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精選22篇)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蝙蝠和雷達》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的十一課。這是一篇講述科學常識的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飛行的問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領,常常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
二、新課程目標:
1、認識個生字,會寫出12個生字,正確讀寫出14個新詞。
2、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
3、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1、通過閱讀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圖片設計。
五、教學安排:2課時。本節為第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言:(出示蝙蝠和雷達的圖片)同學們,你們認識圖片上的事物嗎?(蝙蝠和雷達)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它們的情況?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喜歡倒掛在樹枝上休息,經常在夜間飛行,捕捉飛蛾、蚊子等昆蟲。這是什么?雷達(齊讀),誰知道雷達是什么東西?雷達是一種探測裝置,廣泛運用于天文、氣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師:指著圖片,一個是動物,一個是探測裝置,他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這節課我們一塊兒來學習11課。
(二)新授
師:首先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思考:課文中哪幾句話直接寫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話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
生: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科學家摹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齊讀)
師: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給飛機裝上了雷達,使飛機可以在夜晚安全的飛行。
過渡: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領呢?學習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讀
師:蝙蝠在夜間飛行,你覺得它飛得怎么樣?(靈巧)
你是從哪句話中看出來的?劃一劃。
(無論……從來沒見過……)(即使……也……)
師:讀出蝙蝠飛行的靈巧!
師:⑴讀到這里,你心里產生什么疑問了嗎?
(生說)難道他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
、(出示第二句話)誰能用疑問的語氣來讀讀這句話,表達一下我們心中共同的疑問?
師過渡:同學們,既然我們心中都有同樣的疑問,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回小科學家,來研究和發現一下其中的奧秘吧、請自讀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你可以通過填表,也可以通過在書上作符號的形式找出答案。
師問:科學家做了幾次實驗?每次實驗的方式是怎樣的?結果如何?又證明了什么呢?(課件演示三次試驗)
2、自由讀,⑴找一找,科學家第一次實驗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順序地說一說科學家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3、試驗結果如何?生答:鈴鐺一個也沒想,繩子一個也沒碰。
、菩】茖W家們,從這個結果中你有何發現?(蝙蝠不是靠眼睛來探路的。
3.第二次、第三次試驗科學家又是怎樣做的呢?
(屏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試驗的情況)
邊演示,學生邊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分別說出第二第三次試驗是怎樣做的。
師:結果怎么樣?
教師小結:
科學家針對蝙蝠高超的飛行本領,做了三次試驗,第一次排除了視覺在夜間飛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試驗證明蝙蝠夜間飛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寫試驗時作者在寫作方法上有詳有略,同時使我們知道寫試驗情況時應介紹交代什么。望同學們學習這些寫作方法。
師: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了什么?
生: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師: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來”后是否通順?為什么不能去掉?
師:強調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師:從“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的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什么?從哪些詞體會到的?
生;(科學家對待科學的態度認真、刻苦鉆研的精神,結論來之不易。)
師:是啊,科學家揭開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費了不少功夫,那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呢?
3.學習第六自然段
(1)自由讀
(2)生說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探路的?
找一名學生將四張卡片“嘴耳朵超聲波反射“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3)看著示意圖講述蝙蝠是怎樣探路的
(4)師補充:蝙蝠的眼睛雖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卻特別的敏銳。我在一本書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鐘內捕捉和分辨25組回聲,而且它能把昆蟲反射回來的信號與其他樹木、房子等反射回來的信號準確地區分開來,分辨出是食物還是障礙物,多么神奇呀!
讓我們一起用佩服的語氣再讀第六自然段。
過渡:雷達究竟是怎樣工作的,它與蝙蝠之間又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六、自學第七自然段
1.自讀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張卡片“天線、熒光屏、發出無線電波,反射回來”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3.看著示意圖講述雷達是怎樣工作的。
師: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發明了雷達,所以課文的題目叫《蝙蝠和雷達》(師板書課題)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達的工作原理,下面來做一個練習。
1、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嘴)。
2、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的(超聲波)。
3、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教師總結
這篇課文通過講敘科學家對蝙蝠飛行情況的研究,找到原因,從而得到啟迪。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飛機安全飛行,使我們知道,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示。這就是仿生學。你們還知道那些發明創造也是從生物得到的啟示。(蜻蜓——飛機、蛙眼——電子蛙眼、熒光屏——日光燈、魚——潛水艇、松樹尾巴——降落傘等)
同學們是不是也想運用科學知識進行發明創造呢?那么現在我們該怎樣做呢?聯系實際暢談。(刻苦學習,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通過探索研究,才能實現自己的愿望。)老師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多觀察事物,觀察生活,向科學家學習,為人類做出自己的貢獻。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正確書寫12個生字和“蝙蝠、橫七豎八”等詞。
2.朗讀課文,能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解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4.搜集并能與同學交流有關仿生學的資料,提高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教育學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飛行的秘密是怎樣探索出來的。是如何發現了這個謎,又是如何解開這個謎的,科學家又如何仿生創造而為人類造福的。
2.教學難點
對蝙蝠利用超生波導飛,飛機的雷達導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總是比較抽象,宜用電教手段,實施直觀教學,使抽象的原理講述變成直觀的形象演示。
四、教學準備:蝙蝠、雷達的圖片,仿生學資料,生字卡片
五、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2.朗讀課文,能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出示蝙蝠和雷達的圖片)同學們,你們認識圖片上的事物嗎?是(蝙蝠和雷達)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它們的情況?蝙蝠和雷達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我們一塊兒來學習11課。(生讀課題)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讀課文,排除字詞障礙;
2.師檢測讀生字和課文的情況;特別強調注意“蝙、熒”的讀音;
3.自己默讀課文,試著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4.生反饋,并要求學生說出歸納的方法
5.師小結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可以用課題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還可以用抓住要點的方法。
三、生自主學習
1.請學生自讀第三自然段,找出關聯詞,說說從這個關聯詞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問,請練習疑問句的讀法。
2.科學家做了幾次實驗?每次實驗的方式是怎樣的?結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結論呢?請自讀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解決以上問題。你可以通過填表,也可以通過在書上作符號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讀情況。
4.請生上臺介紹科學家是怎樣揭開蝙蝠探路之謎的。
5.從“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的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什么?從哪些詞體會到的?
是啊,科學家揭開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費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達到底有什么聯系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正確書寫12個生字和“蝙蝠、橫七豎八”等詞。
2.理解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4.搜集并能與同學交流有關仿生學的資料,提高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
一、合作學習,突破重點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蝙蝠和雷達到底有什么聯系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仔細品讀七、八自然段
2.小組代表反饋交流
師用課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探測障礙物的方法,請生填空。
飛機上的雷達就像是蝙蝠的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 自讀全文,說說你從文中受到了什么啟示?人們的哪些發明都來自動物的啟發?
2.閱讀資料袋,補充交流仿生學的資料。
3.根據仿生學自己動手設計一種小發明。
三、寫生字詞
1. 認讀生字
2. 提出難寫的字
3. 各自說出記字的方法
4. 給生字組詞
5. 抄寫生字詞。
四、總結
五、板書
超聲波
嘴巴
障礙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和
雷達
無線電波
天線
障礙物
反射
熒光屏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掌握了課文的部分內容。
2. 理解課文深刻的句子。
3.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深刻的句子。
準備:教師為學生講述兩個真實的故事
課時:1課時
一、引入。
1.觀看央視國際4套上播放的伊拉克專題,加上教師錄制的音樂和旁白。
2.抽學生說說自己看了之后自己的感想。
3.教師小結:戰爭是無情的,戰爭是殘酷的……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聆聽一個中國孩子的吶喊吧!
學生齊讀課題,再讀。
二、按要求自讀課文。
多媒體出示自讀要求:
思考并勾畫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個怎樣的人?(用橫線勾出)
2.當今的和平環境怎樣?(用波浪線勾出)
3.作者為誰呼吁?(用著重符號標出)
學生自由讀課文,勾畫相應句子。
三、交流問題,學習課文。
1.教師:爸爸是個什么樣的人?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學生:爸爸是個出色的人。我們能夠從“我的爸爸精通四國語言……”看出來。
教師:請你再讀一讀,讀出自豪的感情。
學生:我的爸爸是個熱愛和平的人。我們可以從“兩年以前,我親愛的爸爸作為……”看出來。
教師:還有什么地方能夠看出爸爸是個熱愛和平的人。
學生:“爸爸的嘴張著……”
教師:還有要補充的嗎?
……(略)
教師:羅老師找到一個句子!拔抑两穸纪涣恕。你能看出爸爸是個什么樣的人。
學生:是個愛妻子,愛孩子的人。
教師: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教師:“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你體會到什么?
學生:我能從這里體會到爸爸的盡職盡責。
教師:請同學們互讀互評。(學生讀,較有感情。)
教師用學生“找”和自己“引”的辦法初步讓學生掌握了課文的部分內容,“拉”得比較快。目的顯然是為后面“突出重點”——感情朗讀做一些準備。
2.教師:下面我請三個同學分段朗讀課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讀得好象在和父親面對面地交流。
學生讀,比較好,全體學生自發鼓掌。
教師:我們把第三自然段讀一讀,體會低沉、堅定的思想。(學生讀)
教師:可是當作者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情怎樣?(由激動到悲傷),請大家再讀“現在……浸滿了凝固的血!保R讀)
教師:嘴張著,在呼喚什么?我們該怎樣讀?誰來給大家示范一下。
抽讀,一學生讀得很到位。
教師: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讀出心底的呼喚。
全班再讀。
教師:“我”的爸爸本來還可以作出更大的貢獻,因為他是精通四國語言的……(學生回答:經濟學碩士)。請大家讀四自然段。
教師:自豪的“味兒”不夠,請大家再讀一遍。
學生再讀,很有感情。
展示“萬人送英雄,鮮花贈英!钡漠嬅。加上背景音樂和一個孩子對爸爸緬懷的旁白,課堂上的氣氛變得更加凝重。
羅老師對于這個環節的處理是很精彩的,重點指導了學生的朗讀,以讀悟情。我覺得也可以從爸爸和我們“相約”,到我們“如約”前往,再到爸爸的“失約”,這樣可以更清楚地理清文章的線索,后面探討爸爸“失約”的原因。這和重點指導朗讀并無矛盾。
教師:爸爸為和平獻出自己的生命,卻“死不瞑目”,原因是什么?
多媒體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一段。學生齊讀。
教師:這些話是什么意思?你通過什么方式來理解?(學生發言,略)你知道哪些地方還“彌漫著戰爭的硝煙”?
學生列舉自己收集的資料。
教師: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組數據。(主要是一些戰爭中帶來災難的數據統計。)
教師:同學們,如此嬌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經得起戰爭的摧殘?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地球的呻吟》。
地球的呻吟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給了我們,
它從來不懂得自私和吝嗇,
總是傾其所有。
可是人類,
曾經和正在做著多少慚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園里廝殺,
為野心和貪欲去爭斗,
用刀槍去撕裂土地,讓馬蹄去踐踏豐收,
硝煙窒息兒童的歌聲,
鮮血染紅清澈的河流……
教師:地球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我們,可罪惡的戰爭卻……(引用上面詩句中的話)。所以,這個中國孩子會向國際社會呼吁。想想,他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學生回答)
抽讀課文七自然段。
教師:讓我們和小作者一同吶喊、呼吁。▽W生再讀七自然段)讓我們和地球一同呼吁!出示詩歌——
地球的呼聲
隔海相望的陸地,
都伸出友誼之手,
相視一笑,
泯滅舊日的怨仇。
沒有掠奪者的咆哮,
也沒有反抗者的怒吼。
人們彼此贈送的禮物,
是平等、自由。
齊讀。
教師:孩子們,為了制止戰爭,讓世界充滿愛,我們能夠做點什么呢?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孩子們有的說,我想給布什寫一封信,想質問他究竟是想制止災難還是制造災難?(很精彩,全體自發鼓掌),還有的說現在說什么都沒有用,我們要好好學習,掌握本領,建設強大的祖國去制止戰爭……
多媒體出示:讓和平駐人間,讓世界充滿愛。ㄒ魳讽懫穑蹲屖澜绯錆M愛》)
教師:讓我們一起呼吁,一起疾呼!連讀兩遍。
《生命 生命》教學
教學目標
、倮首x課文,把握主旨。
、诜e累詞語。
、叟囵B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三個事例的內容,深刻理解三個事例所引發出的側重點不同的三點思考,以及三點思考分別提出的三個要求。
課前準備: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悟
、賹诵抡n
張海迪最新創作的長篇小說《絕頂》,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自1998年開始創作,耗時四年,共計35萬字。
責任編輯胡玉萍第一次與海迪面對面交談時,心中就擔憂——以她這樣的身體狀況,能完成這部長篇創作嗎?后來,她了解到,張海迪只要身體稍微好一點,就繼續艱難地創作。張海迪說:“每天我都想放棄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來,精心地、像看護一小簇火焰一樣,讓它燃燒,生怕它熄滅……”
去年歲末,胡玉萍拿到書稿后,確確實實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著,仿佛是捧著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確乎是沉甸甸的……
無獨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歲時染上了類風濕關節炎,后來病情惡化,她忍著極大的痛苦,高聲呼喊著“生命生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強烈的生命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她珍視生命、堅強勇敢的精神,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
、谂錁贩蹲x: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思考:a.題目中“生命”一詞,為什么連續用兩次?去掉一個行不行?為什么?
b.作者列舉了哪三個事例,試用一句話概括每個事例的內容。
c.三個事例蘊含的意思分別側重哪一方面?對人生的三點思考分別側重哪一方面?
