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精選15篇)
鷸蚌相爭 篇1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自主積累4個以上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了解課文內容,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重點
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難點
感悟課文內容,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看一段動畫片。(課件出示《鷸蚌相爭》的動畫片,學生觀看。)
2.學生思考:看了這段動畫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問題?還想知道些什么?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輕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然段,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自學生字。
2.出示會認字字卡,指名認讀。組詞。
3.同桌討論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用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學生評價。
三、精讀課文。
1.讀讀課文,你認為哪些自然段講了鷸蚌相爭這個故事?
(3—6自然段)
2.精讀3—6自然段。
(1)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認為有意思的地方畫上“﹏”,不理解的詞句旁畫個“?”。
(2)學生匯報。
(3)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請同學們默讀這一自然段,想想這一個自然段講的是關于誰的故事?這一段有很多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并配上相應的動作嗎?
③學生匯報。
④老師指導朗讀。
(5)學生自主學習4—6自然段。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①請同學們找出寫鷸和蚌爭論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讀,并評一評同桌讀得怎么樣?練一練爭取讓自己讀得更好。
②自己讀讀第4—6自然段,想想還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討論討論,還是弄不懂就作個記號,待會兒提出來,大家解決。(理解:擺脫、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費力等。)
(6)學生匯報。
(7)齊讀第3—6自然段。
(8)試試看,自己能繪聲繪色地把《鷸蚌相爭》講給大家聽嗎?
3.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其實這篇課文還藏著一個故事,聰明的孩子們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請想讀的同學自由地讀讀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講了什么?比比誰說得最棒!
5.你知道蘇代為什么要對趙王講這個故事嗎?
四、拓展延伸,聯系實際。
1.自由讀讀全文,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在生活中你見過類似鷸蚌相爭的事情嗎?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讀一讀這些詞語。
勸說懶洋洋鷸蚌相爭相持不下毫不示弱
啄張開收攏露出毫不費力
2.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鷸蚌相爭》這篇課文,誰能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給大家聽聽。
3.齊讀全文。
4.其實像這樣有趣的成語故事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利用課余到成語故事的網站去看一看。
二、學習會寫字,記憶字形。
1.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引導學生觀察字形有什么特點,找一找哪些字已經會了,哪些字容易寫錯,再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1)易寫錯的字:
“候”字不要掉了中間一豎寫成了“侯”。
“夾”字不要寫成了“來”字。
“占”字的上面不要寫成了“十”。
(2)左右結構的字有:攻、勸、洋、脫、候、理。
要先讓學生去觀察字形的特點,都是左窄右寬,再引導學生觀察重點筆畫在什么位置,為寫好字打基礎。最后再根據構字方法進行字形的記憶。
“洋”是形聲字,左表形(海洋,有水才能有洋),右表聲。
三、練習寫字。
1.先描寫課本中的生字。
2.在寫字本上寫偏旁和生字。
3.評一評,看看哪一個字寫得好,哪一個字寫得不好,為什么?
4.繼續練習寫字,爭取把后邊的字寫得更好。
5.當堂反饋,進行聽寫。
鷸蚌相爭 篇2
【讀法】
鷸蚌相爭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
近義詞】
兩虎相斗
反義詞】
和衷共濟 、同舟共濟
解 釋 一】(古文)
有一句古話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戰國策·燕策》: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愿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簡文】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解釋】
鷸:一種水鳥,羽毛茶褐色,嘴腳都很長,常在水邊啄食小魚和貝類。
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貝類軟體動物,有兩片橢圓形的外殼。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 處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二折:“權待他鷸蚌相持俱斃日,也等咱漁人含笑再中興。”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自己漁人得利。”
【提示】
這是一則十分生動的寓言故事。它告訴我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斗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早已成為大家常用的成語。
【注釋】
且——將要
趙——春秋戰國時國名
伐——攻打
方——正在。
曝(pù)——曬。
蘇代——人名,蘇秦的弟弟,戰國時有名的說客。
惠王——趙國國君
易水——河流
蚌——貝類,軟體動物有兩個橢圓形介殼,可以開閉
曝——曬。
甘——同“鉗”字,把東西夾住的意思
支——支持,即相持、對峙
鷸(yù)——一種水鳥,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細長,常在淺水邊或水田中捕食小魚、昆蟲、河蚌等。
拑(qián)——同“鉗”,夾住。
喙(huì)——嘴,專指鳥獸的嘴。
雨 (yù)——這里用作動詞,下雨。
即——就,那就。
謂——對..說。
舍——放棄。
相舍——互相放棄。
并——一起,一齊,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
弊:弊病;害處,這里指疲弊的意思。
擒——捕捉
【寓意】
《鷸蚌相爭》講的是鷸與蚌相互鉗制,互不相讓,卻讓漁人從中獲利的故事,告誡人們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顧此失彼,讓他人鉆空子。
【詩文翻譯】
趙國準備討伐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只河蚌正從水里出來曬太陽,一只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會有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鷸蚌相爭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蘇教版第六冊《寓言兩則》中的一則寓言故事,根據《戰國策·燕策二》的記載改編而成,主要講了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被蚌殼鉗住了嘴,雙方都不肯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雙方爭執不下,結果可能是兩敗俱傷,讓別人從中獲利。文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敘寫了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從而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除了充分為學生創設情境幫助他們理解寓意外,還通過想象、說話及多種形式的朗讀等學習活動,理解重點詞語,充分挖掘課文隱含的人文價值,創設輕松、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在反復誦讀及想象過程中,領悟內容,體驗情感,潛移默化的培養人文精神,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目標
1、能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通過品讀課文語言,理解文章內容,并能從中明白做事要懂得退讓,一味相爭只會兩敗俱傷,有時還會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了解故事
1、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來學習寓言兩則中的另外一個故事,誰來讀讀課題。
2、下面老師就隆重地為大家請出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出示圖片)簡介鷸(一種長嘴水鳥,以吃小魚、小蟲、貝類為食),蚌(軟體動物,外面是硬硬的殼,殼里是雪白的蚌肉)
3、同學們,鷸蚌相爭,讀了課題,你有什么想問的嗎?(為什么爭?怎樣爭?結果怎樣?)
