎?你知道有哪些唱歌的形式?
(板書:齊唱──獨唱──輪唱──合唱──伴唱──快唱)
用搶答的形式了解唱歌的形式:
請聽題:
以下六種唱法分別是什么唱?
①大家一齊開始,速度一致,一齊結束。
②一個人放開聲音唱。
③分兩三批,一批先唱,兩拍后第二批唱,再兩拍后第三批唱。
④一個人唱得比較響,其他人聲音放得比較輕。
⑤有些地方大家一齊唱,有些地方部分人唱。
⑥唱的速度很快很快。
2.其實讀書也一樣,也可以有不同的讀。(板書:讀)
(板書:畫楊桃)
3.用實物或圖片介紹楊桃。
設計意圖:朗讀不僅僅是理解課文的一種手段,各種不同方式的朗讀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享受。而唱歌正好與語文朗讀有許多共同之處,各種不同唱法可以給朗讀作借鑒。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養成給自然段畫序號的習慣。請給課文每小節畫上序號。
2.主伴讀全文。(幾位朗讀能力棒的學生為“主”,其他同學為“伴”。)
3.課文中有幾個詞特別難讀難記,你們認為是哪幾個呢?
①辨析生字:
叮囑(右下易錯)
教誨(辨認“誨”和“悔”的音和形)
②學習生詞:審視、嚴肅、半晌、和顏悅色。
③多音字:教我畫畫、倒不如、角度、相似。
設計意圖:開始接觸課文,把朗讀實踐的好機會留給學生,不以教師的范讀來替代。同時結合學習生字詞,這是一種具有實效性的安排。
三、速讀比賽(貫口讀)
1.試講:課文講一件什么事?(畫楊桃,我實事求是畫,畫成了“五角星”,同學們嘲笑我,老師教育了我們。)
2.畫楊桃是哪一部分?(“有一次學校上圖畫課……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比賽快讀(貫口讀)。
3.這一段,我們可以用兩個詞來說明“我”畫畫的態度。(板書:我的畫──認認真真,老老實實)
設計意圖“:貫口”,是表演的一種藝術技巧,是演員以很快的速度歌唱、背誦唱詞或連續敘述許多事情,一般在不換氣或不明顯換氣的情況下進行。朗讀要訓練學生的口齒伶俐清晰,貫口讀是一種好形式,而且極具競技性。
四、演讀課文,引起思考
過渡:正因為父親說得很有道理,我才聽從了父親的教誨──認認真真、老老實實地畫。但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當我把這幅畫交出去的時候,發生了怎樣的事情呢?(有幾個同學看見了,卻哈哈大笑起來。)
1.分配角色,演讀課文。指名一朗讀較好的同學作“我”讀課文的介紹性語言。老師做“老師”,其他同學自由作另外角色,并自選文中的臺詞和各種笑。注意文中規定的動作神態都要表現出來。
2.角色交換再演讀。教師作“我”,一學生做老師,其他學生可以選課文提供的臺詞,更可以自己創作相應的臺詞。
設計意圖:表演讀是學生“喜聞樂動”的好形式,又是潛移默化理解詞句意思的好途徑。通過兩次演讀,兩次情境再現,學生對各種對象的表現有了真切的感受。
五、課內作業
1.選詞填空:嚴肅、嚴格,教誨、教育。
2.積少成多:寫帶有“看想”意思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語態想象(填空讀)
1.引入:議論畫畫是哪一部分?這些話大部分沒有交待誰說的,如,“楊桃是這個樣子的嗎?”到底是誰問的?請說理由。(從后面老師的話語可以看出,老師是不會這樣問的,肯定是學生問的,而且是無疑而問,帶有嘲笑的味道。)
2.區分角色。后面這些對話又是誰說的呢?(在對話的后面注明角色。)
3.語態想象。這篇課文的對話很有特點,既沒有交代說話人,更沒有描寫說話人的動作神態,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出當時的情景,說話人是怎樣的動作神態。請繼續在話語后面注明神態動作的詞語。例:
“楊桃是這個樣子的嗎?”(有個學生怪聲怪氣地問。)
“倒不如說是五角星吧?”(有個學生取笑說。)
4.領悟寫法。寫人物的對話有多種方法,省略說話的對象和說話時的動作神態,有時效果會更好。但有個前提:讀者不會誤解。因此,還可以用分行排列的形式來區分。
設計意圖:省略說話的對象和說話時的動作神態,是本文寫法上的一個重要特點。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領會課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訓練學生的多元想象,同時為學習寫人物的對話打一個基礎。
二、主旨領會(背誦讀)
在議論楊桃畫得像不像的過程中,老師的神情態度值得我們注意。
1.重點解讀“嚴肅”“半晌”:想象一下,老師為什么神情嚴肅?在這“半晌”沉默的時間里,老師心里會有些什么想法?(對隨意嘲笑別人的孩子的不滿;要想辦法教育孩子;知道這些同學沒從“我”這個角度來看楊桃……)。
2.理解老師說的那段話。老師的神情有了怎樣的變化?這段話中你覺得最重要的是哪句話?(“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
板書:老師的教誨──是什么樣,畫成什么樣
3.朗讀、背誦這段話。
4.主旨領會:老師是個善于用小事來教育學生的人,還有誰也是這樣的人,他是怎樣說的?(齊讀第一段。)
板書:爸爸的叮囑──是什么樣,畫成什么樣
5.加深印象。齊讀最后一段話,理解“教誨受用”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老師的話與父親的話的對比出現,運用背誦的手段,讓學生明白話中重要語句的教育意義,感知課文前后呼應的特點。
三、多元拓展,深化意義
1.學了這篇課文,你讀懂了些什么?請交流。