③聽讀之后,學生自由朗讀,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是一種修辭方法——反復。去掉一個不可以。因為連用表示強調,表達了對生命的強烈的呼喚,表達了強烈的生命意識,去掉就沒有這種表達作用了。
b.小飛蛾在險境中,生命面臨著嚴重的威脅下,極力掙扎著——強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視的。
香瓜子在墻角磚縫中長出小苗——從生命誕生這個角度說明,生命力之強大。
“我”靜心聽心臟的跳動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識,就會嚴肅地思考人生。
c.三點思考第一點思考: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
第二點思考:回答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
第三點思考:將目標、信念付諸于行動。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為生命奮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師小結]
正是由于為生命而奮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歲就患了類風濕關節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雖然病情惡化了,仍然忍著病痛,強烈地呼喊著:“生命、生命”。
二、研讀與賞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們,是因為它的思想內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現的。下面我們再細細研讀文章,看看三個事例分別抓住哪一個關鍵詞,側重哪一個方面,三點思考分別提出了哪三個要求?
學生討論明確:飛蛾生之欲望生命意義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價值
心跳生命珍視奮斗
討論加點詞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薄败S動”改為“跳動”行不行?為什么?明確:不行。跳動是一起一伏地動;躍動表達心情急切。用“躍動”更能表達“生之欲望”。
、凇案袅藥滋,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達了一種意想不到,表達出一種驚喜,若去掉就沒有了這種表達效果。
、邸澳且还勺阋郧嫣旌车氐纳Γ钗颐C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來形容力量巨大,這里指小瓜苗在沒有生存條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現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懊C然起敬”表達了對頑強的生命力的一種崇敬,在這里是不可隨便調換的。
④“小瓜苗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地向上,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庇终f“它僅僅活了幾天”……前后是否矛盾,為什么?
小瓜苗在沒有生長的條件下,靠瓜子本身的養分,確實能茁壯生長、昂然挺立,而瓜子的養分僅僅能供養它活幾天。
、荨拔叶荚敢鉃樗鼕^斗,勇敢地活下去!弊髡邽槭裁匆印坝赂业亍眮硇揎棥盎钕氯ァ?作者那種難以忍受的病痛,活著會比死了還要難受。張海迪也是如此,同樣是生不如死。像她們這種情況,活著比死亡還更需要勇氣,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飾成分。
三、體驗與反思
朗讀課文最后三段,說說你學習了此文的思考。結合你的生活,從你的周圍舉出一兩個例子,談談你的認識。
(啟發學生將課文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業
①將自己的認識記下來,作為小作文練筆。
、诒容^閱讀:試比較《生命生命》與課文后的選文的異同。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班l村四月”是指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讀生字:塞箬蓑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箬蓑
斜風:微風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五、總結升華
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詞意。
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計:
白鷺飛斜 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 不須歸
《魚游到了紙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中的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優秀的品質。
2.學習作者留心周圍事物和描寫人物的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從中受到啟發;學習作者留心周圍事物和注意積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準備】生字、生詞卡片。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談話,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學習27課。(板書:魚畫到了紙上)
學生:老師,您寫錯了,是“魚游到了紙上”,不是“魚畫到了紙上”
老師:(故作愕然)不對吧,魚怎么會游到紙上呢?
學生之間的爭議引入課文。
二、檢查預習
上一節課老師已經布置同學們預習這篇課文,現在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1.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魚游到了紙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觀魚,認識了一位殘疾青年,他每個星期天都來這里畫金魚!棒~游到了紙上”意思是說這位青年畫的金魚十分形象生動,像活的那樣在紙上游動。學生可以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只要大致說出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這位青年是聾啞人?找出課文中的有關語句。(“從來不說一句話”“沒有任何反應”,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廠”的廠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聾啞青年。如果是會說話的人,不可能從來不說一句話;如果是聽得見的人,那么在眾人的贊嘆、議論聲中,不可能“沒有任何反應”;“福利工廠”一般是專為殘疾人開辦的工廠。)
三、初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有關“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輕聲朗讀課文,試著給課文分段,想想每段講了什么。
3.指名給課文分段,說說每段的段意。學生討論。
第一段(1—2自然段)講“我”常去玉泉觀魚。
第二段(3—4自然段)講“我”在金魚缸邊認識了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講“我”通過看這位青年畫金魚,對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講“我”對這位青年產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詞卡片,用指名讀的方法檢查生字讀音。提醒注意“致”是翹舌音,“聾”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教師糾正讀音和停頓不恰當的地方。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中的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優秀的品質。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指名朗讀第一、二段
二、提問
1.“賞心悅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觀魚時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賞心悅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賞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暢。因為玉泉的“池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這樣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覺得心情舒暢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話引出下文?(“十幾缸金魚”。)
3.“舉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樣認識那位舉止特別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舉止”,動作、神態!拔摇笔窃诮痿~缸邊認識那位舉止特別的青年的。他“特別”的地方就是“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即愛魚達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點,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二、三、四段,思考問題:這位青年“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找出課文中的有關句子!
2.學生討論思考題。
(“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有時……有時”“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太陽快下山了……那位青年還在金魚缸邊畫畫。他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薄盀榱水嫼媒痿~……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等)
3.提問:
(1)“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指的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青年畫的魚仿佛活的一樣在紙上游動,引起了人們圍觀和贊嘆。說明他對魚的特點非常了解,畫得非常像。)
(2)“融為一體”的意思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魚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魚,這正是達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現。說明這位青年畫魚非常勤奮、專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魚“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紙上”有什么關系?
(青年對魚的特點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經形成了金魚的清晰、準確、生動的形象。一個“先”字點明了“游到了紙上”和“游到了心里”兩者之間的關系。要把魚畫得像,畫得活,必須反復觀察,使頭腦中的金魚形象、生動。魚“游到紙上”是“游到心里”的結果,魚“游到心里”是“游到紙上”的前提和原因。這位聾啞青年之所以能使魚“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觀察,刻苦練習,達到忘我境界的結果。)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2.學習作者留心周圍事物和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分段朗讀。注意讀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場合所表達的語氣。
2.教師范讀課文。
3.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討論下面問題:
1.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作者與那位青年“只是碰到過幾次”,卻發現了他的“特別”之處,對那位青年愛魚愛到忘我境界的準確描寫以及發現那位青年是聾啞人,都能體會出作者觀察的細致入微。正因為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注意積累材料,所以文章寫得具體、生動)
2.聾啞青年又是怎樣觀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說明他觀察事物十分專注、刻苦。從“有時……有時”可以看出他觀察時抓住了金魚的特點,因此,畫出的金魚才能做到仿佛在紙上游動。)
3.你從中受到哪些啟發?
(教師可從兩方面加以引導,一是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積累,并說說這樣做有什么好處;二是談談如何學習那位聾啞青年的勤奮、刻苦的精神。)
三、布置作業
、俪瓕懮~兩遍,提示難點:聚、聾、啞。
、谙葘懗鰩c字的意思,再寫出詞語的意思:一絲不茍、賞心悅目、融為一體。
附:板書
27.魚游到了紙上
聾啞青年 舉止特別(忘我)游到紙上 先游到心理
“我”
認識 了解 敬佩
《普羅米修斯》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在體會人物心情和拓展閱讀的同時,培養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2.在瀏覽、復讀和繪聲繪色的朗讀中,記住普羅米修斯這個故事,構建“為人類造福,誓死不變”的英雄形象。
3.理解“氣急敗壞”、“饒恕”、“懲罰”、“驅寒取暖”等新詞,積累“忍受、遭受、承受”、“決不會-更不會”、既不能——也不能盡管-就是“等詞語和句式。
教學重難點:在體會人物心情和拓展閱讀的同時,培養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大家自由的、放聲的讀課文,邊讀邊想象,能讀出一幅一幅的畫面來。
二、讀著這一個感人的故事,想象著這一幅一幅感人的畫面,你的心有沒有被打動。仔細讀讀課文6、7、8三個段落。翻來覆去讀,翻來覆去想,直到能把這“最嚴厲的懲罰”一點一點地說清楚了,你就停下來。(提醒:把能夠反映這是最“嚴厲的懲罰”的句子用浪線畫下來。)
1.誰用一句話談談你對“最嚴厲的懲罰”的感受?
2.這些句子讓你有了怎樣的感受?
3.哪些詞語讓你對“最嚴厲的懲罰”的感受更加真切?
。ㄓ兴膫層次,特別要體會3、4兩個層次。a“鎖”;b“啄”;c“不是一次,而是天天啄”;d、“不是一年兩年,而是許多年”。讓學生加上自己的聯想,具體說說這“最嚴厲的懲罰”。)
4.面對最嚴厲的懲罰,普羅米修斯是怎樣的態度?找到課文中的句子讀讀;理解“屈服”、“決不屈服”、“盡管――就是”,“如此”。
師生輪讀“最嚴厲的懲罰”和“宙斯的態度”。
想象一下普羅米修斯的表現嗎?面對普羅米修斯的態度,你有什么想法?
三、普羅米修斯決不屈服的態度,我們還可以從課文的其他地方感受到。
1.課文第5段
2.課文第一節“冒著生命危險————”。
四、互文閱讀
1.(補充情節資料1)假如你是一位演員,你會如何朗讀普羅米修斯的話?用“決不——”來說說他的態度。
2.(補充情節資料2)假如你是一位導演,你會要求演員如何來朗讀普羅米修斯的話?用“決不——”來說說他的態度。
3.讀課文最后一段。假如你是一位編劇,你會讓普羅米修斯怎樣對大力神說?
小結:(看板書)普羅米修斯為了給人類帶來火種,在宙斯最嚴厲的懲罰面前,決不屈服,當火神勸他歸還火種的時候,他表示決不——————,當他的好朋友河神要去向宙斯求情的時候,他還是——————,即是宙斯的心腹前來勸他的時候,他仍然是決不————。普羅米修斯就是這樣一位真正的英雄,現在人們習慣叫他“取火英雄”。
五、在咱們中國的神話中,也有一位取火英雄,他的名字叫“燧人氏”。比較讀讀,這兩個故事有哪些相同的東西在里面?
1.學生練習
2.交流:都是講取火的事;都是講取火艱難的事;都是講人們懷念取火英雄的事。
3.為什么人們都如此懷念取火的英雄,而且5000多年來,一直傳頌?(宜聯系課文1、2段,理解火給人類帶來了幸福和光明,火讓人類遠離了悲慘和黑暗)。
4.小結:火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幸福,帶來了希望和理想,F在,當我們讀到普羅米修斯這個名字的時候,不僅僅覺得他是一位神,一位英雄,更覺得他是人類的理想和希望。當我們叫著普羅米修斯的名字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到人類充滿了希望,充滿了理想。
六、總結:
普羅米修斯是大家都應該記住的故事。當然,我們今天學習普羅米修斯也是為了打開一扇門,打開一扇通往古希臘神話世界的門,課文后面的資料袋給我們列舉了幾個故事,大家都去讀一讀。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3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達》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的十一課。這是一篇講述科學常識的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飛行的問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領,常常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
【新課程目標】
1、認識個生字,會寫出12個生字,正確讀寫出14個新詞。
2、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
3、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通過閱讀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教學準備】
小黑板和圖片設計。
【教學安排】
2課時。本節為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讓學生提前搜集蝙蝠和雷達的有關資料和圖片
二、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導語:同學們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基本上已經知道蝙蝠具有特異的功能,那我們這一課是不是只講了蝙蝠呢?(不是)。我想請一個同學介紹一下《蝙蝠和雷達》這一課主要講了什么?
。ㄉ穑
是的,蝙蝠在晚上無論怎么飛,都不會撞上什么東西,這到底為什么呢?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做了無數次實驗,下面我們進一步讀課文,了解這些實驗。
三、品讀4~5自然段感知
1、學生自讀,老師出示小黑板。
實驗次數
實驗的方法
實驗的結果
探路工具
第一次
蒙眼沒響
不是眼睛
第二次
蒙眼響與耳朵有關
第三次
封嘴響與嘴有關
2、要求分學習小組討論填寫。
3、抽學生說,老師填寫。
4、鞏固這部分內容,抽讀,比賽讀。
5、再次感受三次實驗過程。
6、誰能代替蝙蝠跟科學家說說心理話。
(學生表演蝙蝠自述:⑴ 準備了蝙蝠的頭飾。⑵ 兩位學生用雙簧的形式表演。內容簡介是:先介紹自己(蝙蝠)的來歷,及還有別名叫“燕老鼠”的來歷。然后介紹自己被科學家發現了秘密,“我”在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導語:經過多次實驗,科學家得出了一個結論,誰能把課文中相關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7、出示小黑板上的兩個句子進行比較:
a、三次不同的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b、三次不同的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提問:這兩個句子那句好?為什么?
8、同桌討論回答,老師指導。
。鹛铰窌r靠的是嘴和耳朵兩種器官同時起作用。)
過渡句:哪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呢?請同學們自讀第七自然段。
四、品讀第七自然段感悟
1、默讀,自己在筆記本上畫出蝙蝠飛行示意圖。
2、學生自畫,老師巡回指導。
3、抽學生上講臺展示自己畫的示意圖。(評比)
4、老師也畫了一幅自己的示意圖與你們比一比。
5、請同學們對照示意圖練習說話訓練。
過渡語:通過我們的進一步學習,更加知道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用在飛機上,根據這一部分的學習方法自學第8自然段。
五、細細品讀第8自然段
1、找出描寫雷達探路的句子讀一讀。
2、根據前面蝙蝠飛行示意圖,自己能獨立畫出雷達為飛機導航的示意圖嗎?
3、試一試,畫在筆記本上。
4、畫好后,抽同學在黑板上畫出來。
5、師生共同來肯定評一評。
6、同桌互相交流,根據示意圖說說雷達是怎樣在夜間為飛機導航的?
導語:同學們:根據以上的兩幅示意圖,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什么樣的結論呢?