4、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三個問題讀讀課文。讀課文之前老師還有兩個小要求,(1)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課文、(2)標好自然段序號。好,現在開始吧!
(1)檢查詞語(指名讀,齊讀)
(2)檢查讀文
[設計意圖:教學伊始,教師創設情境,出示圖片,介紹故事的主人公鷸和蚌給學生們認識,這給了他們直觀感性的體驗,讀書時就能帶著這樣的形象走進故事中去。其次,還讓學生圍繞課題,自己提出問題,把課堂教學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調動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精讀課文,感悟明理
(一)知起因,入情境
1、讀準、讀通課文是學習課文的第一步,細細品讀課文才是理解內容,體悟情感的關鍵。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細細品讀。鷸蚌為什么相爭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告訴了我們,請大家來讀一讀。
2、通過剛才的朗讀,是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相機引導理解:猛地、急忙、牢牢地,并指導朗讀詞和相應句子。
3、同學們剛剛都讀懂了,鷸蚌相爭的原因就是:鷸啄蚌,蚌夾鷸。(相機板書)讓我們把第一自然段完整地讀一讀。
(二)悟過程,體情感
1、(出示圖片)瞧,鷸的嘴被重重的河蚌死死地夾住了,這時,鷸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來)想象一下,它會怎么做呢?
2、是呀,鷸有打,又敲,又甩……想盡一切辦法,使出渾身力氣,還是拔不出嘴來。指導讀好:“鷸用盡力氣,還是拔不出嘴來。”
3、這時,鷸想到了什么辦法?
4、讀讀鷸的話,哪些地方能看出鷸對蚌的威脅?(就等著瞧吧、就會干死在這河灘上)指導朗讀。
5、你能當一回鷸,讀出它的語氣來嗎?
6、面對威脅,河蚌屈服了嗎?從哪看出來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7、理解并指導讀“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8、我想你們也能讀好蚌得意洋洋的話。(指名讀,齊讀)
9、下面老師請男同學讀鷸說的話,女同學讀蚌說的話,一起再現鷸蚌相爭的場面。
[設計意圖:閱讀是學生的個體化行為,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學生對閱讀內容必然有個性化的反應,有自己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積累,聯系生活閱讀體驗,使自己學得更自由,讀得更精彩。]
(三)曉結果,明道理
1、鷸和蚌一個威脅嚇唬、一個毫不示弱,(出示填空)一個小時過去了,鷸 ,蚌 ,可它們都不愿意退讓;兩個小時過去了,鷸 ,蚌 ,它們還是不愿意退讓;三個小時過去了,鷸 ,蚌 它們仍然不愿意退讓……
2、指名學生回答。
3、引讀“就這樣,鷸和蚌相持著,誰也不讓誰。”它們都已經筋疲力盡了,出示“筋疲力盡”,指名讀。
4、出示“正當雙方筋疲力盡的時候,有個漁夫看見了,不禁喜笑顏開。他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自由讀讀這段話,說說鷸蚌相爭的結果。(相機板書)
5、漁夫將鷸和蚌裝進網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網中的鷸和蚌此時會想些什么呢?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讓,一味相爭只會兩敗俱傷,有時還會讓第三者得利。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設計意圖:理解文章內容時,擯棄了煩瑣的講解,而是創設情境,把學生帶進生動、有趣的故事中去。教師引導他們想象畫面,充分感受鷸和蚌的語言、動作、心理,再通過朗讀加深體驗。這樣,由朗讀理解——想象畫面——感悟情趣——朗讀深化,逐層深入,學生能很好地理解、內化文章的語言文字,故事中蘊涵的道理也水到渠成地被揭示]
三、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就是這個小故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兩個國家之間的一場戰爭。那是“戰國時期,趙國和燕(yān)國都不是實力強大的國家,而秦國實力強大,并對這兩個小國虎視眈(dān)眈,想乘機吞并。可趙王沒有考慮清楚眼前的形勢卻打算出兵攻打燕國。燕王知道了,心里很著急,便派大臣蘇代到趙國去勸說趙王,不要出兵攻打燕國。
“蘇代來到趙國,對趙王說:‘大王,您先別談打仗的事,我來講個故事給您聽……’”
2、這個故事就是——《鷸蚌相爭》。今天就讓我們來當一回蘇代,拿起書有聲有色地為趙王講講這個故事。
4、“聽了這個故事,趙王猛然醒悟,他拍著腦袋說:“多謝先生的啟發,我明白了……”于是,趙王取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同學們,趙王明白了什么呢?你能把他的話補充完整嗎?