(學生可能會從以下方面交流:①詞語意思;②課文寫法;③教育意義。)
2.道具遷移。當有學生交流到畫畫要“看到的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時,順勢遷移,用茶杯、眼鏡、手指等作為道具,畫成特別角度的簡筆畫讓學生猜,然后實物觀察。
3.學生交流的教育意義可能還有:①不要自以為是;②凡事要親自動手才能獲得真知;③小事中也有做人的道理。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應該成為第二課時的一個高潮。交流讀懂了什么,沒有限制,可激發學生的獨特體驗;超越常規的由畫猜物,學生會倍感興趣。經歷這一過程,學生對課文的教育意義有了更深的感悟。
《畫楊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9
《畫楊桃》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六冊第二組的一篇精讀課文。
課文主要講圖畫課上,對楊桃進行寫生練習,“我”根據自己的看到的,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好笑。老師通過這件事,啟發我知道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結果,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新課標要求:引導學生通過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和體會思想感情,鼓勵學生摘抄好詞佳句,積累語言,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根據課標要求,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難點是從課文內容體會什么事都要實事求是的道理。。
為切實突破教學難重點,我在教學中采用討論,實物觀察,舉例說明,電話輔助等教法。指導學生利用抓關鍵詞語理解內容的學習方法,實物觀察,合作討論的學方法來主動解決學習難重點。教具的選擇有楊桃一只、插圖、重點段落投影片,投影機。
在講授中首先創設一種情景,讓學生模仿課文中所描述的對楊桃寫生,看看在不同角度觀察的同學是否觀察到的楊桃樣子不一樣。然后換角度觀察使學生增強感性認識,激發閱讀與思考的積極性。
其次,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主體性,讓他們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去發現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后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分組討論來解決問題,推舉代表在班上發言。
在解決重點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利用自由讀,分角色讀的形式,讀出人物個性特點,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重點是朗讀老師神態變化和學生的對話。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形式的設計主要是來突出反映課文的重點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結果,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課后布置是根據所學來描述生活中類似的事情,說明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結果。
《畫楊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師:(拿著楊桃實物)同學們,你們吃了許多種水果,但你們知道我手上拿著的是什么水果嗎?
生:是芒果。(有少數同學笑)
生:不認識。
生:是楊桃。
師:對!是楊桃。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媽媽買給我吃過。
師:哦!是這樣,老師還沒有吃過呢!今天要好好嘗嘗(微笑)。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課文,就與楊桃有關。咱們一起來看看第十一課:畫楊桃。(板書課題)
師:看了題目之后,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生:誰畫楊桃?
生:怎樣畫楊桃?
生:畫楊桃時發生了什么事?
師:同學們提得問題很好,你只要打開書認真讀一遍,就知道答案了。
生:(打開課文認真讀起來)
師:讀完了,你有什么問題不懂,提出來我們大家來一起探討。
生:“想當然”是什么意思?
生:“我”為什么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
生:老師的話與父親的話意思是不是一樣的?
……
師:同學們的問題提的很好,我們來邊學課文邊解決以上問題。(邊說邊板書問題)
師: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一段告訴了我們什么?
生:(生讀課文)。
師:讀得好,第一個問題,“想當然”是什么意思?
