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黃鸝鳴翠柳》(精選2篇)
《兩個黃鸝鳴翠柳》 篇1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設計理念:
創設與古詩有關的心境,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情感;創設與古詩有關的情境,促進理解的有效生成。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給予必要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智力的開發中配以情趣盎然的生命體驗。既有對古詩的感悟,也有感悟后表達,這表達是基于文本的深刻理解,也是對生活的積極創造。
教學目標:
1、學會“絕”字,認識“鸝、行、鷺”等字。
2、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背誦這首詩。
3、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聯系圖文等方法理解詩意的能力,激發學習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杜甫,唐代,寫這首詩時已平定了安史之亂,人們又過上了和平安寧的生活,杜甫回到了四川成都定居下來,心情較好,看到的春景也格外美麗。小朋友也有同感,心情好了,花兒會( ),天空會( ),鳥兒會( )。
二、指導方法,自學古詩
1、詩中寫了怎樣的一幅幅美麗而快樂的春景圖呢?請小朋友借助拼音,讀通詩句,讀讀詩,看看圖,想想意思。
2、學生自學古詩
三、精讀古詩,明了詩意,體會情感,感情朗讀
1、學生讀詩,教師范讀。
2、你讀懂了什么?預設讀懂前兩句,如不懂則相機輔導,授以句、逗、釋、補、連等法,作者心情怎樣?(輕快、喜悅)讀之,想象白鷺飛翔的姿態,然后配上動作作展翅狀,眼睛注視天空,再讀之。
3、還有什么字詞不懂?教師相機圈出,問:是老師講呢?還是同學們再思考?對自己有信心嗎?有信心,就會贏!但也要講究方法,方法是再讀,聯系詩句讀,聯系畫面讀,聯系生活讀。
4、你又讀懂了什么?相機出示“千秋”、“萬里”,一指時間長,一指路途遠。
5、你還有什么不懂的?
(1)先析“嶺”、“泊”,后析“含”字,“含”字,聯系生活,“含糖”、“含淚”,師畫一口,在口中畫一糖,問,“窗含西嶺千秋雪”該怎么畫?引導學生畫出,聯系生活,你透過窗戶看到竹子,就可以說( ),你透過窗戶看到房子就可以說( ),析“含”為包含之意,老師用彩筆勾窗邊,畫上掛線,嘴含糖為甜,詩人說“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品味到的又是什么呢?(含笑、含淚、含情)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寧的畫面呀,讀出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之情。
(2)請同學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意思。師先畫門,用寫繁體字門即可,讓學生接著畫船,相機提問:這是哪來的船?寫上船的標識“東吳——成都”,現在東吳來的船也停泊在詩人門口,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師為這幅畫鑲上邊,畫上掛線,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寧的畫面呀!讀之。
6、讀全首詩,配上動作,想象畫面,想象詩人倚窗之狀,你從“含”中還讀懂什么?(憂天下之憂,樂天下之樂)
7、如學生有疑則釋疑:為何要寫“東吳”?一是“東吳”與“西嶺”相配,二是詩人有東吳的情結。
四、利用游戲,品味詩美,相機課外延升
1、講解游戲規則:數量詞對數量詞、顏色詞對顏色詞、動詞對動詞。
兩個對(一行 ),黃鸝對(白鷺),窗含雪對( ),黃鸝兩個對( ),青天白鷺飛對( ),遲日江山麗對( ),泥融飛燕子對( )。相機簡析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的詩意。
聯系生活仿對:窗含南山千畝竹海,門停北京萬里客車。
五、情感表達
把詩描繪的景象寫下來,也可以加入自己喜歡的春天的畫面。
《兩個黃鸝鳴翠柳》 篇2
課 題 17、古詩兩首 課 型 新授 具體內容 學習第二首古詩 第 2 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絕句》的詩意。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能解釋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描述詩的情景。 資源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或插圖,適合讀詩配樂的音樂資料。 教 學 程 序 導案 學案 一、導入 1、板書課題, 有誰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你們知道他嗎? 2、解題: 這是作者對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麗景物的描寫。 二、精讀《絕句》
1、教師范讀。
2、利用學習《望廬山瀑布》的方法來學習《絕句》這首詩。 復習: 齊讀 學生思考 這首古詩寫了什么? 讀詩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這些難于理解的字詞弄懂→串聯、整理說出詩句的意思→說出整首詩的意思。
教 學 程 序 導案 學案 3、教師點撥: 同學們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師生共同研究解答。
4、指導朗讀: 注意停頓,要讀出詩的韻味來;注意輕重音,要讀出感情 三、總結
四、當堂檢測 小組學習, 詩中寫了哪些景物?(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雪、船)
練習朗讀、背誦。
當 堂檢測題 1、認識生字 2、指名背誦 3、你能用一幅圖描繪出《絕句》的意境嗎? 板 書 設 計 17、古詩兩首 絕句 黃鸝 千里雪 翠柳 萬里船 白鷺 青天 教后反思