5、小故事、大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平時讀讀寓言也是一種很好地學習。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幾本寓言故事書,課后同學們可以找來讀一讀。相信大家一定能從中明白更多的道理,領悟人生的真諦。
[設計意圖:這種角色體驗,使學生很自然的穿越時空,走出文本,走進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們不必再挖空心思的去總結寓意,也不必再去尋找現實中的實例“上綱上線”。從“趙王們”的“反思”中,我們就能看得出來,《鷸蚌相爭》的道理,孩子們懂了!“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教師要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一篇課文學完后,當學生意猶未盡,懸而未決的時候,教師要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閱讀向課外、課后延伸。]
鷸蚌相爭 篇4
教學目標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重點目標: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難點目標: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課件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課件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別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實物投影展示兩個。)
蚌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么說,怎么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 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 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 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只鷸?你就是這只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 問:你們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組演。(要有所拓展,讓漁夫說句話。)其他同學思考:你想對他們誰說些什么?(指導:光批評他們也不行呀,還應該告訴他們錯在哪。)師對鷸和蚌:聽了他們的提醒,你想說些什么呀?
4、出示圖:假如,鷸和蚌從漁夫那里逃了出來,有一天,鷸和蚌又相見了,他們之間會怎樣說?漁夫又來了,他們又會怎么做?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三、總結: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續寫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 篇5
教學目標:
1. 會認11 個生字和1 個多音字, 會寫8 個字。
2. 自主積累4 個以上詞語。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 了解課文內容, 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重點:
1. 會認11 個生字和1 個多音字, 會寫8 個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難點:
感悟課文內容, 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時數: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 同學們, 讓我們一起看一段動畫片。( 課件出示《鵲蚌相爭》的動畫片, 學生觀看。)
2. 學生思考: 看了這段動畫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問題? 還想知道些什么?
3.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學習生字。
1. 自由輕讀課文, 邊讀邊標出自然段, 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 自學生字。
2. 出示會認字字卡, 指名認讀。組詞。
3. 同桌討論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用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 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學生評價。
三、精讀課文。
1. 讀讀課文, 你認為哪些自然段講了鵲蚌相爭這個故事?(3-6 自然段)
2. 精讀3-6 自然段。
(1) 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 認為有意思的地方畫上“一”, 不理解的詞句旁畫個“?”。
(2) 學生匯報。
(3) 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4) 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請同學們默讀這一自然段, 想想這一個自然段講的是關于誰的故事?這一段有很多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并配上相應的動作嗎?
③學生匯報。
④老師指導朗讀。
(5) 學生自主學習4-6 自然段。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①請同學們找出寫鵲和蚌爭論的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讀, 并評一評同桌讀得怎么樣? 練一練爭取讓自己讀得更好。
②自己讀讀第4-6 自然段, 想想還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 同桌討論討論, 還是弄不懂就作個記號,待會兒提出來, 大家解決。( 理解: 擺脫、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費力等。)
(6) 學生匯報。
(7) 齊讀第3-6 自然段。
(8) 試試看, 自己能繪聲繪色地把《鵲蚌相爭》講給大家昕嗎?
3. 同學們, 你們知道嗎, 其實這篇課文還藏著一個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快找一找吧!(1 、2 、7 、8 自然段)
4. 請想讀的同學自由地讀讀第1 、2 、7 、8 自然段, 想想故事里都講了什么? 比比誰說得最棒!
5. 你知道蘇代為什么要對趙王講這個故事嗎?
四、拓展延伸, 聯系實際。
1. 自由讀讀全文, 讀了這個故事, 你知道了些什么?
2. 聯系生活實際說說, 在生活中你見過類似鵲蚌相爭的事情嗎?
鷸蚌相爭 篇6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自主積累4個以上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了解課文內容,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重點:
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難點:
感悟課文內容,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看一段動畫片。(課件出示《鷸蚌相爭》的動畫片,學生觀看。)
2.學生思考:看了這段動畫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問題?還想知道些什么?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輕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然段,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自學生字。
2.出示會認字字卡,指名認讀。組詞。
3.同桌討論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用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學生評價。
三、精讀課文。
1.讀讀課文,你認為哪些自然段講了鷸蚌相爭這個故事?
(3—6自然段)
2.精讀3—6自然段。
(1)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認為有意思的地方畫上“﹏”,不理解的詞句旁畫個“?”。
(2)學生匯報。
(3)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請同學們默讀這一自然段,想想這一個自然段講的是關于誰的故事?這一段有很多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并配上相應的動作嗎?
③學生匯報。
④老師指導朗讀。
(5)學生自主學習4—6自然段。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①請同學們找出寫鷸和蚌爭論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讀,并評一評同桌讀得怎么樣?練一練爭取讓自己讀得更好。
②自己讀讀第4—6自然段,想想還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討論討論,還是弄不懂就作個記號,待會兒提出來,大家解決。(理解:擺脫、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費力等。)
(6)學生匯報。
(7)齊讀第3—6自然段。
(8)試試看,自己能繪聲繪色地把《鷸蚌相爭》講給大家聽嗎?
3.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其實這篇課文還藏著一個故事,聰明的孩子們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請想讀的同學自由地讀讀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講了什么?比比誰說得最棒!