生: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不要改變。
生:原來是什么樣子就應該是什么樣子,我們不能改變原來原來的模樣。
生:就是理所當然。
……
師:好(表揚,學生勁頭很足)。父親的話是什么意思?
(邊讀父親的話邊板書:是——就——不要)
生:不要把原來的樣子改掉。
生:不要把看到的樣子按自己想的改。
師:很好,第二個問題,我為什么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生讀課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
師:讀的很好。為什么呢?
生:因為他看的角度不同。
生:他看到的就是五角星樣子。
生:他看到的就是五角星樣子,而且聽從了父親的話,沒有改變看到的樣子,所以畫成了五角星。
師:回答得非常好(表揚,學生好高興)。那你們來看一看說說你看到的楊桃的樣子。
(實物演示,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學生說出自己看到的樣子。)
生:五角星。
生:橢圓形的五角星。
生:楊桃。
……
師:很好。你們說說父親的話對嗎?畫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生:(齊)不好笑。
生:父親的話對。
生:父親說的話的意思就是我們看到什么就畫成什么,不要自己想象去畫。
師:對。回答的非常好,同學們給她鼓掌。
生:(齊鼓掌)(學生有點不好意思,但高興。)
師: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看到的和畫的不一樣,那就是一種不相信自己的行為。不同的角度看,樣子是不一樣的。(板書:角度不同,樣子不一)所以,同一事物,當別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時,應該怎么做?
生:相信別人。
生:先弄清楚別人的角度,再去看別人。
師:很好,所以今后要相信別人,也要相信自己。同時要聽從別人的教誨,因為那對你受用。你們說對嗎?
生:(齊)對。
師:最后一個問題:父親的話和老師的話意思是不是一樣的?
生:是一樣的。
生:都是講要相信自己,不要隨便改變。
生:都對我一生受用。
師:回答得非常好,對我一生受用。(板書:一生受用)
師:請大家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生:讀。
師:現在我們學完這篇課文,前面提出的問題弄懂沒有?
生:弄懂了。
師:(小結)很好。學了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當別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的不一樣時,不要先認為別人的錯了,要看別人是從什么角度看的;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實事求是。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做,這就能使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得到好處,我們要牢記這個道理。
(整節課學生的情緒一直很飽滿,下課了還從不同角度看楊桃,同桌之間還在議論。)
反思
實物的演示,使學生直接與課文內容激烈碰撞,能激起思維的火花、創新的靈感。,我深刻體會到實物的演示的重要性,它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充滿樂趣,使知識化難為易。合理地運用實物的演示情境教學,就能營造出最佳教學氛圍。我一直會“勤”下去,知識的傳遞可能會更加快速、有效。
《畫楊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 認識6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叮囑、想當然、前排、靠邊、一幅畫、審視、嚴肅、半晌、和顏悅色、熟悉、教誨”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老師說的那段話。
3、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無論做什么事或看問題,都應該實事求是。
【教學重難點】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學習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蘊含的道理。
【教學準備】楊桃實物;小黑板生字詞。
【教學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實物,導入新課
1、師出示楊桃實物,并請學生讀“資料袋”。
2、師談話導入:今天我們學習《畫楊桃》這篇課文,看看課文中的我從畫楊桃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初讀課文,認記生字
1、自由輕聲讀,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出示小黑板,認讀生詞(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記生字):
叮囑、想當然、前排、靠邊、一幅畫、審視、嚴肅、半晌、和顏悅色、熟悉、教誨
指名讀,正音:“囑”讀 zhǔ,不要讀成 shǔ;“審”是翹舌音又是前鼻音;“肅”是平舌音;“晌”讀 shǎng,不要讀成 xiǎng。
三、自讀自悟,匯報交流
1、默讀思考:“我”是怎樣畫楊桃的?同學們怎樣評價“我”的畫?老師怎樣做怎樣說的?(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2、交流課文內容: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3、提出自己的疑問(簡單問題當堂解決,解決不了留待進一步讀書解決。)
第二課時
一、朗讀感悟
1、默讀課文,找找哪幾段具體寫了畫楊桃的事。(邊讀邊用筆做記號)
2、練習朗讀2~18段:
指導朗讀要點:
⑴ 我”是怎樣畫楊桃的?“我”認為畫得怎樣?
抓住重點句:“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體會“我”的一絲不茍。
⑵ 通過對比體會人物心情,把握準感情:
① 同學們看到“我”畫的楊桃時認為畫得怎樣?態度是怎樣的?老師的態度又是怎樣?