7、出示制作的卡片,填空用圖形表示。
a、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
b、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的(。
c、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
六、擴展練習
過渡句:人類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示,你們通過自己閱讀查找,還了解哪些創造發明也是人類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
1、學生展示自己查找的資料。
2、師生共同評價,誰的資料好,語言又流暢。
七、總結
本節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掌握或了解了什么知識?希望以后有時間多讀課外書,掌握更多的知識。
【板書設計】
↓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4
《蝙蝠和雷達》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中的第十八課,課文內容如下:
18、蝙蝠和雷達
清朗的夜空出現兩個亮點,越來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紅一綠的兩盞燈。接著傳來了隆隆聲,這是一架飛機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蝙蝠在夜里飛行,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而且無論怎么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做了一次試驗。在一間屋子里橫七豎八地拉了許多繩子,繩子上系著許多鈴鐺。他們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讓它在屋子里飛。蝙蝠飛了幾個鐘頭,鈴鐺一個也沒響,那么多的繩子,它一根也沒碰著。
科學家又做了兩次試驗。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讓它在屋子里飛。蝙蝠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它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出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叫做超聲波,人的耳朵里是聽不見的,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科學家摹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駕駛員從雷達的熒光屏上,能夠看清楚前方有沒有障礙物,所以飛機在夜里飛行也十分安全。
一、教學內容分析
這是一篇講述科學常識的課文,介紹了仿生學的運用——科學家通過對蝙蝠飛行情況的研究,找出了蝙蝠能順利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夜間安全飛行。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
全文共七個自然段,是按照先提出問題,然后一步步來解答,講清一個道理的方式來敘述的。教學重點是抓住重點詞句,弄懂科學家是怎樣發現蝙蝠飛行的奧秘的。而教學難點則是引導學生理解雷達與蝙蝠之間的聯系。
根據教學大綱,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弄懂人們是怎樣從蝙蝠的飛行受到啟發,發明雷達的,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2、抓住“證明”、“配合”等詞語,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理解重點詞句的方法。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4、運用文中科學家幾次進行試驗的例子,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的訓練。
二、教學策略的設計
1、教師教法:小學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因此,在開課伊始,我通過投影顯示蝙蝠、雷達的圖片,讓學生了解蝙蝠是一種具有飛翔能力的哺乳動物,雷達是一種利用無線電波發現目標并測定其位置的科學儀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間有什么聯系呢?這樣激發起他們的探究欲和閱讀興趣,為深入學習奠定基礎。接著采用質疑導讀法并輔之以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來完成對本文的教學。這是因為就這篇課文本身而言,是一篇敘述準確、語言簡潔的科學小品文,同時教育心理學揭示,學生在學習時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教材之間的差距,構成心理上的矛盾,這種矛盾以問題的形式存在于學生的頭腦中;教學時,誘發并解決這些矛盾,認識就能深化,思維就能發展。所以,選用“質疑導讀法”來教學本文,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質疑,然后老師適時引導。這樣讓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發現問題,并積極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從而讀懂課文,也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2、學生學法。①質疑法。通過緊扣重點詞句及其在文章中的表達作用質疑,對幾個自然段之間的關系質疑等,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促進其思維品質的提高。②邊讀邊想法。通過“讀——問——思——議”,抓住重點詞、句、段,聯系課文深入思考,進而讀懂全文。③理解重點詞句。如:借助字、詞典或聯系上下文了解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先弄懂句子中的重點詞,再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這樣逐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抓重點詞句讀懂課文的能力,讓學生在動口、動眼、動腦、動手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學媒體的選擇及使用。
根據本課教學目標的需要,再加之本文所敘述的內容,學生大都沒有感性認識,光靠老師的講解,很難讓學生達到真正意義的理解。為此,我在教學中適當地選擇、設計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投影、電腦。幫助學生從直觀畫面上認識、接觸,理解事物,以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
選 用 媒 體 情 況 表
三、形成性練習的設計。針對教學目標,設計如下練習,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體現了發散思維的訓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投影一:默讀課文,填空:
1、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 )。
2、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的( )。
3、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 )。
4、飛機上的雷達就像蝙蝠的( )。
投影二:像這樣從生物身上受到啟示,從而進行發明創造的事例還有很多。請同學們用這樣的句式說一說:人們從( )身上受到啟示,發明了( ),使( )。
四、課堂教學過程結構的設計。
本篇課文的課堂教學過程結構流程圖如下圖所示,我在設計時,注意了如下兩個問題。
1、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
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表現在課堂上就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所以在深入學習課文前,我先引導學生邊讀邊想,抓重點詞句質疑,讓學生自由提問,然后將這些問題插入教學過程中,相機解決,這樣改變了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2、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把相關的能力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有一定密度。同時加強課堂的訓練意識,主要體現在:①在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同時進行說話訓練。②抓重點詞語進行詞句訓練。③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在動腦、動口的基礎上讓學生多動手。這樣也充分體現了在閱讀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特點。
開 始
↓
投影 蝙蝠、雷達的圖片 導入新課
↓
朗讀1至3自然段,設置懸念
↓
引導質疑
↓
抓重點詞句,深入學習,隨機解疑,弄懂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
↓ ↓ ↓
電腦 三次試驗的方法 → 投影 概括三次試驗 → 電腦 演示蝙蝠探
結果證明的問題 結果的句子 路的秘密
↓ ↓ ↓ ↓ ↓ ↓ ↓
學生邊 師生共 理解“證 比較,體會 再現情境 讀書, 同桌
讀書邊 → 同判斷 明”練習 → “配合起來 學生觀察 → 找出也 → 互說
填表 說話 ”的作用 有關句子
↓
蝙蝠夜里飛行的秘密:它一邊飛,一邊從嘴里發出超聲波,超聲波遇
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方向。
問: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他們從
這件事上得到什么啟示?
↓
學生回答 → 電腦 演示雷達為飛機 → 學生說一說 → 填示意圖
導航的原理
↓
電腦 蝙蝠和雷達的探路方式 → 學生比較后,說一說
↓
小結:雷達與蝙蝠之間的聯系,完成形成性練習一
↓
結合全文,完成形成性練習二
↓
結 束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簡介
《蝙蝠和雷達》是小語第七冊中的第18課。我為本課所作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以下兩個特點:1、深入分析課文內容,依據新大綱的精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質疑導讀法”為學生設置自讀、質疑、表達、討論等學習活動情景,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邊讀邊想,質疑,理解重點詞句的方法逐步讀懂課文,從而明白這篇科學小品文揭示了生物研究和創造發明之間的緊密聯系。2、適當選擇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幫助學生從直觀畫面上認識、接觸事物。通過生動有趣的動畫演示,突破教學難點,同時加強課堂訓練:①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進行說話訓練;②抓重點詞語進行詞句訓練;③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動腦、動口的基礎上讓學生多動手,這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以訓練為主”的指導思想。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正確書寫12個生字和"蝙蝠,橫七豎八"等詞.
2,朗讀課文,能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解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4,搜集并能與同學交流有關仿生學的資料,提高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教育學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飛行的秘密是怎樣探索出來的.是如何發現了這 個謎,又是如何解開這個謎的,科學家又如何仿生創造而為人類造福的.
2,教學難點
對蝙蝠利用超生波導飛,飛機的雷達導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總是比較抽象,宜用電教手段,實施直觀教學,使抽象的原理講述變成直觀的形象演示.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二課時
電教引路,巧設疑問,激發興趣
晴朗的夜空里會有什么呢 (播放課件)圖片上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現代的交通工具,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聯系呢
二,切入重點,多元組合,明白關系
(一)解決科學家的三次試驗
1,要求輕聲讀課文第3—6節,一邊讀一邊思考: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做了幾次試驗 都是怎樣做的 結果怎樣 試驗證明了什么
2.小組討論填表(小組自主,合作,探究討論完成)
試驗順序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匯報交流
(l)第一次試驗是如何做的 結果怎樣 證明了什么 (用一段連貫的話說一說)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學家是怎樣做試驗的
(3)根據表格說一段完整的話,說清楚科學家是如何進行三次試驗的.(結合課件演示)
(二)解決蝙蝠探路的秘密
1.學生齊讀第7段,并思考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飛行的.
2.教師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來探路飛行的.(用課件邊演示,邊講解)
3.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蝙蝠是如何探路飛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發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4,研讀:反復,終于
a為了揭開蝙蝠探路的秘密,科學家付出艱辛的代價,從文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b指名答.
c從"反復,終于"你感受到什么
d輪讀這句話.
(三)解決二者聯系
自由讀第八自然段,畫一畫雷達工作示意圖.
雷達是怎么工作的
比較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么聯系 (課件演示)
完成課后練習.
講評.
為什么飛機在夜里也能安全飛行 (課件演示)
課外延伸,擴展思維
1科學家還從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什么
2生生交流.
3師生交流.(播放課件實例)
談話結束,激勵創造
科學的征途是無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將來也利用仿生學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設備 只要大家今后多學習知識,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開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夠辦得到.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6
一、導入新課
1.指名兩位學生上臺比賽走路,其中一位學生蒙上眼睛。比賽完說說自己的內心感受。
2.全班同學談談眼睛的用處。
3.談話導入:人夜間行走,如同被蒙上眼睛一樣不方便。有一種動物,它不僅善于夜間飛行,而且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同學們知道是什么動物嗎?(板書:蝙蝠)蝙蝠在夜里無論怎么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即使是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靈巧地避開。(多媒體演示)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們對蝙蝠進行了試驗。(板書:試驗)老師想請同學們幫助科學家們完成一個試驗報告。請打開課本第103頁,自由朗讀課文第4、5自然段,用筆劃出有關的內容。(多媒體出示實驗報告單)
二、學習課文第4、5、6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4、5段,劃出有關內容。
2.指名回答完成的試驗報告。(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用多媒體出示答案。)
3.師述: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并劃上橫線。(多媒體出示這句話的內容。)
4.生齊讀這句話。
5.師:“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來”行嗎?為什么?看了這個試驗證明,你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根據學生回答,多媒體出示。)現在請同學們帶著問題齊讀課文第6自然段。
6.師范讀課文第6自然段,生思考剛才的問題。
7.指名回答。
8.教師運用多媒體動畫演示蝙蝠探路原理。
9.學生根據演示畫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圖。
10.教師根據學生敘述用多媒體畫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圖。
11.師述:我們已經知道了蝙蝠就是這樣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那么科學家為了揭開這個秘密,又經過怎樣的研究呢?你是從文中哪句話讀懂的,把它讀一遍。(板書:研究)
12.師述:“反復”是什么意思?誰能用“反復……終于”說一句話?
13.小結:通過剛才的試驗和研究,我們已經知道了蝙蝠探路的辦法。
三、學習第7自然段
1.(多媒體播放飛機夜航)師問: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飛機沒有眼睛,它怎么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飛行呢?(靠雷達)那么雷達是怎么發明創造出來的呢?(摹仿蝙蝠探路的辦法)文中的哪個自然段講了這個內容?
2.學生自學第7自然段,了解科學家是怎樣摹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給飛機裝上雷達的。并畫出雷達引導飛機飛行的示意圖。
3.教師根據學生敘述,用多媒體動畫演示雷達引導飛機飛行圖,并畫出示意圖:
/天線→無線電波→ 障雷達 礙
。軣晒馄痢鸁o線電波→ 物
4.小結:學了這一自然段的內容,我們明白了飛機能在夜里安全飛行靠的是雷達。
四、復習鞏固
1.(多媒體出示兩幅示意圖)學生比較兩幅示意圖的異同點。
2.完成課后練習思考第2題。(學生把答案直接填在書上。)
3.多媒體出示答案,學生訂正。
五、總結拓展
1.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科學家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板書:啟示),然后進行反復試驗和研究(板書:反復),終于發明創造了雷達。(板書:發明雷達)。同學們知道這篇課文的題目叫什么?(板書:18蝙蝠和雷達)為什么在課題中加“和”?
2.拓展:同學們,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這就是仿生學:你知道還有哪些發明創造是從生物身上得到啟示的?(多媒體展示如:蜻蜓——飛機、蛙眼——電子蛙眼、熒光屏——日光燈等)科學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學家們得到啟示,創造發明了能使飛機安全夜航的雷達。同學們是不是也想運用科學知識進行發明創造呢?那么現在我們該怎樣做呢?聯系實際暢談。(刻苦學習,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通過探索研究,才能實現自己的愿望。)
六、課后作業
1.朗讀課文。
2.課后閱讀有關創造發明的讀物。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7
課文分析:
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飛機夜行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全文要說明的主要問題。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蝙蝠、清朗、捕捉、飛蛾、蚊子、避開、敏銳、鈴鐺、蒼蠅、揭開、推進、障礙物、熒光屏、橫七豎八”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激發熱愛科學、樂于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能大致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2、知道蝙蝠夜間飛行時不會碰到障礙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達在夜間探路的原理。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查找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2、課文朗讀錄音、寫有生字詞語的小黑板、cai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以圖為媒,引入新課
。ㄒ来纬鍪掘鸷屠走_的圖片)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請說一說你對它們的了解。蝙蝠是一種動物,雷達是一種探測裝置,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蝙蝠和雷達》。(板書課題)指導寫“蝙蝠”兩字。
二、朗讀課文,學習生字
1、聽課文朗讀,注意生字的讀音,標出自然段。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3、同桌輪流讀課文,互相評價,互相指導。
4、出示寫有生字詞的小黑板,指名開火車從讀生字詞,提示學生注意形聲字和“蝙、熒”等字的讀音。
三、默讀課文,歸納大意
1、課文主要講什么?請大家默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同桌交流課文的主要內容
3、指名講,師生共同歸納。你現在知道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了吧?
四、學習前三個自然段
(一)默讀前三個自然段,找出過渡句
(二)出示過渡句,這個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設問)讀了這個句子,你心中產生了什么疑問?
過渡:要想揭開其中的奧秘,我們要先來學習第三自然段。
。ㄈ┲攸c學習第三自然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2、指名講段意
3、對于蝙蝠在夜間飛行,你會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它?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而且無論怎么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
(1)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間飛行而且不會有危險的本領。
(2)模擬體驗:你想試一下在夜里飛行嗎?讓學生閉上雙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學生要注意安全。
。3)說感受
。4)指導朗讀:蝙蝠的本領真讓人佩服,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語氣來朗讀這一段話?(贊嘆、佩服)
五、結束語:我們人類是靠什么來判斷有沒有障礙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飛行,它靠的是不是那雙像貓頭鷹一樣銳利的眼睛呢?我們下一節課再來學習。
作業布置:
抄寫生字詞語
熟讀課文
查找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11課《蝙蝠和雷達》,還記得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么關系嗎?(科學家們經過反復試驗,發現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并得到啟發,發明了雷達)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研讀課文,解開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
導入:【課件出示一只蝙蝠】看!今天小蝙蝠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它說有話要對我們說呢,我們來聽聽吧:你們人類真了不起!竟然連我們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們人類是怎么發現我們的秘密的,同學們,你們能告訴我嗎?