5.你知道蘇代為什么要對趙王講這個故事嗎?
四、拓展延伸,聯系實際。
1.自由讀讀全文,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在生活中你見過類似鷸蚌相爭的事情嗎?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讀一讀這些詞語。
勸說懶洋洋鷸蚌相爭相持不下毫不示弱
啄張開收攏露出毫不費力
2.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鷸蚌相爭》這篇課文,誰能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給大家聽聽。
3.齊讀全文。
4.其實像這樣有趣的成語故事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利用課余到成語故事的網站去看一看。
二、學習會寫字,記憶字形。
1.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引導學生觀察字形有什么特點,找一找哪些字已經會了,哪些字容易寫錯,再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1)易寫錯的字:
“候”字不要掉了中間一豎寫成了“侯”。
“夾”字不要寫成了“來”字。
“占”字的上面不要寫成了“十”。
(2)左右結構的字有:攻、勸、洋、脫、候、理。
要先讓學生去觀察字形的特點,都是左窄右寬,再引導學生觀察重點筆畫在什么位置,為寫好字打基礎。最后再根據構字方法進行字形的記憶。
“洋”是形聲字,左表形(海洋,有水才能有洋),右表聲。
三、練習寫字。
1.先描寫課本中的生字。
2.在寫字本上寫偏旁和生字。
3.評一評,看看哪一個字寫得好,哪一個字寫得不好,為什么?
4.繼續練習寫字,爭取把后邊的字寫得更好。
5.當堂反饋,進行聽寫。
鷸蚌相爭 篇7
文言文閱讀需要在順利翻譯的基礎上理解全文內容,體味古人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為提高大家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鷸蚌相爭》閱讀及答案,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希望通能幫助同學們提高閱讀能力。
鷸蚌相爭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鷸曰:‘今El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攻,以敝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愿王熟計議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選自《戰國策》)
【注釋】①鷸(yù):一種水鳥。 ②箝(qián):夾住。 ③喙(huì ):嘴。
【試題】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趙且伐燕( ) (2)以敝大眾( )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
3.請寫出選文包含的一個成語,并說說它給你的啟示。
4.為什么蘇代能說服惠王中止出兵?
《鷸蚌相爭》閱讀【參考答案】
1. (1)將要(2)使……勞苦(貧困)(將“勞苦”答為“困苦”“疲敝”之類都可,但整個解釋要體現出使動用法)
2. 兩個都不肯放掉對方,(一個)打魚人把它們一起捉住了。
3. 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或:鷸蚌相爭、鷸蚌相持)
啟示:面對矛盾(沖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態度對待,避免兩敗俱傷。
4.(1)從蘇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諷喻或類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②態度誠懇。為燕趙雙方的利益著想,陳述利害,入情入理。(2)從惠王的角度看: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
(20xx年廣東省東莞市等中考語文試題)
《鷸蚌相爭》閱讀【參考譯文】
趙國將要進攻燕國,蘇代為燕國去跟趙惠王說:“這次我來,路過易水,一只蚌剛好出來曬太陽,而一只鷸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殼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會有死鷸。’兩個都不肯放掉對方。(一個)打魚人把它們一起捉住了。現在趙國馬上要起兵進攻燕國,燕趙兩國長期互相攻戰,而使民眾勞苦貧困,我深恐強大的秦國會成為那個打魚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細考慮考慮!”惠王說:“好!”于是中止了這件事。
鷸蚌相爭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4
《鷸蚌相爭》這則寓言通過描述鷸和蚌相互爭斗,兩敗俱傷,最后讓漁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雙方爭利、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秦老師以“鷸和蚌為什么爭?”“它們是怎樣爭的?”“爭的結果如何?”三個大問題貫穿全文的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秦老師運用想象說話讓學生體會鷸和蚌的互不相讓;運用句子對比教會學生抓住關鍵詞體會文意;讀演結合幫助學生再現鷸蚌爭斗的畫面。秦老師設計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刻研讀文本,感悟文章中心。
秦老師在整堂課的教學中非常注重學生的說話練習。在教學初始,秦老師出示了一些詞語先讓學生認讀,接著又讓學生運用這些詞語描述鷸的動作。三年級是學生寫作文的初始階段,秦老師抓住機會幫助學生積累詞匯,進行說話練習,為寫作打好基石。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老師在學生找到相應文字時,對學生提出了一個要求:用自己的話概括第一段文字內容。這既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同時也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另外,秦老師在這堂課上讓學生充分的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寓意。老師在朗讀方法上采用了,多種朗讀方式,如分組、小組、同桌、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學生通過朗讀,都能很好的領會到寓意。
鷸蚌相爭 篇9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書讀好了,就能變成自己的語言。怎樣讓三年級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蘊含的大道理”呢?教師要讓語文課程富有創新活力,通過不同方法的情境創設,讓學生在反復誦讀過程中,領悟內容,體驗情感,潛移默化的培養人文精神,提高語文素養。
2.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前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并學習正確的運用語言。并注重引導學生想象,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二﹑教學背景
1.教學內容分析:
《鷸蚌相爭》講的是河蚌剛剛張開蚌殼曬太陽,一只鷸看見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緊緊夾住了鷸的嘴。它們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放開誰,結果一起被漁人捉去了。這則寓言生動地說明兩人一味爭斗,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
2.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讀懂故事內容,而且對寓言有很大的興趣,如此淺顯易懂的故事從語言和情節的理解上來說,對他們都不是難事。但是,他們的理解能力與領悟能力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如果想讓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真正理解簡單的寓言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術準備:多媒體課件
4.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學生事先查找鷸和蚌的相關資料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想象及多種形式的朗讀等學習活動,理解重點詞語,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礎上,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展開想象表演故事。
教學重點:了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容。
教學難點:懂得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出示鷸和蚌的圖片)
1.啟發談話:同學們,你們了解鷸和蚌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
2.學生就鷸和蚌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兩方面進行介紹。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鷸和蚌的圖片,了解兩種動物的外形特點,交流課外資料,了解鷸和蚌的生活習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給了他們直觀感性的體驗,讀書時就能帶著這樣的形象走進故事中去,為學習課文做鋪墊。]
3.談話:這節課我們就學習《鷸蚌相爭》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內容,理解寓意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讀一讀: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啄 夾
啄、夾各是什么意思?