(找出老師的動作,分角色朗讀,老師、同學們的對話,體現兩者態度的不同。)
② 當老師讓學生坐到“我”的座位觀察后,學生的態度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第一次老師問“畫像不像楊桃”時,同學們嘲笑的語氣;第二次老師問“楊桃像不像平時看到的楊桃”,同學支支吾吾的語氣。(對比體會讀好這部分內容)
抓住“和顏悅色”一詞,指導老師耐心和誠懇地批評這部分。
二、升華領悟
1、出示父親和老師的兩段話:
⑴ 朗讀思考:他們的話相似在哪里?都說的什么意思?明白“教誨”的意思嗎?
通過反復讀,學生能體會出父親和老師都是教育“我”要實事求是,不能想當然。
⑵ 再讀,老師的話哪幾句和父親的不相似,是什么意思?(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⑶ 師總結:父親和老師教“我”做人實事求是,不能想當然,這是做人的根本!從畫楊桃一事中,“我”還明白了從不同角度去貫徹,會看到不同的結果,這種科學的思想方法,怎能不讓“我”終身受益呢?
2、背誦老師講的一段話。
3、齊讀,交流體會:讀后想到了什么?可引導聯系《題西林壁》一詩、《畫雞蛋》一文,進一步理解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有不同結果的道理。
第三課時
一、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認讀、組詞。
2、記憶生字,提醒學生與熟字區分比較:
注意“非”在“排”和“靠”兩字中字形的變化。
“叮”和“釘”、“訂”;“幅”和“福”、“誨”和“悔”;“晌”和“響”。
3、書寫點撥:
囑:右邊下半部的第七筆是豎。
肅:筆順:
悉:上部不是“采”。
二、鞏固作業
1、書寫練習。
2、完成同步練習。
《畫楊桃》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了解由于老師的仔細觀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原因。從而懂得看問題或做事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獨立思考,善于從事物中得到啟發,進行認真分析和判斷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學習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蘊含的道理。
教學流程:
一、出示書中的兩段對話,朗讀
1、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2、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師:讀讀這兩段話你發現了什么?指讀,聽出了什么?這兩段話是從畫楊桃文中節選的,同學們體會的對嗎?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板書課題:畫楊桃
二、透過這兩段對話,可以讓我們再次回想到文中的場景,
那節圖畫課上(出示: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指讀,師:怎么看就是認認真真地看?位置、角度?(正對著我)板書:看(認認真真)
師:怎么畫就是老老實實地畫?(看到的根本不象平時看到的那樣)板書:畫(老老實實)既然這樣為什么還那么畫呢?
出示: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師;父親說的話在哪?讀讀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什么是叮囑?你來叮囑讀這段話,你來叮囑…你來叮囑…你要強調什么?(是…就…不要想當然)怎么就是想當然?想當然會怎么樣?父親這樣叮囑我,我又是如何做的?再讀那句話
三、當老師看了我認認真真、老老實實畫的楊桃之后怎么做的?老師的做法與同學們有何不同?
指讀(生讀)審視?會怎么審視呢?審視之后神情嚴肅了有時為什么?
老師讓同學們也輪流看了,能形容他們眼中的楊桃嗎?
出示實物,能形容你們眼中的楊桃嗎?
出示:1、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2、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讀讀說說,此時再讀這句話你能了解他們想法嗎?
四、剛才表情嚴肅的老師現在又如何呢?(和顏悅色地說)你認為老師說這段話了時候會是怎么樣?(和藹地、親切地、面帶微笑地)對了,這就是和顏悅色。誰來學著老師和顏悅色地讀讀,指讀
師:你想告訴同學們什么?(生說)老師是很條理地說的,我們一個一個地看
a、角度不同 我們回顧課文找文中,我畫楊桃時的角度。讀讀,不由讓我想起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確角度不同看到的樣子也不同。
b、不忙著發笑 什么是忙著?(想都沒想,沒有站到別人的角度去審視)
c、看到…就… 聽聽是否很很熟悉(爸爸說過)的確真的很像
出示:老師的話和父親的話 對比讀讀,你覺得哪像(做事情要事實一致、與事實相符,不能想當然)
師:是啊,老師的話與父親的話是那么相似,他教我們做事要與事實相符這些教誨怎能不使我受益 終身呢?
板書:
(認認真真)看
畫楊桃
(老老實實)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