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達》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的十一課。這是一篇講述科學常識的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飛行的問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領,常常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
【新課程目標】
1、認識個生字,會寫出12個生字,正確讀寫出14個新詞。
2、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
3、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通過閱讀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
【教學準備】
小黑板和圖片設計。
【教學安排】
2課時。本節為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讓學生提前搜集蝙蝠和雷達的有關資料和圖片
二、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導語:同學們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基本上已經知道蝙蝠具有特異的功能,那我們這一課是不是只講了蝙蝠呢?(不是)。我想請一個同學介紹一下《蝙蝠和雷達》這一課主要講了什么?
(生答)。
是的,蝙蝠在晚上無論怎么飛,都不會撞上什么東西,這到底為什么呢?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做了無數次實驗,下面我們進一步讀課文,了解這些實驗。
三、品讀4~5自然段感知
1、學生自讀,老師出示小黑板。
2、要求分學習小組討論填寫。
3、抽學生說,老師填寫。
4、鞏固這部分內容,抽讀,比賽讀。
5、再次感受三次實驗過程。
6、誰能代替蝙蝠跟科學家說說心理話。
(學生表演蝙蝠自述:⑴ 準備了蝙蝠的頭飾。⑵ 兩位學生用雙簧的形式表演。內容簡介是:先介紹自己(蝙蝠)的來歷,及還有別名叫“燕老鼠”的來歷。然后介紹自己被科學家發現了秘密,“我”在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導語:經過多次實驗,科學家得出了一個結論,誰能把課文中相關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7、出示小黑板上的兩個句子進行比較:
a、三次不同的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b、三次不同的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提問:這兩個句子那句好?為什么?
8、同桌討論回答,老師指導。
(蝙蝠探路時靠的是嘴和耳朵兩種器官同時起作用。)
過渡句:哪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呢?請同學們自讀第七自然段。
四、品讀第七自然段感悟
1、默讀,自己在筆記本上畫出蝙蝠飛行示意圖。
2、學生自畫,老師巡回指導。
3、抽學生上講臺展示自己畫的示意圖。(評比)
4、老師也畫了一幅自己的示意圖與你們比一比。
5、請同學們對照示意圖練習說話訓練。
過渡語:通過我們的進一步學習,更加知道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用在飛機上,根據這一部分的學習方法自學第8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