3.再讀課文,思考:鷸和蚌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4.請學生按提示說一說:
河蚌剛張開殼曬太陽,鷸( ),蚌( ),雙方( ),結果( )。
(課件逐步呈現每一步)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整體感知。接著請學生說一說鷸和蚌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
二)細讀課文,理解寓意
1.默讀課文,思考:(1)鷸和蚌為什么會爭斗起來呢?
(2)它們是怎么爭斗的呢?
(指答讀文)
2.展示課件:鷸蚌相爭時的對話內容的文字片
3.指導學生朗讀
(1)問:鷸被蚌緊緊夾住了,如果你就是這只鷸,你會怎么想?
追問:你要是這只鷸,你會怎么生氣地說?
感悟,有語氣朗讀
(2)問:鷸這樣生氣,蚌害怕嗎?它表現得怎樣?你是從哪個詞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幫助學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問:“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說說自己的理解,師小結:“毫不示弱”表示一點兒不比對方弱。)
[設計意圖:實現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義的目標,為造句做準備。]
(4)指導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
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
(5)指導:你要是這只蚌,你會怎么毫不示弱地說?
(6)分角色朗讀,同桌互讀。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讀出鷸“生氣”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語氣,使他們初步體會雙方“互不相讓”的態度。]
4.鷸和蚌誰也不肯放開誰,誰也不肯讓著誰,雙方互不相讓,結果怎樣呢?(被漁夫捉去了。)
5.請學生戴上鷸和蚌的頭飾進行表演。
[設計意圖:再現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課本劇表演,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讓學生親身體會到鷸和蚌此時的心情,為揭示寓意做鋪墊。]
三)回歸整體,揭示寓意。
1..展示課件:鷸蚌相爭的完整動畫片。
[設計意圖: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生觀看動畫的過程中,對故事有個完整的了解。]
2.指名分角色朗讀全文,請學生思考:鷸和蚌為什么會一起被漁夫捉去了?你認為鷸和蚌怎樣做就可以不被漁夫捉去?
3.討論: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設計意圖:利用動畫把教學活動推向高潮,朗讀全文,使學生的認識與課堂教學具有完整性。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謙讓的重要性。]
(三)練習
同桌互相演一演“鷸蚌相爭”的故事。
(四)小結:學完課文,談談體會。
(五)作業
1.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鷸——啄 (生氣)
互不相讓——>被捉
蚌——夾 (毫不示弱)
五﹑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學生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我理解了( )等詞語的意思。[評價要點:啄 夾 毫不示弱 互不相讓等詞意的理解]
2.我會用“毫不示弱”說一句意思完整的話。
3.我能講述故事的內容,知道了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去是因為( )。
4.通過學習我知道“鷸蚌相爭”的故事告訴了我們( )的道理。
[注:每項評價內容都分為“優秀﹑良好﹑達標”三個等級。]
(二)教師教學效果評價
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表演課本劇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指導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學語文的境界。
六﹑本節課設計亮點:
《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個小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兩人一味爭斗,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的道理。故事雖小,道理深刻。我認為自己在此次教學設計中以下兩方面做得不錯:
1.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把教學內容聲情并茂地呈現于學生面前,激發學生動腦、動口、動情,全身心地參與學習過程,使他們樂在其中,學得自主、有效。
2. 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研讀,調動學生的認知、想象和情感,細細揣摩、體味,不斷深化對文本主題的認識,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鷸蚌相爭 篇10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
教學這兩則寓言故事中,學生針對插圖與課文內容提了一些問題,想想還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長》這課,學生對著插圖提出質疑:“既然文中寫老農干的是筋疲力盡,那為何圖中真在拔苗的他連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針對課文內容,學生問:“既然是老農,應該是很有這方面的經驗才是,怎么連這簡單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剛剛學種田的年輕人比較恰當呢?”
如《鷸蚌相爭》這課,學生也對插圖存在質疑:“鷸蚌身旁不是有一塊大石頭嗎?鷸為什么不把蚌甩向石頭,讓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頓,又不至于被抓嗎?”針對內容,問:“既然雙方的嘴都被夾住,又怎么能說話呢?”