師:同學們,你們愿意代替科學們回答小蝙蝠的問題嗎?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中,我們要把問題回答準確、完整就要先認真讀書,我們先來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寫了科學家們的試驗的?(4、5、6自然段)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學習4、5、6自然段。
(一)學習4、5、6自然段
【課件出示讀書要求】自由輕聲讀課文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學家做了幾次試驗?在什么環境中做實驗,分別怎么做,結果怎么樣?得出了什么結論?
邊默讀4、5、6自然段,邊用簡潔、準確的話來填寫表格
試驗順序
試驗方式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組討論填表結果
指名講所填寫的表格【課件出示:表格】
哪位同學可以看著表格來為小蝙蝠解釋試驗的過程?要注意人稱的變化。【課件出示:表格】
【出示課件】過渡語:你們這班小科學家真棒!那你們又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來探路的嗎?
。ǘ⿲W習第七自然段
課文哪個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問題?快速讀第七自然段,動手畫出有關句子,并把句子讀一讀。
匯報句子
男女同學賽讀
默讀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處畫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圖
展示示意圖,并復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學生的示意圖,板書:
同桌看板書復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科學家們發現蝙蝠夜間能安全飛行的秘密容易嗎?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來?理解“反復、終于”的用詞準確性!菊n件出示句子】
齊讀句子,說體會
齊讀體會
齊讀第七自然段
【課件出示小蝙蝠】:同學們說得不錯,我能在夜間安全飛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兩樣東西是缺一不可的。那你們人類的科學家發明的雷達又是怎樣探路的呢?課文哪個自然段告訴我們答案?
。ㄈ⿲W習第八自然段
邊讀文段,邊畫出有關句子,并讀一讀
模仿板書動手畫雷達的探路方法示意圖
同桌交流示意圖,并復述
指名展示示意圖,并復述,完善學生的示意圖并板書:
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44頁,完成課后練習三
指名講答案
齊讀
三、拓展延伸
。ㄒ唬┠x“資料袋”,填寫:人們從( )身上得到啟發,發明了( )!菊n件出示】
(二)介紹自己知道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用“人們從( )身上得到啟發,發明了( )。”的句式來說!菊n件出示】
(三)補充有關仿生學的資料【課件出示】
。ㄋ模┱f一說:我從( )身上得到啟發,想發明( )!菊n件出示】
參考:我從變色龍身上得到啟發,想發明變色紙尿褲,如果嬰兒小便了,就顯示藍色,如果嬰兒拉臭臭了,就顯示紅色,大大方便了家長。
。ㄎ澹┩扑]課外書籍:《開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學》【課件出示】
四、作業布置:
1、閱讀有關動、植物秘密的書籍,仿照《蝙蝠和雷達》的寫法,寫寫自己從動、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啟示,設計出來的小發明。
五、板書設計: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正確書寫12個生字和“蝙蝠、橫七豎八”等詞。
2、朗讀課文,能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解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4、搜集并能與同學交流有關仿生學的資料,提高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教育學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飛行的秘密是怎樣探索出來的。是如何發現了這個謎,又是如何解開這個謎的,科學家又如何仿生創造而為人類造福的。
2、教學難點
對蝙蝠利用超生波導飛,飛機的雷達導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總是比較抽象,宜用電教手段,實施直觀教學,使抽象的原理講述變成直觀的形象演示。
【教學準備】蝙蝠、雷達的圖片,仿生學資料,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出示蝙蝠和雷達的圖片)同學們,你們認識圖片上的事物嗎?是(蝙蝠和雷達)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它們的情況?蝙蝠和雷達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我們一塊兒來學習11課。
。ㄉx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讀課文,排除字詞障礙;
2、師檢測讀生字和課文的情況;特別強調注意“蝙、熒”的讀音;
3、自己默讀課文,試著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4、生反饋,并要求學生說出歸納的方法
5、師小結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可以用課題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還可以用抓住要點的方法。
三、生自主學習
1、請學生自讀第三自然段,找出關聯詞,說說從這個關聯詞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問,請練習疑問句的讀法。
2、科學家做了幾次實驗?每次實驗的方式是怎樣的?結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結論呢?請自讀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解決以上問題。你可以通過填表,也可以通過在書上作符號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讀情況。
4、請生上臺介紹科學家是怎樣揭開蝙蝠探路之謎的。
5、從“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的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什么?從哪些詞體會到的?
是啊,科學家揭開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費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達到底有什么聯系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一、合作學習,突破重點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蝙蝠和雷達到底有什么聯系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仔細品讀七、八自然段
2、小組代表反饋交流:
師用課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探測障礙物的方法,請生填空。
飛機上的雷達就像是蝙蝠的( 。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二、拓展延伸
1、自讀全文,說說你從文中受到了什么啟示?人們的哪些發明都來自動物的啟發?
2、閱讀資料袋,補充交流仿生學的資料。
3、根據仿生學自己動手設計一種小發明!
三、寫生字詞
1、認讀生字
2、提出難寫的字
3、各自說出記字的方法
4、給生字組詞
5、抄寫生字詞。
四、總結
五、板書
超聲波
嘴巴
障礙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和
雷達
無線電波
天線
障礙物
反射
熒光屏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9
課文分析:
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飛機夜行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全文要說明的主要問題。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蝙蝠、清朗、捕捉、飛蛾、蚊子、避開、敏銳、鈴鐺、蒼蠅、揭開、推進、障礙物、熒光屏、橫七豎八”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激發熱愛科學、樂于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能大致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2、知道蝙蝠夜間飛行時不會碰到障礙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達在夜間探路的原理。
學情分析:
每一個學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抓住學生這一天性引導學生大膽的質疑問難,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做課堂真正的主人。
教學方法手段:
引導學生通過課件觀看科學家對蝙蝠進行的三次試驗的模擬動畫,使學生在觀察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查找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2、課文朗讀錄音、寫有生字詞語的小黑板、cai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以圖為媒,引入新課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達的圖片)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請說一說你對它們的了解。蝙蝠是一種動物,雷達是一種探測裝置,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蝙蝠和雷達》。(板書課題)指導寫“蝙蝠”兩字。
二、朗讀課文,學習生字
1、聽課文朗讀,注意生字的讀音,標出自然段。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3、同桌輪流讀課文,互相評價,互相指導。
4、出示寫有生字詞的小黑板,指名開火車從讀生字詞,提示學生注意形聲字和“蝙、熒”等字的讀音。
三、默讀課文,歸納大意
1、課文主要講什么?請大家默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同桌交流課文的主要內容
3、指名講,師生共同歸納。你現在知道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了吧?
四、學習前三個自然段
(一)默讀前三個自然段,找出過渡句
。ǘ┏鍪具^渡句,這個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設問)讀了這個句子,你心中產生了什么疑問?
過渡:要想揭開其中的奧秘,我們要先來學習第三自然段。
(三)重點學習第三自然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2、指名講段意
3、對于蝙蝠在夜間飛行,你會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它?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而且無論怎么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
。1)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間飛行而且不會有危險的本領。
(2)模擬體驗:你想試一下在夜里飛行嗎?讓學生閉上雙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學生要注意安全。
。3)說感受
。4)指導朗讀:蝙蝠的本領真讓人佩服,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語氣來朗讀這一段話?(贊嘆、佩服)
五、結束語:我們人類是靠什么來判斷有沒有障礙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飛行,它靠的是不是那雙像貓頭鷹一樣銳利的眼睛呢?我們下一節課再來學習。
作業布置:
抄寫生字詞語
熟讀課文
查找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11課《蝙蝠和雷達》,還記得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么關系嗎?(科學家們經過反復試驗,發現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并得到啟發,發明了雷達)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研讀課文,解開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
導入:【課件出示一只蝙蝠】看!今天小蝙蝠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它說有話要對我們說呢,我們來聽聽吧:你們人類真了不起!竟然連我們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們人類是怎么發現我們的秘密的,同學們,你們能告訴我嗎?
師:同學們,你們愿意代替科學們回答小蝙蝠的問題嗎?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中,我們要把問題回答準確、完整就要先認真讀書,我們先來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寫了科學家們的試驗的?(4、5、6自然段)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學習4、5、6自然段。
(一)學習4、5、6自然段
【課件出示讀書要求】自由輕聲讀課文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學家做了幾次試驗?在什么環境中做實驗,分別怎么做,結果怎么樣?得出了什么結論?
邊默讀4、5、6自然段,邊用簡潔、準確的話來填寫表格
試驗順序
試驗方式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組討論填表結果
指名講所填寫的表格【課件出示:表格】
哪位同學可以看著表格來為小蝙蝠解釋試驗的過程?要注意人稱的變化!菊n件出示:表格】
【出示課件】過渡語:你們這班小科學家真棒!那你們又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來探路的嗎?
。ǘ⿲W習第七自然段
課文哪個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問題?快速讀第七自然段,動手畫出有關句子,并把句子讀一讀。
匯報句子
男女同學賽讀
默讀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處畫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圖
展示示意圖,并復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學生的示意圖,板書:
同桌看板書復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科學家們發現蝙蝠夜間能安全飛行的秘密容易嗎?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來?理解“反復、終于”的用詞準確性!菊n件出示句子】
齊讀句子,說體會
齊讀體會
齊讀第七自然段
【課件出示小蝙蝠】:同學們說得不錯,我能在夜間安全飛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兩樣東西是缺一不可的。那你們人類的科學家發明的雷達又是怎樣探路的呢?課文哪個自然段告訴我們答案?
。ㄈ⿲W習第八自然段
邊讀文段,邊畫出有關句子,并讀一讀
模仿板書動手畫雷達的探路方法示意圖
同桌交流示意圖,并復述
指名展示示意圖,并復述,完善學生的示意圖并板書:
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44頁,完成課后練習三
指名講答案
齊讀
三、拓展延伸
。ㄒ唬┠x“資料袋”,填寫:人們從( )身上得到啟發,發明了( )!菊n件出示】
(二)介紹自己知道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用“人們從( )身上得到啟發,發明了( )。”的句式來說!菊n件出示】
。ㄈ┭a充有關仿生學的資料【課件出示】
。ㄋ模┱f一說:我從( )身上得到啟發,想發明( )!菊n件出示】
參考:我從變色龍身上得到啟發,想發明變色紙尿褲,如果嬰兒小便了,就顯示藍色,如果嬰兒拉臭臭了,就顯示紅色,大大方便了家長。
。ㄎ澹┩扑]課外書籍:《開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學》【課件出示】
四、作業布置:
1、閱讀有關動、植物秘密的書籍,仿照《蝙蝠和雷達》的寫法,寫寫自己從動、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啟示,設計出來的小發明。
五、板書設計: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經過反復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我把它歸結為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首先是發現問題:飛機和蝙蝠都能安全飛行;之后分析問題:是不是蝙蝠的耳朵特別靈敏等等。之后是做三次試驗證明蝙蝠安全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揭示了蝙蝠探路的秘密,解決了問題。
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質疑問難,激發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從題目開始質疑。如在課堂開始,我出示題目,問學生,蝙蝠是什么,雷達是什么,為什么把蝙蝠和雷達放在一起了,推想一下課文會寫什么,等等。用問題激發學生的讀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又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合作,這道問題是根據課后的一道問題中產生的,那道問題是: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的雷達的?我把它換成:科學家是從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啟示?激發學生思考?梢杂眯〗M合作的方式進行。之后進行匯報。但是這節課,學生說的還是比較少,我主要是采取示意圖的方式解釋的,讓蝙蝠的探路方法與雷達的工作方式做對比。從而明白什么是啟示。如果讓學生自己畫示意圖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二、在教學中關注寫的訓練
語文教學必須憑借聽說讀寫的方式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又是為了更好的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傳統的語文教學是重讀書和抄寫而絕少聽說發問的,現在強調聽說讀寫并重后又似乎有矯枉過正之嫌,課堂上是聽說多,讀寫少。
這里寫的練習包括寫字和寫作。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是非常注重學生說,讀的訓練,寫的極少。這就造成了,課上熱熱鬧鬧,成績卻平平淡淡。會念的不會寫,作文更不用說了。在這次聽劉仁增老師的一節課,使我受益匪淺,劉老師在課上(三年的),當學生讀到要寫的字時,劉老師特別認真的指導,讓學生說間架結構,并且用手指在桌面書寫。因此在上課時,我們可以:見縫插針練習造句;將“造段”進行到底;在典型處模仿寫;在省略處補充寫;對簡略處擴展寫等等。
三、立足文本,拓展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強調小學階段應完成145萬字的閱讀量。因此,讓語文課堂學習由課外促進課內,再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使課內外有機結合。事實證明,學生只有把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結合起來,即通過文本的拓展教學來促進課文文本的理解,加深拓展文本的印象,在有限的時間里,消化更多的文字內容,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因此,這節課上,我們必須明白蝙蝠和雷達的關系后,才能有所拓展,聯系課后提到的仿生學,引出更多的例子,也可以啟發學生思考,發明更多從動物身上學到的東西。我們要摒棄那種,沒有消化好課內東西,就進行延伸的教學。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要求】
1、弄清飛機夜里安全飛行與蝙蝠飛行的聯系。
2、練習給課文分段。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終于”“清楚”造句。
4、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弄清飛機夜晚安全飛行和蝙蝠飛行之間有什么聯系。
【教學建議】
1、課前可以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仿生學的課外資料,制作資料卡片。
2、以下教學思路供參考:
教學時,要以教學過程的優化來達到教學效果的優質。一是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讓學生充分自讀,達到正確、流利朗讀,不懂的詞語初步自學理解,能大致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二是精讀,深入體會課文內容。著力明確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示的,以及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三是練說,積累運用語言。引導學生對照圖,自己組織語言,說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達的工作原理。四是拓展,激發閱讀與探究興趣。可以交流課前搜集的信息資料,也可適當交流課后的“小泡泡”中的要求──“我也要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設計一個小發明”,布置閱讀關于仿生學的科普讀物。
【板書設計】
試驗順序試驗方式試驗結果試驗結論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新思路效果反思
一、揭示課題。 蝙蝠是什么?你見過嗎?你見過雷達嗎?簡介蝙蝠、雷達。這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做答 二、按要求讀課文。 1、提出要求:
認真閱讀課文,邊讀邊想,看看哪幾個自然段是講蝙蝠飛行的,哪幾個自然段是講蝙蝠與雷達之間的聯系的,分別做上記號。
2、教師巡視。
學生按要求默讀課文 三、根據提出的要求進行討論 1、哪幾個自然段是講蝙蝠飛行的?(三、四、五、六)
、拧◎痫w行有什么特點?課文有哪幾個句子最能說明蝙蝠飛行的這個特點?