看對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特別欣慰。雖然上面的問題都可以找到理由讓他們明白,但這些問題還是有一定的思考價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個性,這樣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鷸蚌相爭 篇11
在執教《鷸蚌相爭》的第一次試課后,感覺自己在課題的引入及生字的書寫指導這一環節過于瑣碎了,用了二十幾分鐘的時間,下課后也感覺生字教學的時間分配過長,在課文題目引入的過程中我設計了:讀著這樣的題目,你能知道那個字最能突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嗎?由此擦亮課文“爭”這個眼睛。順勢引導學生:圍繞著“爭”這個字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學習寓言故事也要根據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來學習,我們本節課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爭”,課下經過學段組長學科組長的指導下做了修改,因為這篇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不是很分明,這樣的設計不能直奔主題,顯得很糾結就刪去了。另外因為是從課外選的文章,所以將生字的教學改為了生字詞的認讀與積累,這樣不僅夯實了語文實踐,還節約了課堂上的時間,為講故事做好準備。經過指導在第二次試課中,時間分配好了很多,能夠比較合理的分配時間了,課堂預設內容也按時完成。但是這次試課后大家感覺還是寓言的味道不濃,怎樣指導學生把故事講有趣?這成為了新的突破點,我接納了微娟的建議,將設計分為了:
板塊一:字詞梳理。
板塊二:抓關鍵詞,練習把故事講清楚。
板塊三:想象情節,練習把故事講有趣。
字詞梳理大概用了十分鐘,剩余時間都用作講故事上。引導學生說出要想把故事講好,就好先讀好。接下來是抓住關鍵詞,把故事講清楚。孩子們也能準確的找出關鍵詞,只是在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環節,我沒有引導好,也是自己沒有做好支架,導致出現了干啟不發的情況。本想以“相持”一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說出鷸和蚌在不同時間是如何的爭執不下,互不想讓的,可是當我引導學生:看著這個詞語,你的腦海里出現了鷸和蚌怎樣相持的畫面?學生出現了不知所云的`空白,我趕緊補充道:早晨,當太陽升起時鷸和蚌——相持著,中午?學生沒有按我的預設說下去,而是先說了早上,緊接著就說他們一天都這樣相持著。我當時也很慌張就直接帶過去了,其實這里可以繼續引導,漁翁毫不費力的得到了鷸和蚌,他的心里會怎么想呢?由此想象開去效果會好些,這里還可以借鑒俞校長的建議,引導學生想象一下看到鷸和蚌這樣相持不下,河里的小魚都看不下去了,冒出頭來勸告他們說:————這樣學生的想象之門就很容易打開了。另外,突出寓言本體味道上還要加強,指導講述的品質,關注語言的表達形式,這幾個方面還要下功夫學習。
這一節課上下來,有收獲也有遺憾,我將在今后得日常教學中常抓不懈,不斷提升。
鷸蚌相爭 篇12
(一)學習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
生字: 鬻 y ù 譽 y ù 鷸 y ù 蚌 b à ng 啄 zhu ó 箝 qi á n 喙 hu ì
正音字:舍:在本文中讀 sh ě ,不讀 sh è 即:讀 j í ,不讀 j ì
作家:
韓非: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韓非子》一書。
劉向:西漢末年的經學家,相傳他校訂、整理了《戰國策》。
作品:
《韓非子》,作者韓非,現存 55 篇,宣傳法家思想的著作。書中很多篇章都運用寓言故事來形象地說理,有很強的說服力。
《戰國策》,相傳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本書內容豐富,但虛構成分多,文學性很強。
2. 能力目標
能熟練朗讀并背誦全文。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詞語的含義。
3. 思想情感目標
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二)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朗讀并背誦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難點:對寓意的理解及運用。
(三)課文分析
先請同學們朗讀、背誦一遍課文。
下面來講第一則的一些字、詞: 鬻 :賣。矛:古代的一種兵器,在長柄頂端裝有槍頭。盾:盾牌。古代作戰時用來遮擋箭。 其 :他,最后一個“其”應講成“那”。陷:穿透。俄而:一會兒,表示時間的副詞。利:鋒利。應:接。之:他(指賣矛和 盾的 人)。 以 :用。子:你。何如:怎么樣。
全文共四句話。兩句話是賣者夸耀自己的矛和 盾。 “物莫能陷也”與“無物不陷也”,這兩句話的內容自相抵觸,不能自圓其說。所以,自然引出了看熱鬧人的問話“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結果使賣矛和 盾的 人非常尷尬,無言以對。因此他夸耀矛和 盾的話 不攻自破,成為笑柄。
這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事實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這個寓意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
下面來講第二則的一些字、詞:蚌:一種軟體動物。方:正。 曝 :曬。鷸:一種水鳥,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腳很長。捕食魚、蟲類。 箝 :是“鉗”字的異體字,夾住。喙:鳥的嘴。雨:下雨(動詞)。謂:對……說。得:獲得。并:一并。禽:捕捉。
這則寓言選自《戰國策·燕策二·趙且伐燕》。全文也是四句話。第一句是敘述,交待故事內容:鷸 啄住蚌 的肉,蚌夾住鷸的嘴。二、三兩句是對話:二者互不相讓, 互找弱點 ,等待對方死亡。最后一句也是 敘述句 ,交待故事的結局:漁翁獲利。
這則寓言告誡人們:凡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到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謙讓,否則兩敗俱傷,讓別人鉆空子。
這兩則寓言故事都是以敘述、對話為主,沒有任何評論,但寓意都很深刻,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鷸蚌相爭 篇1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寓、焦、苦、弱、勃、悶、宋、則、疲”,能熟練運用。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懂得復述課文。
3.創設情境,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生字詞。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并結合歷史故事及自身經歷理解《鷸蚌相爭》所包含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寓言這種體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點,基本能復述課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并結合歷史故事及自身經歷理解《鷸蚌相爭》所包含的寓意。
教學準備:
(教師)1.準備與本課寓言相關的動畫片或是書籍。2.多補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書籍,推薦學生閱讀。(學生)課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課堂上與大家共享。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 師:同學們喜歡看寓言故事嗎?說說你自己曾經看過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將介紹新的寓言故事給你們。(板書:寓言兩則讓學生齊讀)
3. 學習“寓”字。用字理識字的知識去學習,師引導:寶蓋頭跟房屋有關,這是一個標準的形聲字。(讓學生自由發言,說自己的記憶字形的方法)
4. 解釋課題: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則”就是“篇、個”的意思,兩則就是告訴咱們這課共有兩個故事。
5. 看課題質疑:看到“揠苗助長”這個題目,你會提出什么問題呢?(學生自由發言提問)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準字音。
2.齊讀、指名讀、小組讀、全班讀生字詞,初步了解本課生字:巴望、筋疲力盡、興致勃勃、焦急、納悶
3.交流問題,感知大意。
(1)師:到底是誰揠苗助長?為什么“揠苗助長”?
(2)“揠苗助長”結果怎樣?請學生把這些問題完整地連起來說一說。(同桌先練說)
二、理解文本,配樂朗讀課文
1.讓生觀看《揠苗助長》的錄象,并讓學生注意觀察人物的表情。
2.讓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詞語來進行課文內容的情境再現,注意突出剛才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
3.提議:我們每個同學想不想給這則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讀呢?自己試一試。
4.指名朗讀第一段,學生評議,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從“天天”這個詞語你讀懂了什么?農夫“焦急”什么?他心里會怎么想?
5.指導朗讀,讀出農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問:農夫想到什么辦法?(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1)問:“筋疲力盡”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他會“筋疲力盡”?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讀讀。
(2)讓生觀看插圖。看!此時他的神情是怎樣的?能用一個詞語概括嗎?
(3)有感情地朗讀:能把農夫當時又累又高興的心情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回到家里,他興致勃勃地說:‘真把我累壞啦!可力氣總算沒有白費,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長了一大截!’”
(4)問:讀了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帶到文章中去讀,體會農夫的快樂。
(5)“納悶”是什么意思?他的兒子納悶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農夫的兒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鄰居,又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會忠告他什么?請口頭練習說。
三、總結理解,拓展延伸
1.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2. 拓展:我們的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如果你碰到,你會怎樣去勸告他們?請你用一句最簡潔的話去概括。
第二課時
一、揭示課題
1.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第24課《寓言兩則》,板書課題《鷸蚌相爭》。
2. 讓學生齊讀課題,要求把字音讀準。
3. 老師出示“鷸”和“蚌”字,請學生把它們放到相應的圖下。
二、初學寓言,了解內容
1.師問:這兩個小動物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故事?請朗讀課文,等會集體交流。
2.請學生把故事的大意說出來。
3.老師出示口頭訓練題:河蚌剛剛張開殼曬太陽,鷸,蚌,雙方,結果。
4.同桌練說,指名表述。
三、細讀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讀課文,思考:為什么鷸蚌互不相讓呢?
2.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3. 指名朗讀,教師點撥。
4. 聯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導學生抓住:鷸猛得用盡力氣——威脅筋疲力盡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這些描寫動作、神態的詞語和語言表現兩人互不相讓的態度。
(2)問:就在這時,漁夫看見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讀)
(3)全班分角色朗讀。
(4)換位思考:這樣一個結果,三個主人公:鷸、蚌、漁翁會怎么想呢?
(引導學生理解:鷸:后悔不該輕易吃蚌,而且身處困境,還威脅蚌。蚌:不該賭氣不放開鷸,造成兩敗俱傷。漁翁:嘲笑鷸蚌互不退讓,結果讓他輕易獲利)
四、拓展延伸
1.發揮想象:對于鷸蚌來說,這是多么悲哀的結局呀!假如上天再給它們一次機會,它們會怎樣解決這樣一個矛盾呢?(讓學生拓展想象,可以課后練筆,可以當場練說)
2.引導思考:讀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課外作業:把這個故事告訴爸爸媽媽聽,聽聽他們的評論與意見,并且自己再去閱讀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書設計:
鷸——啄——威脅
蚌——夾——毫不示弱
互不相讓 漁翁得利
鷸蚌相爭 篇14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
今天教學《鷸蚌相爭》,當我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說說假如你就是那只鷸或者是那只蚌,你會怎么辦時,我從學生口中獲得三句精彩而經典的語言。學生個性化的理解讓我驚喜,同時也帶給我在為人處世方面的一些思考。
這三句話是這樣的:
之一:握手言和,和平共處。
之二:車到山前必有路。
之三:退一步海闊天空。
觀點之一是大部分學生認同的。真所謂英雄所見略同。相持下去,對誰都沒有什么好處,那么,為了共同的利益著想,老兄,我們還是握手言和,和平共處吧,你也不要來啄我的肉,我也不會來夾你的嘴。雙方都做出適當的讓步,誰也不虧誰。這無疑是明智的選擇。因為大家都清楚,你給他一陣“颶風”,
他還你一排“冰雹”; 硝煙就會此起彼伏,
戰爭就會沒完沒了。這樣的相爭換來的必定是聲聲悲號。所以和平和睦和氣,化干戈為玉帛,這是上上策。
提出觀點之二的是班級中的另類。他們的大腦中盤踞的是“車到山前必有路”的戰略思想。這樣的人往往是執著的,自信的。他們堅信,沒有過不了的坎,沒有邁不過的溝。不要給自己太多的選擇,一條路走到底,一條路走到黑,永不回頭。我想他們是絕不會贊同像水那樣遇到擋路的石塊善于迂回,善于繞道而行的策略的。他們對未來永遠是充滿自信的,不過有的時候這種自信顯得有點盲目而不切實際,就像此刻,鷸和蚌面臨兩敗俱傷的境地,卻還要對壘相持,等待著車到山前而出現轉機。結果等來的卻是漁翁不費吹灰之力將他們一齊捉住。可悲可嘆!