、啤】茖W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做了幾次試驗?每次試驗是怎么做的?
、恰∵@三次試驗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
、取∵@三次試驗證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三次試驗為什么能證明這一點?
⑸ 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把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2、哪幾個自然段是講蝙蝠和雷達之間的聯系的?(二、七)
、拧≈该x第七自然段。
、啤槭裁凑f給飛機裝上雷達是“摹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如果把課文分成三段,應該怎么分?為什么這樣分? 學生討論提出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新思路效果反思
一、練習朗讀全文 朗讀課文 二、聯系全文,說說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的。 我們要學習科學家這種善于發現問題、善于研究問題、善于從事物中受到啟示為人類造福的科學精神! ∠雀鶕约旱捏w會理解說,再按課文的敘述順序,有條理地完整地說一說。 三、練習造句。 出示句子 1、讀讀句子。
2、口頭練習用“終于”“清楚”造句。
3、書面造句。
四、抄寫讀讀寫寫中的詞語2遍。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僬J識7個生字,正確書寫12個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飛蛾、蚊子、避開、敏銳、鈴鐺、蒼蠅、揭開、推進、障礙物、熒光屏、橫七豎八”等詞語。
、诶首x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和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激發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③搜集并與同學交流有關仿生學的資料,提高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
課前準備
、偕衷~卡片或抄寫有生字新詞的小黑板。
、诮處熕鸭嘘P仿生學的圖文資料,準備蝙蝠圖片、雷達圖片。
第一課時
●以圖為媒,引入新課
。ㄒ来纬鍪掘鸷屠走_的圖片)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請說一說你對它們的了解。
蝙蝠是一種動物,雷達是一種探測裝置,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蝙蝠和雷達》。(板書課題)
●朗讀課文,讀通讀順
、僮杂衫首x課文兩遍,難讀句子多讀幾遍,標出自然段序號,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
、趦扇艘唤M輪流讀課文,互相認讀生字詞。
、鄢鍪緦懹猩衷~的小黑板,指名開火車從讀生字詞,提示學生注意形聲字和“蝙、熒”等字的讀音。
●默讀課文,歸納大意
、僬n文主要講什么?請大家默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②指名說,教師根據說的情況,小結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學是抓住課題聯系課文歸納的,有的同學是把課文各部分意思連起來歸納的。
●填表助學,自主閱讀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關聯詞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說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問?請讀出疑問的語氣。
、勰x四、五、六自然段,填寫下表。(表中加黑部分為需填寫的內容,答案供參考,只要學生抓住要點即可,語言是否簡潔不做重點強調)
試驗順序
試驗方式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讓它在拉有許多繩子系有鈴鐺的屋子里飛。
鈴鐺一個也沒響,繩子一根也碰著。
蝙蝠夜間飛行,*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處亂撞,鋃鐺響個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處亂撞,鋃鐺響個不停。
、劢涣鳎合仍谛〗M,再在班上交流填與表格的情況。
、茏x讀課文,同桌互相看圖表,科學家是怎樣揭開蝙蝠探路之謎的。再指名上臺介紹。
⑤小結:
a.出示句子“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說說從句子中體會到什么?(感悟“反復、終于”)
b.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雷達與蝙蝠有什么聯系?下節課我們再來閱讀探究這些問題。
●范寫生字,練寫字詞
教師示范難寫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導學生注意本課生字大多是左右結構的字,左邊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邊占三分之二,字要寫得勻稱整潔。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俾爩懕菊n生詞。自我批改,錯的訂正一遍。
②指名說一說課文大意后引入新課:這節課我們重點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以及雷達與蝙蝠之間的聯系。
●合作閱讀,突破重難點
、僮杂勺x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問題。
、谝匝荽僮x,理解蝙蝠探路的辦法。
指三名同學表演,一生當“蝙蝠”,一生當“蝙蝠嘴里發出的超聲波”,一生當障礙物。
、垡援嫶僮x,理解蝙蝠探路與雷達之間的聯系。
a.請用圖示求表示蝙蝠幅探路和雷達探測。(下列圖示供參考)
b.填空,看圖說一說雷達和蝙蝠之間的聯系。
飛機上的雷達就像是騙幅的( )。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小結全文,延伸拓展
、倌x全文,說說你從本文中受到什么啟示?適當交流“我也要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設計一個小發明!
、陂喿x文后“資料袋”,教師出示有關仿生學的圖片,補充相關文字資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閱讀與探究興趣。
③布置學生課外搜集關于仿生學的資料,有興趣的話,結合綜合性學習,設計小發明并動手實驗。
《大自然的啟示》
學習目標
①認識8個生字。
、诶首x課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認識到大自然能給人以警示和啟發,學習用聯系的眼光認識自然界。
、奂ぐl閱讀仿生學科普讀物和探究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課前準備
、偕挚ㄆ
、趲熒鸭祟悘膭又参锷砩鲜艿絾⑹荆兴l明創造的課外資料。
、劢處熤谱鳌按笞匀坏膯⑹尽睂n}網頁。上課前將學生帶入網絡課堂。
●復習引入,指點學法
、俾撓狄,板書課題。
請回憶前三篇課文,說說主要講什么?你從三篇課文中明白了什么?
、谡f一說你準備怎樣學習這篇課文?
如:圍繞“閱讀提示”先自學后討論交流;把課文講述給別人聽;結合搜集的資料學習,等等。
●熟讀課文,自主學習
、僮x讀拼拼:自由朗讀,同桌對讀,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生字多拼讀幾遍,能熟練認讀。教師出示生字卡片與難讀句子,進行適當檢查指導。
、谧x讀說說:默讀課文,說說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
、圩灾鲗W習:按照前面提出的學習方法和步驟自學10分鐘左右,在書上圈點批注。教師巡回指導,特別是要耐心點撥學習較吃力的學生,及時表揚善于學習和效率高的同學。
●精讀研討,交流收獲
交流的重點是以下兩個方面,要注意,交流與讀書要結合起來,要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要把文本學習與課外資料交流結合起來,但要以文本為主,不脫離于文本之外。
重點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語句,交談受到的啟示。如:
“原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叫采用結合上下文,聯系科學課,畫生物鏈示意圖等方式理解。
重點之二;交流課外搜集的相關資料?梢詽B透在課文學習之中,如結合“現在,飛機設計師注意研究蒼蠅、蚊子、蜜蜂等飛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種優良性能的飛機”,交流相關資料。也可以在學完課文后結合“口語交際、習作”或“展示臺”,集中展示交流相關資料,暢談受到的啟發。
●回讀小結,延伸拓展
、倮首x全文,閉眼回顧學習過程,小結學習收獲與學習方法。
②教師推薦有關仿生學的課外讀物和資料,布置學生課外閱讀,激勵學生去觀察大自然,繼續落實好綜合性學習的要求。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12
【教材分析】
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一篇很有意義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飛機夜行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全文要說明的主要問題。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
【教學目標】
1、略處理第一、二自然段,重點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讀中感悟蝙蝠飛行的“靈巧”。學習課文第四、五自然段,讀中理清試驗準備工作。讀中比較試驗結果,讀中發現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
2、角色轉移,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探求新知,研究發現!
3、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動起來,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自我閱讀能力。
【重點難點】
1、了解雷達發明的理論來源。
2、理解蝙蝠夜間飛行時不會碰到障礙物的原因。
【設計思路】
上海著名特級教師程紅兵說得好:“缺少閱讀,對語文教學是釜底抽薪;缺少閱讀,對學生語文能力的養成是致命一擊!睂W生語文能力的養成,不是靠我們老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在自身的閱讀實踐中不斷“悟”和“練”出來的。但閱讀活動中的“讀”并不是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讀,讀中要有思,讀中要有悟,讀中要有問,讀中要有比較,讀中要有發現……總而言之,萬變不離其“讀”,要抓住一個“讀”字。以“讀”為經,以“練”為緯,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能閱讀能力
【教學準備】
1、與課文有關的教學軟件。
2、收集關于雷達的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導入激趣,揭示課題(略處理§1、2)。
1、師:
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比如說根據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你還知道哪些發明也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嗎?
(指名說)。
2、過渡:
那么,善于在夜間飛行的蝙蝠,給人們什么啟示呢?
⑴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讀,(師點出“夜航”)讀了這一小節,你心中有疑問嗎?(生回答)
、啤∫x第二自然段,師順著學生回答:是呀,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人們從蝙蝠身上又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蝙蝠和雷達》:
板書課題,指名讀題,齊讀。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以親切的談話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引入學習。在與學生的對話中,處理§1、2,啟發學生質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強大動力。用知識本身的魅力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生活中,為學生學習課文主動地讀、專注地讀、興致勃勃地讀奠定了基礎。課始動,學生的主動注意動起來了,感覺器官也動起來了。
二、由疑導入,讀中感悟,導讀感知
(學習§3)1、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領呢?
⑴ 課件出示§3第一句話,指名讀,齊讀。
⑵ 蝙蝠在夜間飛行,你覺得它飛得怎么樣?(靈巧)
⑶ 邊讀邊想第一句話,你是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劃一劃。
(無比……從來沒見過……)(即使……也……)(極細)……
⑷ 交流,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伞”茸x,賽讀,師導:讀出蝙蝠飛行的靈巧!
2、⑴ 讀到這里,你心里產生什么疑問了嗎?(生說)
⑵。ㄕn件出示第二句話)誰能用疑問的語氣來讀讀這句話,表達一下我們心中共同的疑問?
〖設計意圖〗由疑導入,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讀,讀中有悟。讀不是漫無目的地讀,讀是要讓學生抓住語言文字進行感悟地讀。老師要采用科學的藝術,在讀中點撥和引導,為學生啟“悟”,以實現學生的自“悟”,引導學生在讀中抓住語言文字進行感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并把這種感悟通過讀表達出來!安粍庸P墨不讀書”,讓學生讀中有思,讀中有利,讀中有問,把讀的意義拓展開來,把讀的環節由低到高,鋪排開來,使“讀”步步深入,走得更 “扎實”!
三、角色轉移,讀中有思,讀中發現(學習§4)
1、師過渡:
同學們,既然我們心中都有同樣的疑問,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回小科學家,通過幾次試驗,來研究和發現一下其中的奧秘吧!
2、自由讀§4:
⑴ 找一找,科學家第一次實驗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啤≌埳吓_板書。
⑶ 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順序地說一說科學家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3、默讀§4第一、第二句話:
、拧∷伎迹涸谶@些準備工作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細小的地方?在書上標一標。(“橫七豎八”、“許多繩子”、“許多鈴鐺”、“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啤〗涣鳎瑤煂В嚎茖W家在這些細小的地方這么做有何用意?
(實驗更精確,充分說明蝙蝠不靠眼睛探路。)
小結:看來,科學家們做試驗時想得還挺周到、細致的!
4、試驗結果如何?
⑴ 引讀第三句話。
試驗次數
試驗方式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啤⌒】茖W家們,從這個結果中你有何發現?(蝙蝠不是靠眼睛來探路的。)
5、齊讀§4:
〖設計意圖〗角色轉移將學生從旁觀者推向與教材對話的位置,轉為“事中人”,將活潑好動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轉移角色進入課文,促進學生走進教材,走進生活!“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是對學生讀中的語言訓練。以“讀”為經,以“練”為緯,讓學生先了解有哪些準備工作,使其“言之有物”,再讓學生整理成一段話,使其“言之有序”,“讀中發現”。讀是有層次地讀,在讀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讓其主動發現。有人說,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開啟學生的心門,讓其在自身的閱讀實踐中主動發現。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讀中比較
1、自由讀§5。
2、學生小組自學完成表格:
試驗次數試驗方式試驗結果試驗結論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交流并派代表上臺介紹二、三次試驗經過。
4、出示第一次試驗結果和二、三次試驗結果。
蝙蝠飛了幾個鐘頭,鈴鐺一個也沒響,那么多繩子,它一根也沒碰著。
蝙蝠就象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
、拧≈该x。
、啤∽杂勺x這二句話,比一比,第一次和第二、三次試驗結果有什么不同。(師導:抓住兩句話中關鍵詞來說)。
、恰闹,你可以發現什么?
5、⑴ 出示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話:“三次試驗證明……”
、啤≈该x。(請學生板書三次試驗結果。)
、恰≌f說“配合”一詞能否去掉!
〖設計意圖〗自主、探究、合作,我們要做的是以教材為憑借,引導學生從已知走向未知,教師既是學習活動的示范者,又是一名普通的學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通過教材這座橋梁,走向更廣闊的研究領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通過對教材的學習,讓學生自己掌握一定的知識、方法,并憑借教材,小組間合作、交流,探討進行語言實踐活動,使其在活動中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讀中比較。三次試驗中,第一次和最后兩次的結果截然相反。在試驗結果的陳述中,作者有意強調結果的截然不同,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讀中比較,讓學生在讀中研究、發現,從而使讀不再浮于表面,形成真正的、有實效、有收獲的“讀”。
6、師小結全文:說說你在這堂課學習中的收獲!
五、作業設計
1、自學生詞,抄寫生詞。
2、根據自己的能力自選作業:
⑴ 用自己的話復述科學家三次試驗的經過;
、啤⊥瓿删毠P《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稱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氣介紹自己夜里飛行的秘密;
、恰∫跃W絡和各類書報雜志中搜集整理仿生學知識,并整理成文,在讀書交流會上和大家一起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個人已有知識經驗不同,對知識掌握程度不一樣,自選作業,正是根據這一特點,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完成作業,這也是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
【板書設計】
試驗次數試驗方式試驗結果試驗結論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設計意圖〗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個微型教案。本板書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軌跡、教師教學的思路!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13
11 蝙蝠和雷達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 5 個生字,會寫 12 個生字;正確讀寫“蝙蝠、清朗、捕捉、飛蛾、蚊子、避開、敏銳、鈴鐺、蒼蠅、揭開、推進、障礙物、熒光屏、橫七豎八”等詞語。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3.指導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說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達的工作原理。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弄清科學家的試驗過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樣飛行的,飛機夜航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
2.教學難點:指導學生了解蝙蝠與雷達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看圖,揭示課題
1.(出示蝙蝠圖片)關于它,你們知道些什么?
2.(出示雷達圖片)這是什么?你們知道雷達有什么作用嗎?
3.教師小結:蝙蝠是一種動物,而雷達則是人類發明的一種探測儀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課題中為什么用“和”把它們連起來,它們之間究竟有什么聯系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蝙蝠和雷達》。(板書課題)
。ㄒ龑W生捕捉課題中的有效信息,誘發他們自主探究文本的欲望,產生與文本對話的期待,從而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
二、初讀,感知全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
2.你遇到難讀的句子了嗎?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3.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或句子讀給同學聽一聽。
4.出示生字詞:用指名讀、“開火車”讀等方式檢查生字新詞的認讀情況。
三、默讀,歸納大意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什么?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小結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學是抓住課題聯系課文歸納的,有的同學是把課文各部分意思連起來歸納的,有的是抓住課文要點或引用能概括大意的原話。
四、細讀感悟, 深入探究
1.讀一、二自然段。
說說你有什么問題?
飛機夜晚為什么能安全航行?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啟示?怎樣得到的?飛機飛行與蝙蝠之間有什么關系?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繼續細讀課文。
2.自由讀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關聯詞的句子,畫下來(無論、從來、即使、也),想想這些詞說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問?請讀出疑問的語氣。
3.默讀四、五自然段,小組討論交流,填寫表格。
。1)學生讀書、討論、填寫表格。
(2)每組選一個代表上臺介紹試驗情況,同時展示試驗報告所要填寫的內容。
(3)理解“配合”的意思。從“反復試驗”中體會到什么?
(科學家實驗的過程其實也是參與探究的過程,在教學中把探究獲取知識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主動參與。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讀,分工合作,集體討論,進行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小結: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雷達與蝙蝠有什么聯系?下節課我們再來研究這些問題。
五、練寫字詞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語。
2.朗讀課文。
3.課后閱讀有關創造發明的讀物。
七、板書設計
11 蝙蝠和雷達
試驗順序 試驗方式 試驗結果 試驗證明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學生回顧課文大意。
2.引入新課:這節課我們重點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以及雷達與蝙蝠之間的聯系。
二、研讀課文,突破難點
1.自由讀七、八自然段,想一想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以及雷達與蝙蝠之間的聯系。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蝙蝠探路的辦法。
可以表演,可以解說,可以畫圖演示。
3.小組討論,理解蝙蝠探路與雷達之間的聯系。
在理解的基礎上請學生填空,明確飛機安全飛行與蝙蝠之間的關系。
雷達的天線就像是蝙蝠的(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 )。
。ㄒ陨鲜橇艚o學生自學的空白點。蝙蝠飛行的秘密與飛機安全飛行之間的關系由學生來自讀理解、匯報,共同訂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研讀討論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三、小結全文,延伸拓展
1.默讀全文,說說你從本文中受到什么啟示?想一想還有哪些發明創造是從生物身上得到啟示發明出來的。
2.閱讀文后“資料袋”,補充相關文字資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
3.找一種仿生學的成果,研究一下它是怎樣發明出來的,說出兩者之間有何聯系。
四、布置作業
1.填空:
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 ),用它來( )。
我知道( )的發明,用它來( ),是從( )得到啟示的。
我覺得還能從( )得到啟示,來發明( ),用它來( )。
2.大自然是個無窮的寶庫,你有沒有從周圍的動物或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啟示呢?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吧。
3、練習冊。
五、板書設計
11 蝙蝠和雷達
嘴 天線
蝙蝠 超聲波 障礙物 無線電波 雷達
耳 熒光屏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14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很有意義的科普知識短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課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為了有效進行難點透析,減緩學生掌握本文科學知識的坡度,我運用現代化的電教媒體,使多樣化的信息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創設一個生動具體、新穎活潑的語言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形可見,有話可說,從而發展和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了解科學家三次試驗的過程及揭示的秘密。
2、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弄清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
難點:理解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驗飛機裝上雷達,保證飛機安全飛行,懂得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的道理。
【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設疑導思
同學們,大自然不愧為我們人類的老師,它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我們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自然界的生物上受到的啟發。你們知道哪些這樣的發明?(潛水艇受魚的潛水特點發明;飛機根據鳥兒飛行的特點發明;建筑師受蜂巢等結構的啟發設計建筑等)
二、把握重點,互動探究
1、激qing朗讀第一至第二自然段后,引發疑問: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誰能回答這個問題?(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2、介紹蝙蝠,引發疑問:蝙蝠的形狀是怎樣的?(哺乳動物,頭部、身體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皮質的膜。它在夜間飛行的時候,還能捕捉飛蛾、蚊子等。而且無論怎么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么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
3、見到蝙蝠如此地在夜間飛行,你有什么疑問嗎?
三、介紹試驗,解釋疑問
1、指名朗讀科學家三次試驗的部分。
2、導入:問題是創造發明的源泉。人們由蝙蝠的夜行產生了疑問,引發思考。為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就做了三次試驗,每次試驗的準備,經過結果是什么,最后的結論是什么?
3、學生匯報交流
4、引發疑問: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樣的結論,你又是有什么思考?
四、質疑問難,引導想象
1、同學們,課文哪一自然段介紹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2、明白了蝙蝠探路的秘密后,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會怎么想的?
3、假如你是飛機設計師,你會怎樣把蝙蝠夜間飛行的功能運用到飛機上的呢?(飛機也能發出一種波遇障礙返回時,飛機又能接受這種波,使飛行員看到是否有障礙物。)
4、科學家發明的雷達,就完成了這一使命。那雷達是怎樣工作的?
雷達的天線就像是蝙蝠的( 。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 。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 )
五、回顧全文,激發情感
1、同學們,科學家就是在大自然的現象中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不斷進行著發明創造的你能從動物身上獲得揭示,設計一項小發明嗎?相信你也能成為一個小科學家。
2、學完課文,你能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嗎?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思考與作業
【板書設計】
蝙蝠 嘴 超聲波 耳朵
蝙蝠和雷達
雷達 天線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能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解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2、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3、搜集并能與同學交流有關仿生學的資料,提高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理解蝙蝠在夜里飛行的秘密是怎樣探索出來的。是如何發現了這個謎,又是如何解開這個謎的,科學家又如何仿生創造而為人類造福的。
2、教學難點
對蝙蝠利用超生波導飛,飛機的雷達導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總是比較抽象,宜用電教手段,實施直觀教學,使抽象的原理講述變成直觀的形象演示。
教學準備
蝙蝠、雷達的圖片,仿生學資料,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
一、以圖為媒,導入新課
1.(出示蝙蝠圖片)認識它嗎?關于它你們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飛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濕的洞里,是哺乳動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達圖片)這是什么?知道雷達有什么作用嗎?
(雷達可以使飛機安全航行;雷達可以搜索敵機;雷達可以觀測天氣情況……)
過渡:同學們,蝙蝠是一種動物,(貼蝙蝠圖片)而雷達則是人類發明的一種探測儀器(貼雷達圖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課題中為什么用“和”(板書“和”)把它們連起來,它們之間究竟有什么聯系呢?
二、朗讀課文,明確重點
1.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哪幾句話直接寫出了蝙蝠的特點以及蝙蝠和和雷達之間的關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話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
2.交流后展示并齊讀一遍。
1)寫蝙蝠的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而且無論怎樣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他也能靈巧地避開。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讀了這些句子,你們對蝙蝠有什么認識?(了不起、本領大、飛行靈巧……)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重點詞語“夜間”“還能”“無論”“從來沒見過”“即使……也……”“極細”等)。
2)寫蝙蝠和雷達關系的句子: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科學家摹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
3.小結并質疑。
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圍繞這個主要內容,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
。ǹ赡芴岢觯喝藗儚尿鹕砩系玫搅耸裁磫⑹?蝙蝠是怎樣探路的?為什么裝上雷達飛機就能安全飛行了呢?……)
4.引導學生自讀自悟。
那么這些問題,是老師告訴你們呢?還是——
(自己讀書自己解決。)
四、自主閱讀,填表助學(學習4、5、6自然段)1.快速閱讀4、5兩個自然段,看看需做幾次試驗(三次)
2.附試驗報告:
試 驗
方 法 結 果 證明的問題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鈴鐺沒響 夜間飛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鈴鐺響個不停 夜間飛行 靠的是嘴 和耳朵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鈴鐺響個不停 3.學生讀書、討論、填寫報告。
4.每組選一個代表上臺介紹試驗情況,同時展示試驗報告所要填寫的內容。
5.屏示、齊讀。
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理解“配合”)。那么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呢?五、合作閱讀,突破重難點(學習第七、第八自然段)1.學習第7、8自然段,小組合作探究:蝙蝠是怎樣探路的,雷達是怎樣探測障礙物的。2.師生反饋,相機展示課件。一)理解蝙蝠如何利用超聲波探路1.蝙蝠是怎樣用嘴探路的?2.多媒體演示蝙蝠利用超聲波探路。
3.讀懂了嗎?誰能把這四張卡片:嘴巴、耳朵、發出超聲波、反射回來”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4.指名貼卡片。
5.能看著這個示意圖講述蝙蝠是怎樣探路的嗎?
7.讓我們一起用贊賞的語氣再讀第七自然段。
過渡:雷達究竟是怎樣工作的,它與蝙蝠之間又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二)理解飛機如何利用雷達探路1、飛機是怎樣用雷達探路的?2、多媒體演示飛機利用雷達探路的特點。3.仿照前面把四張卡片“天線、熒光屏、發出無線電波,反射回來”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4.比較雷達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處。
、僦该M行比較。
、趲熒u議、補充。多媒體顯示:飛機上的雷達就像是蝙蝠的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 。三)、創設情境,強化重點
(教師講解:有一回,蝙蝠在晚上飛行時發現了夜航的飛機。他非常驚訝,心想:這飛機怎么也有夜間飛行的本領?經過打聽,他知道了,原來是因為飛機上裝有雷達。那么雷達究竟是如何幫助夜航的飛機安全飛行的呢?蝙蝠不明白。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他決定去拜訪雷達。蝙蝠會向雷達問些什么問題?雷達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同座位的同學,一個做蝙蝠,一個做雷達,試著說一說,并表演蝙蝠和雷達的對話。2.抽學生上臺表演。< 一、導入新課
1.指名兩位學生上臺比賽走路,其中一位學生蒙上眼睛。比賽完說說自己的內心感受。
2.全班同學談談眼睛的用處。
3.談話導入:人夜間行走,如同被蒙上眼睛一樣不方便。有一種動物,它不僅善于夜間飛行,而且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同學們知道是什么動物嗎?(板書:蝙蝠)蝙蝠在夜里無論怎么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即使是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靈巧地避開。(多媒體演示)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們對蝙蝠進行了試驗。(板書:試驗)老師想請同學們幫助科學家們完成一個試驗報告。請打開課本第103頁,自由朗讀課文第4、5自然段,用筆劃出有關的內容。(多媒體出示實驗報告單)
二、學習課文第4、5、6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4、5段,劃出有關內容。
2.指名回答完成的試驗報告。(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用多媒體出示答案。)
3.師述: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并劃上橫線。(多媒體出示這句話的內容。)
4.生齊讀這句話。
5.師:“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來”行嗎?為什么?看了這個試驗證明,你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根據學生回答,多媒體出示。)現在請同學們帶著問題齊讀課文第6自然段。
6.師范讀課文第6自然段,生思考剛才的問題。
7.指名回答。
8.教師運用多媒體動畫演示蝙蝠探路原理。
9.學生根據演示畫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圖。
10.教師根據學生敘述用多媒體畫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圖。
11.師述:我們已經知道了蝙蝠就是這樣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那么科學家為了揭開這個秘密,又經過怎樣的研究呢?你是從文中哪句話讀懂的,把它讀一遍。(板書:研究)
12.師述:“反復”是什么意思?誰能用“反復……終于”說一句話?
13.小結:通過剛才的試驗和研究,我們已經知道了蝙蝠探路的辦法。
三、學習第7自然段
1.(多媒體播放飛機夜航)師問: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飛機沒有眼睛,它怎么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飛行呢?(靠雷達)那么雷達是怎么發明創造出來的呢?(摹仿蝙蝠探路的辦法)文中的哪個自然段講了這個內容?
2,學生自學第7自然段,了解科學家是怎樣摹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給飛機裝上雷達的。并畫出雷達引導飛機飛行的示意圖。
3.教師根據學生敘述,用多媒體動畫演示雷達引導飛機飛行圖,并畫出示意圖:
/天線→無線電波 → 障
雷達 礙
。軣晒馄→無線電波 → 物
4.小結:學了這一自然段的內容,我們明白了飛機能在夜里安全飛行靠的是雷達。
四、復習鞏固
1.(多媒體出示兩幅示意圖)學生比較兩幅示意圖的異同點。
2.完成課后練習思考第2題。(學生把答案直接填在書上。)
3.多媒體出示答案,學生訂正。
五、總結拓展
1.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科學家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板書:啟示),然后進行反復試驗和研究(板書:反復),終于發明創造了雷達。(板書:發明雷達)。同學們知道這篇課文的題目叫什么?(板書:18蝙蝠和雷達)為什么在課題中加“和”?