持第三種觀點的是胸襟開闊者,是大智慧者。能做出如此選擇的人并不是很多,因為大家都想得太多。常言道:先小人后君子。萬一我先做出退讓,對方還是窮追猛打,那我不是虧大了嗎?所以,先做出退讓是需要勇氣需要胸襟的。能首先退一步的人,是值得佩服的。人生,若能積極前進,固然很好,但是能夠懂得回頭的道理卻顯得更為重要。如此不肯退讓一步,結局不得而知。如果事事能忍讓三分,能夠轉念“你有理,我有過失”,在前進時采取后退的姿勢,以謙讓方式向前,也許就更加完美了。若如此,世界一定更為寬廣,待人處世也更加圓融了。俗語云:“退一步,海闊天空;進一步,粉身碎骨。”所以,低頭的人生,轉身的人生,回頭的人生,退讓的人生,都蘊含著無限微妙的道理。記得有這樣一句歌詞“往前一步是黃昏,退后一步是人生”,這實在是一句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話。有時退一步的真正目的是向前,而世間卻有不少人不懂得“退一步”的哲理。人與人相處,難免發生摩擦,若能開闊心胸,謙讓容忍,退后一步,將使緊張關系轉為和睦。退,常使人生道路變得海闊天空。退,不是懦弱,不是逃避,是為了給前進留出一方道路。
鷸蚌相爭 篇15
作者:湘妃竹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56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一
湘妃竹
教學目標:
1、 認識11個字和一個多音字“燕”,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
3、 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4、 了解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 認識11個生字,一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 了解故事內容,并懂得成語背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
1、 生字詞語卡片。
2、 鷸蚌的圖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1、 同學們,通過課外閱讀你一定又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講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主匯報積累的成語故事。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課題。
3、 齊讀課題,認識“鷸、蚌”兩個字。教師出示圖片,介紹鷸和蚌。
二、 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 自由讀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 學生在小組內輪流讀課文,并交流識字方法。
3、 教師檢查識字情況,抽讀生字卡片,正音。
4、 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開火車。
擺脫 趙國 燕國 罷兵 懶洋洋 勸說 夾住
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魚翁占便宜
5、 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6、 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7、 指名朗讀課文,評一評,你認為他讀得怎么樣。
三、 學習會寫字。
1、 出示會寫字,讀一讀。
2、 同桌說詞,看誰說的多。
3、 學生識記生字,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樣寫這些字才好看呢?
4、 說說你的發現。
5、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范寫。
6、 學生練寫,教師個別指導。
7、 書寫評價。
作業:
1、 讀課文。
2、 寫字。
第二課時
一、 復習
1、 聽寫生字。
2、 出示帶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二、 聽故事,了解課文內容
1、 聽故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指名回答。
2、 自由讀課文,看看通過讀你又有什么收獲。
3、 提出你心中的疑問,全班交流。
三、 朗讀感悟
1、 學習課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讀這一部分。
(2) 出示插圖: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說圖意。
(3) 找一找,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副圖的情景呢?指名讀一讀。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動詞,畫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灘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殼……結果把鷸的長嘴了。
(6) 哪一個詞寫出了蚌收攏蚌殼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連忙”說一句話嗎?
(7) 指導朗讀。
(8) 學生自由讀4、5自然段,想想該用什么樣的語氣的讀呢?
(9) 同桌間互相朗讀,讀后全班匯報朗讀,分男女比賽讀課文。
(10) 鷸蚌相爭誰輸誰贏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魚翁十分輕松的抓住它們倆呢?
(毫不費力)
分組討論:魚翁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呢?鷸蚌它們聽后又會說些什么呢?
全班反饋。
(11) 齊讀課文3、4、5自然段。
2、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
3、 分組說說故事。
4、 指名說故事。
5、 學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收獲呢?
6、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講解。
7、 學習課文1、2、7、8自然段。
8、 默讀這一部分,從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饋。
四、 拓展
你現在明白了“鷸蚌相爭,魚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學生自由回答。
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呢?
齊讀課文。
作業:
1、 讀課文。
2、 把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5ykj首頁>>>>>>www.jcsy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