2.拓展:同學們,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這就是仿生學:你知道還有哪些發明創造是從生物身上得到啟示的?(多媒體展示如:蜻蜓——飛機、蛙眼——電子蛙眼、熒光屏——日光燈等)科學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學家們得到啟示,創造發明了能使飛機安全夜航的雷達。同學們是不是也想運用科學知識進行發明創造呢?那么現在我們該怎樣做呢?聯系實際暢談。(刻苦學習,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通過探索研究,才能實現自己的愿望。)
六、課后作業
1.朗讀課文。
2.課后閱讀有關創造發明的讀物。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16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正確書寫12個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飛蛾、蚊子、避開、敏銳、鈴鐺、蒼蠅、揭開、推進、障礙物、熒光屏、橫七豎八”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和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激發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3、搜集并與同學交流有關仿生學的資料,提高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第三組課文中,已經學過《自然之道》《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兩篇課文,通過學習我們知道,自然界是有自己的規律的,我們不能違背自然規律,要不然,好心會辦壞事,甚至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二、初讀
1、板書課題。課前安排同學們搜集有關的資料,一起來交流。
2、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雷達是一種探測裝置,他們之間會有什么聯系呢?
3、拿起課本,從課文中找答案。自讀課文,字音、句子。重要的地方作好標記。
4、詞語:
蝙蝠 清朗 捕捉 飛蛾 蚊子 避開 敏銳 鈴鐺
蒼蠅 揭開 推進 障礙物 橫七豎八
5、回到課文,請一位同學說說,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么聯系?
三、自讀
1、快速瀏覽課文,哪些段落是寫蝙蝠的?
2、默讀描寫蝙蝠的段落,想想科學家做了幾次試驗,每次試驗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結果怎樣?把重要詞句劃下來。
3、小組合作完成試驗報告。
試驗順序試驗方式試驗結果試驗結論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三次試驗得到了初步的結論——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5、科學家的研究是不是就此而止?
四、比較閱讀
1、聯系下文,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體會?
(嚴謹細致的工作,艱辛的努力,讀課文也要仔細揣摩體味,才能體會到詞語的妙處。)
2、一起來揭曉蝙蝠夜里飛行的謎底。齊讀,用自己的話講給同學聽。
。ò鍟
3、游戲,演示蝙蝠用超聲波探路的過程。
(3人,障礙物——蚊子)
4、再來看看雷達探路的方法。指讀:
模仿上面的板書,用關鍵字把雷達探路的方法表示出來。講解。
5、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五、拓展
像這篇課文中講到的,通過研究某種生物,獲取靈感,受到啟發,進行新的應用,研制出新的儀器設備,叫做仿生學。現在仿生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推薦網站,中國仿生學網。
六、鞏固
1、把眼睛(。讯洌ā 。,把嘴巴(。;
2、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的(。;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
3、我知道:
人們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發,發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我還知道
人們從_______受到啟發,發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我還想
從動物身上受到啟發,設計一個小發明!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激發熱愛科學,樂于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工作原理之間的對應關系進行語言和思維的訓練。
重難點: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的工作原理之間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引題:同學們,通過預習你都知道了什么?
。ㄖ该f一說課文大意)
2、在預習過程中,我們每個同學都嘗試著當了一次小小科學家,哪位小科學家愿意把你的試驗報告單展示給大家,并進行簡單的解說。
展示實驗報告
試驗順序
試驗方式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讓它在拉有許多繩子系有鈴鐺的屋子里飛。
鈴鐺一個也沒響,繩子一根也碰著。
蝙蝠夜間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處亂撞,鋃鐺響個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處亂撞,鋃鐺響個不停。
師述:科學家們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從這句話你讀出了什么?(反復 終于)
看來科學家們有所發明創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進行長時間研究、試驗。這節課我們重點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以及雷達與蝙蝠之間的聯系。
二、合作閱讀,突破重難點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起來探路的呢?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設計出的雷達是怎樣工作呢?自讀7、8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從中有所收獲和啟發。
2、小組合作學習,進行研究
3、小組派代表進行展示交流
。1)當解說員, 其他學生質疑、解答
。2)以演促讀,理解蝙蝠探路的辦法。
指三名同學表演,一生當“蝙蝠”,一生當“蝙蝠嘴里發出的超聲波”,一生當障礙物。
。3)以畫促讀,理解蝙蝠探路與雷達之間的聯系。
a.請用圖示求表示蝙蝠幅探路和雷達探測。(下列圖示供參考)
嘴 發出超聲波
蝙蝠 障礙物
耳朵 反射回來
天線 發出無線電波
雷達 障礙物
熒光屏 反射回來
b.填空,看圖說一說雷達和蝙蝠之間的聯系。
飛機上的雷達就像是騙幅的( 。。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4、小結:
學習《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我們發現原來飛機在夜空中不能安全飛行,科學家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板書:啟示),然后進行反復試驗和研究(板書:反復),終于發明創造了雷達,解決了這個難題。(板書:發明)
三、對比閱讀,加深認識
1、過渡:那么科學家解決飛機機翼因劇烈抖動而破碎的現象又是受到什么動物的啟示呢?解決輪船航海的速度問題又是受到哪種動物的啟示的呢?請大家閱讀《人類的老師》。
2、請同學們默讀《人類的老師》,邊讀邊想,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為什么是人類的好老師呢,細細地體會,填寫表格。
生活中的難題(需求)
人類的老師
特點
啟發
飛機不能安全夜航
蝙蝠
超聲波
雷達
機翼抖動而破碎,機毀人亡
蜻蜓
翅膀防顫
飛機機翼安全性提高
輪船速度不快
鯨
“流線型”形體
船體改進,速度提升
3、匯報交流!
4、出示句子,讀一讀,回顧全文。
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
四、總結拓展
像這種人們通過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來創造發明東西,為人類造福,這門學科叫仿生學(卡片出示:“仿生學”)你們通過剛才的閱讀還有課外的查找,還了解哪些創造發明也是人類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示的,為人類服務了?
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
當然,大自然中還有許多生物的秘密還未發現,許多地方值得人類利用它來創造發明,為子孫后代造福, “你現在最想發明什么?”
五、作業:
今天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誰來談談感受。
學完這一課,我們班準備辦個“小小科普展”,并且要招聘講解員呢?
想應聘的同學老師要考一考你們,請聽題:有一回,蝙蝠在晚上飛行時發現了夜航的飛機。他非常驚訝,心想:這飛機怎么也有夜間飛行的本領?經過打聽,他知道了,原來是因為飛機上裝有雷達。那么雷達究竟是如何幫助夜航的飛機安全飛行的呢?蝙蝠不明白。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他決定去拜訪雷達。蝙蝠會向雷達問些什么問題?雷達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板書設計:
嘴 發出超聲波
蝙蝠 障礙物
耳朵 反射回來
天線 發出無線電波
雷達 障礙物
熒光屏 反射回來
啟示 反復 發明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5個生字。理解“啟示、證明”等詞語的意思。正確區分近義詞“敏銳、靈敏”。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能說說蝙蝠和雷達之間的科學聯系。
3.繼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各種途徑查閱有關資料。
4.了解飛機靠雷達在夜間飛行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受到的啟示,知道事物之間有著普遍聯系,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理解科學家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使飛機能夠安全夜航。
【教學難點】 蝙蝠飛行與飛機夜航之間的內在聯系。
【課前準備】 組織學生從百科全書、詞典辭海、互聯網絡等各種途徑查閱、收集有關蝙蝠、雷達的信息資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揭示課題。
1.出示“蝙蝠”圖,板書:蝙蝠
請學生介紹自己課前了解的有關蝙蝠資料。
2.出示“雷達”圖,板書:雷達。
請學生介紹自己課前了解的有關雷達資料。
3.板書,齊讀課題。
師:這兩者毫不相干,課題卻用“和”字連接。這是為什么呢?學習課文后,我們就明白了。
二、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1.提出自學要求:
。1)讀一讀: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說一說: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3)想一想:你有什么問題?
2.小組交流學習。
3.集體匯報學習成果。
(1)字詞學習
重點指導“辨析組詞”:摹 幕 墓 暮 慕
。2)開火車分節朗讀課文,注意字字音準,句句通順。
(3)說說你知道了些什么。
。▽W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師注意適當點評,引出重點;同時進行語言規范表達的訓練。
(4)提出不懂的問題。
(可能有關于試驗方面;關于研究方面;關于仿生學方面;關于語言文字方面等等。師對學生的問題歸類,簡單的問題當場予以解決,有的則留待深入學習課文時解決。)
三、深入學習,突破難點。
1.了解三次不同的試驗,理解“證明”一詞并運用說話。
。1)指讀有關句子,理解“證明”一詞意思。(用可靠的事實來表明結論的真實性。)
。2)三次試驗怎樣進行的?證明什么結論?輕讀課文相關小節,完成表格。
試驗次數試驗方法試驗結果試驗結論
(3)根據三次試驗內容,分別用“證明”一詞說一句話。
2.學習科學家反復研究的內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進行說話訓練。
。1)讀讀課文有關內容,邊讀邊思考,動手畫畫蝙蝠探路示意圖。
。2)看著示意圖,練習說話: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經過。
3.學習科學家發明雷達的內容,理解雷達在飛機夜航中的作用,并進行說話訓練。
。1)讀讀課文,用文具擺擺雷達使飛機安全夜航的示意圖。
(2)看著示意圖,練習說話:雷達使飛機安全夜航的過程。
4.理解并說說蝙蝠和雷達之間的科學聯系。
(1)小組討論,給句式:
雷達的 。ā 。 ∠喈斢隍鸬摹 。ā 。。
雷達的 。ā 。 ∠喈斢隍鸬摹 。ā 。。
雷達的 。ā 。 ∠喈斢隍鸬摹 。ā 。。
。2)默讀課文,思考:蝙蝠和雷達之間有什么科學關系?用“因為……又因為……所以”練習說說它們的科學聯系及其依據。
小結:科學家從蝙蝠探路的試驗和研究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這就是蝙蝠與雷達的聯系,所以課題要用“和”來連接。
四、課后質疑,總結全文。
學了課文,你們還有什么問題?
五、課后拓展。
1.初了解“仿生學”。
2.語言直播廳:你還知道哪些東西是受到動物的一些特點的啟發而發明的?查閱有關資料,然后向同學介紹。
。ɡ纾呼~類和艦船;蒼蠅和宇宙飛船;水母和風暴預測儀等。)
【參考書籍】
《妙趣橫生的仿生學》(《高科技啟蒙文庫》第二輯)
【參考資料】
蝙蝠:哺乳動物,頭部和軀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細毛,四肢和尾部之間有皮質的膜,夜間在空中飛翔,捕食蚊、蛾等昆蟲。視力很弱,靠本身發出的超聲波來引導飛行。休息時用爪倒掛在屋檐下或樹上,冬季在隱蔽的地方冬眠。
蝙蝠飛行時,每秒鐘發出20-30次超聲信號,甚至可達60次。當這種超聲發出之后,碰到前面的物體,會立即折回來,傳進耳朵里。于是蝙蝠就知道前面是什么東西,如果是障礙物,它就迅速避開;如果是食物,它便撲過去。蝙蝠就憑這種回波,來決定要前進還是轉彎。因此,即使在夜間它也能飛行自如。
雷達:利用無線電波進行探測的裝置。用來測定目標的方向、距離、大小等,接受的電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測目標的影象。雷達廣泛應用于軍事、天文、氣象、航海、航空等各方面。
超聲:超過人類能聽見的最高頻率的振動波,每秒鐘振動兩萬次以上,這種聲音沿直線傳播,有方向性。(人能聽到的聲音,每秒鐘振動16-2000次)
熒光屏:示波器和電視機上顯示圖像的部分。
仿生學:模仿生物系統的原理來建造技術系統,或者使人造系統具有或類似于生物系統特征的科學。
許多研究仿生學的科學工作者選擇了一些生物原型,通過大量的觀察、試驗、分忻和研究,從中探索它們可資模仿或借鑒的原理,用來發展新的科學技術,取得了大量成果。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解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2、能力目標:搜集并能與同學交流有關仿生學的資料,提高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學習理解蝙蝠在夜里飛行的秘密是怎樣探索出來的。是如何發現了這個謎,又是如何解開這個謎的,科學家又如何仿生創造而為人類造福的。
2、教學難點:對蝙蝠利用超生波導飛,飛機的雷達導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總是比較抽象,宜用電教手段,實施直觀教學,使抽象的原理講述變成直觀的形象演示。
教學準備:蝙蝠、雷達的圖片,仿生學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以圖為媒,導入新課
1、(出示蝙蝠圖片)認識它嗎?關于它,你們知道些什么?
2、(出示雷達圖片)這是什么?知道雷達有什么作用嗎?
過渡:同學們,蝙蝠是一種動物,(貼蝙蝠圖片)而雷達則是人類發明的一種探測儀器(貼雷達圖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課題中為什么用“和”(板書“和”)把它們連起來,它們之間究竟有什么聯系呢?
二、朗讀課文,明確重點
1.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看看課文中哪幾句話直接寫出了蝙蝠的特點以及蝙蝠和和雷達之間的關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話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
2.交流后展示并齊讀一遍寫蝙蝠的句子:
1)讀了這些句子,你們對蝙蝠有什么認識?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重點詞語“夜間”“還能”“無論”“從來沒見過”“即使……也……”“極細”等來體會)。
2)讀寫蝙蝠和雷達關系的句子:
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茖W家模仿蝙蝠探路的辦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
3)小結并質疑。
這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圍繞這個主要內容,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
4)教師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并板書上關問題。
四、自主閱讀,全作學習,了解科學家探究蝙蝠探路的奧秘。
1.快速閱讀4、5、6兩個自然段,小組合作討論科學家如何通過實驗探究蝙蝠探路的奧秘。
2.學生讀書、討論、填寫實驗報告。
3.每組選代表上臺介紹試驗情況,同時展示試驗報告所要填寫的內容。
4.屏示、齊讀,說說三次實驗說明了什么?
過渡語:那么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呢?請大家默讀課文第七自然段,劃出關鍵詞句,四人小組合作說一說。
5、指名說說。
6.多媒體演示蝙蝠利用超聲波探路。
7.讀懂了嗎?誰能把這四張卡片:嘴巴、耳朵、發出超聲波、障礙物”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8.假如你是蝙蝠,你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本領。
9、讓我們一起用贊賞的語氣再讀第七自然段。
過渡:雷達究竟是怎樣工作的,它與蝙蝠之間又有哪些相似之處呢?
五、理解飛機如何利用雷達探路
1、飛機是怎樣用雷達探路的?請大家輕聲讀相關課文內容。劃出關鍵詞句。
2、指名說說飛機用雷達探路的方法。
3、多媒體演示飛機利用雷達探路的特點。
4.仿照前面把四張卡片“天線、熒光屏、發出無線電波、障礙物,”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5、假如你是雷達,請給向別人介紹一下自己的本領。
6、比較雷達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之間的聯系。指名說后師生評議
7、多媒體顯示:完成填空,
雷達的天線就像是蝙蝠的( )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 )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六、拓展提高,升華情感。
拓展:同學們,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這就是仿生學:你知道還有哪些發明創造是從生物身上得到啟示的?(多媒體展示如:蜻蜓—— 飛機、蛙眼——電子蛙眼、熒光屏——日光燈等)科學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學家們得到啟示,創造發明了能使飛機安全夜航的雷達。同學們是不是也想運用科學知識進行發明創造呢?那么現在我們該怎樣做呢?聯系實際暢談。(刻苦學習,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通過探索研究,才能實現自己的愿望。)
七、課后作業:1.把這個仿生學的小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2.課后閱讀有關創造發明的讀物。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20
二、用詞造句。
反復:______
證明:______
三、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蝙蝠在夜間( )怎么飛,( )沒見過它跟什么東西相撞,( )一根極細的電線,它( )能( )地避開。
2.科學家通過做( ),證明蝙蝠夜間飛行時的探路工具是( ),而不是( )。
四、選詞填空。
不是……而是…… 即使……也能……
有了……就能…… 無論……也……
1.飛機上裝上雷達,( )天空多么黑,它( )能安全飛行。
2.飛機上( )雷達,夜間飛行( )保證安全。
3.飛機在夜里安全飛行,( )靠飛行員眼睛,( )靠雷達導航。
4.飛機上裝上雷達,( )在漆黑的夜里,它( )安全飛行。
五、根據蝙蝠探路的原理圖,請你畫幅雷達探路的簡圖。
六、默讀課文,把課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內容中選擇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 ( )
2.科學家通過試驗證明,蝙蝠夜間飛行靠的不是眼睛。 ( )
3.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 )
參考答案
一、豎線 鐘表 超過 寒冷 即使 熒光屏
堅強 針頭 起來 堵塞 既然 晶瑩
二、經過反復思考和計算,小明終于做出了這道難以解答的數學題。
天上飛來一片烏黑的云,小剛說要下雨了。果然,一會兒豆大的雨點落了下來,證明小剛說的是對的。
三、略
四、1.無論……也…… 2.有了……就能……
3.不是……而是…… 4.即使……也能……
六、3.(√)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21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蝙蝠為什么能在夜間飛行。以及飛機夜間飛行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從而培養學生閱讀科學作品的能力和興趣,激勵學生從小熱愛科學的興趣。
2.初步掌握一般說明文的閱讀方法。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分兩步出現)
1.示圖,認識蝙蝠,介紹蝙蝠。
2.示圖,認識雷達,簡介雷達。
3.引導學生思考課題:蝙蝠是一種夜間飛行的哺乳動物,雷達卻是一種現代化的推測裝置,它們是不是同一類事物呢?(不是)課題用一個“和”字把蝙蝠和雷達兩種不同的事物聯系在一塊兒了,為什么會聯系在一塊呢?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來弄清楚。
二、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生字。(正音)
2.自由讀課后作業 題(1)中的詞語,聯系課文上下文理解詞義。有困難的可查字典。
3.處理自學中出現的疑難問題。
三、按小組分自然段齊讀課文。
要求讀得比較流暢。
四、默讀課文并思考:
1.初步說出課文主要內容。
2.課文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內容?用一句話概括。讀后邊討論,邊板書。
五、根據板書,引導學生討論分段:
1.課文該怎樣分段?說說你的根據。
2.概括段意,擬出小標題。
六、指名分段讀課文。
七、作業 :練習寫字詞,熟讀課文,并聯系課文內容思考課后作業 題。
第二課時
一、速讀課文。(讀后要求說出課文主要介紹了什么)
二、講讀課文。
(一)指名讀第一段。了解課文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及問題的解答。
(二)閱讀第二段。
思考:1.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做了幾次試驗,都是怎樣做的?試驗說明了什么?
2.第二段哪句話是主要的句子。
3.簡介常識性課文的一般敘述方式。
(三)閱讀第三段。
1.找出這段的主句。
2.圍繞這句話,課文是怎樣具體敘述的?再讀課文。要求:
(1)讀懂有關詞語。
(2)說出蝙蝠是怎樣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
3.學生口述蝙蝠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過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板書)。
1.啟發學生說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領“發出超聲”,耳朵的特殊本領是“接收超聲”。
5.科學家揭開的秘密回答了課文前面提出的這個問題?
6.練習朗讀。
(四)自由輕聲讀課文第四段。(要求學生根據上段學習方法進行自學)
1.找出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飛機是怎樣靠雷達探路的?(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邊讀邊填寫)
3.這段的敘述回答了前面課文提出的哪個問題?
4.練習朗讀。
5.總結。小朋友學得真好,這個板書是我們師生共同完成的,課文開始提出的問題,通過同學們的認真學習,已經完滿地解決了(邊講邊擦掉“?”號)。
(五)看課題,引導學生說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
(六)啟發學生聯系課外閱讀中了解的有關仿生科學的知識進行交流。
(七)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
。墼u:《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說明文。教學中,要重視語言文字的挖掘,傳授科學知識,激勵學生熱愛科學,還要使學生掌握說明文一般寫法和閱讀方法。教這篇課文時,我引導學生讀、想、說、議、練,努力做到融發展語言、增長知識,提高能力于一體。
一、教給方法,注重規律
1.按照整體原則,沿著由篇章、段落到句子、詞語的路子進行。先讓學生通過讀課文后,了解到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介紹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使飛機能安全夜航。教會學生每接觸一篇文章,通讀后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寫什么的方法。
2.理解“怎么寫”。在教學中簡單介紹常識性課文的一般寫法,引導學生了解這篇課文的敘述方法是先提出問題,然后一步步來解答問題。在解答問題的段落中往往有一個主句,而其余的文字則圍繞這個主句進行敘述。本教學設計,以教會學生找一段話的主句(即抓基本要點),然后讓學生去體會課文是怎樣圍繞主句進行分析、推理、概括的。這一主線是貫穿于始終。做到了以教示法,使學生在學中悟法,掌握一般說明文的規律。突出常識性課文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突破難點,循序漸進
《蝙蝠和雷達》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超聲波為什么能探路的道理,知道飛機能在夜間安全飛行是因為裝上雷達靠無線電波探路,這就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要把這個道理說清楚,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于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第一步,通過第三、四、五自然段的教學,讓學生發現“段落圍繞一個主句進行敘述”的規律,為下面重點段落的學習,初步打下基礎。
第二步,從第六自然段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上面學到的知識規律。先讓學生找到第六自然段的主句“蝙蝠就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然后再看課文是怎樣圍繞主句具體敘述蝙蝠怎樣憑著嘴和耳朵探路飛行。
這部分板書的出現,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間飛行的奧秘。用箭頭、圖示形象而逼真地標明蝙蝠怎樣探路夜飛,使學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發出超聲,耳朵能接收超聲的這種特殊本領。這部分的板書,便于口述,加深印象,從而起到了幫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第三步,教學第七自然段,放手讓學生熟悉運用上面所學到的知識規律。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使飛機也能夜間飛行,我著重指導學生理解的部分是:“相當于蝙蝠的嘴和耳朵”。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第一部分板書,用相似的有關文字和線條表明飛機夜飛的道理,我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部分板書。(略)
為了面向大多數,讓每個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人人動腦,個個動手,我將印好的小練習紙條發給學生,分小組討論填寫。并讓學生說出填寫的道理,并按圖示的內容,口述出飛機靠雷達夜航的過程。這樣的筆練加口練,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課堂氣氛活躍,改變了過去閱讀教學只是單一的口說答問的形式。整個板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這樣,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凝成了一個新的有機整體。
三、溝通聯系,激發思維
1.在學生掌握了圍繞段落的主句進行敘述的方法后,聯系第5課《海底世界》,讓學生比較兩篇課文在寫法上的異同點,從而懂得科學性的課文一個段落的主句可以放在這段的前面,也可以放在這段的后面這一知識規律,進一步引導學生去閱讀相類似的課文。
2.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于是,我因勢利導,話題一轉講:科學家就這樣從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他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實驗研究,進行發明創造。于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么呢?讓學生們聯系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3.在這堂課的環節中,我有意識地安排了處處聯系課外閱讀知識。如講到科學家第一次試驗蝙蝠的眼睛蒙上后鈴不響時,我設問:照這樣說蝙蝠的眼睛是不起作用的啰!有誰從課外書中了解到這方面的知識?讓學生運用課外書中的知識,蝙蝠的眼睛不起作用,是因為它的視力已退化,是動物世界的“盲人”。又如,講到雷達的熒光屏能顯示無線電波所反射出來的物體時,讓學生講自己在課外書中所學到的有關知識,以加深對課外知識的理解。]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篇22
一、 說教材:
《蝙蝠和雷達》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第八冊第三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以“大自然的啟示”為專題,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對自然的觀察、了解、發現中受到有益的啟示,同時發展學生的觀察、想像等思維品質;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繼續培養學生的默讀與自學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本課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編寫這篇課文的意圖,是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閱讀課科普文章的興趣,擴寬視野。
二、說學情:本班原有44個學生,剛轉學一個現在有43個學生,本班學生兩級分化,大部分同學基礎比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喜歡發言。但是有部分同學反應靈活想象力豐富。
三、說本課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默讀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以讀代講、填表、畫圖、小組交流等方法了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和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熱愛科學、樂于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本課的重難點:重點是了解科學家試驗的過程,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難點是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四、說教法和學法:
1、情境導入,設疑激趣
晴朗的夜空出現兩個亮點,越來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紅一綠兩盞燈,接著傳來了隆隆聲,原來是一架飛機在夜航。(大屏幕出現情境,畫外配音)同學們,在漆黑的夜晚,飛機為什么能安全飛行呢?出示課件蝙蝠的圖片問這是什么?了解它哪些知識?再出示雷達圖片也問同樣的問題。主要培養他們課前主動收集資料的習慣。過渡:同學們,蝙蝠是一種動物,而雷達則是人類發明的一種探測儀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課題中用“和”(板書“和”)把它們連起來,揭示課題:蝙蝠與雷達(齊讀課題),有什么想知道的?目的是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培養他們善于提問題的能力。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默讀課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課文中試著找找答案,帶上鉛筆畫畫寫寫,培養學生自己去決絕問題的能力。整體感知課文,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讀完以后能說多少說多少,尊重他們的獨特見解,讓中下一點的同學說,。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讓中上點的學生說。
3、精讀,深入體會課文內容。
(1)、抓住重點句教學,找出課文中蝙蝠與雷達有關系的一句話(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讓學生讀并提問題。過度:是啊科學也是一樣善于發現問題并進行研究,但實驗一做就不可能一定會成功,找出科學家辛苦工作的一句話。讓學生自己讀讀,指名同學起來讀,并說說為什么這樣讀,認真體會“反復”、“終于”說明所有的發明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往往要付出艱辛的代價,甚至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對話轉化為內心的體會。過度:你們仔細觀察過蝙蝠夜間飛行嗎?科學家經過認真長期的觀察發現蝙蝠在夜間是怎樣飛行的?讓學生找到相關的語句并說說自己的體會。感受蝙蝠夜間飛行的本領,仿照課文用“即使……也……”說說話,進行語言訓練。讀了以后又會產生哪些問題呢?(蝙蝠夜間飛行靠的的是什么呢?)讓學生學提問題并能自己去探究。
(2)、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去探究蝙蝠夜間飛行是靠什么的,并出示課件讓學生共同完成。自主探究與合作相結合。得出結論是蝙蝠夜間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的配合。又讓學生提出新問題,(蝙蝠是怎樣靠嘴巴和耳朵配合飛行的?)再根據問題自己去探究,弄懂以后和同桌交流交流,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緊扣文本讓學生說說他是從哪些地方讀懂的,學生說教師板書,教師出示課件讓同學當“小小解說員”上臺來解說。這是課文的重點,用小組合作、填表、表演來突破。從蝙蝠身上有什么啟示呢?(發明了雷達把它裝在飛機上)
。3)、朗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并學著教師的課件在課文的圖中畫畫,并讓同學結合自己的畫上來解說,教師板書。教師再出示課件又讓同學上臺解說,齊讀第八自然段。再讓學生觀察板書發現什么,目的是引導學生發現雷達和蝙蝠之間的聯系。再出示課件填寫蝙蝠和雷達之間相同的部分。這部分是本課的難點,即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通過學生朗讀、畫一畫、說一說、比一比的方式來突破。
(4)、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交流想法。只要是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實踐所得,也要充分肯定他們的“創新”,保護他們的自尊和“創新精神”。
五、小結:我們要向科學家學習。要善于發現問題、善于研究問題、善于從事物中受到啟示,將來為人類造福。
六、擴展練習:
為了激發學生閱讀課外書的興趣,課后閱讀有關發明創造的書籍,把收集到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帖在教室后邊的墻上作為墻報一起分享。
七、板書:
簡單明了的寫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